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283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243.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docx

基础知识康哲药业

黛力新部分

目录

第一节基础知识

黛力新临床背景知识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1

二、情感调节7

三、精神疾病的分类10

四、心身疾病22

黛力新产品知识34

第二节相关市场信息

市场推广策略39

抗抑郁药及主要竞争品种40

第三节黛力新问答手册55

附录

黛力新国内已发表科研论文一览表75

黛力新宣传资料分类使用一览表82

 

黛力新临床背景知识

第一节基础知识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

(一)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最重要的系统,它接受内外环境变化的信息,进行整理后通过神经和体液传出,从而调整其他系统、器官的功能以适应变化的环境,保持机体的完整与统一。

它包括:

1、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主要负责分析、综合、归纳

2、周围神经系统(颅神经、脊神经):

主要负责接受信息和传递神经冲动

周围神经系统主要有四种神经:

①感觉(传入)神经:

传递外界环境信息变化进入中枢神经系统;

②运动(传出)神经:

传递来自中枢的神经冲动

③躯体神经系统:

主要调节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

④自主神经系统:

主要调节其他系统和器官,即稳定内环境

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

①交感神经系统:

主要用来动员机体器官的潜在力量,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交感神经的亢进可产生与害怕、紧张相关的躯体效应,如心率、呼吸加快、出汗和尿量增加等。

主要的神经递质是去甲肾上腺素。

②副交感神经系统:

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息恢复,促进能力积蓄以及提高排泄和生殖功能。

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基础心率增加和胃肠症状如:

腹泻、恶心。

主要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

(二)大脑结构

人类大脑可谓自然界中最高级、最复杂的器官,估计仅皮质层就有约100亿个神经细胞,大脑可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大脑皮层和间脑脑干小脑。

1、大脑皮层和间脑

大脑皮质是指两侧大脑半球最外层的部分,是产生意识和对感觉和运动功能协调整和的最高中枢。

间脑是两侧大脑半球联合的中心部位,由多组神经核群组成,包括四个部分:

丘脑、下丘脑、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主要负责将感觉神经的传入信息中转后传向大脑,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如:

体温、心率和血压等。

此外,间脑的某些神经核参与情感的表达,调节脑垂体激素的释放和食物、水的摄入。

这些神经元参与组成边缘系统。

2、脑干

脑干是连接大脑皮质、间脑和脊髓的部分,它参与调节呼吸、循环功能。

其中包括构成网状结构的神经元。

3、小脑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接受来自内耳和外耳肌肉的传入冲动,进行分析整和,对位置和运动进行精细调节,即负责精细运动功能。

4、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不是由神经核组成的一个结构单位,而是连接大脑皮质、间脑和脑干的特定部位的一系列神经通路。

其功能包括:

控制心境和情感、形成和储存短期记忆、控制食欲及食物引起的感情反应。

而这些功能在抑郁发生时存在不同程度的紊乱。

边缘系统还与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相联系,在出现情感障碍时常伴随有激素分泌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变化。

5、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脑干中央神经核群组成了网状结构,它接受来自躯体感觉系统的大部分冲动,并接受来自大脑(包括小脑和大脑半球)的部分冲动。

网状结构发出的神经,一部分下传到脊髓各种运动神经,调节心血管、呼吸运动;一部分上传到上位脑的大部分区域(包括边缘系统),参与调节觉醒意识等功能,这些来自网状结构的上传神经称为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

睡眠障碍、对周围事件缺乏兴趣等抑郁症常见症状与此结构有关。

此外,网状结构中存在着控制心血管和呼吸功能的生命中枢,以及控制胃肠功能的呕吐中枢。

(三)神经细胞及其冲动的传导过程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内包含了细胞核和大多数细胞器,其中一个重要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其功能是合成神经活动所需的各种神经递质。

神经细胞胞体外伸包括多个短分枝的树突和单个较长的轴突,树突是接受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冲动并传导给细胞体,相反,轴突是将来自细胞体的神经冲动传导给其他神经元。

典型的轴突末端分成多个分枝与多个靶细胞相接触,靶细胞可以是其他神经元或者肌细胞。

轴突分枝末端与靶细胞的结合处称为突触,有时也将轴突分枝末端的部分称为轴突结节。

神经细胞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见左图。

1、小灰质细胞和小白质细胞

大多数连接脊髓和全身的神经纤维属于有髓鞘纤维,其轴突外层包裹着螺旋状致密的、由多层髓磷脂蛋白构成的鞘(许旺氏细胞组成),这种髓磷脂鞘充当绝缘体,有助于神经冲动向轴突方向传导。

大量的有髓纤维在骨髓外侧部聚集构成脊髓“白质”部分。

有髓神经纤维沿着轴突每隔一定距离出现中断,无髓鞘处的轴突称为郎氏结节,有髓纤维神经冲动的传导是从一个结节到另一个结节的“跳跃式”传导,有利于长距离冲动的快速传递。

脑和脊髓中央部位的神经细胞为无髓鞘神经元,所谓无髓鞘纤维也是由许旺氏细胞构成一薄层的髓鞘。

由几百万个无髓鞘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构成脑和脊髓中央的大块“灰质”。

2、神经冲动的传导

奞经细胞的去极化所产生的电冲动即为神经冲动,而去极化就是神经细胞膜上静息电位发生变化。

当去极化发生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冲动到达细胞膜,使膜对Na+通透性改变,Na+内流形成动作电位,并向邻近的静息端传导。

当动作电位离开已去极化的膜向下传导时,该处神经膜内K+外流使电位恢复静息时的电位差,这一过程称为“复极化”。

3、突触传递

单个神经元的信息传递通过动作电位沿着神经细胞膜快速传导,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则通过突触进行传递。

突触传递包括神经冲动传到突触节、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产生刺激,使靶细胞可以是神经细胞或者肌细胞。

4、神经递质的合成与储存

神经细胞体内的高尔基体合成神经递质,由囊泡包裹从细胞体运输到轴突结节处,并在此处储存或释放。

5、突触传递的意义

是神经系统内神经元向其他神经元传递信息的一个重要调控机制。

根据神经递质各突触后膜受体类型不同,突触后效应包括兴奋和抑制。

从药理学角度分析,大多数突触递质可受药物的调节,许多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在突触部位,通过影响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水平发挥作用。

(四)神经递质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有不同的递质。

而每种神经递质又是同其他特异性受体结合。

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神经递质,包括:

单胺类:

——5-羟色胺(5-HT)

——去甲肾上腺素(NE)

——多巴胺(DA)

乙酰胆碱(Ach)

组胺

γ-氨基丁酸(GAGB)

1、单胺类神经递质

指一类具有共同化学机构的单胺基团,5-HT、NE和DA化学结构相似,它们的释放、再摄取及代谢途经相同。

5-HT和NE神经递质与抑郁关系密切,临床试验证明临床上大多数有效的抗抑郁药物是通过影响5-HT和NE的代谢释放发挥作用的。

5-羟色胺(5-HT)

中枢神经系统的5-HT主要集中于来自中缝核的神经通路上,这些5-HT能神经向外延伸,达致脑干皮质和脊髓外。

5-HT除了调控感情,还调节睡眠、疼痛感知、体温和内分泌活动。

有趣的是,调解人体昼夜节律的松果体内有高密度的5-HT(提示抑郁患者的情感障碍变化有晨重夜轻的规律)。

此外5-HT还调节食欲,特异性5-HT激动剂可有效治疗饮食障碍。

已明确中枢神经系统5-HT受体有三个亚型:

5-HT1、5-HT2、5-HT3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NE)

中枢NE能神经元主要集中在脑干,尤其是在网状结构处。

NE的释放能提高中枢兴奋水平,NE神经通路可调节注意力和觉醒功能。

外周的NE在协调机体对应急反应的交感神经系统中起重要作用,NE能神经的活性变化可引起机体多种功能的变化,包括心率、血压和胃肠道功能。

多巴胺(DA)

DA集中在中枢特定的神经核内,实验表明:

中枢DA含量异常可导致帕金森氏病和精神分裂症。

2、单胺类递质的重摄取和降解

5-HT、NE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后,通过再摄取机制从突触间隙中清除,以保持神经递质的效应及时中止,神经突触得以恢复,接受下一个冲动的到来。

神经递质发挥效应后的另一个去路是经酶降解,单胺氧化酶(MAO)是主要的降解酶。

3、γ-氨基丁酸(GAGB)

GAGB属于中枢多种神经通路里起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

4、乙酰胆碱和组胺

乙酰胆碱和组胺不参与情感的调节,但临床上多数抗抑郁药物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受体有亲和力,出现相关副作用。

乙酰胆碱

中枢乙酰胆碱能神经通路主要集中在脑干的特定部位,调节认知(尤其是记忆),这一部位神经通路的损伤可导致阿苯海默氏病(痴呆)。

外周乙酰胆碱是副交感神经的神经递质,主要调节心率、消化、唾液腺分泌和膀胱功能,因而影响胆碱能活性的药物可引起这些功能的变化,某些抗抑郁药物拮抗胆碱能受体,可致临床上一系列副作用。

组胺

组胺主要作用在外周,有H1和H2两种受体,H2受体拮抗剂主要用于治疗胃溃疡。

选择性H1受体拮抗剂一般称为“抗组胺药”,用于抗过敏治疗。

中枢组胺受体激活后的效应为镇静。

因而对一种新抗抑郁药进行评价时,除了评价其对胆碱受体的作用外,还有评价对组胺受体的作用。

二、情感调节

本节主要讨论几个目前广为接受的有关抑郁发病的神经生化假说,应该认识到,神经生化假说并不是对抑郁发病的唯一解释,遗传学因素、社会和环境因素在抑郁的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

1、儿茶酚胺假说

本假说是基于近几年对情感障碍患者进行的生化研究,中心思想是:

儿茶酚胺依赖的突触传导功能低下导致抑郁发作。

三环类抗抑郁药抑制突触间隙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不同的三环类药对NE和5-HT再摄取的抑制作用各有不同,例如:

氯丙咪嗪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远大于对NE再摄取抑制作用,阿米替林对NE和5-HT再摄取抑制作用相同,而其他三环类药对NE再摄取抑制作用对于5-HT的再摄取抑制作用。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抑制单胺氧化酶,该酶主要降解5-HT、DA和NE,对5-HT和NE同时起作用。

近年,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能提高突触间隙5-HT水平,证明有很好的抗抑郁疗效。

2、受体“上调”学说

儿茶酚胺假说解释情感障碍已广为接受,不足之处在于,应用抗抑郁药后突触间隙的儿茶酚胺水平很快提高,而抑郁症状则要服药2-3周后才见效,但更有趣的是当抑郁症状缓解时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水平又回落了。

受体上调假说的中心思想是:

抑郁与突触前受体数目过多(超敏)有关,导致单胺类递质含量不足,出现突触后受体超敏。

抗抑郁药物可降低受体数目。

实验证明,三环类、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及电休克疗法均可降低突触前膜受体数目。

受体假说并非对儿茶酚胺假说的排斥或否定,而是重要的修正和补充。

儿茶酚胺假说强调药物对突触前摄取的急性效应,受体假说侧重突触后受体对药物慢性适应性变化,实际上是同一机制的不同环节。

3、5-HT和抑郁

近几年精神科专家已普遍接受5-HT在心境和情感调解中起着特异性关键作用。

我们知道5-HT能神经元调节如:

感情、睡眠、内分泌等功能,5-HT能神经功能的变化会引起临床上的抑郁症状,如感情障碍、食欲下降、认知力下降、睡眠障碍、性欲降低和昼夜节律紊乱。

血清中色氨酸(来自食物中的5-HT前体)水平降低与抑郁有关,色氨酸下降导致5-HT的生物合成下降,已证实抑郁患者血小板表面5-HT受体数目下降,提示中枢5-HT受体活性降低。

另外,对抑郁自杀患者的尸体解剖发现死者体内5-HT水平远远低于普通抑郁患者。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强效高选择抑制5-HT再摄取,对其它的递质的再摄取抑制作用很小,对其他神经递质也无拮抗作用,临床上证明治疗抑郁效果非常好。

但5-HT并不是导致抑郁发病的唯一因素,NE在抑郁发病中也起一定作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对NE的再摄取作用大于对5-HT,但所有三环类都是有效的抗抑郁药。

5-HT和NE能神经元是相互密切联系的,对5-HT在调节各种递质平衡中起重要作用,5-HT参与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