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Word文件下载.docx
《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延安市黄陵中学学年高一普通班下学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通过殖民活动,大量的贵重金属货币涌入欧洲,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主阶级的衰落,故②正确;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故③正确;
圈地运动为手工工场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故④错误。
因此答案为A项。
4.有些学者主张从能源角度研究工业革命开始的原因。
他们关注的主要能源应是
A.风力B.煤炭C.电力D.核能
【解析】风力早在封建社会就已成为动力,故A项错误;
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的推广运用,煤炭成为重要的能源,故B项正确;
电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故C项错误;
核能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动力,故D项错误。
5.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其主要表现是
①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②将先进的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
③冲击了旧思想和旧制度
④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西方的附庸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D
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是
A.电气化生产模式在全世界得以实现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D.工业革命在世界各地的扩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资本主义也巩固了其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与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最终确立了对全世界的统治秩序,所以答案选B,A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点睛:
两次工业革命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仔细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异同成为高考经常考查的对象。
尤其是对工业革命的影响的异同比较更是比较对象中的重点,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②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自由贸易的阶段,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7.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持续时间长B.波及的范围广C.破坏性大D.从英国开始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持续时间特别长、波及的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大。
而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不是英国。
所以不正确的选项是D项;
A、B、C三项都是特点。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特点有:
1.范围特别广:
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包括德日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2.持续时间长:
1929-1933年持续4年。
3.破坏性大:
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1/3,国际贸易减少2/3,失业人口达3000万以上。
8.罗斯福在美国总统竞选的演讲中说:
“我的愿望是排除革命……既避免激进的革命,又防止保守的革命。
”他就职后为“排除革命”而采取的重大行动是
A.推行自由放任政策B.实施“新政”干预经济
C.建立计划经济体制D.提倡“新经济”模式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排除革命”指的是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是《全国工业复兴法》,该法规规定了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水平和工作时数。
目的是调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以消除经济危机。
故正确选项为B项;
自由放任政策是罗斯福新政之前的经济政策,所以A项错误;
计划经济体制是当时苏联斯大林模式的内容,因此C项错误;
“新经济”模式是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克林顿提出来的。
因此D项错误。
9.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B.使美国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
C.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D.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
【解析】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美国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因此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美国的资本主义社会性质。
所以选择D项。
10.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的总统是
A.华盛顿B.克林顿C.林肯D.尼克松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经济政策的总统是克林顿。
因此B项正确;
华盛顿是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与材料时间不符,因此A项错误;
林肯担任总统的时间是1860-1865年,与材料不符,所以C项错误;
尼克松担任总统的时间是1969-197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因此D项错误。
11.时任美国劳工部长弗朗西斯·
珀金斯描述总统的炉边谈话:
我曾见到男男女女都聚集在收音机旁边,甚至那些不喜欢他的人和在政治上反对他的人也都在那儿以友好愉快的心情聆听。
他们能够聆听到的内容有
①市场发挥自身功能给危机疗伤
②复兴计划的目标与基础
③银行危机的解决与信用的恢复
④公共工程救济计划的实施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从材料可以看出这个情景是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的情景;
而罗斯福新政是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所以答案B。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12.1921年,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开始实施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
C.农业集体化政策D.工业化政策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苏俄国内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9年至1921年,所以A项错误;
农业集体化政策是苏联在1927年的联共布十五大上确定的政策,不符合材料内容。
所以D项错误。
13.1921年初,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原因是实行了
A.粮食税B.余粮收集制C.全面国有化D.农业集体化
粮食税是按照固定的比例征收的,它代替余粮收集制后农民多产出的粮食可以自由支配,所以可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全面国有化明显与农民的小私有利益相悖,农业集体化也是损害了农民的个人利益的,所以这两者都不可能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14.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私有制,发展商品经济D.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列宁等苏俄领导人最初希望在战胜敌人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结果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1921年苏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力,希望通过新经济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
由此可知C项正确;
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是战时共产主义的特征,A项错误;
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特征,因此B项错误;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新经济政策无关,所以D项错误。
15.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
A.苏俄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B.苏俄当时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C.帝国主义实行经济封锁的结果D.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所致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可知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根本原因在于苏俄社会生产力比较低,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需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来过渡。
因此正确选项应为A项。
B、C、D三项都是客观原因,不属于根本原因,所以错误。
16.斯大林巧妙地利用了由于生产过剩、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竞争残酷和矛盾尖锐的时机,货比多家、少花钱多办事,成为当时世界市场上西方先进设备最大的买主。
仅1932年,世界机器设备出口的一半被苏联买回家。
同时,斯大林利用西方科技人员过剩的行情,招聘了许多西方著名的技术专家。
这表明斯大林
A.初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B.尝试以市场调节发展经济
C.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D.抓住机遇推进国家工业化
苏联初步建立计划经济体制是20年代末而非1932年,排除A;
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经济体制,排除市场调节,故排除B;
苏联没有摒弃意识形态差异谋发展,排除C;
当时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国际市场存在大量“过剩”的技术设备等,故选D。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斯大林体制的确立与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
17.“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
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多种所有制并存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分析题干,实际上强调了斯大林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而且从题干中强调“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来看,应该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而且斯大林时期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它所有制形式存在,所以答案为B。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
18.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斯大林模式”下
A.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生产发展B.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
C.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
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期推动了苏联经济发展,使苏联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A表述不合史实;
材料中“工业化是灾难性的……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体现了“斯大林模式”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没有改善民生,据此分析可知B符合题意;
C、D项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偏离了材料的主旨。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评价
【名师点睛】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积极作用:
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长期计划指令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19.“医生赶到病人那里,可病人已经死亡。
于是在别洛韦日森林开具了死亡证明。
当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核手提箱留给谁?
这可不是儿戏,于是商定:
由俄罗斯来控制。
”材料中“病人已经死亡”是指
A.苏联成立B.苏联取得卫国战争胜利
C.苏联解体D.美苏争霸
本题考查苏联的解体,题眼是“由俄罗斯来控制”。
1991年苏联解体,成立了独立国家联合体,俄罗斯在国际社会中继承苏联的国际权利和义务。
故材料中“病人已经死亡”是指苏联解体。
20.为了解决“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经济造成的困难,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都进行了经济改革,他们改革的共同点是
A.优先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B.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经济
C.发展重工业以进行军备竞赛D.力图缓解计划经济造成的弊端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因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因此三者改革的共同点是解决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故D项正确;
A项只符合赫鲁晓夫改革,排除;
B、C两项符合勃列日涅夫改革,排除。
21.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旨在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
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在国内爆发,而中国的改革开放并没有面临政治危机,A项错误;
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C项错误;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在1925年的联共(布)十四大上提出,而苏俄新经济政策实行开始于1921年,D项错误;
苏俄新经济政策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均是利用商品、市场、货币来发展社会经济,B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故选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经济体制改革·
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
新经济政策·
概况
22.1947年10月,美、中等23国签署了一份协定书,建立了一个世界性经济组织,其宗旨有“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
该组织是
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B.世界银行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东南亚国家联盟
...............
2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形成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个
A.军事体系B.政治体系C.贸易体系D.货币体系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世界货币体系。
因此D项正确;
其他三项不合题意,所以错误。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所以D项正确。
24.由希腊债务危机引发的欧洲新一轮经济危机成为世界金融的热点。
有人预测国家破产将是2013年欧元区国家的趋势之一。
为稳定金融秩序,各国可向哪一机构申请救助
A.世界银行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C.关贸总协定D.联合国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债务危机需要短期的资金救助,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货款,故A项错误;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在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短期货款,故B项正确;
关贸总协定处理贸易纠纷,而且1995年已经被世界贸易组织取代,故C项错误;
联合国是当今最大的政治组织,与稳定金融秩序无关,故D项错误。
25.阿尔德伯特在《欧洲史》中说:
“欧洲国家曾建立起政治、经济和文化壁垒……今天这些边界毫无意义,人员和思想来往畅通无阻,而且在欧洲十五国内部,已经到了拆除边境哨所的时候了。
”这些变化主要源于
A.冷战政策B.马歇尔计划C.杜鲁门主义D.欧洲一体化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是考查欧洲的一体化进程,而不是考查冷战政策、马歇尔计划以及杜鲁门主义,是强调欧洲加强合作的重要性,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一体化
26.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
A.1978年12月B.1986年9月C.1991年11月D.2001年12月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在2001年12月世界贸易组织多哈回合谈判。
因此D项正确。
其他三项错误。
27.弗里德曼在《世界是平的》中说,当今最明显的衡量标准是速度——特别是商业、旅行、通讯和革新的速度,最经常问的问题是“你与谁相连,怎样相连”?
这种现象主要描述的是
A.区域集团化B.政治多极化C.经济全球化D.时代信息化
据题干情境及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体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故A项错误,C项正确;
政治多极化属于政治领域、时代信息化属于科技领域,均与题目中的信息“衡量标准是……商业……的速度”不符,故B、D两项错误。
28.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这是中国政府借以撬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此举最能反映的历史特征是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世界经济区域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是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排除B;
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表现是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发展中国家等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排除A、C;
上海自由贸易区主张自由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故选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上海自由贸易区
29.“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第三世界国家组装,第三世界国家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
作为个案,它可以证明全球化时代
A.高科技产业前景堪忧B.应大力消除国家间的关税壁垒
C.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D.应改善国际分工中的利益分配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根据材料的描述可知,全球化主要受益方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有机遇,也有挑战。
所以答案选C。
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评价
30.1992年,1500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题为《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的文件,声称:
“人类和自然界正处于冲突状态……也许会改变这个有生命的世界,使它不再能按照我们知道的方式来维持生命。
”下列问题中属于人和自然界冲突的是
A.环境污染B.毒品泛滥C.金融危机D.恐怖活动
【解析】恐怖活动是指采取暴力、破坏、恐吓或者其他手段,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与题意不符,A错;
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与题意不符,排除B;
金融危机不属于“人类和自然界”的冲突,排除C;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危机,属于“人类和自然界冲突”,D符合题意;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其中31题14分,32题14分,33题1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0年,许多农民给各级苏维埃机关提交请愿书……奥格涅茨省的一个农民在信中写道:
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这需要国家做出巨大的牺牲和忍受极度的困苦,而这一切都给我们带来新的沉重负担……我们毫无怨言地承受着这些重担;
但是,1920年对余粮征集额的增加,这是我们无力负担的,农村缺少鞋子、衣服和日用品。
――陈新明《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
材料二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
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第二版第2卷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与穷凶极恶的资产阶级强盗斗争已经三年了”指的是什么?
在这三年中,苏俄实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什么制度?
(2)材料二反映的是什么政策?
这种政策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实行的?
此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
(1)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
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
(2)新经济政策;
形势: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影响:
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国内政治形势。
【解析】
(1)第一小问指的是1919年苏俄开始的与得到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反革命势力进行的三年国内战争;
第二小问政策,从1919年到1921年为取得战争胜利,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第三小问制度,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核心是余粮收集制,严重破坏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因此农民强烈反对的是余粮收集制。
(2)第一小问政策,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是新经济政策;
第二小问形势,题目问的是新经济政策的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921年国内战争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遭到普遍反对,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第三小问影响,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在于:
它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
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
……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
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
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
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
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
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