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档格式.docx
《语文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语文阅读专项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1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
他最后选择死亡。
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
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
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
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
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节选自《把哲学变成美学》,有删改:
1.下列关于“存在主义”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存在主义从总体上分为两个不同的思想流派,分别是基督教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
B.存在主义者虽然认识上有分歧,但存在主义者的作品都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
C.存在主义对文学的最大贡献就是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把哲学范畴变成了艺术手段。
D.存在主义文学,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它更关注“危机中的个人”,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
2.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加缪曾经说过:
“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这实际告诉我们:
伟大的哲学家也必将是伟大的文学家。
B.作品水平的高低,最终要看哲理的含量,这是存在主义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供的唯一的评判尺度。
[来源:
高&
考%资(源#网]
C.荒诞的感受往往是由通常在哲学上称为“悖谬”的艺术风格制造出来的,而“悖谬”产生出“黑色幽默”的效果。
D.“悖谬”就是在同一事物中,从逻辑上出现的自相矛盾,或者在行为上的相互抵消,使人感到荒诞不经。
3.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告诉我们:
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批评,既要注重增加哲理的含量,又要注重揭示人的客观存在。
B.加缪把西绪弗斯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这对于现实来说,更具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
C.从学术领域来看,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
历史学关注的只是事件结果,而文学更关注事件过程。
D.迪伦马特创造的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的性格特点,试图证明悲剧英雄可以驾驭他们的个人世界
答案:
1.D(A项中还应包括其他流派,B项中应是“某些作品”,C项中应是“贡献之一”和“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来源:
考%资(源#网GKSTK.COM
2.D(A项文学家和哲学家不能完全划等号,B项中应是的“评判尺度”不是唯一的C项中应是“哲学术语”而非“艺术手段”,)
3.C(应该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二者的区别,而在“学术领域”历史学同样关注事件的过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学习:
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节选)
谢春红胡玲
现实中,本来是为了完善人、提升人的学习却被仅仅当成是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学习视野中的人被遗弃了,学习非但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反而成为奴役人的手段,人在学习中寻找不到快乐,反而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正当人类在惊叹科技的神奇、尽享科技带来的繁华与便利之时,科技的负面影响却悄然而来,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成胁等问题逐步侵入了人们的生活世界,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这种状况愈演愈烈,直至演化成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最大成胁。
诺贝尔奖获得者p·
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了一个新概念:
“人类世”。
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刘东生院士认为,“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
“人的活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地质营力,对于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
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正在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因此,我们人类必须注意自己的行为。
以免引起大的人为的自然灾害。
”这绝非危言耸听,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风险与机遇同在,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
而将要发生哪一种情况,人们愈来愈认识到这依赖于一种主要的和决定性的因素,即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而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主要依赖于人的学习来发展。
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任何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学习也突出地呈现出它的工具性特征,学习成为应付考试和寻找职业的工具,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日益功利化。
从整体上失去其精神陶冶的意义。
结果是学习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个体和社会世俗发展的要求,却导致了个体的人格危机、精神危机、德性危机以及产生的严重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培养了许多有知识、有能力、但在人格、精神和德性上都有很大缺陷的“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
人的学习存在的危机与问题是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造成的。
学习是当代人的一种生存方式。
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生存并非简单地指“生命的存活”,而是指“生成着的存在”。
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并且不是最终完成于某一确定的状态,而总是向未来,向新的可能开放。
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
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
(选自《理论月刊》2009年第9期)
1.下列对“科技的负面影响”和“人类世”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人口膨胀、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威胁等问题侵入人们的生活世界是科技的负面影响。
B.诺贝尔奖获得者p·
克鲁岑于2000年提出了“人类世”新概念成为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视角。
C.科技的负面影响扰乱了人们的生活秩序,负面影响的状况得不到遏制,会成为社会和人类生存的极大威胁。
D.“人类世”的意义在于提醒人类:
人和自然相互作用加剧,将会引起地球环境不容乐观的变化,加剧侵蚀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生态问题可能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2.下列关于学习与生存问题的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一切学习都是关涉人的学习,都是为了人的学习,但在工业社会工具理性的极度张扬下,某些事物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
B.在人类面临的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危机面前,人类既有可能取得空前的成就,也有可能陷入最终的灾难,这取决于人的理解能力和行动。
C.“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是由于个体的人格危机和知识能力的缺陷造成的。
D.生存不仅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而且还是一个力求把握人的生存真谛的反思性的哲学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习被当成了获取分数、学历、文凭、证书的手段,原因是人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出于某种功利的目的。
B.如果学习成为获取金钱、地位、荣誉、权力的工具,而不是为了人的发展与完善,那么学习就会成为奴役人的手段,成为一种负担和压力。
C.因为没有全人类的生存也就谈不上个体的生存,所以,我们当下的学习,不能仅仅为着单个个体的生存,更应着眼全人类的生存。
D.当下的学习,不是简单地为了一种生命的存活,而是为了一种生成着的存在。
“生成着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生成的而是现成的。
1.D解析:
原文是“已经引起了地球环境一些不容乐观的变化”,不是“将会”;
因“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不是“可能成为”。
2.B解析:
A项“某些事物都难免被打上‘物化’的烙印”的说法不对,原文应是“任何事物”;
C项说法是不符合原文表述的。
“空心人”“单面人”和“非道德的人”应是个体人“对学习认识的片面、扭曲、停滞与不足所造成的”;
D项的表述错误,原文表述的是“生存不是一个简单的描述性概念”。
3.D解析:
“生成着的存在”是指人的存在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
D项的解说将其弄反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
论儒学的复兴
汤一介[来源:
考%资(源#网GKSTK.COM]
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民族复兴的进程之中,民族的复兴必然与民族文化的复兴相关联,在我国历史上虽说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中华文化,但儒学却一直曾居于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儒学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是分不开的,这是由历史原因形成的。
儒学自孔子起就自觉地继承着夏、商、周三代的文化,从历史上看它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因此,只能适时地在传承这个文化命脉的基础上,使之更新。
就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在21世纪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为什么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
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的、有经济的原因,但与“西学”(主要指作为精神文化的西方哲学等等)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所进行的全方位的冲击有着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西学”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使得我们得到对自身文化传统有个自我反省的机会。
我们逐渐知道,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应该发扬什么和应该抛弃什么以及应该吸收什么。
因而在长达一百多年中,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这为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奠定了基础。
新的现代儒学必须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儒学。
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儒学,“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更重要的是为了开新。
中国文化必须在传承中更新,这样中国文化才得以真正的“复兴”,而“重新燃起新的火焰”。
本世纪初,中国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这将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它会对人类社会健康合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和谐”是儒学的中心观念,在我国传统儒学中包含着“和谐社会”的理想以及可以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大量的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礼记·
礼运》的“大国”思想可以说为中华民族勾画出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
《论语》中的“礼之用,和为贵”,这就是说“和谐”将会对调节人们社会生活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而“和而不同”又可以为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理据。
特别是《周易》中的“太和”观念经过历代儒学思想家的发挥,已具有“普遍和谐”的意义,这就是说,“和谐”应该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的自我身心内外”等诸多方面的“和谐”,才可以称为“普遍和谐”。
所以王夫之说“太和”是“和之致”,“太和”是最完美的“和谐”,如此等等,在儒家思想中比比皆是。
近两百多年来,由于对自然界无量的开发,残酷的掠夺,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由于人们片面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权力欲望的无限膨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以至于残酷的战争。
由于过分注重金钱的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类分裂,造成自我身心的扭曲,已成为一种社会病。
因此,当前人类迫切需要解决,甚至今后还要长期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之间的种种矛盾问题,这些无疑是人类面临的最重大课题,其中人们必须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要有自我觉醒。
针对上面说到的三大矛盾,我们认为,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
当然,必须注意,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为解决上述三大矛盾提供了可供参照的智慧。
_(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对“新的现代儒学”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人在努力学习、吸收和消化“西学”,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而成为新的现代儒学。
B.新的现代儒学必是“本开新”的,在传承中更新;
“反本”才能“开新”,“燃起新的火焰”。
C.新的现代儒学应是可能为当前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前景提供有意义的精神力量的儒学。
D.新的现代儒学应该是有益于促进各国人民团结、友好、互信、互助、和睦相处的大家庭的新的现代儒学。
2.下列是“儒学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的主要原因的一项是()(3分)[来源:
A.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华民族要想在新时代实现民族得复兴,首先就要使儒学复兴。
B.由于儒学曾经一直处于中华文化的主流地位,影响着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C.从历史的角度看儒学曾是中华民族发育、成长的根,我们没有可能把这个根斩断。
D.以西方哲学为代表的“西学”对以“儒学”为根基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面冲击。
3.对文本分析、理解、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儒学“大国”“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等思想为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提供大量了有意义的思想资源。
B.儒学作为一种精神文化,虽然受到“西学”的冲击,但在中国、甚至在世界(特别是在东亚地区)将会有新的发展。
C.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儒家思想无疑能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自我身心”当前人类面临的三大矛盾。
G]
D.儒学可以为当今人类社会提供某些有益的思想资源,但要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种种矛盾还需探索。
1.B.[A“使儒学从传统走向现代”,夸大其词,原文是“奠定了基础”.C变必然为或然D所答非所问应是新的现代儒学的作用]
2.D.[ABC项都属于次要原因]
3.C.[颠倒是非“无疑能”与作者“我并无意说,上述三大矛盾仅靠儒家思想可以完全解决,真正的较完满的解决还是要靠全世界各民族各国家的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地在实践中创造新的理论来逐步解决。
”相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来源: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
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
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
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
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
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
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
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
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
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
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
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罗马帝国时代,罗马文化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而是呈现文化多元的特质。
B.长安文化崛起时间短、速度快、内容少、空间大,所以才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没有,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之所以漫长而缓慢,是因为罗马城的政治军事早于其经济文化的发展。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1.A(A项表述的是城市发展脉络。
题干要求的是“长安文化范畴”。
原文将都城发展与文化发展并列,而不是包含。
)
2.D(A项“罗马帝国时代”应包括公元392年到罗马帝国解体这一段,而此时基督教已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这一史实与A项表述相违。
B项,强加因果,长安文化广泛吸取其他文化成分,是因其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
并且“内容少”也错误,文中说长安文化有“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C项,“长安文化则没有”错误,它继承的是儒家文化。
)[来源:
3.C(C项错在“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一句。
前后无因果关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2分)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往何处去?
”这一连串的自我追问是长存于每个人心中永恒的哲学命题。
家谱,为此提供了有效的线索。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是同宗共族的血缘集团用来记载本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
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第一部家谱是什么样子?
修撰于何朝何代?
是官修还是私修?
因为缺乏记载,至今不得而知。
据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宗法制度的体现。
上古,尤其是实行分封制的朝代,如西周,统治者的儿子们谁能封王、袭爵,一排家谱便一目了然。
到魏晋南北朝时,门阀制度盛行,家谱成了世族间婚姻和仕宦的主要依据,于是便迅速发展起来。
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到民间,以至遍及各个家族,出现了家家有谱牒、户户有家乘的现象。
中国古代是宗族社会,家族关系是一个人最核心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的“根”,关系到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的体现就是在家谱中占有一个位置。
修宗谱与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订族规等共同组成的宗族制度,形成了当时社会最基础的民间自治体系。
家谱不仅把同宗凝聚在一起,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建构了中国古代的道德文明,其所记载的孝敬父母、和睦乡邻、端肃风俗、重视耕读等族规正是中国文化最为重视的,这一点与外国由宗教来构建社会价值体系有根本区别。
家谱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家史、地方史、家族史和个人史四个层次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资料。
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王侯将相,但是家谱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人,对于研究民风民俗、民族迁徙、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流行病和遗传病研究等都很有帮助。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百姓家族有着丰富的家族故事,这些细微生动的家族史与个人生命史共同编织着中国历史的长卷。
平民化的寻根意识,正以不可小觑的力量,从精英阶层走进千万普通家庭。
在泛着岁月光泽的历史黄卷里,古旧家谱中附着的诸多人文价值正日益显现……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对生命本体的回溯和关照中,生命变得更加具有质感。
在这种真实的触摸中,一扇扇记忆之门渐次打开。
人文人文,有人,才有文。
家谱不是人口统计表这么简单,而是一部人的学问。
家谱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家谱的内核。
家谱是符号,真正重要之处在于这一符号背后的文化认同。
有人这样说:
“家谱是什么?
是在连绵不断的家族史中给每个人一个有所归依的位置。
浸润了血浓于水的寻根之情,不管过多少年,会有人知道你,记住你,认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
”每一个生命叶片,都因了“根”的滋养,而愈发油翠和充满生机。
除了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