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现代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学校建设的探索与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我国进入了社会变革期,经济、文化、教育、政治诸方面的体制开始大变革;
党的十六大的召开提出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综合发展等具体目标在内的“科学发展观”,并要求政治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整体实施。
达成上述目标,就必须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上层建筑。
这就要求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用改良的渐进的方式完成对于现行学校的改造,形成与知识时代、信息时代、全球一体化时代基本相适应、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相配套的现代学校建设。
5.现行学校自身存在的“不适应”问题也需要进行改革
由于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和我国地域、学校的差异性等原因,使得我国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成了前进中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一是教育行政机关统得过死,学校的主体地位不明,依法自主管理难以实现。
二是现行学校制度有一些负面引导作用,导致了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终身发展和允许有差异地发展的目标难以全面实现。
三是制度的分割作用,导致部分学校不能与社区、家庭沟通,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参与、配合学校管理和学校教育,学校也很少介入社区的文化建设等等。
这样的现实,都与传统的学校的相对落后、现代学校制度尚未建立有密切的关系。
制度障碍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现代化的较大障碍之一。
6.学校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出了现代学校的办学育人之路
我校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首任校长就在教育改革中在全国领先实行了全员教育岗位责任制,从体制入手着眼从小为培养创新人才打好基础的育人目标的研究与实施,先后开展电化教学单科突破实验及计算机教学实验,实现了学校在质量、管理、特色、制度等多项全省第一。
九十年代,相继建设了校园网、闭路电视网等,建立现代化教学实验班,从一年级设微机课,开发的课件通过省级鉴定并参加全国展览获好评,计算机辅助教学冲入全国。
进入二十一世纪,学校接通了国际互联网,率先在全国建设千兆校园网,建立学生的电子开放教室,开展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整合研究;
在全国最早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建设了“全国德育网”、“吉林市教育信息网”等网站。
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现场会在我校多次召开,推广了学校的经验。
学校教育从局部的现代化走向现代学校建设研究,在全国抢占了小学教育现代化的制高点;
并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现代学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二、现代学校的基本内涵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教育学界开始讨论现代学校制度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深入讨论,就难以回避学校教育的现代化和现代学校等概念。
在实践中,我们也初步探讨了有关现代学校建设等问题,使我们在研究中理性上更加明晰,实践上更加稳健地发展。
1.关于“现代”
我国史学界、社会学界一般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大阶段。
西方的现代,一般认为开始于十七世纪。
可见“现代”指的是工业社会基本形成以后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
它是与时俱进,不是一步到位的。
正如有的研究学者指出,“现代”有三个基本特征:
第一,“现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的一类阶段划分中的一段,只有“古代”“中世纪”等时代才能与之并列;
第二,“现代”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第三,“现代”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社会形态相对应,在知识社会之后,可能还会有其它新的社会形态与“现代”相对应。
2.关于“现代化”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传启研究员认为:
“一般而言,现代化指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它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及其变化。
”现代化是在人类社会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知识社会转化或者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其现代性不断增长的状态和过程。
“状态”是相对静态的,“过程”是相对动态的。
它是与传统社会相对的一个概念。
教育“现代化”必然带有“现代性”的特点。
现代学校无疑是现代化的,是具有现代性的。
3.关于“学校”
对于学校的定义,不同的时空条件,会得出不同的定义。
我们认为:
学校就是育人的地方。
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使一个个“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场所。
它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因此,学校有“传统”与“现代”之分。
4.关于“现代学校”
如何界定“现代学校”,教育界、学术界争议很大。
一般认为,学校实现了教育思想的现代化、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教育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教师队伍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等方面的现代化,该所学校就是“现代学校”了。
如果一所学校这些方面都与时俱进实现了现代化,具有了整体性、现代性,适应了现代社会的育人要求,应该说就是一所“现代学校”了。
但这种描述还不是从内涵的角度来定义“现代学校”。
我们理解:
现代学校是根据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及知识社会以后的社会发展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人进行培养教育以适应现代社会之需求的育人场所。
我们研究的现代学校无疑是指的狭义的现代学校。
学校的现代化与现代学校是既有联系、又具有不相同的“质”的规定性,是两个概念。
“现代学校”的现代化其性质是个与时俱进的整体的时代形态。
三、现代学校的几个基本特征
1.现代学校的现代性
现代学校在整体上的现代化,主要表现为以下10个方面:
教育观念现代化,教育模式特色化,学生发展主体化,课程体系校本化,教育技术多样化,学校教育社会化,教师队伍优质化,教育科研普及化,学校管理科学化,办学条件现代化。
2.现代学校的整体性
学校是一个系统,隶属于社会大系统之中。
管理者进行现代学校建设必须把学校管理活动作为一个整体,使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达到现代化的要求,综合部署、统筹安排,使学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围绕现代学校的要求与时俱进的正常运转。
3.现代学校的和谐性
现代学校具有和谐性。
特别是注重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在“理性”的规范中显示真情。
在学校管理中不仅要重视教育资源配置的和谐,更要从现代层面上多方面关注人际关系的和谐性,以利于现代学校管理。
这里一是校长与教师的和谐,二是校长与中层的和谐,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四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五是学校与社会的和谐。
4.现代学校的人本性。
现代社会的人本原则,在学校则是育人为本。
其终极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
因此,要把“以人为本”作为学校管理首要的最根本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我们思考与解决学校教育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现代学校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坚持人本思想,具有生命性,从重视“物”转向对“人”的关注,思考如何促进生命人的价值与发展。
对此,国内外许多教育改革都加强了生命教育研究,这应是现代学校教育以人为本的体现。
5.现代学校的科学性
现代学校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制度的现代化上。
现代学校制度要素可从成员、工作、权力三个维度来分析,从成员维度度来看,现代学校制度涉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和社区成员等,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协调人际关系。
从工作维来看,可分为内核性制度与外辅性制度两大类。
从权力维度来看,现代学校制度要按照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离来构建现代学校权力结构。
科学性还体现在具体制度之间的完善性上。
规章制度不仅要体现育人为本,而且应相互联系,互不矛盾,着力体现在现代化这个基点上。
再次,科学性还要体现在制度文本的科学规范性上。
每项规章制度都应有具体执行部门、配合执行部门和监督部门。
6.现代学校的创新性
现代学校的创新性,在整体上除了教育理念创新外,至少还应体现在:
第一,教学内容的创新。
包括内容体系的自我更新机制的形成,教学内容的及时调整与超前,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
第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
第三,学校管理的创新。
这些创新都是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的。
7.现代学校的开放性
开放性是现代学校最明显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下列几大方面:
第一,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相互开放。
第二,学校内部各组织之间、组织与自然人之间的相互开放。
第三,学校与校外各社会组织、自然人之间的相互开放。
第四,国内教育与国外教育的相互开放。
8.现代学校的发展性
现代学校建设是随社会进步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是一步到位的,其发展是有阶段性的。
第一,就人群或自然人而言。
特别是在学生的学习力的提高上,要为他们从一个“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
第二,就社会组织而言。
所谓发展,意味着某一事物积极的、向上的变化,或某一方面困难的克服、问题的解决等。
对学校来说,发展意味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长、教学质量的提升、学校成员的成长、办学总体水平的提高,等等。
集中体现在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提升上。
发展性是检验和评估现代学校制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
9.现代学校的独特性
现代学校办学的独特性首要的是与传统的学校有质的不同,而教育现代化是现代学校的基本属性。
每个学校都是一个独立活动的实体,它有与其他同类学校的共性与其自己的个性。
这种独特性保持其现代性,并带有权变性的创造意识,则是现代学校的独特性。
四、现代学校建设的实施策略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现代学校的办学育人理念
1.建立“以德立校、和谐育人”的校长理念
学校在传承与发展中创建了“以德立校、和谐育人”现代学校校长理念,集中体现在以师为本上。
在尊重、关怀、体贴中,使教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
校长的人格和闪光的灵魂,凝成了全校师生的焦点与希望,引导和影响着校魂,激励着学校领导修官德、教师修师德、学生修品德。
我校把“和谐”思想作为现代学校建设的基本要素,并融合在现代学校内涵和办学育人目标的构建上,以及促进队伍和谐、方法和谐、手段和谐、环境和谐中,实现了整体上最优化,建成了现代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从而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现了德与才、心与智、情与理、知与行的和谐统一,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学校的一个个“自然人”发展为和谐的“社会人”。
2.实施价值领导,建立以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的价值体系
学校实施“价值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建立了平等、友爱、开放的价值讨论空间。
开展了“知荣辱、明是非,促和谐发展”主题大讨论,建立共同的愿景,把现代学校建设意图在教工中展现。
在“假如我是校长,未来的三年我将这样规划……”活动中,教师以主人翁的姿态为学校发展提合理化建议。
通过这种集体孕育方式,系统地形成了“创建现代学校,奠基幸福人生”核心理念,确定了“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提出了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确定了“稳定、和谐、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了“同心同德促和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工作要求;
构建了“乐学、善问、博览、实践”的良好学风,打造了“理解、宽容、沟通、民主”的校园人际氛围,进而培育了“底气、文气、正气、大气”的二实验人气质。
在学校管理中积极实施“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从严求实谋质量,开拓创新求发展,不断进取图卓越”的办学战略,有力地探索了“以德立校、质量兴校、师资强校、科研亮校、特色名校”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广大教师在新的价值观引领下,创建了人民满意的优质学校,打造出一流的教育品牌文化。
(二)以高质量与教育创新为根本设计现代学校的发展目标
我校在现代学校建设中提出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
高质量即教师队伍高素质、德育高水平、教学高质量。
有特色是指教育信息化、幼小衔接、体制创新。
现代化指从学校整体上实现现代学校教育,包括现代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现代办学育人目标、现代教师队伍、现代课程与教学、现代学校制度与现代学校管理等。
学校把“做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这是陈鹤琴先生曾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育人目标的继承和发展。
其人格逻辑建构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其一,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人”,更主要是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做人的素质应该从小抓起,从小养成习惯树立人格的基础。
其二,我们培养的学生必须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学校教育要突出民族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有一颗中国心,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三,“做现代人”,即突出人的现代性。
陈鹤琴曾从“爱人类,爱真理”的高度提出要做“现代人”,是现代人应有的价值取向。
还要有强烈的个人效能意识、维护并尊重个人尊严等素质,以及大胆创新和开放思维意识,都要从基础教育抓起。
其四,关于“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
这是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
新时代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国际化的视野,但首先是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因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失去文化传统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
(三)以育人为本开展现代学校的环境文化创设
首先是抓基础。
一是系统进行学校CI设计,如校牌、校服、校徽、校旗、校标等学校标志性的物品。
二是建设人性化、园林式的育人环境。
相继建设了校园内雕塑、建筑小品、假山水池,注重美感又增强动感,富有育人的灵性。
学校还开辟了蔬菜园、百果园,春华秋实。
学生在校园管理中拓宽了眼界,填补了课本知识的空白,成为学生陶冶身心、体验生活美好的无声育人的课堂。
学校还改建了校门、更换了门窗、扩建了正厅、操场重铺塑胶层、新建了700平米的学生食堂等。
焕然一新的校园设施与设备,使师生既有安全保障,又在分享幸福中获得愉悦成长。
其次是搭载体。
在建设学校行为文化中,规范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元旦汇演、节日纪念活动等。
组建了学生社团,如文学社、广播站、舞蹈团、合唱团、网络联盟、英语乐园等自主组织。
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网络节、读书节等特色活动。
从而以各种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制度、观念文化渗透在活动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育人目的。
再次是重实效。
建设学校观念形态文化及制度文化。
观念文化是指学校本质的具有个性的精神风貌集中反映的隐性的文化。
我们把成型的师生认可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装饰上墙入栏,将其逐渐化为师生共同的追求与自觉行为。
师生们自己也在自己身边选用称心合意的名言警句、理想信念用语和自己的书画作品布置环境,使环境文化融艺术性、教育性、观展性为一体。
而制度文化又丰富了学校观念文化,用制度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为提高办学育人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以校本课程为特色,构建育人的现代课程体系
现代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育人的关键。
课程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目标。
现代学校课程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校本课程等。
这些课程有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次。
而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色课程,学校围绕“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目标,坚持民族化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多样性、弹性的校本课程体系,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使学生在多元的课程学习中获得较好的发展。
第一,突出民族性,开设经典系列课程,筑牢学生中国根。
我校开发了《经典积累诵读》系列教材,实行经典过级制让学生在国学经典中寻根探源;
通过书法与写字课让学生在笔墨纸砚里纵情驰骋;
通过剪纸课、围棋课使学生在指尖与对弈中领悟神韵;
通过鲁班锁、九连环等使学生在古典益智玩具中启迪智慧;
通过竹笛、葫芦丝等课程使学生在丝竹管乐中陶冶性情。
第二,体现现代性,深化科技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学校将现代的点读手段和100E英语进入课堂,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奠定学生国际化的基础。
主题信息技术课和英特尔求知计划课,为学生探究世界掌握了现代化的手段。
五年级疯狂机器虚拟实验与“电子摆拼”整合,在个性化的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高年级的科技与机器人课程,对学生进行智能化社会教育的启蒙。
近年来,学校代表队参加各级电脑机器人竞赛获得30多项殊荣。
今年全国第四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上我校又获金奖。
现代网络科技课程几个内容相互作用,共同打造创新人才,尝试性的解决钱老的“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
”的临终一问。
第三,注重整合性,开发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重视“学科与活动整合”的综合课程模式的开发。
一是主题共享,拓展课程资源的长度。
同一主题内容让不同年级共享。
如围绕“松花江”主题,在低、中、高年级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究松花江与环境、经济的关系,保护和治理的措施等。
二是内容多元,增加课程资源的厚度。
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开发社会实践课程系列。
走进工厂,了解现代企业技术与管理;
走进乡村,体会了“汗滴禾下土”的真正内涵。
走进社区,感受现代科技为人们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变化。
走进自然,充分体现人与动物、自然的友好和谐;
走进军营,了解国防知识,树立国防意识。
从而将课内与课外相联系,使学生获得了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
三是学科整合,拓展课程资源的宽度。
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课程整合。
如围绕昆虫一课,在语文课识字、微机课查昆虫资料、数学课算昆虫、科学课观察昆虫等有机整合,实现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四是发挥自主性,进行学科课程调试,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
课程调适是对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审定的教材,在学校实施中由教师进行校本化处理,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调适。
如活动课程的调适,为实现让每个学生都有选择的可能;
我们设置班队活动、升旗、读书、文体活等规定性活动课外,还设了趣味作文、书法、美术、舞蹈、合唱、棋类、陶吧、篮球、乒乓球等40多个自修课程,学生根据兴趣自选自修,使全校每个学生都能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发展个性。
(五)以现代人养成教育为重点,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加强现代人养成教育研究,建立了养成教育纲目和可操作、可评价的目标体系。
结合新时期社会发展要求和学校育人工作实际,我们确定了现代养成教育一级目标,即:
爱国守法、理想责任、明礼诚信、团结共处、友善助人、乐观向上、珍生惜时、求真尚美等12条;
以三字歌的形式确定二级目标;
以一人一岗的自主管理实践、道德早餐、对口实践班、城乡手拉手、星级班级和星级学生评比、“和谐杯”主题班队会评比等常规教育中加以落实,收到很好的育人实效。
坚持全员德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开展德育沙龙、特色班级建设、班主任博客、班主任培训、班主任专业化工程等,及时客观地考核评价班主任工作成效。
还通过提高班主任待遇等,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努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
目前学校有全国优秀班主任6名,省市骨干班主任10名,使班主任成为学校育人中的德育主体。
重视学科德育工作,将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在一起。
拓宽德育渠道,开展实践体验教育。
如邀请“狐狸姐姐”、六小龄童等名人来我校面对面交流;
走进丰电博物馆,参观“春光乳业”、鹿场、蔬菜大棚,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为家乡建设出力。
以学会购物、理财、节约、资源共享为理念的“红领巾大卖场”活动,让学生在买卖实践中学习、交流、沟通与体验,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
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雏鹰淘宝回收公司”和“小小少年气象站”等属于孩子的环保组织等形式,推进我校国际生态学校项目的建设。
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为德育的品牌,我校还荣获全国少先队优秀集体。
探索家庭教育的新渠道。
学校新设了家长委员会的常驻校代表,发挥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沟通、协调、配合优势和作用,实现了家校之间的无缝对接。
通过QQ群、网络拓思网平台、学校网站、《成长》杂志、家长学校等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理论素养,改进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学校被评为省级家长学校示范校。
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在全国首建“德育网”、“雏鹰环保网”,使我校成为团市委网脉工程活动唯一的基地校。
学校利用网络开展校园公益广告设计比赛,“创业网站”评比活动,“向国旗敬礼,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网上签名寄语活动等,增强了学生网络道德意识,拓展了学生德育活动的空间,提高了学生利用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绝了学生的网络负面影响与犯罪。
网络德育经验在国家省市多次交流,以此为内容的“手指尖工程”案例获省德育案例评比特等奖,全市中小学网络文化建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推广了我校的经验。
学校被评为吉林省网络道德生态示范学校。
(六)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以深化课程改革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进行教学精致化管理创新,开展了“一听二讲三设计四课”校本教研工作;
开发了教师共性平台和个性平台相得益彰的电子备课系统。
通过资源的共享与再创造,实现了教师备课“通教”与“个案”相补充。
重视集体备课,为提高预设效果,在校内集体备课活动中,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引路作用,在为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动态生成”、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做了研究。
开展“优质常态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课堂教学能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课堂中教师是基于课程的教学,而不是单一的“教教科书”。
同时,学校开设的“凤凰博客”为每个老师提供了教学反思与交流心得的好平台。
积极开展“教师主动参与式教研”,变“评课”为“议课”,不再将研究课活动的重心放在对主讲教师的评价上,而将重心转移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确保了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进行现代教学模式创新,构建了“一主二合三分”教学基本模式,努力创建现代的生成性课堂。
其中“一主”即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过程生成;
“二合”即师生在教学生成中,关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思维与情感融合;
“三分”即分层教学、分组学习、分类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均有相应地生成与发展。
在深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又提出了建设和谐课堂要求,即科学有序,充满活力;
师生积极主动,优质高效;
教学民主公平,尊重差异;
人人参与合作,共享发展。
使现代课堂教学模式在“一主二合三分”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充实与完善,建设了和谐育人自主发展的新课堂。
新的教学模式在市教育局习作教学论坛、教学管理示范校展示日、全国自主学习课题展示等活动中推广。
三年来,有20余人次教师在全国教学大赛上获奖。
以科学发展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