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349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9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连云港市生物中考指南复习纲要一七上Word格式.docx

光圈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14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上来。

其两面是不同的,一面是平面镜,光线较强时使用;

一面是凹面镜:

光线较弱时使用。

[考试内容4]学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1)一取: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一放:

把显微镜置于实验台上略偏左的地方。

2.对光

(1)一转: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镜头和载物台间距离约2厘米);

(2)一调:

调遮光器,使适合大小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看:

左眼注视目镜,右眼睁开(便于画图),一转:

转动反光镜,直到见到一个明亮的视野。

3.观察(低倍镜):

(1)一放:

将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使要观察部分正对通光孔,一压:

用压片夹固定;

(2)一看一转:

双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从侧面看着物镜,使镜筒下降,直到物一镜接近玻片为止;

(3)再看再转一微调:

左眼对着目镜观察,双手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然后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

4.收镜:

一取一擦一恢复:

一取:

取下所观察的物体,一察:

擦净显微镜;

一恢复:

物镜外“八”字形、镜筒降到最低、压片夹向后、反光镜竖直。

[考试内容5]尝试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的影响

1.提出问题:

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吗?

2.可作出如下假设:

A、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增加;

B、水温的变化对金鱼的呼吸次数有影响,随水温的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会减少。

3.制定计划:

①实验要设计对照组。

根据提出的假设,设计常温、比常温略高、比常温略低的水,观察其中金鱼的呼吸次数,常温作为对照。

实验中水温升高或降低以5-10℃为宜。

②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保证除水温之外,其它条件如水质、水量等一样,避免这些因素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

③从保护生物的角度出发,实验时在水温调控之后再放入金鱼;

第2单元我们生活的生物圈

[考试内容6]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阳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非生物因素:

生物生存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

主要有阳光、水、空气、温度、土壤等。

生物因素:

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1.阳光:

没有阳光植物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它为食物的动物和人类就无法生存。

(万物生长靠太阳)

2.空气:

动物、植物、人类缺少空气就无法呼吸。

如大雨造成土壤水份过多而缺氧,蚯蚓爬到了地面上。

3.水:

水是一切生物生活的必要条件,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成分,缺少水,动植物就会死亡。

如沙漠植物植株娇小,根系发达。

4.温度:

每一种生物只能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生活,温度过高过低都会死亡。

如大雁的迁徙。

[考试内容7]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和适应

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

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一个生物生活的同种或其他种类的生物。

如同一种乔木生长在空旷处往往较矮,树冠较大;

而生长在树木密集的森林里,树干则高而直,树冠较小。

2.如水决定了生物的分布,热带雨林地区多,生物种类多。

3.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如大树底下好乘凉。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变色龙的体色随环境颜色而变化。

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如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可以从岩石中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地衣又能分泌地衣酸,对岩石有腐蚀作用。

 

[考试内容8]生态系统的组成

绿色植物(生产者):

提供氧气和有机物,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

生物成分动物(消费者):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

微生物(分解者):

把动植物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非生物成分:

阳光、空气、水、土壤、温度等

[考试内容9]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生物及其能够生存的环境的总称。

2.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岩石圈的上层。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美国科学家进行的生物圈二号宣告失败,说明生物圈是人类和动物唯一的家园。

人类要充分认识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保护我们的家园。

第3单元生物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考试内容10]探究阳光与有机物的关系

(1)提出问题:

绿叶的光合作用是否需要光?

(2)作出假设:

绿叶的光合作用需要光

(3)步骤:

暗处理→遮光→取叶→脱色→漂洗→滴碘液→观察

①暗处理:

实验前将实验植物放在暗处一昼夜。

目的是使叶片中的淀粉运走耗尽。

②遮光:

用黑纸片将叶片的一部分正反两面都夹紧。

目的是不让被遮光的部分进行光合作用。

③取叶、脱色:

剪下遮光处理过的叶片,去掉黑纸片,浸入盛有酒精的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片的绿色退去。

目的是使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减少绿色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4)漂洗、滴碘液:

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干净,滴加碘液。

(5)观察实验现象:

植株的部位

现象

叶片未遮光的部分

滴加碘液变蓝

叶片遮光部分

滴加碘液不变色

(四)得出结论:

绿叶的光合作用需要光,产物是淀粉

[考试内容1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光合作用的概念: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条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产物是淀粉等有机物和氧气;

能量变化是:

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

3.光合作用公式如下: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原料)(产物)

4.光合作用的意义:

(1)将二氧化碳和水等简单的无机物转变成淀粉等复杂的有机物。

(2)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并且储存在所合成的有机物里。

(3)吸收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碳-氧平衡)。

[考试内容12]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1、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提高农作物产量。

2、增加二氧化碳供应,增强光合作用效率进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增施有机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或直接施放贮存在钢瓶的二氧化碳等。

3、调控温度、湿度等。

总之:

人们通过调控温室中的光照、二氧化碳浓度、温度、和湿度,为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

[考试内容13]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

1.无机盐是绿色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物质,绿色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它们又被称为“植物营养三要素”。

2.植物的根是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在根尖,根尖的结构包括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四部分。

而成熟区又是根尖吸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3、根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1)植物细胞吸水:

根毛细胞液浓度大于于土壤溶液浓度。

(2)植物细胞失水:

根毛细胞液浓度小于于土壤溶液浓度(如果施肥过多,导致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植物将失水发生烧苗现象)。

4、生活实例:

盐拌萝卜条,因为盐水浓度大于萝卜条细胞液浓度,萝卜条细胞失水,萝卜条变软。

所以盘中出现许多的水。

发蔫的萝卜条放入清水,萝卜条细胞液浓度大于清水浓度,萝卜条细胞吸水,萝卜条变硬。

[考试内容14]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方法

1.检验淀粉的方法:

淀粉遇碘液变蓝。

2.检验蛋白质的方法:

(1)蛋白质遇到高温就会凝固成白色的固态物质,例如煮熟的鸡蛋里的蛋白就是凝固的蛋白质。

(2)蛋白质燃烧时会散发出臭味.

3.脂肪能在纸张等上面留下油斑。

4将食物放在试管里烘烤,观察试管臂上有水珠出现,说明食物中含有水。

5.将食物放在火焰上燃烧,彻底燃烧剩下的灰烬部分是无机盐。

[考试内容15]人体所需的主要营养成分

1.人体的营养物质

糖类:

(馒头、米饭、面包等)主要功能是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给能量(主要供能物质),人体所需能量的70%以上是由糖类氧化分解提供的。

脂肪:

(肥肉、食用油等)重要的储能物质,也是细胞的组成成分。

蛋白质:

(鸡蛋、牛奶、豆浆、虾等)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可用于更新、修复组织细胞。

维生素:

(水果、蔬菜等)是人体的生长发育、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微量物质。

无机盐(矿物质):

(钙、磷等)儿童时期缺乏钙盐,易患佝偻病。

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

水:

在人体内含量最多,约占体重的60%—70%,水能溶解和运输物质,能调节体温,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是人体最好的润滑剂和溶剂。

2.供能物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

[考试内容17]消化系统的组成

口腔:

淀粉被初步分解

咽:

是食物与气体共同的通道

食管:

消化道胃:

有暂时贮存食物的作用,蛋白质被初步分解;

小肠:

是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大肠:

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肛门:

排出食物残渣

唾液腺:

分泌唾液

胃腺:

分必胃液

消化腺肝脏:

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分泌的胆汁能参与脂肪的消化。

胰腺:

分泌多种消化酶,进入小肠,参与各类物质的进一步消化。

肠腺:

分必肠液

注:

消化腺能分泌消化液,各种消化液都含消化酶(除胆汁),对食物的消化具有重要意义。

[考试内容18]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1.消化:

淀粉口腔麦芽糖葡萄糖

蛋白质初步消化氨基酸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2.吸收:

营养成分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的过程。

消化道名称

吸收的营养物质

口腔和咽

食道

少量的水和无机盐

小肠

大部分的水和无机盐、维生素、全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

大肠

少量的水和无机盐,部分维生素

3.吸收的物质除大部分脂肪成分被小肠绒毛中的毛细淋巴管吸收外,其余营养成分都由小肠绒毛中的毛细血管直接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考试内容19]探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1.实验操作:

用镊子取一段猪或鸡的小肠,用水洗净后用解剖剪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

将剪开的小肠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沿剪口翻开,观察小肠内表面。

用手抚摸小肠的内表面。

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的内表面,可以观察到皱襞和小肠绒毛。

2.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特点

(1)小肠内表面有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表面积;

(2)小肠内有肠腺,有多种消化液。

(3)小肠长,全长5-7米

(4)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5)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考试内容20]食物链和食物网[B级]

1.食物链:

在一定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食物链。

一条食物链一般包含3-5个环节。

所包含的环节少,食物链就简单,反之,食物链就复杂。

2.食物链的一般特点:

(1)食物链通常由一种绿色植物开始。

(2)位于食物链中第2个环节的生物通常是植食性动物。

(3)位于食物链中其它环节的动物大多为肉食性动物。

如:

柳树→蝉→螳螂→黄雀

“→”表示“被吃”。

(4)最后一环节为该食物关系网中最强大的。

数量最少的。

最多的是第一环节。

3.食物网:

将食物链中相同的生物重叠起来,各条食物链就相互交叉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营养关系复杂的网状结构。

4.食物链和食物网不仅反映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而形成的复杂联系,同时还反映了物质和能量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流动情况。

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在食物网中的流动,总是遵循这样的规律:

从绿色植物开始,流向植食性动物,再流向肉食性动物。

[考试内容21]植物的呼吸作用

植物体没有专门的呼吸器官。

它的所有活着的部位都能进行呼吸作用。

在萌发的种子、幼小的果实和生长旺盛的叶片里呼吸作用最为显著。

大气中的氧和植物体内的二氧化碳主要从叶片的气孔进出。

1.概念:

绿色植物吸收空气中的氧,将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将贮藏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命活动利用的过程。

2.呼吸作用公式:

氧气+有机物→二氧化碳+水

3.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呼吸作用

光合作用

所有活的细胞都能进行

只含有叶绿体的细胞中进行

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在光照才能进行

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把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

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 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贮藏能量

4.实验如图:

左边瓶中为沸水处理过的菠菜,右边瓶中为新鲜的菠菜,均放在温暖、封闭、遮光处理24小时。

(1)将点燃的蜡烛放入以上两瓶中,左边瓶中的烛焰比右边瓶的烛焰高。

(2)根据以上观察,可知左边瓶中氧气比右边瓶中的多,因为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了氧气。

(3)这个实验中,右边瓶是对照组,左边瓶是实验组

(4)这两个实验说明了植物呼吸消耗了 氧 。

●(不能证明产生了二氧化碳。

[考试内容22]举例说出绿色植物呼吸作用原理在生产上的应用

1、温度:

降低温度,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

2、氧气的含量。

降低氧气的含量:

新鲜水果用保鲜袋装起来,可以延长储藏时间,主要原因是缺氧抑制了呼吸作用。

种花或种庄稼,需要经常松土,其主要目的是让土壤空气充足,利于根进行呼吸作用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经常充分利用呼吸作用的原理。

在采用塑料大棚栽培黄瓜蔬菜时,适当降低夜间温度,能减少植物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在贮藏农作物产品时,常采用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的方法,延长种子、果实和蔬菜的贮藏时间。

[考试内容23]人体的呼吸系统

1.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两部分组成。

(注意:

测肺活量取最大值,而不是平均值)

呼吸道: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

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场所

1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鼻腔前部有鼻毛可滤去空气中的灰尘;

内表面有鼻黏膜分泌粘液不仅可以湿润空气,还能黏住灰尘、细菌;

膜内还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可以温暖空气;

最后进入肺内的空气温暖、 湿润、清洁。

②咽是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喉既是气体的通道又是发声的器官。

③气管能分泌粘液,其上纤毛可以摆动;

气管和支气管有C形软骨能保持畅通。

④肺由约7亿个肺泡构成,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3.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特点:

(1)每个肺泡的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肺泡外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3)肺泡的 数量多,约有7亿个。

[考试内容24]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的完成依赖于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呼吸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2.吸气:

呼吸肌(膈肌、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升、膈下降→胸廓容积扩大→气体入肺

3.呼气:

呼吸肌(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降、膈上升→胸廓容积缩小→气体出肺

4.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原理:

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实现的。

(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由一层细胞,所以气体能够迅速扩散。

5.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有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使肺循环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和组织内的气体(使体循环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6.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吸气时,进入肺泡的氧穿过肺泡壁以及缠绕在肺泡壁上的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

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肺泡血液

7、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在组织处的气体交换是:

血液流动将氧带到身体的各个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利用氧分解有机物,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

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

氧气氧气氧气

外界气体肺泡血液组织细胞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考试内容25]分析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含量

1.下图是“人体呼吸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在“呼吸处”作缓慢的吸气与呼气动作,吸气时,用夹子夹紧B管的橡皮管,呼气时,夹紧A管的橡皮管。

进行多次后,

(1)“B”管内的石灰水变浑浊了,这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

(2)在实验设置中,A试管的目的是对照。

2.以下是人体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成分含量比较表。

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氧气

20.96

16.40

0.04

4.10

其他气体

79.00

79.50

合计

100.00

100

由表中可知,呼出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