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2236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88.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积极推进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对政府投资的信息化项目全部实行统一招标、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确保了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和项目效益。

四是培养人才,优化队伍。

搞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是保障。

积极争取智力支持,同国家、省等多家信息化科研机构和有关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邀请有关专家对我市农业农村信息化专项规划和项目设计、实施等方面给予指导。

同时,多渠道、多形式对市、县、乡、村各级信息化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信息化政策和技术培训,在全市建设了一支1800多人的素质高、业务精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二、整合资源,搭建统一高效的农业农村信息化支撑平台

  按照“整合资源、开发资源、资源共享”的工作思路,积极搭建服务全市“三农”事业的信息化支撑平台。

  一是搭建了全市统一的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以“一网四平台”为重点建设内容的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已开通运行并取得良好成效。

一网,即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信息网;

四平台,即信息管理平台、应用支撑平台、互动服务平台、数据库平台。

黄河三角洲(东营)高效生态农业信息网开设了政务公开、东营农情、互动服务、商务服务四大版块,包括53个一级栏目和123个二级栏目,内容涵盖农业政策、技术、信息、市场、服务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高效生态农业的全面展示和对全市农民群众的互动服务。

农民通过信息网可以获得丰富的农业政策和市场信息,通过互动栏目还可以获得有针对性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等服务。

信息网自去年8月开通以来,访问量已超过100万次。

应用支撑平台已完成开发并开通运行了“主要农作物动态分布图”等8个系统,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同时,为进一步提升机关建设水平,东营市农业局自去年开始大力加强机关信息化建设,“网上办公”规范有序、方便快捷,提高了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是有效整合了全市涉农信息资源。

通过实施“一乡一站”、“一村一页”上网工程,全市所有乡镇健全了网站,1775个行政村发布了村级网站,构建了“黄河口·

新农村”网站群,实现了数字地图导航,公众可以便捷直观的访问全市所有村镇。

全市涉农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是信息资源实现了共享共用。

建成了新型农民网络互动课堂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水利资源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经营管理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农业龙头企业数据库、百万亩耕地养分普查数据库、自然灾害数据库等九大农业数据库,实现了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应用。

  三、示范推广,搭建务实高效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平台

  信息化重点在应用,难点在推广。

为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全市高效生态农业中的“加速器”和“倍增器”作用,我市不断加大农业农村信息化适用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示范村”和“百村示范、万户上网”工程建设。

东营市提出了“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思路,以建设50个“信息化示范村”为突破口,抓示范找路子,从而带动面上工作的开展。

结合50个示范村各自特点,建设了各具特色的互联网村、无线网村、数字电视村、平安监控村、典型应用村等,为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信息化示范村”的建设经验得到国家科技部领导和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的高度评价。

今年,该市正在实施的“百村示范、万户上网”工程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农业十大重点工程之一,主要是在全市确定100家基础条件较好、不同类型的行政村进行农业农村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

  

(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三农”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一是“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应用效益显著。

东营市作为全国唯一地级市承担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现代农村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的实施工作,该项目围绕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建立了农村基层管理信息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产品流通信息化等应用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

项目总投资1800万元,研究范围覆盖7个动植物种类,示范面积20万亩,辐射推广160万亩,受益农民达50万人。

二是各县区农业农村信息化齐头并进、各具特色。

东营区、广饶县的农村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村治安的跟踪监控和定时查询,提高了农村治安管理水平,为农村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化手段。

利津县建设了中国利农网和利农信息服务超市,成为全国“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进农村信息化示范县”。

三是各类农业生产信息化系统建成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市土地流转系统实现了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发布和流转情况统计,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了信息化管理平台。

主要农作物动态分布图系统通过地图形象地展示了全市主要农作物分布情况。

测土配方系统对全市500个监测点的土壤养分、水分的情况在地图上进行了直观展示,指导农民根据测土配方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农业生产。

病虫害防治专家系统实现了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网上诊断,为农户提供科学防治方案。

新型农民网络互动课堂系统实现了视频点播、网络互动教学、教学管理和在线考试等功能,为农民科技培训和农广校教学提供了信息化平台。

地下水位、雨情、旱情自动监测系统已经覆盖全市,为全市的抗旱、地下水测报工作提供全面、及时、准确的数据。

动物防疫监管系统监控终端已覆盖全市所有乡镇,为疫病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三)大力推进信息化技术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

依托城域网,充分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的场地、设备和人员等资源,建设了新农村村务管理系统,通过触摸屏等多种方式,实现了人口、计生、党群、资源、社保、经营管理、公共事务、财务管理等的信息处理和村务公开。

该系统的开通运行,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管理和服务需求,进一步提高了村务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工作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农业部门责无旁贷的一项重要工作。

下一步,东营市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学习借鉴兄弟地市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探索创新,务求实效,不断提升农业农村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建设实现新突破。

山东省禹城市建设农业信息化"

高速路"

扫描

2010-06-0116:

07:

05     来源:

德州新闻网-德州日报

“哪片地施什么肥,哪片地浇多少水,粮食收获了卖到哪里最赚钱,我们心里都有数。

现在,只要轻轻一点,就能通过农用信息机得到各种信息指导。

”5月15日,山东省禹城市乐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始人袁兴波在为笔者现场演示无线致富宝农用信息机的使用方法时说。

袁兴波说的无线致富宝农用信息机外观类似普通的家用DVD,在屏幕菜单上设有政策法规、农经要闻、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栏目,内容通过中科院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数据库,可随时自动更新,为农民提供最新的各类农业信息,操作简便易学,每月信息费只要5元钱,电脑和手机信息终端同样可以定制下载信息。

乐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禹城市6个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之一。

由于所在农村社区人均地亩数较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多,该种植合作社应运而生,已发展社员350人,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拥有大型农用机械68台,采用灌溉计量化、农业机械中型化、防虫生态化等科学种植新技术。

随着该合作社规模的不断壮大,收获时节常遭遇“卖难”,市场行情、供求信息等信息匮乏问题成为发展的“瓶颈”。

去年,借助中科院驻禹工作站专家帮扶指导,禹城市引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该平台运用网络通讯、遥感监测、地理信息、卫星定位、智能推理、异构融合等多种现代高新技术,以无线农业信息机、手机和电脑为信息发布终端载体,为农民提供即时信息服务,解了合作社的燃眉之急。

今年,禹城市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重在应用,政府引导、多元投入”的原则,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布局,以粮食、蔬菜、畜牧3个产业为重点,针对不同需求,在全市筛选了部分涉农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运销大户为示范点。

在每个示范点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员制度,采取社员或村民自由结合的形式,每10户推选1名农业信息员,由信息员每天或定期收发农业信息,及时为社员传递农业信息。

同时,组织农业、畜牧、农机等涉农部门开通农业信息网、畜牧兽医网、农业墒情自动检测网,建成农业信息专家网上互动平台。

伦镇城子坡社区粮食运销大户袁俊春,利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随时了解和掌握禹城周边省市粮食市场行情,以最高价格运销粮食150多万公斤,盈利5万余元。

(崔珠峰 赵帅 张钰琳 许咏新)

山东禹城农业信息化建设进村入户发布时间:

2011-05-2510:

05:

58  本报讯近日,“渤海粮仓与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战略高峰论坛”在山东省禹城市举办,无线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加快了农业信息化建设全面进村入户的步伐。

  近年来,禹城市大力实施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项目,不断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全市粮食总产实现“八连增”,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建制吨粮市。

  在深入推进种植新模式、新技术的过程中,禹城市着重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户通过使用无线信息机,能够快捷准确地了解和应用精准耕作、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新技术,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智慧”。

  目前,禹城市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已达4万余亩,绿色无公害品牌达到24个,新增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机械耕作成本均降40%,节省燃油50%,农田灌溉用水量均减20%、节肥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节省农药30%-50%。

  据了解,中国科学院禹城试验站通过埋在地下的传感器对土壤数据进行采集,经过中国移动网络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待分析出土壤水分和养分指标,形成农业生产指导信息,及时发送到农民信息机上,指导农民科学灌溉和施肥。

  目前,无线农业信息机和致富宝手机已覆盖禹城市1000多个村。

经营麦子和玉米生意的禹城市伦镇毛庄村民袁俊春通过使用致富宝移动农信手机查询各地粮食价格信息,了解全国市场行情,把粮食卖出了好价钱,一年增收几万元。

  禹城市农业开发办公室主任刘宝萍表示,禹城市通过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试点村服务业收入增长30%左右,对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显著,坚定了禹城市持续走农业信息化发展道路的信心。

申照亮刘永健

  来源: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破解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移动信息化打造山东禹城“智慧农业”2011-05-1813:

31中国信息产业网官方微博

使用“致富宝”无线农业信息机,农业大户能实时查看市场行情。

为什么“谷贱伤农”、“菜贱伤农”、“果贱伤农”的一幕屡屡上演?

为什么已经有了电视、电脑、手机的农民,还是不知道从哪里获得百里之外的市场行情?

这是因为,分散的涉农信息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没有及时到达农户,并在农民的实际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

近日,记者在山东德州禹城市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户在种植作业时不但能享受全国一流的专家全程指导,而且足不出户就能把握市场信息的瞬间波动,一举解决了信息传递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并凭借信息技术真正实现了“智慧农业”。

为有效促进环渤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5月17日~18日,中国科学院与山东省科技厅等部门联合在禹城市召开“渤海粮仓与资源节约型高效农业战略高峰论坛”。

与会人员实地观摩了禹城“四节一网两增”和“循环高效生态农业”两个资源节约型现代农业模式,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

事实上,这场农业信息化“革命”,始于2009年以来禹城市联手中国科学院、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共同推进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并打造了一个全方位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此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发展新农业。

让我们看看这场“革命”带来的巨变吧。

一个普通农户的

“信息化之旅”

5月艳阳天,正是西红柿、黄瓜、茄子等蔬菜集中上市的季节。

在山东禹城市大禹龙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办公室,合作社理事长、种菜大户霍春亮拿起遥控器,对准一台银光闪闪的“DVD”一按,电视屏幕上立刻出现了济南七里堡批发市场的蔬菜行情。

他对记者说:

“瞧,各地蔬菜行情都能知道。

就凭这,咱跟收购商讨价还价就有底气了。

这一季的西红柿,北京市场的收购价比济南市场每公斤多2毛钱,这样我们可以多往北京市场送点货,效益不就一下子上来了。

霍春亮倚仗的那个“DVD”其实是无线农业信息机,是禹城市农业信息网络的终端之一,其中设置了中国移动的手机卡。

每天,中科院以及当地农业部门的各种信息都会根据农户的定制需求第一时间发送到各种终端上。

“有了信息机,我们卖菜由被动变主动了。

现在,我们这里的农户卖菜平均所得均高于周围县市区。

自从用上农业信息机后,没有发生过一起菜贱伤农的事件。

”霍春亮说。

该合作社现有530户农户,通过和禹城移动分公司合作,手机现在也“变身”为农业信息机,这样一来,合作社的每一个农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这些市场信息。

此外,除了有效把握市场信息的瞬息波动,农民还能获得日常种植作业的科学指导和有用信息。

霍春亮介绍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由于连续好多天都是阴冷天气,他们收到了来自中科院专家的提醒:

“关注西红柿的灰霉病”,同时获知了应对灰霉病的方法。

“我们按照专家的指导种植作业,有效避免了病变的泛滥,杜绝了损失。

无独有偶。

乐农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是禹城市6个农业信息服务示范点之一。

2009年后,借助禹城市和中科院共同打造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以无线农业信息机、手机和电脑为信息发布终端载体,农民们享受到了方便、快捷的即时信息服务,合作社的燃眉之急随之化解。

“地里该施什么肥,如何防治病虫害,粮食收获了卖到哪里最赚钱,我们心里都有数。

现在,只要轻轻一点,就能通过农业信息机或手机得到各种信息指导。

”5月17日,该合作社创始人袁兴波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

农业信息化“大网”

如何织就?

“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唯独禹城是扎根在农户,扎根在农业合作社,这解决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评价说。

那么,这张扎根农户的农业信息化“大网”是如何织就的?

记者了解到,作为国家级现代农业信息化试点项目,以及“四节一网两增”(节能、节水、节肥、节药,农业信息服务网,增产、增收)现代农业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9年起,中科院、禹城市政府、中国移动山东公司三方合作,整合中科院和分散在各涉农口的农业种植、生产资料采购、农产品流通等权威信息资源,建设了覆盖各涉农部门,上联部、省、市,下联县、乡、村级信息服务点以及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农户的农村信息化服务网络。

农业信息化平台中指导农户种植和销售的公共信息由中科院发布,本地信息则由禹城农业部门搜集、整理,最终所有的信息都发送到现代农业信息中心,审核后依托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强大的移动通信网络,以电脑、无线农业信息机和嵌入式农业信息手机为载体向广大农民发布。

截至目前,各乡镇、社区以电脑为主体,生产大户以信息机为主体,普通农户以手机为主体,借助移动公司无缝网络覆盖,禹城全市乡镇信息服务终端拥有率及网络普及率均达到100%。

使用上“致富宝”移动农信手机,村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获取信息比以前更快捷了。

5月14日上午,经营麦子和玉米生意的禹城市伦镇毛庄村民袁俊春,正坐在客厅里用移动农信手机查看农业方面的新闻,得知记者的来意后,他麻利地操作起来:

“你看,在市场行情板块中,我能看到专业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分析资讯,还能随时调整和定制自己关心的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的市场行情,手机上的信息每天下午5点左右更新一次。

这张农业信息化的大网,把以前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手机,变成了让农民在田间地头、屋里屋外都能随时打电话、上网浏览信息、查询行情的“好帮手”,让很多农民足不出户就做成了生意,无需奔波就把专家请到了家里。

“智慧农业”

带来乡村巨变

来到中科院禹城试验站办公试验楼,于延春主任正在查看由传感器收集上来的土壤墒情。

“我们每天的数据来源都是由埋在地下的传感器对土壤墒情先进行监测,形成波段图,通过一个插有中国移动手机卡的网络传输工具,将信息传送到信息处理中心,信息中心根据数据对每块田地的缺水量和缺素程度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结果经由中国移动的网络反馈到用户的手机上,提醒农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目前在禹城市,像这样的传感器有100多个,我们计划在合理规划的基础上,设立1000个传感器,进一步提高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科学性,从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农业信息化发展。

”这样的信息并不只是传达给单一的农户,“比如,有农户向我们反映地里长蚜虫了,我们将由传感器和卫星遥感方式搜集到的田间实时信息进行虫情分析,然后将原因和治理办法再通过网络发给种植相关作物的所有农户,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这样,通过一张小小的移动手机卡,把专家请到了农户身边,解决了农户种植的后顾之忧,让农业生产变得更有“智慧”了。

“灌水计量化”,这个原本对禹城市伦镇乐农农作物种植合作社社员袁兴勇来说很陌生的技术,现在,却给他带来了诸多实惠。

“现在哪块地需要浇水,浇多少水效果最好都不用操心。

”袁兴勇说,合作社集中连片的土地,每200亩至500亩都安装了一个墒情自动监测器,监测器发现哪块土地需要浇水,就会作出科学灌溉决策,灌溉过程中,不仅能对每块地的用水进行实时、自动计量和计费,平均还能节水20%。

伦镇城子坡社区的农户通过这一技术,推广精准耕作、生物防治等新技术,粮食价格每吨比周边村高出了20至40元。

禹城市农业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刘宝萍告诉记者,目前农业信息机已覆盖禹城市1000多个村,1100个合作社社员和种植大户使用上了移动农信手机。

她说:

“禹城市通过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试点村服务业收入增长30%左右,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显著。

农业信息化带来的乡村巨变,除农民增收外,还让禹城市由过去粗放型生产方式变为注重产品质量,推广生物防治、配方施肥等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

目前,该市新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万余亩,绿色无公害品牌24个。

新增大批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机械耕作成本下降40%,节省燃油50%,农田灌溉用水量减少20%,节肥2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10%,节省农药30%~50%,逐步呈现出以农业信息化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示范模式。

5月17日是第43届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今年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面对汹涌的农村信息化发展大潮,中国移动山东公司始终致力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消除城乡数字鸿沟,大力搭建和完善“农村通信网”,拓展“农村信息网”和“农村营销网”,全力为农民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了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来源:

人民邮电报作者:

记者李菲通讯员王爽位建卿)

山东禹城:

信息化添翼现代农业成功解决“信息入户最后一公里问题”

--------------------------------------------------------------------------------

作者:

孙清阳;

李建08-0509:

25:

38

  近年来,山东省禹城市树立“解放思想、放开搞活、集中精力、加快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实践,破解水土资源配置、技术装备与生产规模系列难题,尤其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新型农民在沃野上收获着更多新的希望和喜悦。

  “三大技术”催生农业信息化

  “三大技术”得天独厚。

山东省禹城市农业信息化与当地农业发展一脉相承。

禹城利用中科院在当地设立试验站的得天独厚条件,探索形成灌溉精确计量化、农机中型化、病虫害防治生态化三项现代农业技术,有力地推动了种植业生产的规模化。

规模化效益引导合村并居,刺激农业生产合作组织和粮食生产经营大户的产生。

他们在生产经营中,迫切需要便捷高效的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化应运而生。

  “三大信息平台”落地生根

  “我们以院地合作为基础,以科技助农为关键,致力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以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节支,加速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推进现代农业健康发展。

”禹城市委书记闫剑波说。

  山东省禹城市与中科院联手,整合多种资源,建成有信息发布、信息终端传输平台的信息网络。

其公共信息由中科院发布,本地信息由禹城农业部门通过农业信息专家管理系统搜集、整理,然后将技术信息发送到现代农业信息中心,审核后通过电脑网络、无线农业信息机和农业信息手机三个平台对广大农民群众发布,涉及农业新闻资讯、供求对接、科学施肥、遥感监测、专家解答、土壤墒情等内容。

同时,建设完善辐射农口部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运销大户的试点示范网络。

3月11日,中科院原副院长李振声院士指出:

“全国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惟独禹城是扎根在农户,扎根在农业合作社,这解决了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问题”。

  农民足不出户请来“空中专家”

  “我们精心打造完善的信息终端平台,真正破解‘信息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让农民足不出户就请来‘空中专家’,拉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禹城市市长张磊介绍道。

  “个性化、智能化、低成本”成为信息平台服务最大特点。

既可直接登录信息网查询、接收和发布信息,又可只需低廉价格购置一台信息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兵器核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