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2154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文档格式.docx

三个比喻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11、结尾三个比喻的顺序能否颠倒?

为什么?

不能颠倒。

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最后一个比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愿望。

12、如果把三个比喻合成一段,表达效果有什么样的影响?

三个比喻独立成段,起突出、强调的作用。

若合成一段,它们各自表达出的春的特点就不鲜明,因此会削弱文章语言的表现力。

1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有什么作用?

(1)比喻、排比。

(2)写出花的色彩,突出花的艳丽

1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用诗句开头在文段中有什么作用?

从那个角度写出了风的特点?

(1)引用诗句,绘出了一幅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丽画面,给读者加深印象。

(2)从触觉上写出春风温柔的特点。

15、文章开头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运用反复修辞手法,突出强调对春天的急切盼望之情。

《济南的冬天》

1.“请闭上眼睛想:

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句中的“睡着”“唤醒”有何妙处?

“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句的中“卧”字有何妙处?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句中的“不忍得”有何妙处?

“绿的精神”指什么?

(1)“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

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

(2)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生命力

4、请简要分析“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以动写静,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夕阳照耀下雪后小山的色彩美。

5、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写法?

写了什么内容?

(1)对比

(2)①北平天天刮大风和济南的冬天没有大风作对比;

②伦敦多雾和济南响晴对比;

③热带的毒日以及天气的响亮和济南的温晴对比。

6、“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

”这个句子开头有何好处?

起到过渡的作用。

从以感受写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过渡到写济南的冬天的全景和山水。

7、“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

‘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请体会这一句的表达效果。

“小摇篮”的比喻写出了小山慈母般的关怀、体贴。

“安静”“不动”用拟人的手法摹写出了小山的神态和动作,“低声”则描写出了小山温柔的语调。

8、文章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主要是突出雪后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试先概括一下,再说说具体情况。

突出雪后明丽的色彩来写。

雪后矮松越发“青黑”,树尖顶着“白花”,“蓝天”镶上“银边”,山坡道道“白”“黄”,斜阳使白雪添上“粉色”,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9、文章写“那水呢”,主要是突出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2分)

突出水的温暖澄清的特点来写。

水“不结冰”,“冒着点热气”,清可照影,由水直至天空如一块蓝水晶,可见温暖、明丽。

10、文章写雪后小山中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动静结合,试举例说明。

答:

静态的如“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动态的如“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

11、文章写济南冬天的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征?

暖、清、绿、亮

12、“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其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

(1)比喻

(2)本体是“自上而下的整个空间”,喻体是“空灵的蓝水晶”。

13、“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中的“这件花衣”具体是指什么?

山的“肌肤”又是指什么?

(1)山的表面暗黄的草色与薄雪交错的形态

(2)山的泥土

14、文章写雪后小山部分从色彩变化的角度围绕哪个字描写了山上的矮松、黄草和薄雪等景色?

又按什么顺序从山上写到山坡、山腰?

(1)妙

(2)空间

15、文章写雪后小山部分哪些地方表现了“小雪”的“小”?

雪中的矮松;

披雪的山尖;

露出草色的山坡;

微微露出点粉色的薄雪。

16、文章写雪后小山部分,总说这一段文字内容的一个句子是?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17、“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中的“镶”有何妙处?

一个镶字使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好像有人故意为之,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风筝》

1、仔细阅读全文,看看作者以什么作线索?

全文以“风筝”为线索。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小兄弟非常喜欢风筝?

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

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

他惊呼;

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4、“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 

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比喻

(2)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5、课文末段的语句应该怎样理解?

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

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1)“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

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是“意想不到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2)“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部忘却。

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令人不寒而栗。

6、课文开头写见到空中的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为什么?

并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

(1)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温和的春二月,而北京都是肃杀的严冬。

故乡的风筝时节,杨柳发芽,山桃吐蕾;

而北京,“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

所以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

“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这一幕永远无法补过。

(2)结构上看,“惊异和悲哀”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7、“我还能希求什么呢?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

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毫无怨恨,竟至于全然忘却。

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苦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8、联系上下文,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3)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我”想求得弟弟的原谅,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

9、“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

10、作者为什么千方百计地阻止小兄弟放风筝?

为什么后来又称之为“精神虐杀”?

(1)作者认为放风筝是没有出息孩子所作的玩艺。

(2)后来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终于醒悟过来。

11、从小兄弟自己制作精美风筝一事看,小兄弟具有怎样的可贵素质?

有动手实践能力,创造精神。

12、看了一本世纪末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因为我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良心受谴责,可谓“不幸”。

13、在文中找出一句有关文章主旨的句子。

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14、这篇文章是鲁迅写的一篇散文,选自散文集《野草》。

15、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肃杀:

形容天气寒冷,草木枯落。

⑵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

恍然大悟:

形容猛然醒悟过来。

⑶我……很愤怒他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苦心孤诣:

这里是费尽心思的意思。

16、“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

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

(1)这里所说的“春天”,是小时候的有风筝的故乡的春天。

(2)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17、对待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

你从鲁迅先生身上学到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18、试分析以下两个关于描写小兄弟的句子: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

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用“惊惶”、“失了色”、“瑟缩”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小兄弟被“我”发现后的慌张和恐惧。

“绝望”二字与前句“我”的“傲然”形成鲜明对比,形象地写出了小兄弟心爱的风筝被“我”毁坏后的难受和痛苦。

一个“站”字则突出了他在“我”离去后一个人面对空寂的小屋时的心痛和无奈。

19、文中的“我”为什么要毁坏小兄弟的风筝?

作者在描写当时的“我”时故意把自己写得很粗暴,这又是为什么?

(1)“我”毁坏了风筝是因为我觉得“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做这种游戏是一件可鄙的事。

以管理者自居,以自己的喜好左右小兄弟的喜好,不允许他去接近和制作本属儿童天性喜爱的玩具——风筝。

(2)作者把当时的“我”写得很粗暴是为了表现“我”的内疚与沉痛的自责。

20、关于“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

”这一句的理解是什么?

过去的事情已经全都忘记了,连去怨恨的理由都消失了,我还怎么能得到宽恕呢?

21、为什么作者对于小兄弟的回答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小兄弟的浑然忘却使我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

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而虐杀者横行无忌,所以更令人悲哀、沉重。

22、为什么作者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除了形容天气之外,有没有别的含义?

(1)“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

(2)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

23、作者产生忏悔之意的原因是:

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而根本原因是:

步入中年后真正领悟到生存的艰辛。

24、“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

”一句中的“生”应如何理解?

加上引号有何作用?

(1)“生”一指脸上条纹的形状像“生”的字型,二指生活的艰辛体现在了他的脸上。

(2)引号起强调作用。

《羚羊木雕》

1、《羚羊木雕》以羚羊木雕为线索,展示了两种内心世界,赞美了小孩真诚无私的友爱,含蓄地批评了以父母为代表的重财轻义的行径。

2、爸爸妈妈执意让“我”取回羚羊,奶奶却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说说有什么不好。

破坏了孩子之间的友谊,影响了两家之间的关系,伤了孩子的心。

3、“我手里攥着万芳送给我的小刀一路走一路想,叫我怎么说呢?

她还会像以前一样和我要好么?

一定不会了。

”这一段刻画了“我”的什么心理?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无可奈何、被逼无奈。

4、“月亮出来了,冷冷的”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烘托出“我”当时悲凉的心情。

5、“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我”的反悔是被父母逼的,大人的重财轻义的观念对“我”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令人深思的话题。

6、整体感知课文,想想:

围绕“羚羊木雕”送给朋友这件事,表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情感?

三种。

爸爸妈妈:

很看重贵重财物,因此视友情于不顾,逼女儿去要回木雕;

奶奶:

很看重友谊,但做不了主,对此无可奈何;

“我”:

视友情重于财物,被逼反悔时,伤心万分。

7、从记叙的顺序看,关于“我”与万芳间友谊历史和交往的叙述文字在全文中属于什么顺序?

插叙,交代了“我”和万芳的友谊十分深厚,使情节更紧凑。

8、课文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有何作用?

含义是什么?

结尾蕴藉很深:

不能怪“我”,那怪谁呢?

怪什么呢?

重财轻义的做法对“我”伤害是多么深啊!

《皇帝的新装》

1、作者让一个孩子说出了事情的真相,目的是什么?

说明一个人应保持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皇帝已经感觉到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为什么又“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

为了掩饰自己的虚伪,掩饰自己因被骗子骗到大街上“光着身子”那种内心的恐慌。

3、你认为骗子行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骗子抓住了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的特点和大臣的明哲保身的心理。

4、这篇童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说真话,要办实事,要做真诚的人、正直的人。

5、《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揭露了封建皇帝、大臣们的贪婪、愚蠢、昏庸、腐朽的本质,歌颂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6、这篇课文的情节围绕一个“骗”字展开:

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小孩揭骗 

7、“他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是为了去显耀一下他的新衣服。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

”句子有何作用?

用夸张手法表明了皇帝的心思兴趣都在穿漂亮衣服上,爱慕虚荣,奢靡无度,昏庸懒惰,荒废朝政,这就揭示了故事发生的缘由,为下文骗子愚弄皇帝留下了有力的伏笔。

8、“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这句话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童趣》

  一、重点词语解释

[余]我。

 [童稚(zhì

)]幼小。

稚,幼小。

 [秋毫]秋天鸟类新生出的纤细羽毛。

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毫,细毛。

 [故]所以。

 [物外]超出事物本身。

 [私]暗自,暗暗的。

 [拟作]比作。

拟,比,比拟。

 [向]接近。

 [昂首]抬头。

昂,抬。

[项]颈,脖颈。

 [素帐]未染色的帐子。

 [徐]慢慢地。

 [观]看,观赏。

 [果]果真。

 [唳(lì

)]鸟鸣。

 [怡(yí

)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为……]把……当作……。

[土砾]:

小土块,小碎石。

 [砾(lì

)]碎石、碎瓦。

 [壑(hè

)]坑谷、深沟。

 [神游]游览于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满足。

 [兴]兴趣。

 [盖]有“原来”的意思。

 [为(wè

i)]被。

 [方]正。

 [鞭]用鞭子打。

 [数十]几十。

 [驱]赶,驱逐。

[呀然]:

张口貌;

张开貌,表惊异。

二、通假字: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语

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四、重要句子翻译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译:

夏天蚊子聚在一起像打雷一样,我私下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心里这样想,那么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真变成鹤了。

我昂起头看着,脖子因此看得发僵了。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译:

夏夜里,蚊群发出雷鸣似的叫声,我心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

3、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抬头看着它们,连脖子也变得僵硬了。

5、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6、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构成一幅青云白鹤图,果真像鹤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7、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称快

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象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五、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

闲情记趣》。

作者沈复,字三白,清代文学家。

六、重要问题

1、作者幼年“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㈠将蚊子拟作白鹤之趣。

㈡神游丛草、土砾、虫蚁构成的幻境之趣。

㈢观虫斗、驱癞虾蟆之趣。

3、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我们怎样才有“物外之趣”

(1)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

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4、本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

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指根据事物的特点,在头脑中创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从中得到的乐趣。

这种“物外之趣”是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5、第一段中“林”“兽”“丘”“壑”俱全的美妙境界完全出于敏锐的童心,它们分别指什么?

“林”-丛草、“兽”-虫蚊、“丘”-土砾凸者、“壑”-土砾凹者。

6、“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句话中“庞然大物”指的是癞虾蟆,所拔之“山”是土砾凸者,所拔之“树”是草。

7、学了本文,你得到什么启示?

①要热爱动物、热爱自然,与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处。

②获得美好的体验要有强烈的好奇心、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

③要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怀有一颗童心,做一个有情趣的人。

《咏雪》

一、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

内,指家人。

集,聚集。

[儿女]指子侄辈,这里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义,道理,意义,文章表达的意思。

[俄而]不久,一会儿。

[欣然]高兴的样子。

[似]相似,像。

[差(chà

)]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

[因]由于。

二、句子翻译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

2、.撒盐空中差可拟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3、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

4、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三、内容点击

《咏雪》讲的是晋朝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故事。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少女谢道韫表现了以柳絮咏雪的才能。

四、阅读探究

1.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怎样一种家庭气氛?

轻松、温馨的家庭气氛。

2.从上下文看,“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文中“儿女”即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

今天的“儿女”专指子女。

3.文章结尾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暗示作者赞赏她的才气。

4.以“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

第一种意见:

“撒盐空中”好。

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与盐比较接近;

而柳絮是灰白色,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与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写物必须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

第二种意见:

“柳絮因风起”一句好。

好的诗句应有深刻的意蕴,“柳絮”句将物象与意蕴统一起来,形成了诗句的意象,给人以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

而“撒盐空中”仅有物象而无意蕴。

五、你还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写飞雪的古诗佳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陈太丘与友期》

(一)常规词语

[期行]约定同行。

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期,约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