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 上学期课程纲要A4Word文档格式.docx
《二年级数学 上学期课程纲要A4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数学 上学期课程纲要A4Word文档格式.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程
目
标
⒈学会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知道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以及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
初步认识角和直角;
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别那个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能说出统计的意义,参与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7.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内
容
实施内容
课时安排
长度单位
4课时左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
13课时左右
角的初步认识
2课时左右
表内乘法
(一)
观察物体
表内乘法
(二)
统计
3课时左右
数学广角
总复习
学习重点
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学习难点
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实
施
㈠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班班通资源,采用直观演示、启发讲解、师生互动交流、讲练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
㈡学习方式
利用导学案,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㈢实施对策
1.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
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
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诮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本中的一些例题和习题的编排,突出了思考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7.要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觉得扎实。
8.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别辅导;
每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9.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有
效
性
评
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利用课堂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特性与家长定期进行交流。
⒊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⒈卷面测试:
概念平均错误在20%以内,口算、简算平均错误率5%以内;
度量、画图平均错误率在20%以内,综合运用解决问题错误率在25%以内;
能否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能否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否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
⒉进行一次计算能力检测。
应主要考察学生对数与运算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否运用数与计算的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
是否能够运用合理的计算策略正确地进行运算;
是否有对计算结果进行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⒊进行一次作业展览,对作业的错误率加以控制.
(4)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也可以让和社区有关人员参与评价过程。
评价方式应当多种多样,既可用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课程纲要》
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因此,本期一方面应继续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把各个知识点真正落实到位,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1、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明白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测量长度》(课本P1、2,例1)
1课时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课本P3,例2.练习一1、2、3)
《认识米用米量》(课本P4、5,练习一相应的习题)
《认识线段》(课本P6、7,练习一相应的习题)
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1.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厘米、1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3.教学线段时,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掌握。
⒉利用信息交流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
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课程纲要》
14课时左右
9月1日
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从内容方面看:
本单元主要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包括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两位数的连加、连减混合运算以及两位数加减法估算等内容。
实践活动:
我长高了,这部分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
教材通过让学生互相量身高、步长、臂展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在这个活动中,教材还设计了统计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统计知识的掌握。
1、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
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生自评和互评和教师、家长的评价相结合,给每位学生做出综合评定,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三单元《课程纲要》
10月1日
学生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学生对数学语言意义的理解上存在一定问题。
找规律大多数学生理解不了题意,找不到规律,说明平时教学中对数学观察、理解、分析、建立思维方法培养训练意识仍有缺失.
从内容方面看:
本单元主要教学角和直角的初步认识,这些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教学的。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有两个特点:
1、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和直角
角和直角与实际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周围许多物体上都有角。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和直角,并从观察事物中抽象出所学的角和直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起探索数学的兴趣。
2、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帮助学生认识角和直角
教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小学生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的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和法则。
教材根据儿童学习的这一特点,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等,来帮助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1、在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过程中,初步认识角。
2、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4、在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动中,初步认识直角
5、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6、在认识角的过程中,让自己的观察,想象,动手操作和形象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7、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发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角的初步认识》(课本P38、39,例1、2,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直角的初步认识》(课本P40、41,例3、4,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角在生活中的应用》(课本42、43,练习八中相应的习题)
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和直角。
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1、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直角——画图——角分类——比较角的大小。
2、加强直观操作。
量一量,折一折,画一画等。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课程纲要》
从学生方面看:
学生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1、本单元是在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乘法口诀的起始学习阶段,为学习乘法计算打下基础。
2、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是1——5的乘法口诀,口诀的应用,其中3、4、5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乘法口诀的编写和意义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3、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
①素材的选择富有童趣。
②口诀的设计和编排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
③以儿歌作为编制口诀的载体,降低了口诀编制的难度。
1.在具体情境活动中知道乘法运算的意义。
2.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乘法的口诀是怎样得来的。
熟记2~6的乘法口诀,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
3.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乘法的初步认识》(课本P44-50)
4课时
《5的乘法口诀》(课本P51-53)
2课时
《2、3、4的乘法口诀》(课本P54-60)
《6的乘法口诀》(课本P61-64)
《整理与复习》(课本P65、66)
3、4、5的乘法口诀。
乘法口诀的意义。
乘法口诀的编排和意义。
1.切实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教学时,借助教材设计,把乘法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喜欢的拼图活动之中,并通过实物图、相同数相加的算式与乘法算式对照,以及把加法算式写成乘法算式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完成对乘法的初步认识。
2.组织好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练习,是学生熟记乘法口诀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中,积极设计运用新颖有趣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活动中熟记2~6的乘法口诀,提高计算能力。
3.认真抓好“用数学”的教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
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
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课程纲要》
11月1日
从学生方面看: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
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1、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观察物体》(课本P67,例1,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1课时左右
《对称图形》(课本P68,例2,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镜面对称》(课本P69,例3,练习十五中相应的习题)
单元辅导与练习
1、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认识轴对称现象和镜面对称现象,并能画出简单图形的对称轴。
1、能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并能够根据对称轴画出图形的另一半。
2、理解镜面对称在镜面成像时所发生的变化
3、镜面对称的实际应用
通过自主预习、小组交流、班级展示、运用操作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1.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2.在观察物体、认识方向、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各种活动中,获得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识,更好地从形状上去认识周围事物,把握事物的特征,描述事物间的关系,形成和发展良好的空间观念。
3.各种探索性的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概念的含义及所学图形的特征,并借助图形表象进行推理,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⒊收集的有关资料,合作完成一次实践活动。
⒋单元学习进行复习整理,及时互评。
(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评价
⒈提供相应实物,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观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是哪几个面。
体验到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并且发现站在任一位置,都不能同时看到物体所有的面,而最多只能看到它的三个面。
⒉
(1)根据头脑中已有的从不同方向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所得到的形状的表象,结合这两个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判断。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提供相应实物,学生通过观察进行判断。
(2)学生实地进行观察,检验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三)教师教学行为评价(略)
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智慧和主动性应给予充分的重视,保证学生有充分的参与权、选择权和解释权。
教学活动中师生应共同参与,并以主体建构的身份表达和诠释着自己的选择。
师生双方以对话的行为维系着评价主体间的交往。
而这里所指的对话要求师生双方是共同在场、互相吸引、相互包容、共同参与,彼此敞开和接纳的,双方能够在自觉的状态下走入对方的视野,达成彼此间的价值认同与重构。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学期第六单元《课程纲要》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
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
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
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
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
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
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
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