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636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寒假作业云南玉溪一中18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Word文件下载.docx

儒家对此的回答是:

家庭。

一个人的积德行善未必能改善自己的处境,但一定会为他的后代积下阴德;

一个人作恶多端,尽管能做高官、骑骏马,但他的债务将由子孙偿还。

通过引入家庭和时间两个因素,儒家也成功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

那么,现实中是否真是如此?

城市兴起的时间较短,不易觉察,但在乡村中则常常应验。

常听有年纪见识多的村里老人说,凡是目前发展不错的家庭,现在有出息的人,祖先父辈多是厚道人。

我们看历史上那些传承久远的世家大族,比如范仲淹、曾国藩等家族,人才辈出,福泽绵长,乃是因为他们将深厚的文化底蕴凝结为优良的家教传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子孙的优良品格。

这也算是对积善人家论的经验证明。

因此古人也说:

德者,得也。

这种观点长期以来深入人心。

所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并非迷信,而是儒家历史理性的结晶。

它以儒家的成德之教为思想基础,强调德行修养和与人为善才是一个家庭长期繁荣兴盛的根本保障,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证实,反映了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

(摘自《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易传》所说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虽然也含有报应的含义,但与佛、道两家的报应观不同,与西方的德福观也有区别。

B.明白义利之辨是成为儒家君子的首要条件,君子为了仁义不但可以放弃一些个人利益,而且必要时可以牺牲自己。

C.儒家道德修养的目标是成为君子,君子人格讲求超越功利主义的考虑,同时也要为后代积下阴德。

D.儒家要求君子超脱私利,却追求道德在更大范围、更长远的时间对人生和社会的益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从积善与报应这一话题出发,从个人修养、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三个层面阐述了儒家独特的福报观。

B.本文运用了引用、对比、举例、比喻等多种论证方法展开论证,让读者对积善的意义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C.本文的二三自然段通过对孔孟观点及对钱穆先生研究成果的介绍,从个人道德修养的层面强调了儒家的主流观点。

D.本文的四至七自然段主要阐释了积善

观在社会效应和家族传承方面的影响力,其中重点强调了儒家成功地解决了德福表面上的矛盾的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与佛、道及西方哲学相比,儒家报应观念有其独特性,不但在义理上可以说得通,在现实中也有经验的论证。

B.文中引入康德对现实生活中德福矛盾现象的解说,是为了引出儒家德福观的内容并与之对比、对其加以衬托。

C.认为,阴德之说在乡村常常应验,而在城市中不易觉察,表明儒家古老透彻的人生智慧源于传统的农业社会。

D.认为,在儒家那里,积善之家的家被赋予了时间因素,常用来指那些传承久远的家族。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养鸭人

筱敏

乡村,还留着这一面驯顺的池塘。

养鸭人来到这里。

绿意慵倦,旧年相熟的苔草,刚进入夏季就衰老了,倒伏着,瑟缩着。

听凭车辙和鞋印碾过去,踏过去。

桥架起来了,于是有车,楼宇竖起来了,于是有并不荷锄而出的人。

风已经是反季节的了,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从池塘上空划过的时候,池塘就梦魇一般的痉挛一下。

夏季很冗长。

公路是棕红色的,如一道鲜活的擦痕,切割着水湄笔直而去,又笔直地切割了远方的山脚。

那道棕红色的擦痕也很冗长。

走了比乡愁更漫长的路,养鸭人在这里搭起他的席棚。

把骨节粗大的手掌拢在眉际,并非为着遮住乡野暴烈的日光,却是为着遮住都市声浪的日渐近逼。

在每一个遍体尘土的傍晚,他次第收缩自己的视线,如同次第收缩对世界的幻想。

当鸭在晨间欣然醒来,摇摆着扑入池塘中嬉戏的时候,那种生之欢愉是如此饱满。

暗影在席棚之下,而日光尽情倾下。

池塘在欢愉中绽开,苔草在欢愉中青润,绿水中是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只有养鸭人知道,苔草和鸭都只存活一季。

生之欢愉是没有未来的欢愉。

故乡已经不可触摸,他是漂流的,漫无目的地漂流了一季,又漂流了一季。

因为远方总是好的。

而当远方也被挤迫着慵倦并且沉落的时候,究竟有什么可以长存?

席棚的日夜都是低矮的,漂流者是低矮的,夜里靠近哪一盏灯,才能确切地感觉到其实还很健壮的自身?

月亮如儿时一样升起来了,橙黄色,很瘦弱,一言不发,却依然带着一个奔月那样明亮的关于远方的故事。

远处的山更浑糊了,近处的山更沉重了。

目力所及的每一座楼房都紧闭着,只留下几方如月光一样橙黄得黯淡的玻璃。

鸭睡了,而虫鸣仍在,儿时一样的清越,在仅存的水湄和苔草之中。

又有一股带着金属气味的风划过,月亮就在池塘里痉挛了一下,望之令人心惊。

忽然他开始喊叫——

……啊!

——啊,啊……——啊……

像是呼唤,也像是抒情。

于是夜空中有了一种裂帛似的回声。

然而没有人能听懂这外乡人的语音。

鸭惊着了。

忽啦啦一阵张皇的扑翼,逃亡似的纷纷扑入水中,然而池塘依旧惺忪。

远远的黑暗中传来几声狗吠,很困倦的。

没有一扇门就此打开,回应他的嘶叫。

于是,一切复又平静,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

此刻,那故事也必定栖在夜色之中。

养鸭人就枕着那故事睡着了。

他当然不会梦见,将近一百年前有一位名叫卢森堡的女人是怎样做着关于池塘的梦。

这位曾经使整个欧洲为之惊厥为之歌哭的女人,这位曾使整个世界为之侧目为之摇曳的女人,一次再次地梦见自已是一个乡村的牧鹅女,赤足走在露水深重的苔藓上,于是世界不再存在,只余了她默默地照看绿水,照看水中银亮的光斑和洁白的羽翎。

那面有着月光的池塘对于她太遥远太遥远了,那是一个无法撕碎也无法证实的远方的故事,她是枕着这个故事逝去的。

假如养鸭人在梦中与她相遇,他能不能领她去找远方的乡村?

(选自《血脉的回想》,有删节)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前三段的环境描写,展现了一派乡村衰落的景象;

特别是风带着金属尖利的呼啸和乡村被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的描写,揭示了乡村受城市挤压侵扰、生态遭到破坏的现状。

B.本文8至10段以繁琐的文字写了养鸭人的喊叫,这凸现了人物的踌躇满志,也表现了他对现实的反抗和对远方的呼唤;

其中还用到了比喻,既生动地写出了回声嘹亮、静夜空旷,又烘托了人物内心的孤独。

C.最后写到了被列宁誉为革命之鹰的波兰女革命家卢森堡,是因为养鸭人和卢森堡都爱池塘和放牧,也都热爱自然、向往远方;

并以此说明人类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有对梦想的向往。

D.本文是一篇散文性小说,通过大量的环境描写,围绕养鸭人不断漂流的放牧生活,表现了城市化进程中因过度开发给乡村带来的困扰;

养鸭人对远方的向往,卢森堡对乡村的渴望,蕴含了对乡村重归平静安宁、自然重现生机的憧憬。

5.

结合全文,分析第12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5分)

或许世界上还有未曾撕碎也未经证实的远方的故事。

6.本文的语言文字优美动人,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国内外游学线路迅速升温,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孩子通过游学的方式拓宽眼界。

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暑假国内游学报名人数增长140%以上,是海外游学增长率的2倍。

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参加游学的人数位居前列。

据携程发布的2017年我国城市家庭亲子游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今年暑期报名海外游学的人数增长达到70%,人均花费2.5万元。

而国内游学的增长是出境的2倍,人均花费在4000元。

从售卖城市的分布来看,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报名参加游学人数最多,一线城市排名靠前。

内蒙古、宁夏、贵州、甘肃等城市是国内游学热门目的地,沙漠徒步、草原亲子、文化自然游学等产品最为火热。

在海外游学市场方面,报告显示,中产家庭是海外游学的主力;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位居十大海外游学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的三甲。

报告预计,今年全国夏季海外游学市场规模达到80万人次,营收200亿元,国内外游学总体量预计超过300万人次。

材料二:

不久前,朋友圈里很火的文章《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里提到,一位在企业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出头。

可是,她最近却连新衣服都不敢买了,原因就是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35000元。

20000(美国游学)+5000(阿姨)+2000(钢琴)+2000(游泳)+6000(培优)35000元。

这样养孩子的花费令人咂舌。

那么问题来了,在一线城市,例如天津,孩子过暑假要花多少钱呢?

就此津云——前沿新闻记者在天津的部分网友中做了问卷调查,共收到203份有效问卷,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问卷反映了什么问题。

在问卷调查中,对于孩子暑期花费这一项,有70%以上的网友选择了5000元以下,仅有7%的网友愿意为孩子花费上万元。

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中不难看出,花费的大头是海外游学,这跟近两年中小学生出国游学热不断升温有关。

对于调查中,您自己的孩子或者周围朋友的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吗一项,选择周围很多孩子参加过的网友仅20%,大多数人周围孩子参加过海外游学的没几个,或者干脆没有。

对于有机会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50%以上的网友认为应该视家庭经济条件而定,而有机会就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网友不足20%。

对于参加海外游学的目的,绝大部分网友选择为了让孩子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仅16%的网友认为是同学都去,不去怕孩子有失落感。

对于目前孩子的教育消费,过半网友认为偏高了,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但认可放养式教育的家长却寥寥无几。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从该调查可以看出,家长们还是比较理性的,更认同培养孩子量力而行,对海外游学这样的高端消费盲目跟风者不多。

以下是其中的两个调查数据图:

1.有机会您会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吗?

数据图一

2.您认为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数据图二

——《北方网》

材料三:

何谓游学?

传统上,游学是游学者游历四方、寻师求学、传播思想的文化活动。

古语云:

百闻不如一见。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游学之益在于体验,人世间有些知识,有些情感,有些体会,非亲历其境不能得其益。

游学传统由来已久,早在《史记·

春申君列传》中,就有游学博闻之语。

孔子周游列国,历时十余年,行程数千里,历经艰难险阻,一边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边带领弟子读书、体验山水、感悟人生,并将一路的所闻、所见、所感记录下来。

孔子死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进行整理,编成《论语》,传诵至今。

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漫游祖国各地,到处寻访古迹,采集传说,行迹所至,殆遍宇内。

壮阔的游历,不仅开阔了眼界,增长了阅历,而且壮丽山水中的灵气,也赋予了他疏荡颇有奇气的文风,为他写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直到明代的徐霞客、清初的顾炎武,这种传统代代相传,成就了中国古人知行合一的优良士风。

其实不仅仅在中国,游学也是世界各国、各民族文明中最为传统的一种教育形式。

13世纪,意大利的马可·

波罗在中国游学17年,其口述的《马可波罗游记》不仅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奠定了新航路开辟的基础,同时也是研究我国元朝地理和历史的重要典籍。

18世纪,英国上层社会也兴起了一股赴欧洲大陆游学的热潮。

今天的日本,游学早已成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国家大力支持中小学学生游学,并和地方财政共同承担其费用。

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因费时、费力、费钱等缺点的存在,加之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一度有被搁置的趋势。

2016年末,教育部、中国国家旅游局等11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该计划的发布和实行使游学获得了制度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其扫清障碍,解除后顾之忧。

从目前来看,游学传统的回归弥补了学校教育的很多不足,扩大了见闻、磨炼了意志、陶冶了情操,值得大力推广。

但目前也有些游学掺杂了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有些融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游学逐渐变成商人赚钱的一种手段。

对于这些问题,摆正心态是关键。

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要意识到游学是为学生提供知识学习的有效途径,是锻炼学生意志和提升境界的绝佳方法,尤其是那些在自然界中的游学,可以使学生在天地人的交融之中陶冶人格境界,感受天地的大气象。

游学教育作为教育活动的一种形式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价值依然灿若明星,其精髓贵在知行合一,诚如青年毛泽东所言: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

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则汗漫九垓,遍游四宇尚已。

——《光明时评》

7.根据两个数据图及材料二,下列关于海外游学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54%的网友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是否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表现得很理性。

B.多数网友并没有反对让孩子参加海外游学,但仅有20%的网友明确表示会让孩子参加。

C.多数网友希望孩子通过海外游学实现开阔视野提高独立性的目的,但这些想法都是家长一厢情愿。

D.16%的网友因怕孩子有失落感而让其参加海外游学;

对于暑假怎么过才有意义,网友们虽意见不一,但愿意遵从孩子的意愿者不少。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材料一表明2017年暑假海内外游学人数大幅增长,并点出了游学的热门目的地,材料二以天津的部分网友为调查对象,指出家长们的选择还是很理性的。

B.材料三以较大篇幅谈及游学的内涵和中外游学的传统,并借着阐释游学的意义与价值,深刻地揭示了游学的精髓在于知行合一。

C.曾经,游学这种教育形式一度被搁置,是因为社会各方担心学生在游学过程中会受到意外伤害。

D.针对游学融入过多的商业因素的情况,《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做出了保障,从而消除了家长有游无学的担忧。

E.三则材料,虽然体裁不一,但是对象一致,都是对游学现象的报道与评论,有利于我们从不同视角认识游学这一现象。

9.怎样才能正确地开展游学活动?

请结合材料进行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陈恕,字仲言,洪州南昌人。

少为县吏,折节读书。

太平兴国二年进士,解褐大理评事、通判洪州,恕以乡里辞。

改澧州。

澧自唐季为节镇兼领,吏多缘簿书干没为奸。

恕尽擿发其弊,郡中称为强明,以吏干闻。

会契丹引去,召入为户部郎中、户部副使,迁右谏议大夫、知澶州。

驿召为河北东路营田制置使。

太宗询以农战之旨,恕对曰: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太宗曰:

卿第行,朕思之。

恕行数日,果有诏,止令修完城堡、通导沟渎而已,营田之议遂寝。

俄知代州,入判吏部选事,拜盐铁使。

恕有心计,厘去宿弊,太宗深器之,亲题殿柱曰真盐铁陈恕。

恕每便殿奏事,太宗或未深察,必形诮让。

恕敛板蹴缩,退至殿壁负立,若无所容。

俟意稍解复进,悫执前奏,终不改易,如是或至三四。

太宗以其忠,多从之。

迁礼部侍郎。

真宗即位,加户部,命条具中外钱谷以闻。

恕久不进,屡趣之,恕曰:

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

真宗嘉之。

咸平二年,帝北巡,充行在运使。

俄以母老求解,拜吏部侍郎。

五年,知贡举。

恕自以洪人避嫌,凡江南贡士悉被黜退。

又援贡举非其人之条,故所取甚少,而所取以王曾为首,及廷试糊名考校,曾复得甲科,时议称之。

恕事母孝,母亡,哀慕过甚,不食荤茹,遂至赢瘠。

起复视事,迁尚书左丞、权知开封府。

恕已病,犹勉强亲职。

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真宗曰:

卿求一人可代者,听卿去。

是时寇准罢枢密使,恕即荐以自代,遂以准为三司使,恕为集贤学士、判院事。

准即检寻恕前后改革兴立之事,类以为册,及以所出榜,别用新板,躬至恕第请判押。

恕亦不让,一一押之,自是计使无不循其旧贯。

(节选自《宋史陈恕传》)

注释:

擿发:

[tf]

揭露。

悫:

[qu]诚实,谨慎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B.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C.

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D.古者兵出于民/无寇则耕/寇至则战/今之戎士皆以募致/衣食仰给县官/若使之冬持兵御寇/春持耒服田/万一生变/悔无及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所取、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所取,以供同辈或朋友称呼。

B.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考中进士,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C.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

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

D.起复,指封建时代官员遭父母丧,守丧尚未满期而应召赴任官职;

也可泛指一般开缺或革职官员重被起用,文中即是前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恕为官清廉,精于吏治。

他因自己家在洪州而辞去洪州通判之职,后改任澧州通判,到任后将积久的弊政清理一空,太宗极其器重他,亲笔在殿柱上题词真盐铁陈恕。

B.陈恕公忠体国,讲究策略。

陈恕奏事,有时太宗没有深察,误解责问;

他就收回手板退到大殿墙边站立,等皇帝气消了一点后,又上前奏事,不改变立场,有时会如此三四次。

太宗因他忠心,大都采纳了他的意见。

C.陈恕非常孝顺,事母尽心。

母亲年老,他曾请求解官回家服侍,未被批准。

母亲死后,他又因过度哀伤,不吃荤腥,以至于瘦弱不堪。

D.陈恕擅长识才,举贤任能。

陈恕生病,后病情加剧,上表请求任闲职,真宗要他推荐可以接替他的人,于是他推荐了当时被罢免了枢密使之职的寇准,寇准被真宗任命为三司使后不负所托。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陛下富于春秋,若知府库充实,恐生侈心,臣是以不敢进(5分)

(2)恕已病,犹勉强亲职,数月增剧,表求馆殿之职,获奉以济其贫。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非我乡。

【注释】南海:

今广州佛山一带。

上国:

指京城。

蓝关、湘浦:

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

十二玉楼:

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借江淹日暮碧云之语表示惜别,同时劝勉友人不必因为下第而感叹;

语气委婉舒缓,使失意的朋友感到友谊的温馨。

C.上国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含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两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必然会产生惆怅之情、有出世隐居之想,但诗人自己不会选择归隐,不能与之志同道合。

15.这首诗表达的情感丰富,主要有哪些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每空1分)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列举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是

杜牧的《赤壁》中发挥想象以两位女性的命运作结,从反面议论历史的诗句是

李商隐在《锦瑟》中感叹才华被弃如沧海遗珠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在《登岳阳楼》中,表明诗人杜甫站在岳阳楼上凭倚轩窗、不禁涕泪交流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

杜甫的《阁夜》中表现千家万户不堪忍受战争之苦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正如教科书所说,光彩炫目的广告表现仅仅是冰山一角,水底之下隐伏着无数的策略和机关。

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言论多是不刊之论,错误百出。

她写戏曲喜欢用别开生面的烘托手法,所以主人公一出场就以惊人的美丽吸引了观众。

一个出奇制胜的决策除了需要天马行空的思维,更需要对市场的科学测评和准确定位,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能成为空中阁楼。

因为科学家们处心积虑地研究,我国的防疫学取得了巨大进步,终于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注意。

章老师是全国优秀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