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4818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8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历叙情节,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

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

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

情真则文真,真则至。

何处著一字粉饰?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一)

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

固是至性至情之文。

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

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

若徒随人道好,何以读为!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

言外尚有沉忧。

情挚,语出自然,遂以千古文事,殊弱汉人,浑穆之气尽。

(〔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六)

  苏轼曾说: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此言虽不无偏颇,但也可谓一语中的:

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

而在我看来,《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敬之以词。

  《陈情表》全文475字,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平均每18字称一“臣”字,可谓口口称臣,完全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的口吻,何等诚惶诚恐卑微谦恭之致。

  另外,文中还大量使用敬词和谦词,前者如“侍奉圣朝,沐浴清化”“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无不表达了他对晋武帝大加厚爱的感激涕零、受宠若惊之情;

后者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等则是尽量把自己压低以衬托国恩之高,可谓用心良苦。

  二、述祖孙相依,动之以情。

  李密力图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

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

为此,李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①李密无祖母不能长大成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未解人语而失其父,一不幸也;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本来以为尚有慈母可以依靠,不料母亲又改嫁而去,二不幸也;

“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由于体弱多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三不幸也。

幸亏有祖母的悉心照顾,李密才得有今日。

“乌鸟私情”,不能不报。

②祖母无李密不能终其余年,“夙婴疾病,常在床褥”,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祖母已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没有李密的照顾是不行的,此其一也;

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亲近的人可以替他来照顾祖母,此其二也;

李密“门衰祚薄”,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去请一个可供使唤的小僮,此其三也。

所以必须事事亲躬,不能有片刻远离,祖孙相依之情可见一斑,诚可谓“万世撼人心”,不由得武帝不为之动情。

  三、赞行孝之德,以释其疑。

  新朝初建,作为旧朝臣子的李密拒不接受新朝皇帝的任命,他有自己的打算:

①尚有怀旧情结,对蜀汉后主刘禅的统治较为认可,对晋灭蜀汉不太服气。

②对司马氏父子为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阴谋和屠杀早有耳闻,此时出仕,是福是祸尚难定论,祖母老无所养正好可以作为不接受任命的借口。

但李密也深知司马昭未必不会想到这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的处境就万分危险了。

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他首先自述“少仕为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明自己并无心为旧朝守节;

又陈述自己以“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明对新朝宠幸的感恩戴德;

然后盛赞武帝之德: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热切称颂朝庭褒扬孝行的政策。

晋灭蜀汉之后,东吴尚居江左,天下未定,司马氏集团为了收笼民心,便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道来维持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启用李密也正是这种怀柔政策的体现。

而李密也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对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委婉地指出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最好拥护。

  四、乞先孝后忠,以安其心。

  李密先向武帝描述了自己所处的忠孝不能两全的二难境地:

一者,皇恩浩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二者,祖母病笃,弃之为官有违人伦。

欲报武帝知遇之恩,则祖母无所养;

欲报祖母养育之恩,则有违抗君命之嫌: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然后,李密找到了个两全之策:

先尽孝后尽忠,为此他给武帝算了一笔账: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百岁而卧床不起的刘氏可谓时日不多,可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而李密正当壮年,为国出力的时间还长着呢!

武帝不会算不清这笔账。

如此一来,从晋武帝这方面来讲,一者数番征召已表现出自己的求贤若渴,二者可以树立李密这一典范,用以表明自己以孝治国的恩德,三者准许李密的请求也显示自己的体察民情,宽容大度,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

更何况李密已经作出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还怕他日后不来做官吗?

何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呢?

  至此,李密凭借着自己纯熟的说服技巧,既消除了武帝的嫌疑而避免了杀身之祸,又为已灭亡的蜀汉尽了守节之道,而且更为自己赢得了忠孝双全的千古美名,让人不能不佩服其文章功力之深也。

笔者在执教和研读《陈情表》这篇课文时(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发现课文的几处注释不够准确,现提出来,供大家探讨。

一、强近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强近”,课文注释说:

“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这与王力《古代汉语》中注释:

“强近,勉强接近”基本相同,这个注释不能令人满意。

上句有“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可见门庭衰落,亲族亲戚不多。

结合上下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其意思应该为:

“家外没有非常亲近的亲族”。

“强”在古文中有“甚”的意思,表示超过限度,引申为“非常”。

这在古文中不乏其例。

如:

《全梁文》卷五十一王僧孺《与何炯书》:

“家贫,无苞苴可以事朋类,恶其乡原,耻彼戚施,何以从人?

何以徇物?

外无奔走之友,内乏强近之亲,是以构市之徒,随相媒蘖,及一朝捐弃,以快怨者之心,吁可悲矣。

”“强近”在《全唐文》中出现较多,且一提到“强近”,基本上说自己没有强近之亲,势单力薄,没有依靠,比较孤苦。

“强近”是指“非常亲近”或“表示关系非常亲近的亲族”之义。

二、应门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应门”,课文注释说:

“应门,照应门户。

”此注古书中未见,属望文生义现象,注释错。

《尔雅》曰:

“正门谓之应门。

”《诗·

大雅·

绵》: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

乃立应门,应门将将。

”先秦时期,门之命名跟权位有关,孔颖达正义说:

“是诸侯之郭门不得名皋门,诸侯之正门不得名应门也。

大王实非天子,而以皋、应言之者,美大王作郭门以致皋门,作正门以致应门。

言大王本作郭门、正门耳。

在后文王之兴,以为皋门、应门,虽迁都于丰,用岐周旧制,故云致得为之也。

”王之正门曰“应门”。

颜师古曰:

“《周书》叙明堂有应门、雉门之制,以此知为王者之常居尔。

”先秦时期门的分类按郑玄注,分为五类,《尔雅·

释宫》:

“郑玄注《周礼·

秋官·

朝士职》:

‘王五门:

皋、库、雉、应、路也。

’又曰:

‘天子诸侯皆有三朝:

外朝一、内朝二。

’其天子外朝一者,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大询众庶之朝也,朝士掌之。

内朝二者,正朝在路门外,司士掌之。

燕朝在路门内,大仆掌之。

诸侯之外朝一者,在皋门内、应门外。

内朝二者,亦在路寝门之外内,以正朝在应门内,故谓应门为朝门也。

”其后有所改变,应门泛指正门。

门之分类,在古代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的一些建筑中仍然可见,现保藏完好的金华侍王府,仍可见其门的设置。

故课文中的“应门”按现在来看应解释为“正门或中门”。

那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应解释为:

“家里还没有可以出入正门的小孩”。

这似乎不难理解。

其实,“五尺之僮”不能按课文的注释理解为“五尺高的小孩”,他泛指小孩。

五尺之僮为什么不可以入正门呢?

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制度,与门之禁忌有关,在古代有门祭和门神崇拜,可见对门的看重。

关于“五尺之僮”不能入中门,在一些书中可看到,《后红楼梦》第三十回:

“这曹雪芹素知贾府的规矩森严,但凡五尺之童,不奉传唤不入中门。

”《梵门绮语录

(二)》:

“庵规严肃,五尺之童不入门。

”结合上文“晚有儿息”,说明儿子还很小,还没有成年,所以不能入正门。

三、废离和废远

“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中的“废离”,课文注释说:

“废离,指止侍奉,离开。

废,废止。

”这与王力《古代汉语》中对“废”的注释相同,此注误。

“废”,古有去离的意思。

《诗·

小雅·

楚茨》:

“废撤不迟。

”郑笺:

“废,去也。

”《周礼·

天官·

大宰》:

“三日废置以驭吏。

”注:

“废,退。

”故“废离”连用,属复语,犹离去,无须分别注释二字二义。

又如,《全唐文》卷四二五于邵《为人请合祔表》:

“臣某言:

臣固不肖,宠由父任,累荷朝奖,非臣本才。

永惟筮仕之初,滥觞有地,感旧恩爱,窃系于心。

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李承光,顷充河西兵马使,天宝年中,录臣帐下。

自效用,得列戎班。

出入五凉,艰勤一纪。

风雨寒暑,未尝废离。

”“废离”是说“离去”也,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奉侍汤药,未曾片刻离去。

同篇:

“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

”课文注释说:

“废远,废掉奉侍祖母而远离。

”此注也属望文生义,注释也误。

“废”,即去离的意思。

“废远”,即远离。

“母子二人”“奶孙二人”听说过,“母孙二人”你听说过吗?

课文里还真有此一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李密《陈情表》)

每每读到这里,细心的同学总要疑问:

老师,是不是书印错了?

或是作者写错了吧?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我宁可相信没错,人还是“奶孙二人”,而叫“母孙二人”来得更具人情味。

李密打小可怜。

只半岁就没了老爸,死了,无疑是塌了半边天。

可是祸不单行,到四岁又没了老妈,走了,在那该死的舅舅干预下改嫁了,这不整个天都塌了。

才多大的孩子呀,也就跟我们今天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差不多,死别更兼生离,好可怜。

又没兄弟姐妹、家庭伯叔;

亲妈亲舅都不管了,还能指望什么亲戚朋友?

唯一可依赖的人只有奶奶,而此时也是一把年纪了。

从原文可以推算得出,五十六啦,差不多是我们今天的职业女性退休的年纪。

你看这养的,九岁还走不大稳当,体弱多病;

生儿育女也晚。

这不都是家里难呗。

不过好歹还混了个一官半职的,前朝“历职郎署”,当朝“除臣洗马”。

这在当时,哪是那些家庭健全的人所能及的呢。

可以想见,奶奶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

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把我像亲儿子一样拉扯,比我亲娘老子还亲,对我恩重如山。

我怎么忍心把您当奶,我当亲妈孝敬都来不及呀。

还能不叫“母孙二人”吗?

或许你们要问,孝敬妈妈也是孝敬,孝敬奶奶也是孝敬,莫不是孝敬妈妈、奶奶还有讲究不成?

还真说对了。

常言道:

都是人生父母养的。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是他们应尽的义务。

一般来说,做爹奶的,包括外公外婆,祖辈不必养育孙辈。

他们的义务是养育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父母。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义务。

至于祖辈对我们好,那是他们超常付出,算是“法”外开恩,道义上不必。

同样,我们回过头来赡养父母,也是尽为人子女的义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般也不必赡养祖辈,否则也是超常付出,“法”外开恩。

或许你们认为我这话说得有些冷血,但是实情,事实总是叫人一时不好接受。

人都尽义务就不错了,“法”外开恩更是叫人感动不已。

比方我的嫂子,把我像儿子一样养大,所以我总亲切地叫她“嫂娘”。

不必养而养,难道还不是“法”外开恩而崇高吗?

多少年来,李密陈情叫人感动,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感动在这“法”外开恩上面:

隔代开恩,奶奶把孙子像儿子一样养,孙子把奶奶像老娘一样养。

两岸四地“同文异教”交流会在澳门濠江中学举行。

会议由澳门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会主办,由澳门濠江中学、香港教育学院和澳门中国语文学会协办,珠海市中语会承办。

海峡两岸共同展示了七堂语文现场教学课:

一篇是初中的现代文《背影》,分别由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濠江中学黄晓韵、珠海拱北中学黄瑾执教;

一篇是高中的文言文《陈情表》,分别由深圳新安中学吴泓、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袁国明和蔡凤诗、东莞东华中学秦茵、台湾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执教。

每半天的课堂教学之后,由专家点评课例。

这次语文交流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峡两岸语文教学的窗口,也使我对中国语文如何教学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目前仍处于“震荡”期的中国语文教学多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纵观七堂课,从“同文异教”现场,可以发现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诸多差异。

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差异

一、课文承载着什么

文以载道,从古至今一直提倡。

课文是个例子,它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语言等内容,海峡两岸对于课文所承载的信息,语文课堂应该传承的内容,两岸四地有不同的理解。

港、澳、台三地教师执教时,依据课文向学生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这一点与大陆教师明显不同。

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教学《背影》时,在第一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关于亲情的文章,提到母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伟大而且备受欢迎的,相反,对父亲的爱却显得含蓄,为什么?

教师给学生讲解两个概念“父权世界”“三纲五常”。

这堂课的末尾,教师给同学们配乐展示一组自己学生写过的亲情文章,最后,留给学生一句古训与之共勉: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香港中学袁国明、蔡凤诗两位教师运用现代语境理论教学《陈情表》,强调语言的交际功用,围绕李密跟皇帝说话时所考虑的交际因素“委婉、谦卑、尊重,以理动人”展开分析。

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老师则几乎是把《陈情表》当作一堂忠孝教育课,整堂课只教学课文第一段,围绕一个“苦”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朗读开头至“形影相吊”处,然后要求思考:

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留在祖母身边?

接着,让学生听读《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教师给学生讲述孟宗尽孝的故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

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

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

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

后来他官至司空。

然后,教师引用《论语》里的句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

让学生朗读句子,教师讲解句子的含义。

之后,播放《水蜜桃阿嬷》的片子,引领学生观看,要求注意人物对话,观看之后不断问学生,里面的各个人物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把片子里的人物与课文中的李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古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

整个一堂课似乎更像是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高中语文教学。

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更多地关注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立足文本,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教材为本,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

二、目标教学的自觉意识养成与否

从会议展示的七堂语文课中可以看出,港、澳、台三地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每堂课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一堂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本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

比如,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老师教学《背影》在介绍作者之后告诉学生:

“这堂课,我只有四个问题,问完就下课。

”香港中学的袁国明、蔡凤诗老师教学《陈情表》时,开头就告诉学生,本堂课运用交际语境理论来解读文章,先介绍交际语境理论的因素,提出一些与文本理解和交际训练的要求,然后分组讨论和学习课文,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任务目标与分工非常明确。

台南科技大学的彭易璟在教学《陈情表》时,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她的授课内容有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学习第一段课文;

第二部分讲述历史上孝者,中国古代有24个人(二十四孝子)像李密一样的尽孝者,我们一起评一评;

第三部分大家一起观看《水蜜桃阿嬷》的片子,从这里获得启迪。

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都非常明晰。

相比之下,大陆教师在目标教学上还不能做到自觉的无意识的地步。

曾有幸聆听美国教师的教育学课程,老师就告诫我们,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课前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课堂结束时要检查学生学到了什么。

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堂容量的大小有别

一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东西?

是不是一定要把一篇文章教学完整了,才算完成任务?

两岸四地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给我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

初中的《背影》一文比较简短,易于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高中的《陈情表》一课,文章较长,而且又是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同时囿于港、澳两地的国语水平局限,所以,一节课内不可能完成全文的学习任务。

台湾教师的教学只完成第一段的朗读与理解,由此延伸到课外,进行孝道教育。

香港教师教学《陈情表》时,只抓住李密与皇帝说话时的交际语境因素,分组学习课文,每两组学习一段课文,这样学生的压力显得小多了。

相比之下,大陆的两位教师吴泓和秦茵都是一堂课内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相对说来,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也不轻松。

港、澳、台的课堂教学不贪多、不求全,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同一篇课文,为什么两岸四地的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的时候会有如此的取舍呢?

台南科技大学何三本先生告诉大家,台湾语文教学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一个单元2~3课,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一篇课文活动设计,总目标,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

一节课不可能教完一课,所以必须找准切入点。

这些切点有:

专讲主题,专讲内容,专门讨论文体、结构,或者写作技巧、情意探讨;

写作技巧讲解之后有习作。

单元活动设计包括对象,比如学生和来听课的专家,抓住要讲的目标,让听众明确你要讲的内容,根据目标,确定活动过程,师生互动。

每一个过程后面都有一个评讲,有小测试,执教者准备小奖品。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

何先生还告诉我们,两岸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差异,课文篇数与文本长度上,大陆都比台湾要多要长,难度也大得多;

在台湾,光是注音符号的教学就要花费十周的时间;

台湾每周4~5节语文课。

由于教材内容多少不同,港、澳、台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比大陆教师要灵活得多。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先生曾对香港、台湾与大陆教科书的所含信息进行过比较,无论是课文篇数,还是教科书包含的单字数目,以及词语数量,大陆都比港台两地多得多。

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所含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

因此,港台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把网络资讯纳入课堂,使学生放眼教材之外,获得更多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启迪。

四、课堂以谁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

七堂课的教学给我们展示了海峡两岸的不同理念。

三地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他们的需求,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时,告诉他们“我的课是自由的”。

台湾教师彭易璟也在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有不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言”。

香港袁国明、蔡凤诗的课堂上也是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上缺少这些细节关怀与提示,因为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而且大陆班级人数多,往往很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需要或差异。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研究会专家告诉我们,香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

教师要有教学理念,要求手脑喉并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

重视模式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注重读写听说品德能力训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知道学什么,知道怎么做,为什么做;

建立学习风格。

他们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平衡发展。

以上四点是两岸四地语文教学存在的差异。

七堂课的教学在给我们展示两岸四地语文课堂风貌的同时,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

我的点滴思考

一、哪种教法才是中国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

大陆语文课程改革历经沧桑,从过去的工具性为主转到现在的人文性工具性并重,既重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训练,又重视文本思想内涵的吸纳与传承,两者不可偏废。

因此,语文教师似乎是戴着镣铐跳舞,没有自主处理文本的自由。

加上课程标准与统一考试的要求,课堂教学只能以文本为重,以教学为主,灌输给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

大陆教师重视文本理解,夯实语文基础,因此课堂容易沉闷;

港、澳、台课堂注重形式,讲求实用,开展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容易活跃,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丢失了语文的基础。

到底哪种教学方式更有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二、七堂课是否真正代表两岸四地的语文教学水平?

这次活动展示的七堂课,执教者身份有些不同,他们的教学是否真正代表各自区域的教学水平?

七堂课中,大陆三节(高中两节,初中一节)澳门两节(初中)都由一线教师执教,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陆和澳门的教学现状,而香港的一节高中语文课是由大学教授亲自指导的,运用现代语境理论进行课文教学,台湾的一节高中语文课则是由大学通识教师执教的,这两节课是否代表来自香港和台湾教学第一线的声音,是否真正代表两地的教学水平?

颇费思量。

三、课例展示时,学生与教师应该使用何种教材版本?

两天里,我们只看见澳门和大陆的两种教材页面,香港与台湾教材到底怎样,我们没有看到。

往后举行这类活动时,各地教师最好使用自己区域的版本,这样也让听课者明白执教者是如何使用教材的。

四、文本阅读、交际训练、品德教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如何处理这些关系?

两岸四地有不同的看法。

从七堂课的展示中可以看出,台湾教师处理教材时有很大的自由,往往抓住文本的一个焦点,往深处挖掘,重在生“根”,香港则延用国外教育理论,重视实用,而大陆教师则立足文本,重视读写训练。

因此,台湾的注重品德教育,香港的强调交际训练,大陆的注重文本阅读训练,三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

中国语文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作为重点才最符合科学规律?

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王小莘女士,竭力主张坚守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要紧紧扣住“教学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两岸四地应该大同小异。

她说,语文教改万改不离其宗,即提高掌握语用能力。

通过语言教学,提高书面语、口头语言的运用能力。

她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在求新求异中,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她还说道,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文言文要讲出文言的特点,这四堂《陈情表》的教学,对古今异义点得不透,比如“六月生孩”的“孩”应该是小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