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53 ,大小:87.39KB ,
资源ID:1841481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841481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陈情表文档格式.docx

1、(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 历叙情节,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情真则文真,真则至。何处著一字粉饰?(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四十一) 层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详,更极尽结构之妙。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若徒随人道好,何以读为!(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七)言外尚有沉忧。情挚,语出自然,遂以千古文事,殊弱汉人,浑穆之气尽。(清李兆洛骈体文钞卷十六)苏轼曾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此言虽不无偏

2、颇,但也可谓一语中的:他认为贯穿全文的是一个“孝”字,动人心魄的也是一个“孝”字。而在我看来,陈情表的最成功之处乃是它异乎寻常的语言技巧,面对一国之君的屡次征召,冒着藐视新朝的巨大嫌疑,李密是如何说服晋武帝改变初衷,而答应了他奉养祖母的请求的呢? 一、感皇恩浩荡,敬之以词。 陈情表全文475字,从“臣密言”到“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共用了29个“臣”字,其中除了“前太守臣逵”和“后刺史臣荣”中的两个“臣”字是指朝臣外,其余27个“臣”字均是李密自称,平均每18字称一“臣”字,可谓口口称臣,完全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的口吻,何等诚惶诚恐卑微谦恭之致。另外,文中还大量使用敬词和谦词,前者如

3、“侍奉圣朝,沐浴清化”“寻蒙国恩,除臣洗马”“过蒙拔擢,宠命优渥”,等无不表达了他对晋武帝大加厚爱的感激涕零、受宠若惊之情;后者如“猥以微贱,当侍东宫”“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等则是尽量把自己压低以衬托国恩之高,可谓用心良苦。二、述祖孙相依,动之以情。李密力图向晋武帝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并非不愿为官,实在是割舍不下对年迈祖母的殷殷之情。为此,李密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李密无祖母不能长大成人,“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未解人语而失其父,一不幸也;“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本来以为尚有慈母可以依靠,不料母亲又改嫁而去,二不幸也;“少多疾病,九岁不行”,由于体

4、弱多病,到了九岁还不能行走,生活不能自理,三不幸也。幸亏有祖母的悉心照顾,李密才得有今日。“乌鸟私情”,不能不报。祖母无李密不能终其余年,“夙婴疾病,常在床褥”,由于多年为孙子操劳,祖母已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没有李密的照顾是不行的,此其一也;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没有亲近的人可以替他来照顾祖母,此其二也;李密“门衰祚薄”,经济条件也限制了他去请一个可供使唤的小僮,此其三也。所以必须事事亲躬,不能有片刻远离,祖孙相依之情可见一斑,诚可谓“万世撼人心”,不由得武帝不为之动情。三、赞行孝之德,以释其疑。新朝初建,作为旧朝臣子的李密拒不接受新朝皇帝的任命,他有自己的打算:尚有怀旧情结,对蜀汉后主

5、刘禅的统治较为认可,对晋灭蜀汉不太服气。对司马氏父子为建立自己的政权而采取的阴谋和屠杀早有耳闻,此时出仕,是福是祸尚难定论,祖母老无所养正好可以作为不接受任命的借口。但李密也深知司马昭未必不会想到这些,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的处境就万分危险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他首先自述“少仕为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表明自己并无心为旧朝守节;又陈述自己以“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而“过蒙拔擢,宠命优渥”表明对新朝宠幸的感恩戴德;然后盛赞武帝之德:“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热切称颂朝庭褒扬孝行的政策。晋灭蜀汉之后,东吴尚居江左,天下未定,司马氏集团为了收笼民心,便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

6、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的清正廉明,同时用孝道来维持君臣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启用李密也正是这种怀柔政策的体现。而李密也恰恰在这样的背景下,借助对武帝推行孝道的赞扬,委婉地指出自己的行为正是对这一政策的最好拥护。四、乞先孝后忠,以安其心。李密先向武帝描述了自己所处的忠孝不能两全的二难境地:一者,皇恩浩荡,“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二者,祖母病笃,弃之为官有违人伦。欲报武帝知遇之恩,则祖母无所养;欲报祖母养育之恩,则有违抗君命之嫌:“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然后,李密找到了个两全之策:先尽孝后尽忠,为此他给武帝算了一笔账:“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人生

7、七十古来稀,年近百岁而卧床不起的刘氏可谓时日不多,可谓“日薄西山,气息奄奄”。而李密正当壮年,为国出力的时间还长着呢!武帝不会算不清这笔账。如此一来,从晋武帝这方面来讲,一者数番征召已表现出自己的求贤若渴,二者可以树立李密这一典范,用以表明自己以孝治国的恩德,三者准许李密的请求也显示自己的体察民情,宽容大度,惠而不费,何乐而不为?更何况李密已经作出了“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保证,还怕他日后不来做官吗?何不顺水推舟送个人情呢?至此,李密凭借着自己纯熟的说服技巧,既消除了武帝的嫌疑而避免了杀身之祸,又为已灭亡的蜀汉尽了守节之道,而且更为自己赢得了忠孝双全的千古美名,让人不能不佩服其文章功力之深也。

8、笔者在执教和研读陈情表这篇课文时(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2版的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发现课文的几处注释不够准确,现提出来,供大家探讨。一、 强近“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强近”,课文注释说:“强近,勉强算是接近的”,这与王力古代汉语中注释:“强近,勉强接近”基本相同,这个注释不能令人满意。上句有“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可见门庭衰落,亲族亲戚不多。结合上下文,“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其意思应该为:“家外没有非常亲近的亲族”。“强”在古文中有“甚”的意思,表示超过限度,引申为“非常”。这在古文中不乏其例。如:全梁文卷五十一王僧孺与何炯书:“家贫,无苞苴可以事朋类,恶其乡原,

9、耻彼戚施,何以从人?何以徇物?外无奔走之友,内乏强近之亲,是以构市之徒,随相媒 蘖,及一朝捐弃,以快怨者之心,吁可悲矣。”“强近”在全唐文中出现较多,且一提到“强近”,基本上说自己没有强近之亲,势单力薄,没有依靠,比较孤苦。“强近”是指“非常亲近”或“表示关系非常亲近的亲族”之义。二、 应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的“应门”,课文注释说:“应门,照应门户。”此注古书中未见,属望文生义现象,注释错。尔雅曰:“正门谓之应门。”诗大雅绵:“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先秦时期,门之命名跟权位有关,孔颖达正义说:“是诸侯之郭门不得名皋门,诸侯之正门不得名应门也。大王实非天子

10、,而以皋、应言之者,美大王作郭门以致皋门,作正门以致应门。言大王本作郭门、正门耳。在后文王之兴,以为皋门、应门,虽迁都于丰,用岐周旧制,故云致得为之也。”王之正门曰“应门”。颜师古曰:“周书叙明堂有应门、雉门之制,以此知为王者之常居尔。”先秦时期门的分类按郑玄注,分为五类,尔雅释宫:“郑玄注周礼秋官朝士职:王五门:皋、库、雉、应、路也。又曰:天子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其天子外朝一者,在皋门之内、库门之外,大询众庶之朝也,朝士掌之。内朝二者,正朝在路门外,司士掌之。燕朝在路门内,大仆掌之。诸侯之外朝一者,在皋门内、应门外。内朝二者,亦在路寝门之外内,以正朝在应门内,故谓应门为朝门也。”其

11、后有所改变,应门泛指正门。门之分类,在古代一直沿用下来,在古代的一些建筑中仍然可见,现保藏完好的金华侍王府,仍可见其门的设置。故课文中的“应门”按现在来看应解释为“正门或中门”。那么“内无应门五尺之僮”应解释为:“家里还没有可以出入正门的小孩”。这似乎不难理解。其实,“五尺之僮”不能按课文的注释理解为“五尺高的小孩”,他泛指小孩。五尺之僮为什么不可以入正门呢?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制度,与门之禁忌有关,在古代有门祭和门神崇拜,可见对门的看重。关于“五尺之僮”不能入中门,在一些书中可看到,后红楼梦第三十回:“这曹雪芹素知贾府的规矩森严,但凡五尺之童,不奉传唤不入中门。”梵门绮语录(二):“庵规严肃,

12、五尺之童不入门。”结合上文“晚有儿息”,说明儿子还很小,还没有成年,所以不能入正门。三、 废离和废远“臣侍汤药,未曾废离”中的“废离”,课文注释说:“废离,指止侍奉,离开。废,废止。”这与王力古代汉语中对“废”的注释相同,此注误。“废”,古有去离的意思。诗小雅楚茨:“废撤不迟。”郑笺:“废,去也。”周礼天官大宰:“三日废置以驭吏。”注:“废,退。”故“废离”连用,属复语,犹离去,无须分别注释二字二义。又如,全唐文卷四二五于邵为人请合祔表:“臣某言:臣固不肖,宠由父任,累荷朝奖,非臣本才。永惟筮仕之初,滥觞有地,感旧恩爱,窃系于心。故开府仪同三司兼太常卿李承光,顷充河西兵马使,天宝年中,录臣帐下

13、。自效用,得列戎班。出入五凉,艰勤一纪。风雨寒暑,未尝废离。”“废离”是说“离去”也,故“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是奉侍汤药,未曾片刻离去。同篇:“母孙二人,更相依为命,是以区区不敢废远。”课文注释说:“废远,废掉奉侍祖母而远离。”此注也属望文生义,注释也误。“废”,即去离的意思。“废远”,即远离。“母子二人”“奶孙二人”听说过,“母孙二人”你听说过吗?课文里还真有此一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陈情表)每每读到这里,细心的同学总要疑问:老师,是不是书印错了?或是作者写错了吧?亲爱的同学们,老师我宁可相信没错,人还是“奶孙二人”,而叫“母孙二人”来得更具人情味。李密打小可怜。只半岁就没了老爸

14、,死了,无疑是塌了半边天。可是祸不单行,到四岁又没了老妈,走了,在那该死的舅舅干预下改嫁了,这不整个天都塌了。才多大的孩子呀,也就跟我们今天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差不多,死别更兼生离,好可怜。又没兄弟姐妹、家庭伯叔;亲妈亲舅都不管了,还能指望什么亲戚朋友?唯一可依赖的人只有奶奶,而此时也是一把年纪了。从原文可以推算得出,五十六啦,差不多是我们今天的职业女性退休的年纪。你看这养的,九岁还走不大稳当,体弱多病;生儿育女也晚。这不都是家里难呗。不过好歹还混了个一官半职的,前朝“历职郎署”,当朝“除臣洗马”。这在当时,哪是那些家庭健全的人所能及的呢。可以想见,奶奶为此付出了多少心血。您是我的再生父母,把我

15、像亲儿子一样拉扯,比我亲娘老子还亲,对我恩重如山。我怎么忍心把您当奶,我当亲妈孝敬都来不及呀。还能不叫“母孙二人”吗?或许你们要问,孝敬妈妈也是孝敬,孝敬奶奶也是孝敬,莫不是孝敬妈妈、奶奶还有讲究不成?还真说对了。常言道:都是人生父母养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是他们应尽的义务。一般来说,做爹奶的,包括外公外婆,祖辈不必养育孙辈。他们的义务是养育他们的儿女,也就是我们的父母。每一代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义务。至于祖辈对我们好,那是他们超常付出,算是“法”外开恩,道义上不必。同样,我们回过头来赡养父母,也是尽为人子女的义务,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一般也不必赡养祖辈,否则也是超常付出,“法”外开恩。或

16、许你们认为我这话说得有些冷血,但是实情,事实总是叫人一时不好接受。人都尽义务就不错了,“法”外开恩更是叫人感动不已。比方我的嫂子,把我像儿子一样养大,所以我总亲切地叫她“嫂娘”。不必养而养,难道还不是“法”外开恩而崇高吗?多少年来,李密陈情叫人感动,我认为最主要的就感动在这“法”外开恩上面:隔代开恩,奶奶把孙子像儿子一样养,孙子把奶奶像老娘一样养。两岸四地“同文异教”交流会在澳门濠江中学举行。会议由澳门中学语文课程研究会主办,由澳门濠江中学、香港教育学院和澳门中国语文学会协办,珠海市中语会承办。 海峡两岸共同展示了七堂语文现场教学课:一篇是初中的现代文背影,分别由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濠江中学黄

17、晓韵、珠海拱北中学黄瑾执教;一篇是高中的文言文陈情表,分别由深圳新安中学吴泓、香港佛教茂峰法师纪念中学袁国明和蔡凤诗、东莞东华中学秦茵、台湾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执教。 每半天的课堂教学之后,由专家点评课例。这次语文交流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海峡两岸语文教学的窗口,也使我对中国语文如何教学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对目前仍处于“震荡”期的中国语文教学多了一些现实的思考。 纵观七堂课,从“同文异教”现场,可以发现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诸多差异。两岸四地语文教学的差异 一、课文承载着什么 文以载道,从古至今一直提倡。课文是个例子,它承载着一定的思想、文化、语言等内容,海峡两岸对于课文所承载的信息,语文课

18、堂应该传承的内容,两岸四地有不同的理解。港、澳、台三地教师执教时,依据课文向学生渗透一些传统文化与思想,这一点与大陆教师明显不同。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教学背影时,在第一个环节里要求学生回顾自己读过的关于亲情的文章,提到母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伟大而且备受欢迎的,相反,对父亲的爱却显得含蓄,为什么?教师给学生讲解两个概念“父权世界”“三纲五常”。这堂课的末尾,教师给同学们配乐展示一组自己学生写过的亲情文章,最后,留给学生一句古训与之共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香港中学袁国明、蔡凤诗两位教师运用现代语境理论教学陈情表,强调语言的交际功用,围绕李密跟皇帝说话时所考

19、虑的交际因素“委婉、谦卑、尊重,以理动人”展开分析。台南科技大学彭易璟老师则几乎是把陈情表当作一堂忠孝教育课,整堂课只教学课文第一段,围绕一个“苦”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朗读开头至“形影相吊”处,然后要求思考:在这种情况下,你会不会留在祖母身边?接着,让学生听读哭竹生笋: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教师给学生讲述孟宗尽孝的故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然后,教师引用论

20、语里的句子,告诉学生什么是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让学生朗读句子,教师讲解句子的含义。之后,播放水蜜桃阿嬷的片子,引领学生观看,要求注意人物对话,观看之后不断问学生,里面的各个人物分别是个怎样的人。把片子里的人物与课文中的李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古人的思想感情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整个一堂课似乎更像是思想品德教育,而不是高中语文教学。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则更多地关注读写训练,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立足文本,关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教材为本,注重语文能力的训练。 二、目标教学的自觉意识养成与否 从会议展示的七堂语文课中可以看出,港、澳、台三

21、地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每堂课的目标都非常明确,一堂课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本堂课需要完成什么任务。比如,澳门培正中学杨珮欣老师教学背影在介绍作者之后告诉学生:“这堂课,我只有四个问题,问完就下课。”香港中学的袁国明、蔡凤诗老师教学陈情表时,开头就告诉学生,本堂课运用交际语境理论来解读文章,先介绍交际语境理论的因素,提出一些与文本理解和交际训练的要求,然后分组讨论和学习课文,每一个步骤和环节,任务目标与分工非常明确。台南科技大学的彭易璟在教学陈情表时,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她的授课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学习第一段课文;第二部分讲述历史上孝者,中国古代有24个人(二十四孝子)像李密一样的尽孝者,我们一起评一评

22、;第三部分大家一起观看水蜜桃阿嬷的片子,从这里获得启迪。然后,教师一步一步地完成教学任务,每个环节都非常明晰。相比之下,大陆教师在目标教学上还不能做到自觉的无意识的地步。 曾有幸聆听美国教师的教育学课程,老师就告诫我们,每堂课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课前提出来,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课堂结束时要检查学生学到了什么。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三、课堂容量的大小有别 一节课到底要教给学生多少东西?是不是一定要把一篇文章教学完整了,才算完成任务?两岸四地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给我们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初中的背影一文比较简短,易于一节课内完成教学任务,而高中的陈情表一课,文章较长,而且又是文言文,理解起来比较困

23、难,同时囿于港、澳两地的国语水平局限,所以,一节课内不可能完成全文的学习任务。台湾教师的教学只完成第一段的朗读与理解,由此延伸到课外,进行孝道教育。香港教师教学陈情表时,只抓住李密与皇帝说话时的交际语境因素,分组学习课文,每两组学习一段课文,这样学生的压力显得小多了。相比之下,大陆的两位教师吴泓和秦茵都是一堂课内完成整篇课文的教学,相对说来,课堂容量很大,学生学得很累,老师教得也不轻松。港、澳、台的课堂教学不贪多、不求全,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 针对同一篇课文,为什么两岸四地的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的时候会有如此的取舍呢?台南科技大学何三本先生告诉大家,台湾语文教学的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一个单元23课

24、,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设计,一篇课文活动设计,总目标,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一节课不可能教完一课,所以必须找准切入点。这些切点有:专讲主题,专讲内容,专门讨论文体、结构,或者写作技巧、情意探讨;写作技巧讲解之后有习作。单元活动设计包括对象,比如学生和来听课的专家,抓住要讲的目标,让听众明确你要讲的内容,根据目标,确定活动过程,师生互动。每一个过程后面都有一个评讲,有小测试,执教者准备小奖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时间的分配。何先生还告诉我们,两岸语文教材有很大的差异,课文篇数与文本长度上,大陆都比台湾要多要长,难度也大得多;在台湾,光是注音符号的教学就要花费十周的时间;台湾每周45节语文课。由于教

25、材内容多少不同,港、澳、台教师处理教学内容时比大陆教师要灵活得多。 香港教育学院何文胜先生曾对香港、台湾与大陆教科书的所含信息进行过比较,无论是课文篇数,还是教科书包含的单字数目,以及词语数量,大陆都比港台两地多得多。 教材的编写特点决定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取舍,教材所含信息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容量。因此,港台教师的课堂教学容量不大,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把网络资讯纳入课堂,使学生放眼教材之外,获得更多的思想文化方面的启迪。 四、课堂以谁为中心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还是以学生为中心?七堂课的教学给我们展示了海峡两岸的不同理念。三地教师在课堂上处处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

26、他们的需求,比如澳门培正中学的杨珮欣老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学习时,告诉他们“我的课是自由的”。台湾教师彭易璟也在开始时就告诉学生,“有不了解的问题,随时举手发言”。香港袁国明、蔡凤诗的课堂上也是处处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相比之下,大陆三位教师的课堂上缺少这些细节关怀与提示,因为教学任务重,内容多,而且大陆班级人数多,往往很容易忽略每个学生的个体需要或差异。 香港中国语文课程研究会专家告诉我们,香港语文教学的要求是这样的:教师要有教学理念,要求手脑喉并用,调动学生的学习意识;重视模式训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注重读写听说品德能力训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他们坐在教室里知道学什么,知道怎么

27、做,为什么做;建立学习风格。他们认为,一堂有效的课应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平衡发展。 以上四点是两岸四地语文教学存在的差异。七堂课的教学在给我们展示两岸四地语文课堂风貌的同时,也激发了我的一些思考,归纳起来,有以下八个方面。我的点滴思考 一、哪种教法才是中国语文教学最有效的方式? 大陆语文课程改革历经沧桑,从过去的工具性为主转到现在的人文性工具性并重,既重视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训练,又重视文本思想内涵的吸纳与传承,两者不可偏废。因此,语文教师似乎是戴着镣铐跳舞,没有自主处理文本的自由。加上课程标准与统一考试的要求,课堂教学只能以文本为重,以教学为主,灌输给学生应该且必须掌握的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

28、。 大陆教师重视文本理解,夯实语文基础,因此课堂容易沉闷;港、澳、台课堂注重形式,讲求实用,开展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课堂容易活跃,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却丢失了语文的基础。到底哪种教学方式更有效,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二、七堂课是否真正代表两岸四地的语文教学水平? 这次活动展示的七堂课,执教者身份有些不同,他们的教学是否真正代表各自区域的教学水平?七堂课中,大陆三节(高中两节,初中一节)澳门两节(初中)都由一线教师执教,他们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大陆和澳门的教学现状,而香港的一节高中语文课是由大学教授亲自指导的,运用现代语境理论进行课文教学,台湾的一节高中语文课则是由大学

29、通识教师执教的,这两节课是否代表来自香港和台湾教学第一线的声音,是否真正代表两地的教学水平?颇费思量。 三、课例展示时,学生与教师应该使用何种教材版本? 两天里,我们只看见澳门和大陆的两种教材页面,香港与台湾教材到底怎样,我们没有看到。往后举行这类活动时,各地教师最好使用自己区域的版本,这样也让听课者明白执教者是如何使用教材的。四、文本阅读、交际训练、品德教育之间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关系?两岸四地有不同的看法。从七堂课的展示中可以看出,台湾教师处理教材时有很大的自由,往往抓住文本的一个焦点,往深处挖掘,重在生“根”,香港则延用国外教育理论,重视实用,而大陆教师则立足文本,重视读写训练。因此,台湾的注重品德教育,香港的强调交际训练,大陆的注重文本阅读训练,三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中国语文到底应该以何种方式作为重点才最符合科学规律? 五、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澳门科技大学教授王小莘女士,竭力主张坚守语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要紧紧扣住“教学目的”进行,这个“目的”两岸四地应该大同小异。她说,语文教改万改不离其宗,即提高掌握语用能力。通过语言教学,提高书面语、口头语言的运用能力。她认为,现在的课堂教学在求新求异中,忽略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她还说道,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文言文要讲出文言的特点,这四堂陈情表的教学,对古今异义点得不透,比如“六月生孩”的“孩”应该是小孩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