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371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8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伤寒论》中的智慧Word格式.docx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所说的“伤寒”与西医所说的“伤寒”、“副伤寒”传染病不是一个概念。

六经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统称,每一经又分手、足二经,所以实际上是十二条经脉,称为“十二正经”。

六经辨证就是根据六经以及它们所配属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特点,来对临床上所出现的疾病进行定位、定性的过程,从而判断出某种疾病是属于哪一经、哪一脏或哪一腑,从而采取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值得一提的是,《伤寒论》的六经是经脉、脏腑、气化的统一体,既包括十二经脉,又内涵十二脏腑。

所谓的六经病,既有十二经脉经气不利的病症,也包含十二脏腑生理功能失常所出现的病症。

1、阴阳升降与小柴胡汤(上)

阴阳升降消长理论与小柴胡汤

《黄帝内经》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转,形成了阴阳二气的升降与消长,所以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是自然界的固有规律,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长与死亡,皆本于此规律。

由此,一年之中就有春夏秋冬四季的更换,一日之中就有昼夜晨昏的变化。

也就是说,阴阳的升降与消长,明显地表现有年节律、日节律等。

一年之中,冬至一阳生,到了夏至,阳气升发达到顶点,而一阴即生,一直到冬至,阴气达到顶点,进入下一个轮回。

一天之中也是如此,子时一阳生,到了午时阳气最盛,此时,阴气渐生,一直到子时最盛。

人生活在自然界里,天人相应,体内的阴阳二气也随着自然界的阴阳的升降而升降、消长而消长,以维持人的正常生命活动,若违背了这个规律,如作息不规律、熬夜、疲劳等,就会导致阴阳的升降紊乱,发生许多疾病,而这些疾病,又往往具有定时发作的时间性的特点,最常见于阴阳二气交接的时间,如午时、子时等最多。

中医治疗疾病就要顺接阴阳,顺接阴阳关键在于“枢机”。

原来,人体的阴阳、气机的升降出入,有一个枢纽或像门轴一样的东西掌管,叫做“枢机”,它的位置在少阳经,阳气的外出,阴气的内入,由少阳来主管。

少阳的枢机不利,就会像门轴坏了一样,使得这个门或打不开,或关不上,这就是阴阳不顺接,因此少阳和解、顺畅了,阴阳二气就顺接了,所以有一种治法叫和解少阳。

中医方剂里和解少阳的首选方剂就是《伤寒论》的“小柴胡汤”。

在《伤寒论》里,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少阳病的特点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而最具代表性的症状,或具有标志性的症状有三个,一个是口苦,代表着少阳的胆火上炎。

口苦代表着胆内有热,在中医临床上治疗口苦也多从清胆热着手,往往收到很好疗效。

第二个标志性症状是往来寒热,就是发热与恶寒交替着出现,因为少阳经就像一个门轴,主管门的开和关,中医称之为“枢机”。

同时少阳属小阳,少者,小也,抗邪力量比较弱。

因此,邪气侵袭少阳,由于枢机运转的作用,往往导致正气与邪气的分庭抗战,表现为“拉锯战”,《伤寒论》里称作“正邪分争”。

当正气能抗邪时,由于正邪的交争就会发热;

而当正气无力抗邪时,邪进正不争,就会恶寒,于是就会见到病人寒热交替出现。

寒热往来不但见于外感疾病,也见于疟疾、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所以这些疾病都可用小柴胡汤治疗。

第三个标志性症状就是胸胁苦满,就是胸胁发胀,这是病在少阳经的典型表现,因为手、足少阳经都走胸胁,所以胸胁苦满是定病位在少阳的眼目。

由于胆与肝相表里,肝经也走胸胁,所以一旦见到病人有胸胁苦满,就可以首先考虑肝胆疾患。

通过上述症状我们可概括出少阳病两个最基本的病机,也就是两个基本的病理状况,一个是枢机不利,也就是门轴坏了,使大门开阖不利;

再一个就是胆火上炎,少阳病多有火热的表现。

所以小柴胡汤除了和解枢机,解郁以外,还可以清胆热。

此外,小柴胡汤的解表祛邪作用也很强。

总之,此方具有调理阴阳、和解枢机、清解胆热、解表祛邪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调理枢机的作用,使得小柴胡汤临床用途非常广泛。

清朝医家陈平伯特别喜欢使用小柴胡汤,他把小柴胡汤加减变化出2000多个方子,几乎方方不离柴胡一味,所以后世叫他“陈柴胡”。

现代也有不少医生包括许多名家喜欢使用小柴胡汤,这说明小柴胡汤的使用范围很广。

当然,中医强调的是辨证论治,如果使用小柴胡汤一方到底,就不符合中医的道理了。

疏达阴阳枢机是小柴胡汤的作用特色,据此临床上用于治疗定时发作的疾病非常有效,不但是子、午时晕厥,像子时胃脘痛、胁痛、哮喘,夜半恶心,晨起出汗,午时牙痛等。

我还曾用小柴胡汤治愈过半夜磨牙病例,用小柴胡汤加石膏、知母等清阳明胃热的药物,因为牙齿属于阳明经主管,上牙属足阳明,下牙属手阳明,阳明有热,尤其是胃中有热,就会循经上攻,表现为磨牙。

再用一些缓急解痉的药物如白附子、僵蚕、地龙,服了三周,又巩固一周就痊愈了。

我加了石膏、知母,是因为此患经常上火,脸上都起许多疖子,否则,也不能贸然使用清热之药。

通过这些病例证明了一点,小柴胡汤治疗有时间性特点的疾病有良效,这主要是借助于小柴胡汤和解枢机、调理阴阳气机的作用。

小柴胡汤药物组成

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物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可用党参代替),生姜,大枣,炙甘草。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主入肝、胆经。

它有三大功能:

一是解热作用,主要靠它的辛散之性,所以多被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尤其是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时;

二是解郁作用,柴胡辛散,又入肝胆经,肝胆主管疏通人体的气机,所以柴胡自然能治肝胆气郁之证;

三是升阳作用,柴胡为伞形科植物,伞形科植物大多具有轻清上升的特性,能够升提人的阳气,所以小量的柴胡可以治疗阳气的不足或下陷的病症,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等。

黄芩味苦性寒,主要入胆与肺经,所以善于清胆热和肺热,性质下沉入里。

柴胡与黄芩是小柴胡汤的灵魂药,二者一个性升,一个性降;

一个喜外散,一个喜内入;

一个喜动,一个喜静。

所以二者相配,升降相因,出入相济,动静相合,从而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外邪入侵少阳的寒热往来。

剩下的五味药物,是作用于脾胃系统的,其中半夏、生姜主降,可以和胃止呕;

人参、甘草、大枣,主升,可以补益脾气,也是有升有降,合在一起,就可以调理人体气机的升降。

那么,肝胆病为什么要调理脾胃呢?

这是由肝胆与脾胃的密切关系所决定的,肝胆在五行属于木,脾胃在五行属于土,木容易克土,所以肝胆病就容易导致脾胃病,有时肝胆病最先出现的却是脾胃消化系统的症状,往往因脾胃症状的出现而确诊为肝胆病,如乙型病毒性肝炎、胆囊炎、肝癌等就是如此。

所以治疗肝胆病,无论有无消化系统的症状,都要加调理脾胃的药物,从而斩断病邪传变的通道,防患于未然,张仲景对此总结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这也是小柴胡汤被大量使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原因所在。

2、阴阳升降与小柴胡汤(下)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解诸疾

小柴胡汤调理气机主要体现在解郁作用上。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大,饮食、起居不规律,如饮食不节制,过食生冷或煎炒油炸之品,熬夜甚至通宵达旦,白天睡觉,因而患气机郁滞的比较多,气机不行走了,阴阳不转动了,于是就爱发脾气,急躁易怒,失眠,盗汗,五心烦热,口苦,或是神情淡漠,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趣,干任何事情都没有信心,经常躲在家里或没人的地方哭,严重的导致了抑郁症的发生。

或者是气聚成痰,痰聚成核,发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结节等病。

又因少阳经行于人体两侧,少阳气机不利,易出现人体两侧的疾病,如淋巴结、甲状腺肿及一些耳疾、偏头痛、胁痛等,用小柴胡汤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治偏头痛

头之两侧,属少阳经,风火或风痰阻塞少阳,常常导致偏头痛。

偏头痛一般表现比较剧烈,并且疼痛处多有跳动、胀裂的感觉,情绪多易急躁,是少阳风火窜扰所致。

可用小柴胡汤去掉温补的人参、炙甘草、大枣,加川芎、白芥子等活络祛痰祛风之品。

小柴胡汤治偏头痛疗效肯定,我所治疗的偏头痛至少有上百例,最长的一个偏头痛30多年,最后也是用小柴胡汤收功。

治耳鸣、耳聋、耳堵

耳鸣耳聋属顽固症、难治病。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相当一部分耳鸣耳聋通过补肾,确实取得良效。

但同时,耳窍与少阳也关系密切,手少阳三焦经一个分支从锁骨上窝经过颈部上走耳后,绕耳上角,另一分支则从耳后进入耳中,从耳前出来;

足少阳胆经分支也是绕行耳之前后内外。

所以,少阳有火热,就会循经上攻于耳,导致耳鸣耳聋,尤其是单侧耳鸣耳聋耳堵,更是邪气阻塞少阳的表现,用小柴胡汤治疗确为对证之方。

少阳火热的耳鸣耳聋属实证,多有耳中堵闷,像坐在飞机中的感觉。

可在小柴胡汤中加入石菖蒲、远志、路路通、通草等透窍之品。

此外,小柴胡汤治中耳炎耳流脓、疖肿效果也很好,可在方中加夏枯草、连翘、川牛膝、车前子、通草等清利肝胆湿热药物。

治白内障

可用小柴胡汤加木贼、蝉衣。

这是一个台湾老中医的经验,他认为,木贼草这个植物,手摸上去有砂纸的涩感,可用擦抹铜、铁等金属生的锈,一擦就掉,很好使。

用于白内障,就相当于让它擦除眼球所生的“锈”。

而蝉衣就是金蝉脱掉的皮,这个过程叫做“金蝉脱壳”。

中医取类比象,蝉衣是金蝉脱掉的一层皮,所以用它就可以脱掉白内障这层皮。

不管怎样理解,小柴胡汤加木贼、蝉衣这种经验用到临床上确实灵验,我治过一些白内障,用此方再加上密蒙花,大部分都有效。

治飞蚊症

可用小柴胡汤合杞菊地黄丸、磁朱丸等。

飞蚊症因表现为眼前见黑点飞舞,犹如飞蚊而得名。

飞蚊症一般上是由玻璃体变性引起的,随着年纪老化,玻璃体会“液化”,产生一些混浊物。

飞蚊症相当于西医的“玻璃体混沌”或称“玻璃体浮物”。

飞蚊症虽不影响视力,经过检查也没有眼部器质性病变,但其眼部的障碍感常使病人坐卧不安。

中医认为,眼睛为肝之窍,而胆与肝相表里,飞蚊症不是肝血不足,就是肝胆有热。

小柴胡汤去肝胆之热,杞菊地黄丸滋养肝肾之阴血,常是治飞蚊症的选择方剂。

另外,磁朱丸也是治飞蚊症的良药。

这个方子由三味药物组成,磁石、朱砂、神曲,其中朱砂内含水银,有毒,现代临床运用多有忌讳,其实如果照古法炮制,用量上控制在安全范围,再配一些补肾助排泄的药物,是不会引起体内蓄积的。

中医认为,飞蚊症属肝功能失调,乃肝之精华由其目窍飞越于外的表现,磁石、朱砂有很强的镇慑收敛作用,可收摄精华回归于肝,加上二药的镇静安眠作用,保证充足的睡眠,使血液充分回流肝脏,以更好的养目。

配合小柴胡汤使用,可谓药到病除。

治鼻渊(慢性鼻炎、鼻窦炎)

鼻渊表现为鼻塞不通,流浊涕,甚至嗅觉失敏,不闻香臭。

《内经》曰:

“胆热移于脑则辛頞鼻渊。

”我们的老祖宗认为,鼻上通于脑,鼻子若经常流鼻涕不止,是脑液渗漏的表现,当然古人所说的这种“脑液”并不是我们的脑组织,其实是鼻腔黏膜因炎性病变分泌异常所致,古人很直观,看到鼻子上通于脑,就像脑子的一个漏斗,于是就把流鼻涕不止认为是脑液渗漏。

《内经》认为,鼻渊是胆热移于脑,所以根本还在胆热,从临床来看,鼻炎、鼻窦炎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是由胆中火热引起,用小柴胡汤治疗很有效,常合苍耳子散,苍耳子、辛夷、白芷、薄荷都是治鼻炎、鼻窦炎的良药。

我曾治一男军人,鼻窦炎多年反复发作,发作时鼻塞不闻香臭,流脓浊涕,憋的眼眶疼痛,晚上张嘴呼吸,且每天早上要连续打几十个喷嚏,多年来嗅觉不灵敏,把醋放到鼻尖上都闻不到。

脾气急躁易怒,口中经常发苦,舌苔也黄。

这是典型的少阳胆热之象,用小柴胡汤合苍耳子散,吃了几周,炎症就消退了,嗅觉恢复,呼吸顺畅。

治失眠

现在失眠病人很多,临床上,失眠表现的形式不尽一样,有的是入睡难,有的是中间容易醒,有的是阶段性的,有的却是长期的,我治疗一二十多年的顽固失眠患者。

有一50多岁的妇女,二十年前因一桩家事处理对自己不公,而整日抑郁不舒,后来渐渐睡眠不踏实,发展成失眠。

起初只是入睡困难,后来不但入睡困难了,睡中要醒来许多次,有一点声音干扰都不行,家人倍加小心,在她睡觉的时候不敢说话,不敢开水管,甚至走路都要蹑手蹑脚。

就这样每天也只能睡上三、四个小时,再后来就越来越严重,经常换着地方睡,一会儿床上,一会儿沙发,或大厅的地板上等,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最严重时竟有一周目不交睫。

曾服用中药西药,也试过针灸,效果不佳。

我看了她携带的中药处方,多以养心安神、镇心安神、活血化瘀、清热化痰,许多治疗失眠的中药方子基本上都用了,还有土单验方,就是效果不甚明显。

该患除了睡眠不好,没有其他的不适,幸好有前医之鉴,别人用过的法子不灵验,也就不能再用了。

我考虑,人必须在阴阳协调的情况下才能安然入睡,天人是相应的,白天阳气主外,夜晚阳气就要入阴,如果阳气不能按时入阴,就会扰乱心神而导致失眠,这就是阴阳失调。

所以治疗失眠就要调和阴阳,当然首选方剂就是小柴胡汤。

《类证治裁》说的好:

“阳气自动而静,则寐;

阴气自静而动,则寤。

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

”中医认为,阳护于外,阴守于内,通过少阳枢机运转而使阴阳交配。

如果少阳枢机不运,就会使表里开合无度,气血运行紊乱而阳气不交于阴。

小柴胡汤为转运少阳枢机之专方,正切本案之病机。

另外此患舌质红,舌苔白腻,舌红是表示有热,舌苔白腻则是痰湿的表现,我就判断这是由痰热导致的阴阳失调。

决定使用小柴胡汤,合上治痰湿的温胆汤。

为了彻底树立病人的信心,我还给她画一个图,讲明她为什么会失眠,以及方药的含义,她听后频频点头,连说:

从来没有哪一个专家给我讲得这么透彻。

果然,她喝药的当天晚上就觉得很有睡意,比平时多睡了一个小时,一周药物服完后,就能睡到5个小时,而且很踏实。

又调理了一个月左右,该患睡眠完成正常,心情也开朗了很多。

对于失眠症,我非常反对服安眠药,稍有睡觉不安就服安眠药,不但会损伤肝肾,而且会产生依赖、抗药性,再用其他药治疗时就麻烦很多。

失眠较轻者,也可食疗,经常吃柏子仁、松子。

也可以用百合、龙眼肉煮粥喝,寒性体质可以喝龙眼肉粥,稍微热性的可以喝百合粥。

另外,可以吃竹笋,尤其是夏天,喝清淡的竹笋汤,不仅可以去火,而且对睡眠有帮助,因为竹子一身都是宝,竹子的中心部分,叫竹茹,是治疗失眠的良药,温胆汤里就有它。

竹子的叶能清心火,心底无火,清心寡欲,不胡思乱想,自然就能睡到自然醒。

治感冒发烧

感冒以后,许多人都会发烧,这是外邪(包括细菌、病毒)作用于人体使免疫系统亢奋的结果,中医叫正邪相争。

从某种程度上讲,感冒后发烧是件好事,说明正气盛,免疫力强,而且正气抗邪能力越强,发烧就越高,尤其是小儿,一感冒就会高烧39摄氏度以上,这就是因为孩子正处生长发育期、生命力旺盛、机体正气充足的缘故。

如果感冒后,发不起来烧,就是发烧也常是低烧,且久不退,从一定程度上说,表明你的正气不足,所以邪气进来,机体没有反应或者反应迟钝、不强烈,这多见于老年朋友或体质虚弱的人,这种感冒往往时间很长,不容易彻底痊愈,常常是这一次感冒还没有好利索,就被重感,而且会经常出汗,怕风,怕寒。

小柴胡汤最适宜治疗正邪交争的高烧,如果再配上麻杏石甘汤,退烧的速度就会更快,往往一包药就能解决问题,而且不反弹。

对外感发热来讲,中药退烧的效果并不亚于打吊瓶,只是我们国人对中药退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总认为发烧还是吊瓶来的快,这也是造成抗生素、激素滥用的原因之一。

中医治疗外感疾病不是对抗,而是给邪气找出路,因势利导,通过发汗的方法将肌表的邪气散发出去,由于感冒时邪气比较表浅,所以稍微一发散,邪气就会被轻易地赶走,所以感冒初起发烧等,用中药治疗,既经济,又好的快。

治感冒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

临床上有许多感冒会引起颈部淋巴结肿大,或扁桃体肿大,因为淋巴组织是人体的防线,外侵的微生物大部分会被淋巴组织消灭,但同时淋巴组织也就成了人体免疫系统抗御细菌、病毒的战场而受到伤害,往往表现为淋巴结肿大、疼痛。

人体内有三处密集的淋巴组织,颈下、腋下及腹股沟处,是人体的三道防线,颈下淋巴组织是第一道防线,所以感冒后颈下淋巴结往往首当其冲,出现肿大疼痛。

这些淋巴结平常不会出现,也摸不出来,一旦感冒,或过食煎炒油炸之品后,就会肿大,甚至会牵涉到腋下及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淋巴结肿大有时是癌症信号,要多加留意。

小柴胡汤治疗淋巴结肿大尤其是颈部淋巴结肿大有很好疗效,常常是临床首选方。

这是因为这三处淋巴组织都位于人体两侧,是少阳的循经路线,少阳胆又主疏泄,调理气机,邪气郁于少阳,气机郁结不散,就会导致淋巴结肿大。

人体两侧的疾病,多从少阳调理。

治疗颈部淋巴结肿大,本方加夏枯草、浙贝、玄参、天花粉等为佳。

有位做网络工作的女性,一感冒就会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每次服消炎药,开始还可以消散,后来加大消炎药用量也散不去,而且因服药引起胃肠反应,恶心、腹泻。

最近一次淋巴结肿大已一个多月,消化也不好,因怀疑是癌,到两家医院检查,并作穿刺,都未敢作出定论,心里一直很嘀咕,她不敢再服西药。

当时她的颈部两侧有多个淋巴结肿大,但按之柔软,微痛,情绪非常低落,反复问我是否为癌。

我说这是少阳气结,消散一下就可以,于是就开了上方,两周后淋巴结恢复正常,后来又因过食辛辣复发一次,还用上方,仍然是只服几包就消退了。

以此相推,小柴胡汤也是治乳腺增生的良方,道理同上,也可用上述加味药物。

3、肝升肺降与四逆散、旋覆花汤

肝升肺降理论

肝升肺降的理论出自《内经》,原文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初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问题,肝不是在右边吗?

怎么“生于左”呢?

肺是一边一个,怎么只“藏于右”呢?

原来,《内经》在这里不是讲解剖的,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这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

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

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脏。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

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

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

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

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

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

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脾脏。

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

《内经》的这一句话,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

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

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从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

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

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

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这种胁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

所以根据这种理论,我体会到临床上治疗肝胆病的胁痛,一般原则当然可以疏肝理气,但如果胁痛日久,尤其是右胁疼痛,就必须在疏肝理气的同时加入肃降肺气之方药。

有些病人右胁久痛不止,按照肝升肺降的理论,他一定有肺气不降的原因在内,这一点从患者大便秘结症状可得到佐证,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大肠就会蠕动缓慢,从而导致大便秘结,临床上有许多大便秘结患者是属于肺的原因。

我在临床碰到顽固性胁痛,不论是器质性的还是功能性的,单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效果不好,我常采用疏肝理气的四逆散,加上降肺气为主的旋覆花汤,屡试屡验。

四逆散与旋覆花汤的功效

四逆散和旋覆花汤均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都是非常著名的常用方剂。

这两个方剂配合使用,恰是应用了中医肝升肺降的理论,气机升降正常,疾病自然而解。

四逆散由柴胡、白芍、枳实、炙甘草四味药物组成,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

旋覆花汤由旋覆花、茜草(本用新绛,因无药源,现以茜草代之)、葱管三味药组成,具有肃降肺气的作用。

这两个方子合在一起,可以治疗很多肝胆疾患。

四逆散在《伤寒论》中本是治四肢厥冷的,此四肢厥冷并不是阳气不足引起的,而是由于阳气运行不畅,郁于体内,不能透达于四肢所造成的。

所以治疗不是温补阳气,而是通达阳气。

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肝的疏泄所用,四逆散是疏泄肝气的祖方。

本方由柴胡、枳实、芍药、甘草组成,利用柴胡的升,配合枳实的降,以恢复人体气机的升与降。

柴胡配芍药,一散一收,一出一入,柴胡辛散,增强肝的疏泄,芍药酸收,加强肝的藏血,二者配伍,又恢复气机的出与入。

芍药与甘草相配,又可以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人体气机的运动形式无非有四种,一升一降,一出一入,四逆散这四味药物就全做到了,是调理人体三阴经枢机的主方,与调理人体三阳经枢机的小柴胡汤前后呼应,用于治疗肝胆病引起的气机郁滞诸疾,确为良方。

旋覆花汤在《金匮要略》中是治“肝着”病的,《金匮·

五脏风寒积聚》篇说: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所谓“着”,就是着而不去的意思。

肝着,是患者经常感觉胸胁部痞硬或疼痛且久久不去的一种病症,为缓解症状,患者常捶打病变部位,所以说“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这是肝气严重不舒的现象,患者经常揪疼痛之处的皮肤,也属于这种表现。

但有趣的是,张仲景治疗这样一个肝着病,用的却是降肺气为主的旋覆花汤,这个方子一共三味药物,旋覆花、新绛和青葱管,旋覆花是入肺、胃经的,有降气化痰的作用,可以治疗咳喘、呃逆。

新绛是古人帽子上经过用茜草根染制的红缨,现在没有了这种药源,就用茜草代替,这是一个专入肝经的药,具有活血止痛的作用。

青葱是专入肺的,有降肺气、发散解表的作用。

三味药有两味入肺,一味入肝,什么道理呢?

张仲景在这里正是运用肝升肺降的理论,肺气降了,肝气才能很好的升,气机才会调达,肝着也就会很快好了。

若再合上四逆散,治肝着一类的病,可谓其效如神。

这两个方子不仅只治疗一般的疼痛疾病,即使肝病的肿块也很灵验,不过一般要加上生牡蛎、制鳖甲、土元、丹参、香附、贝母、花粉等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药物,我经常用这些方药治疗肝硬化和肝癌,疗效肯定。

此外,由于肝经绕阴器,所以也可以用这个方子治疗妇科的肿瘤,如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盆腔囊肿等,效果非凡。

四逆散合旋覆花汤擅治肝胆疾患

现在的肝胆病非常多,最常见的是慢性肝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