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371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555.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归纳附典型例题Word格式.docx

跃上高层次,要通过以下途径:

(1)找根本。

把视线移开教材中具体内容的表述,将思考比较范围向着与比较内容有关的方向拓展。

还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为例,应思考,德国为什么要发动战争、为什么能发动战争呢?

德国都是在成为欧洲经济强国后,成为战争发动者的,经济崛起后,其经济地位与其政治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不相称,这就引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是两次世界大战根源的结论,这是两次世界大战原因中最根本的一点。

(2)抓本质。

一些历史现象从表面看可能看不出其有相同或不同之处,但它们本质上却是一致的。

如1953至1956年之间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改革开放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们仅从内容看甚至是相反的,但它们本质上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都适应了各自时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有的从内容或现象本身看似乎两者相同或相似,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不同的。

如古代史上封建统治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与当今党中央减轻农民负担,从表面上看是相同的,但本质是不一样的。

(3)看趋势。

对一些事件历史过程的比较,不能仅盯住过程中的细节,要把发展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观察。

如春秋战国时期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相比,仅从现象看就是战争与割据,但从发展趋势上看,又都是我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

4、具体作答要求。

(1)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历史内容之间可比较的东西可能有很多,最后作答时应有所取舍。

我们只需要把那些符合命题宗旨的比较点,写入答案之中。

有的内容虽明确是相同或不同点,但如得出的结论与命题宗旨无关也应排除。

如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由于国民党方面的原因而破裂,在国共两党尖锐对立时通过比较,能说明国民党所应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通过这一点揭露国民党的本质。

但在当今则不能比这一点,因为这无益于当今两党的交流与合作。

有的题目对比较点是有明确要求的,如只要求某一方面的相同或不同点,或要求根本的、本质的相同或不同点等。

遇到这样的问题,在解题时可直接就其要求进行比较,而没有必要把所有相同或不同点都找出,再进行取舍。

当然,如果直接难以得出结论,也可多比较几点,然后依据题意进行筛选。

(2)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

只说出相同或不同点,往往不能说明命题的宗旨,通过简要的事实才会将问题说清楚,但对事实的表述一定要做到简明扼要。

[例题]比较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异同,并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

相同点:

①在党面临严重的困难局面时召开。

(比较点)前者召开时,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

后者召开时,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

(对比较点的说明)

②及时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正确领导核心。

(比较点)前者纠正了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后者果断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在事实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③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比较点)前者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使党和红军转危为安;

后者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的标志。

不同点:

①党所处的地位不同。

前者党处于被围追堵截的境地;

后者党处于执政地位。

②面临的直接任务不同。

前者面临的是军事问题,后者面临的是经济建设问题。

联系:

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都是实事求是,是一致的。

讲解:

(1)确定命题宗旨。

两次会议在党的历史上都具有“转折”意义,这在教材中是有明确表述的。

把这两次会议进行比较就是突出这一意义,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

实际就是找出两次会议能实现转折的原因。

因此,命题宗旨就是说明两次会议的转折意义,并找出其实现转折的原因,而最终是要说明党具有发展与建设自己的能力。

(2)确定比较方向或内容。

说明转折要从会议召开时面临的问题、会议与实现转折相关的内容、会议所产生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3)比较点确定与表述。

就前面确定的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而言,很难说相同,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征:

背景:

面临困难或危机;

内容:

纠正错误的,确立正确的;

作用:

实现转折。

题目要求指出两次会议的思想路线有何联系,实际上还是找相同点,而且是对说明命题宗旨不可缺少的一个相同点。

一个是处于革命时期,一个是处于建设时期;

一个是面临军事问题,一个是面临经济建设问题。

本题所比较的几个相同点对说明命题宗旨的作用是比较明确的,那确定这两个不同点有什么作用呢?

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问题,党都能实现自身的转变,说明党具有建设自己、完善自己的能力,如今党也一定能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

思考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代的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旅居的波斯人、突厥人、中亚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有很大数目。

大量异邦客人的涌入,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一时间长安、洛阳两京毛毳腥膻,胡气氤氲,“长安胡化极盛一时”。

唐诗人元稹有精彩的描写: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火凤声沈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

材料三鲁迅说:

“汉唐虽也有边患,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

凡取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虏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指的“胡化”指什么?

它对唐朝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试举一例说明。

(2)材料二表明了乾隆皇帝的什么心态?

在这一心态影响下清朝采取了什么对外政策?

这一政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三中鲁迅认为唐朝与清朝采取不同对外态度与政策的原因是什么?

2.从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晚期,美中两国先后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家,其影响力的提高,是以经济大发展为前提的,两国经济发展都是由于在较好的利用外部条件的同时,又对内部进行了成功的调整,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美国在近百年的经济发展中,有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

这两次重大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

各有何作用?

(2)20世纪中晚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两次成功的生产关系调整,是哪两次?

(3)中美两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措施中有何异同?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颁布的圈地法令与日俱增。

……1679年颁布的《人身保护法》,使公民的人身自由得到保障。

……166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的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

丹尼斯?

帕平……的实验对蒸汽机的发明起了重大作用。

……1750年后,英国人口急剧增长。

……而这期间的农业人口,却由工业革命前占总人口的75%,下降到1801年的35%。

史仲文《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二通过机器进行的资本自行增殖,同生存条件被机器破坏的工人人数成正比。

……在这些织布工人中,许多人饿死了,许多人长期地每天靠2又1/2便士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与此相反,英国棉纺织机在东印度的影响却是急性的。

1834至1835年东印度总督确认:

“这样的灾难在商业史上几乎是绝无仅有的。

织布工人的尸骨把印度平原漂白了”。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材料三英国是蒸汽机的故乡,……可是煤烟带给英国的灾难是将房屋……树木、雕塑、桥梁一切都熏成黑色,就连泰晤士河也不例外。

……伦敦的烟雾中毒事件也是开世界纪录之先……

徐刚《世纪末的忧思》

材料四苏联工业化道路是用忽视农业、压缩轻工业的办法,片面发展重工业,这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调和经济结构的严重畸型。

……在经济增长方式上表现为走了一条粗放发展的道路。

……苏联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耗油量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多50%。

刘靖北《关于苏共败亡的思考》

(1)概括材料一、二、三中有关英国工业革命的论点。

(2)根据材料四与相关知识,指出苏联与英国工业化的异同。

(3)借鉴英国、苏联的经验教训,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实现工业化?

(参考答案)

1.

(1)“胡化”指外国服装、音乐等文化传入唐朝后,被唐朝人所仿效。

它促进了唐朝经济文化的繁荣。

如:

唐朝的乐舞受到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风格多样,有壮阔欢腾的盛世特色。

(如举其他例子,只要符合事实也可。

(2)妄自尊大的心态。

采取了闭关政策。

阻碍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交流,使中不能及时地学习世界上先进的技术与文化,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3)唐朝时国力强大,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不惧怕外来事物危机自己的生存;

清朝国力衰弱,已经落后于世界,对外国东西存在恐惧戒备心理。

2.

(1)调整:

①19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或垄断组织)的产生;

②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

③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即可)

①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美国工业经济在19世纪末跃居世界首位。

②调节了资本主义内部矛盾,奠定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③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

(答出其中任何两点,只要能与上面措施相对应即可。

(2)调整:

①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济体制改革。

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起来;

②城乡经济全面发展,国家经济实力极大增强。

(3)相同:

①都是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推动经济发展;

②都有意识地促进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都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或在面对经济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政策调整。

不同:

①美国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中国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②中国政府在生产关系,或生产结构调整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3.

(1)论点:

①圈地法令或公民人身自由得到保障,促进工业革命。

(若答:

以立法促进发展,亦可。

)。

②以科技带动进步。

③引起人口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加速了城市化或引起城乡人口比例变化,亦可)④给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

加速了贫富分化,亦可。

)⑤导致环境严重恶化。

(2)同:

牺牲农民利益来推动工业化;

走粗放发展的道路。

异:

①英国由资本家完成,苏联由政府领导。

②英国首先发展轻工业,苏联则首先发展重工业。

③英国通过自由竞争而发展起来,苏联则依靠行政手段,忽视商品、市场、价值规律。

 

(3)①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②将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

③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④正确处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评判说明题:

评判说明题的特点是,题目给出某种历史观点,要求考生对观点作出判断,然后进行分析评论。

也有的题目本身,认定其所给出的观点是正确或错误的,只要求考生进行分析说明。

对题目观点进行判断,是解答评判说明题的关键,因为,观点一旦判断失误,再回答下面的内容就失去意义了。

对历史观点进行判断,也是这类题的难点所在。

但这里有一简便易行的方法,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抓住题目观点的核心所在,依此将其转换成我们常见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观点涉及不只是一个问题,那我们判断时就应与之相对应,把其所涉及的问题都转换成我们所熟悉的问题。

然后,从教材中找出相关问题的答案,与观点进行比较,如两者一致,则题目观点是正确的;

如不一致,则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如部分一致,部分不一致,则应进行辩证分析。

这一方法的依据是,从现行教材看,其中的事实与观点都是作为正确内容引入的,因此,我们便可把教材中的观点当作一把“尺子”去衡量其他观点。

“皖南事变”发生后,党内外一些人感到,形势又将是1927年“四·

一二”政变的重演,认为国共合作将要破裂,内战可能扩大。

试结合两次事件前后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评析这一观点。

此问题的基本观点的核心是皖南事变将产生什么影响?

题目的观点是将造成国共合作破裂,甚至爆发内战。

我们通过回顾“皖南事变”的影响,便知其影响并不像论者所说的那样。

因此我们便可断定题目观点是错误的。

除了这一基本的判断方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判断途径。

(1)有的题目在表明观点时,还给出了其观点的依据,如其依据有违背历史事实之处,那观点就很难正确了。

(2)从理论层面判断,有的观点明显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如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关系的原理等。

一般而言,分析说明观点是评判说明题的主体部分,在答案中所占的分值最重。

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做出了明确要求,对这样的问题,按题目要求到教材中寻找相关证据就可以了。

有的题目对论证角度没有具体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自己确定。

一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1)事实说明。

从教材中找到与材料所论问题相关的事实,概括列出以证明材料观点的正确或错误;

(2)推理说明。

如有关“皖南事变”这一问题,就需要通过推理来说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政治力量对比及中共的对策,与“四·

一二”事变时相比都有明显的不同,这些都影响着“皖南事变”不会升级到国共内战。

(3)理论论证。

即通过分析观点与相关事实,说明其符合或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一原理。

具体作答时,视题要求而定,有时三种论证方法都需要。

[例题]美国当代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著《全球通史》上反映出“大萧条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并以“走向战争”四个字概括1929年一1939年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

你认为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大萧条影响的论断是否正确?

为什么?

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走向战争”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是正确的。

(亮明观点)

1929年的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极大,使其前后两个10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一战结束到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前,战胜的资本主义大国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资本主义处于相对稳定的和平发展时期。

(危机前事实)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先后建立了法西斯专政,成为欧亚战争的策源地。

从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德、意、日疯狂对外侵略扩张,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逐渐解体,世界“走向战争”。

(危机后事实)(前后对比,证明30年代危机确实是“分界线”,同时危机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这一结论的正确性。

20世纪30年代世界“走向战争”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德、意、日等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具体原因主要是经济危机促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侵略扩张,以及英法美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绥靖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

(按照题目要求,说明对30年代世界“走向战争”原因的总体认识。

题目涉及的核心问题是,30年代经济危机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影响。

题目的观点可分为主观点,副观点。

主观点是:

“大萧条(指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两次大战之间的分界线”。

副观点是:

危机使世界“走向战争”。

总体而言,我们应先就30年代经济危机有什么影响这一问题,从教材寻找答案,然后,再与题目观点进行对比。

由于题目副观点有“走向战争”的提示,我们可以进一步缩小思考范围,只看30年代经济危机是否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关这一问题。

教材内容表明,危机促使德、日法西斯上台,并推行侵略扩张政策,从而证明题目的副观点是正确。

下一步再回想一下危机前的世界形势,看是否能与危机后形成显明对比,从而证明危机是否具有“分界线”的作用。

危机前由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确立了一战后的国际关系新秩序,世界相对和平,也为各国经济的和平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确实与危机后对比明显,所以,题目的观点是正确。

具体作答分析见例题答案中的标注。

1.剪伯赞(历史学家)说:

“张骞在公元前127年之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象后来1492年歌伦布之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

”请评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2.一种观点认为:

“中国近代历史归根结底是一个民族运动,是具有民族独立和中国近代化两个内容的民族运动,而民族独立是第一位的;

而现代史上(指1949年以后的历史)这两个问题仍在继续,只是二者的位置发生了历史性的进步的变换。

”上述观点是否正确?

导致近代现代“两个问题位置变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指出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50年代我国“民族运动”的不同表现及其最终结局,并谈谈你对这种不同结局的认识。

3.英国历史学家保罗·

肯尼迪说:

“生产速度及科技变革的差距,导致全球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又逐渐影响政治和军事力量的对比”这一观点是否正确?

结合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不同态度导致自身经济变化及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史实,论证这一观点。

1.剪伯赞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①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一条贯穿中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交通干线——“丝绸之路”开通了。

为拓宽这条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大道,继张骞之后,班超、甘英、玄奘、马可波罗等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张骞通西域开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时代,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中国文明源源不断传到西方,中国的丝绸、冶铁、水利技术都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从此西方的优秀文化也融进中国,给中华文化带来了新的内容。

③歌伦布发现美洲开辟了东西之间的新航路。

剪伯赞的这一论断是就张骞通西域与歌伦布发现美洲两大事件的世界影响都很巨大而言的。

2.上述观点基本正确。

根本原因: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中国近代史上,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争取民族独立为首要历史任务;

中国现代史上,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展生产力、实现工业化为首要历史任务。

表现及结局:

①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成为反侵略反封建斗争高潮,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洋务运动在19世纪60年代兴起,最终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破产;

民族工业产生,但步履艰难、处境悲惨。

②20世纪中期,中国人民所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捍卫了民族独立;

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十年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坚实基础。

认识:

①近代史上,争取民族独立和近代化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下兴起的,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阻碍,再加上运动领导者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不可能取得民族运动的最终成功。

②现代史上,近代化运动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是在社会主义社会进行的,中国已经结束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加上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决定了新的民族运动的不断胜利。

3.观点正确。

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持积极态度,从17世纪下半期开始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取得对荷兰、法国殖民战争的胜利,抢占了广大的殖民地,并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

殖民扩张为英国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国际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从而激发了技术革新和积极性,技术革新从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从一个部门到另一个部门,迅速广泛地展开,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迅速提高了生产力,19世纪中期英国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进一步加紧殖民扩张,使英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日益巩固和扩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持消极态度。

英国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设备陈旧,资产阶级宁愿把大量资本输往国外,榨取超额利润,而不愿用来更新生产装备、采用先进技术;

由于英国拥有广大的殖民地,掌握广大的销售市场、原料产地和廉价的劳动力,就是在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英国资本家也能获得巨额利润。

由于技术的落后,英国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下来,被美、德赶上和超过。

由于德国等经济实力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急剧增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工业强国地位丧失,政治大国地位受到威胁,军事强国地位受到挑战。

德国与英国展开海军造舰竞赛,并与奥、意结成军事同盟,对英国构成强大威胁。

英国迫于形势,不得不协调它与法俄的矛盾形成三国协约。

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三)开放题

命题给出两个以上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其道理,考生可以同意其中任何一种,也可以都不同意,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对相应观点进行分析说明。

出这类命题的意图是考查考生独立的思维能力与开放思维的意识。

这种题型符合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要求。

解答开放型题,要防止感情用事,即使你确实认为某种观点是最正确,但真正作答时却拿不出太多的证据。

由于高考阅卷是采点给分,你的试卷上“点”少,当然分数就不会高。

因此,选取所要阐述的观点对答好开放题特别重要,从高考得分的角度讲,选取阐述观点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选择与教材观点相近的论点为阐述对象。

因为,教材是我们获取历史材料的主要途径,同意与教材相近的观点,可从教材中获取较多的相关历史资料,以说明相应的观点。

同时,教师讲课时对教材观点一般说的也比较多,介绍不同观点往往是点到为止,很少展开说明,因此对新观点的理解难以到位,当然,也就很难论述详尽。

(2)选择历史材料与理论依据最多的论点为阐述对象。

有些题目,以材料解析题的形式出现,因此,我们应看一下各种观点能从材料中获取哪些资料支持,再加上能从教材中获取的材料,哪一种论点所拥有的支持材料最多就选哪一种论点作为阐述对象。

另外,有些问题,除了需要材料论述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说明,论点的理论依据是否充分,也应是我们选取观点的重要依据。

总之,选择论点的依据,主要不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认为更正确,而是看哪一种观点我们能答出更多的“条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