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1271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8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1 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Word格式.docx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 由清道光帝谕旨中“准其贸易”“赏借”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朝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仍有体现,故B项正确。

由谕旨中通商口岸的名称及题干中“道光帝”可知,A项错误;

由谕旨内容可知,《南京条约》尚未签订,中国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C项错误;

由“香港仍坚持‘赏借’”可以看出D项错误。

4.“合议既成,举国争言洋务:

请开铁路者有之,请练洋操者有之,请设陆军学堂、水师学堂者亦有之。

其兴利之治,则或言银行,或言邮政,或请设商局,或请设商务大臣……”“合议既成”是指签订了(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

解析 《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举国震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中国的落后,所以才会出现材料中“举国争言洋务”的局面。

由此可知,D项符合题意。

A、B、C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5.如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

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

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

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  )

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

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者的双重标准

解析 本题考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意在考查考生获取图文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由“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由中国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被西方殖民者贬低为“野蛮”、而外国侵略中国的八国联军却自诩为“文明”可知,作者意在斥责和抨击西方殖民者的侵略,B项符合题意;

由画面中的“杀人”可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不符合“政治讽刺漫画”的特点,排除。

6.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

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解析 A项中的“领事裁判权”是指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与材料无关。

C项“居住及租地权”在材料中并无反映。

D项有较强的干扰。

“门户开放”政策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的,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

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而是列强在华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因此D项错误,B项正确。

7.蒋廷黻在《半新不旧是不中用的》一文中指出:

“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

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

”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

A.讨论探索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

B.寻求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理由

C.论证民族国家应从战争中学会战争

D.强调鸦片战争在中国近代历史中的地位

答案 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

根据材料信息“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不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判断,作者强调鸦片战争失败后,应找出失败的原因,并进行改革,A项正确;

材料中作者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理由是我们的落伍”,B项错误;

材料指出鸦片战争后,应进行改革,并不涉及战争,C项错误;

鸦片战争的地位问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8.梁启超在《辛丑条约》签订后所作的《中国四十年来大事记》中指出:

“若夫吾人积愤于国耻,痛恨于和议,而以怨毒集于李之一身,其事固非无因,然苟易地以思,当夫乙未(1895年)二三月、庚子八九月之交,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

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

”下列不符合梁启超意思的是(  )

A.李鸿章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立场软弱,存在卖国行为

B.与李鸿章相关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责任主要在于清政府

C.攻击李鸿章的人,只不过是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激于义愤,“徒快其口舌而已”

D.在处理不平等条约、维护国家主权的问题上,攻击者未必能比李鸿章做得更好

解析 据材料可知,梁启超认为《马关条约》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是时势使然,李鸿章所处地位不得不为之,非其之过,故选A。

其他各选项都能从材料中找得到印证。

既非李鸿章之过,当然责任在腐败无能导致战争失败的清政府,B项符合梁启超的意思;

“以此为罪,毋亦旁观笑骂派之徒快其舌而已”,可以印证C项;

“使以论者处李鸿章之地位,则其所措置果能有以优胜于李乎”,可以印证D项。

9.某学者评论义和团运动时写道:

“他们站在新旧交替的世纪转折点,对已然逝去的时光作出了深情的回望,不愿意也不屑于看一眼面前金发碧眼的西洋。

”这里强调的是义和团运动(  )

A.没有认识到历史的发展趋势

B.起到了促进历史转折的作用

C.抗击外来侵略的英雄气概

D.本质上依然是一场农民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不愿意也不屑于看……西洋”可知,义和团运动对西洋外来事物持排斥态度,盲目地排外反映出他们对近代历史发展趋势的非理性认识,故A项是正确理解。

B、C、D三项是对材料观点的错误理解。

10.俄国外交官普提雅廷在写给俄国外交部的文件中说:

“英约内的条款,规定长江沿岸于内战终止之后,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明白表示了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在中国最富庶的工厂区内,这一乱事现在是英国扩张商业的唯一障碍了。

”文件中的“这一乱事”应是指(  )

A.虎门销烟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解析 虎门销烟不是内战,也不在长江沿岸,故A项错误;

规定“沿长江帝国内部航行的开放”的“英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签订的《天津条约》,“长江沿岸……内战”“英国内阁蓄意要居中镇压叛乱”都与太平天国运动有关,故B项正确;

英国虽镇压义和团,但不在长江沿岸,故C项错误;

辛亥革命中,列强并没有直接镇压革命军,排除D。

11.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上说:

“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

”该报刊的观点(  )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B.看到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未看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解析 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由材料中的“是一场血污的运动”“不是反清的革命”“是……血腥的‘十字军’”及“带来的痛苦与破坏”等信息可知,该报刊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文明,阻碍了近代化,不具有革命性,因此A正确。

B项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在主流因素不符合史实,D项说法绝对,均可排除。

12.“太平天国的历史作用不在于‘运动’本身‘革命’,而在于引发了‘生死竞争’,迫使不同营垒中的开明之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该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  )

A.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统治

B.不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

C.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趋势

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解析 从材料信息看,其认为正是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旧秩序,才使一些开明人士被迫顺应历史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故选D项。

13.学习历史,重在培养史料分析和历史思维能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

条约不改正,则领事裁判权永无撤废之日,我国国权,亦永无恢复之时矣。

——杨廷栋《论改正条约与编订法律

有连结之关系》(1902年)

阅读材料,指出作者的核心观点,并写出列强最早在中国取得领事裁判权的时间与影响。

答案 通过法律途径修订不平等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

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后)。

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完整,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解析 此问包括三个小问,材料中的观点是通过法律途径废除领事裁判权,这一特权最早是英国在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中取得的,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犯。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4年,清廷官员至英国使臣律劳卑广州住处商谈贸易问题,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

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英方则坚持将自己的座位置于大厅北面主席的突出位置。

两者争执不下,商谈未能进行。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

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材料二 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

其中规定:

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

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1)材料一中,中英双方争执的内容是什么?

反映了清廷官员怎样的心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使臣所持态度的国内背景。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

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 

(1)座位次序(外交礼仪之争)。

以天朝上国自居。

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国力强盛。

(2)屈辱的服从地位。

19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由“双方在各自应处的座位、方向、次序等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由“中方要求将自己的座位安排在会见大厅的北面(上席)”可知,清廷官员的“天朝上国”心态;

第三小问由“1834年”可知,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国力强盛。

(2)问,第一小问抓住《辛丑条约》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第二小问从西方列强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角度作答即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关于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美国学者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指出:

“大家都认为鸦片战争是一次典型的非正义战争,是鸦片染成的战争……其实,根本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的问题。

材料二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2010年7月25~28日,美韩在……黄海水域进行军演。

由于黄海演习地点靠近中国,部分中国民众反应激烈;

中国外交部和中国军方也相继表态,反对此次美韩黄海演习。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爆发原因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进行评价。

(2)材料二中“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主要指哪三次战争?

材料中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表述是否正确?

请说明理由。

(3)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材料三中为什么中国从官方到民间激烈反对美韩黄海军演。

答案 

(1)观点:

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与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而导致的。

评价:

这一观点是错误的。

是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

没有看到战争的根本原因是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而导致战争爆发的。

(2)战争:

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表述:

不完全正确。

理由:

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清朝封建制度的腐朽与落后,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3)原因:

历史上,黄海海域发生过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威海卫之战,中国战败后,被迫割地赔款开埠,领土和主权遭到严重损失,带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军演地点选择在黄海严重伤害了中国人的民族感情,威胁中国安全。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信息“北京愿不愿意和英国订立平等国家关系”进行概括;

第二小问观点评价,首先表明态度,然后依据所学鸦片战争爆发根本原因的相关知识进行说明论证。

(2)问第一小问注意时间限定“19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三次列强侵略战争;

第二小问首先根据材料信息“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概括观点,然后表明态度,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次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3)问注意设问角度限制“历史”,然后结合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分析其原因。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2年鸦片战争期间,腐败的清政府迫于英帝国主义坚船利炮的淫威,与英军在古静海寺内议定《南京条约》,后在泊于下关江面的英舰“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中国人从此尝到了“弱国无外交”“落后会挨打”的滋味,并蒙受耻辱长达155年。

静海寺也成为中国近代史起点的象征。

材料二 160年前,在中国东南大地卷起了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风暴。

太平天国的农民领袖们,为了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制定了较为完备的革命纲领即《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革命纲领,设计出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曾经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提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国近代工业的纲领,展示了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展资本主义的宏伟规划。

材料三 2011年,桂平市举行纪念金田起义160周年座谈会。

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进行学术研讨,并前往金田起义遗址进行考察和调研。

金田起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高峰。

马克思、恩格斯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金田这场“大起义”是“保存中华民族的人民战争”,从这个战争“看到整个亚洲新纪元的曙光”。

(1)材料二与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间有什么关系?

(2)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分析太平天国两个纲领的主旨各是什么。

能否实现?

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哪一角度评价金田起义的?

你是如何看待的?

答案 

(1)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和清政府的搜刮,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2)《天朝田亩制度》的主旨是建立绝对平均的理想社会;

《资政新篇》的主旨是发展资本主义。

不能。

因为绝对平均是空想,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落实;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社会环境决定不可能发展资本主义。

(3)全球史观的角度(或者亚洲民族民主运动角度)。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准备时期的重要事件,也推动了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 第

(1)问,从列强侵华与太平天国爆发的关联入手回答,注意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

(2)问,分别回答《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相关内容和不能实施的原因。

第(3)问,要从全球史观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