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108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7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docx

学前教育原理复习资料汇编

第一章学前教育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内涵

(一).学前教育:

是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学前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特定年龄的幼年儿童为对象的教育。

二.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

学前教育是指入学前儿童垢教育,因此学前教育的年龄范围与学校教育的起始年龄有着密切的联系。

古代----西周时期,10岁以前。

近代---------1902年的王寅学制规定----1904年癸卯学制规定--、、、

现代_____因起始年龄的不同,对学前教育的理解可分为两种;广义:

儿童从出生一直到入小学前这一段时期的教育为学前教育。

狭义:

专指3~7岁儿童的教育,以有别于3岁以前的乳婴儿教育。

一).学前家庭教育:

一般是指在家庭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其子女进行的教育。

二).学前公共教育:

指由家庭之外的社会(包括国家、社区、单位、私人)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托幼机构教育、社区教育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教育影响等形式,其中,托幼机构教育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学前家庭教育相比较,托幼机构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1.群体性2.计划性3.专业性。

三.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

1.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

公有公育。

2.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主是要对儿童生活的照顾和身体的养护,不过也重视早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3.工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早期的托幼机构大多带有慈善性质,目的只为照料儿童的生活。

(四)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

20世纪60年代以来,学前教育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

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趋势:

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社会公共事业。

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

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

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重视对处境不利的儿童的补偿教育。

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实施全纳式教育。

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

8,走向多元化。

第二节学前教育的价值与价值取向

1.学前教育价值:

指的是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学前教育价值的主体:

是指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

2.学前教育价值与功能的关系

学前教育功能:

指的是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学前教育价值——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期待效应。

学前教育功能--=具有什么作用----事实效应。

区别:

1.学前教育功能是学前教育内在固有的,是学前教育一经产生就具有的;而学前教育价值是学前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

2.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客观属性,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学前教育价值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它是从学前教育主体对待满足其他需要的学前教育这一客体的关系中产生的。

3.学前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于学前教育自身活动方式的实现,有正负功能之分;而学前教育价值是正向的,能满足学前教育主体需要的而被肯定的学前教育功能才有价值。

联系:

1.学前教育价值的实现依赖于学前教育功能的发挥。

2.学前教育功能的发挥如何又决定于人们对学前教育价值的认识。

二.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

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历史变迁:

学前教育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的历史,任何一次转折都是一个价值选择的转变。

三.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在学前教育过程中的运行

1学前教育价值选择对学前教育目的建构的影响2.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对学前教育课程的理解与开发。

3.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师幼关系的性质。

4.学前教育价值取向制约着学前教育评价。

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功能

一学前教育功能:

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是学前教育本身固有的客观属性,是由学前教育的结构所决定的,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前教育功能是客观呈现的实际产生的作用,是一种实际效应。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2.多样性。

3.整合性4方向性。

三.学前教育功能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从承受对象的不同来划分,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两大类。

2从作用的层次来分,可分为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

3.从作用的方向上来分,可分为学前教育的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4,从作用的表现形式来分,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四、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与社会发展功能

1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是指它可以促进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等方面的健康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前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也被称为工具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

五、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所谓的“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竟争的激烈,人们为了争取在未来社会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而一再将学习开始的年限提前的教育现象。

大多都是从孩子牙牙学语开始,就教他们识字、背古诗、做数学题,甚至学外语、学电脑;还未上学就开始教孩子小学课本等。

这些看上去是使孩子的学习走在了前面,但它只是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向强化训练的办法,这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人为地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通常会破坏儿童和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第四节学前教育的效益

一、学前教育效益:

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概念,主要是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二学前教育的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

1)个人效益:

包括在个人经济效益和个人精神效益。

1.个人经济效益:

指个人接受学前教育,终身所能获得的收入扣除所支付的教育成本的净收益。

2.个人精神效益:

指学前教育给幼儿的心理与行为、认知与情感等带来的难以用直接的经济收益衡量的好处。

2)社会效益分为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精神效益。

1.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

是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比没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

2.社会精神效益是指接受过学前教育的个体投入社会经济之合,引起的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3.社会精神效益是一个尚未严格定义的概念,它包括通过教育使人们对生活的意义的理解,对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理解的提升,对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的作用,概言之,是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的贡献。

三、学前教育的内部效益与外部郊益

1学前教育内部效益:

是指学前教育系统尽量减少浪费,提高教育质量,以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前教育外部效益:

是指学前教育对义务教育等后续阶段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影响。

四、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

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

2.提高托幼学前教育质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

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

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第五节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

1。

发展的整体观。

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二、我国学前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1.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

2.和谐发展、全面培养的原则。

3教育影响协调一致的原则。

4寓教育于幼儿生活之中的原则。

5.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

第二章家庭、托幼机构、社区

第一节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在学前教育中的角色功能

一家庭的概述

1)家庭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

1.广义:

指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种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

2.狭义:

指在家庭里,由家长(指父母和家庭成员其他年长者)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2)家庭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2全面性。

3情感性4灵活性。

5渗透性。

3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家庭教育保证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2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3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托幼机构的概述

一)。

1).托幼机构:

是集体教养幼儿的社会教养机构,是在家庭教养基础上的延伸、扩展和提高,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现代我国托幼机构一般包括托儿所、幼儿园和学前班。

2.)托幼机构的任务:

1托儿所是收托3岁前婴幼儿集体教养机构,开始收托的起始年龄一般为1岁半,但也有少数企事业单位从婴儿6个月起开始收托。

2.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的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但不属于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阶段。

3。

学前班是接收5~6岁、7岁即入学前一年或两年的儿童的学前教育机构,在城市多设于幼儿园内,是幼儿园教育的一种辅助形式;而在农村多高设于小学内,由小学校管理,是农村发展幼儿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

二)。

托幼教育机构教育

1.托幼机构教育:

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托幼机构教育的特点:

1.社会性2群体性3计划性4专业性

2.托幼机构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托幼机构教育是整个幼教中最能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要求的,具有导向作用。

托幼机构教育在整个幼教系统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1>是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非机构幼儿教育发展;<2>是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三)。

社区的概述

1)社区与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型式。

2)社区教育的特点:

1.整体性2区域性3全面性4平等性5有效性。

3)社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社区教育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种重要形式。

社区学前教育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1.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

2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3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第二节家庭、托幼机构、社区的合作

一、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合作的理论基础

1)教育生态学:

是将各种社会机构乃至整个社会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它认为探索各种社会机构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以及这些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平衡的教育生态系统,有益于提高教育效益。

2)系统论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4)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发展整体观

二、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合作的现实意义:

家庭、托幼机构、社区合作是社会发展与托幼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

三、家庭与托幼机构的合作

1)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

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

3家长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2)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途径

1》.托幼机构组织的活动:

1家长委员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应成立家长委员会,一般由各年龄班的家长选出代表。

2.家长会3.家长学校4咨询接待日5家长开放日6家长接待日

2》教师的是日常工作:

1,家庭访问2电话联系3随访4家园联系册。

3》征集意见工作。

1.家长信箱2意见征询表

4》宣传工作;1.家园(所)之窗2家园(所)专栏3.园(所)刊

3)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

1.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的水平。

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4,现阶段家庭、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问题:

①家、托、园合作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

②家、托、园合作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家长来园参与活动常常是和孩子一起玩玩,而很少将这些活动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

四、托幼机构教育与社区合作

1)社区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1.社区环境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2社区资源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3.社区文化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

①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进入幼儿园所课程,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