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1014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一第1课时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及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主要封国

齐、鲁、燕、卫、宋、晋

(3)评价

①进步性:

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②局限性:

西周后期,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3.西周宗法制

(1)含义: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2)特征:

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

①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

②对中国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直至今日,其内涵仍体现在日常生活和理念中。

[概念辨析]“封建”古今有别:

西周的分封制史书上又称“封建”,指“封邦建国”,也就是分封诸侯国的意思,与“封建社会”中的“封建”不同,后者是指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个历史阶段,是一种社会形态。

[易错辨析]大宗和小宗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具体来说,周天子是天下的君主,是所有姬姓贵族的大宗;

诸侯对周天子而言是小宗;

在封国内,诸侯对卿大夫而言是大宗,而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

[考法提示]

(1)选择题题干中凡是涉及“家谱、宗祠、族规”“血缘亲疏”“嫡庶之辨”“祭祖”“亲属称谓”“落叶归根”“追根认祖”“重男轻女”等信息时一般都要选与宗法制相关联的选项;

(2)凡是涉及“授民、授疆土”“朝觐述职”“等级森严”等信息时,一般都要选与分封制相关联的选项。

[图解历史]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主题一 分封制的内容、特点及历史影响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荀子·

儒效篇》

史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史料三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

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

然而降于夷王,害礼伤尊,下堂而迎觐者。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柳宗元《封建论》

[问题] 依据史料概括归纳分封制的特点及历史影响。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而天下不称偏焉”

(1)分封制的主体是王族(子弟),且占据富庶之地。

(2)“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2)受封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相应的义务。

(3)“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

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城”“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

(3)西周初期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西周后期,分封制逐渐崩溃,导致了诸侯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

[史料拓展]

分封制的特点、历史影响

1.特点

(1)分封诸侯的种类有王族(子弟)、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同姓王族(子弟)是分封的主体;

周天子亲族占据富庶及战略要地。

(3)周天子对诸侯巡视检查,诸侯则定期朝觐述职。

2.历史影响

(1)西周初期的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较高的权威,周天子对诸侯具有较强的号召力,分封制起到了拱卫周王室、拓展疆域、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

(2)历史遗存影响

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族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分封。

②中国姓氏的起源中,有很多是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③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称鲁、山西省简称晋等。

主题二 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要点拓展]

1.封建政治:

影响了封建社会中皇位继承的嫡长子制原则;

影响了古代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形成了“家国同治”的统治理念等。

2.社会习俗:

影响了后世的百家姓丛书、家族家谱修订、宗祠家庙建立;

影响了民间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渴望亲情的传统观念,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

3.思想观念:

宗法观念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严格的伦理范式,“忠”“孝”观念深入民心;

宗法观念造就了重视家庭建设、尊老爱幼、夫妻相敬、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等社会公德;

促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国”与“家”不可分的意识,直接造就了一批批忠孝之士;

宗法制本身倡导的“道德专制”“男女不平等”“等级观念”等思想,直接导致了后世的男尊女卑、等级贵贱、过分强调家庭本位、任人唯亲等现象,成为扼杀人性、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瓶颈;

宗法意识使“国人”形成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

4.社会上有关百家姓的系列丛书、家谱,各地宗祠、家庙,以及民间存在的尊祖敬宗、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史料探究]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解读] 

史料 ①从整个中国历史的角度看,西周作为短暂一瞬消失了,但创始于斯的宗法组织和宗法结构并没有随之在政治制度上一起消失。

自秦以后的中国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中国封建政治中的等级制源于原始的血缘宗亲关系,

(1)史料信息①表明西周宗法制观念和传统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极大,导致中国封建政治呈现出宗法色彩。

②它表现为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和极端的皇权主义……

(2)史料信息②说明宗法制对封建社会政治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等级制、绝对的君臣隶属原则、极端皇权主义。

③中国封建政治还有一个宗法特征是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又一特色。

——《中国历史纵与横》

(3)史料信息③说明宗法制影响了封建社会政治的另一大表现就是亲贵合一、裙带作风及封建统治者的反对理性和守旧思想。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宗法制后世历史遗存影响的观点

【史界观点】

观点一 渗透于全社会的同族、同宗、同姓血缘网络系统,同乡、同县、同省地缘网络系统,族田、义仓、义塾等经济共同体,同学、同科、同一方言、同一宗教信仰等文化认同,为大一统奠定了极为广泛而深厚的社会与文化基础。

——姜义华教授《论中华传统文明的三大特征》

观点二 宗族制群体作为一种松散的利益群体,在广大农村普遍存在,而由宗族群体所形成的宗族势力,虽与过去相比有了本质性的变化,但作为封建残余仍对农村社区起着一定的破坏性作用,成为农村基层社区生活中一股不可忽视的潜在的破坏力量。

——陈永平、李委莎《宗族势力:

当前农村社区生活中一股潜在的破坏力量》

观点三 家族组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与中国国家政权之间具有较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与现代化的主潮流并不处于截然对立的状态。

然而,家族组织又是一柄双刃剑,以它为表现形式的族际冲突(编者注:

农村宗族械斗),以及由于政府处置不当而引发的普遍不满,很可能在家族组织复兴中成为某种破坏性力量。

——杨平《湛江农村家族宗法制度调查》

【思考感悟】

上述三则观点都阐述了宗法现象对中华文明形成及当前社会现实的影响及评价。

(1)观点一认为宗法观念造就了同族、同姓、家国一体、兄弟相亲、和睦相处的共同文化心理;

有利于中华民族形成“国”与“家”不可分的共同民族意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2)观点二认为宗族为现实社会的对立物,以负面评价为主;

宗族本位主义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背道而驰的;

对此如果不加以控制和正确引导,很容易破坏乡村社会的正常秩序,从而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发展。

(3)观点三认为宗族为中性社会组织,对其功能做正负双重性质评价。

浓浓的亲情是一种很好的润滑剂,具有很强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促成家庭和睦、亲族团结,有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但是如果不正确引导,任其无序发展,也会成为建立民主和法治社会的一种障碍。

[对点训练]

(2015·

山东临沂模拟)古代中国“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谚语盛行,农村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异姓间的互相排斥,宗族、村寨间的仇杀、械斗频仍,这些均根源于(  )

A.社会宗法观念

B.血缘亲族团结

C.家族观念流行

D.散漫自私意识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题干设问是现象的“根源”,从题干情境看,说明了宗法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其根本归结于社会宗法观念的存在,故选A项。

B、C两项是对题干现象的表面认识;

从“家族组织历几千年而牢不可破”的信息,可以排除D项。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内容

(1)首创皇帝制度:

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并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①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行政、军事和监察。

②九卿:

三公之下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要官员。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①内容:

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一级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和监察;

县隶属于郡,县以下设乡、里两级基层行政机构。

②特点: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③影响:

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3.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概念辨析]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区别

(1)君主专制:

是一种决策方式。

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

是一种政权组织形式。

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

[轻松巧记]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主题一 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和作用

(1)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而又互相牵制,最终大权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至旁落。

(2)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统治的特点。

2.作用

(1)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统治,有利于统一局面的发展和巩固。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解读]

史料 ①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

(1)史料信息①表明秦统一后设置了皇帝制度之下的中央官职及中枢机构。

②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秦有左右……太尉,秦官,金印紫绶,掌武事。

……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

有两丞,秩千石。

——(东汉)班固《汉书》

(2)史料信息②可以说明秦朝中枢由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构成。

丞相是中央政权机构的最高行政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御史大夫掌监察、图籍秘书,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

太尉为最高军事长官,但实际上军权属于皇帝。

三者互相协作,互相牵制。

三者参与重大军国事务的决策,有一定的决策权,但最终的决策权属于皇帝。

主题二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影响、评价

史料一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于下,而吏畏于上,天下相合,杀守劫令而并起。

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史料二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

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

曰:

不能。

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郡县论》

[问题] 依据史料一指出柳宗元是如何看待秦朝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

史料二是如何分析分封制与郡县制各自弊端的?

应如何正确看待制度创新与王朝兴衰的关系?

(1)“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1)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2)“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2)秦朝灭亡不是郡县制的错误,是秦朝残暴统治引发的,可以看出柳宗元肯定了秦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积极作用。

(3)“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3)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分强大和国家分裂;

郡县制的弊端在于皇权过分专制,中央权力过大;

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

(4)综合史料信息认识到,制度创新能促进社会进步,但王朝的兴衰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采用何种制度必须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反映的趋势及

区分先秦贵族政治与秦朝官僚政治

1.趋势:

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任用原则由世袭到行政任命的变化,是政治改革的一大进步,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区分

(1)概念内涵:

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以血缘宗法制度为基础的政治体系;

官僚政治是秦朝开始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方服从的政治体系。

(2)政治体制:

贵族政治与西周分封制相伴而生,是适应父权家族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统治的权力;

官僚政治建立起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制为载体的中央集权的“帝国体制”,中央统一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

中国古代分封制与郡县制优劣比较

1.宋代以前辩论焦点:

围绕着封建制和郡县制的优劣比较。

(1)秦统一后的争论

虽然秦朝选择了郡县制,但两汉、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仍然热衷于分封制。

其中,魏晋时陆机认为分封比郡县更合理。

分封制下,中央与诸侯相对独立,相互照应,民有定主,诸侯各务其志,出现异常情况也能有所缓冲。

即便国家衰弱,受害的只是局部,王朝不致迅速灭亡。

郡县制则不具有这种优势,一处有乱则天下大乱。

秦朝的迅速灭亡就反映了郡县制下出现动乱后中央孤立无援的弊端。

(2)唐朝的争论

唐朝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所以关于分封和郡县的争论几乎一边倒,皆主郡县制。

柳宗元的论述最为著名:

“矫秦之枉,复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困平城,病流失,凌迟不救者三代”。

他列举“有叛民无叛吏”“有叛国无叛郡”“有叛将无叛州”等。

2.宋元时期,一些学者提出,两种制度并没绝对的优劣,必须根据客观环境来决定选用哪一种制度。

李纲提出两制适用于不同的形势,应因地制宜选用其一:

“封建宜于草昧艰难之时,而郡县宜于承平无事之日”。

李纲认为两种制度都是治理国家的工具,用得好都能有效,用得不好都会有弊端。

这个主张很有特色,超脱了封建和郡县之争。

3.明代,有些学者认为两种制度各有利弊,与其从中选一不如重新设计一套制度,以取长补短。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们不把分权和集权放到绝对对立的两极,而像黄宗羲所说:

兼采分封制与郡县制两者之长处,使其并存互补,达到振兴国家的目的。

这一思想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他认为:

封建之失,其专在下;

所以他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

即:

尊令长之职,而予之以生财治人之权,罢监司之任,设世官之奖,行辟属之法,即加强地方政府权力,调动地方官员积极性,利用他们的小私以成天下之大公。

(1)通常的观点认为,分封制始于西周,至秦统一中国后为郡县制所取代。

这种观点基本上反映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概况,但它把分封制和郡县制的演进人为地截为两段,忽视了分封制在秦以后的历代王朝中以不同的形式长期延续下来的客观事实。

西汉时期实行的郡国并行制便是这种过渡阶段的典型表现。

(2)应当认识到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并各有利弊,不能绝对地判定孰优孰劣。

(3)分封制与郡县制都是君主专制政体下中央和地方关系的体现形式,都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只是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上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所以无论分封还是郡县,都无法解决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正因为如此,古代社会的政治家或思想家无论发现分封制或郡县制有何缺陷,都不可能找到一种合理的解决方法。

中国古代社会的痼疾是君主专制制度,只有彻底摧毁它,代之以民主管理才能克服这种弊病。

广东肇庆一模)钱穆说:

“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  )

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选B。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分割王国封地,故A错误;

“封建”在中国古代是“封邦建国”的简称,西周封建诸侯是中国“封建”的典型,它最大的特点是虽然有最高首脑天子,但却通过建立诸侯国实行贵族分权,故B项正确,C项错误;

董仲舒主张春秋大一统的思想,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具有分封的色彩,故D项错误。

第2课时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官制——君权与相权的演变

(1)西汉:

汉武帝创立内外朝制度,由亲信近臣组成“内朝”,拥有决策权。

(2)唐代:

完善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之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意义: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并提高了行政效率。

(3)宋代:

中央设“中书门下”,职务相当于宰相,另设参知政事作为副宰相;

设枢密院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

(4)元代:

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分掌行政和军事。

2.地方行政制度

(1)汉:

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后引发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最终消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2)唐:

道、州、县三级制。

(3)宋:

路、州、县三级制。

(4)元:

创立行省制度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

“腹里”和宣政院辖区;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

便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有利于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5)元代以后:

基本沿用了行省的设置。

3.监察制度

(1)秦代:

中央设御史大夫,地方设监御史。

(2)汉代

①中央:

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②地方:

设立刺史制度,分全国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监察地方政治。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4.选官制度

(1)世官制:

先秦时期实行的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制度。

(2)察举制:

由官吏察访人才向中央推荐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

①汉武帝时期,诏令中央和地方高官向朝廷举荐人才做官。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③评价:

察举制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其形式是以官举士,权操于上,民意无从体现。

(3)科举制:

通过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实施:

隋朝创立,唐代进一步完善,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②进步性:

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

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与公正。

③局限性:

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为儒家经典,压抑了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

[易错辨析]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

二者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体现的是现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两者有本质区别。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运作模式

[易错警示]行省制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但不能就此认为行省就是地方机构。

行省起初是临时性的中央机构的派出机构,即代表中央行使权力,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区内的军政要务。

[数字助记]用“三个二”记忆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

[知识拓展]科举制的前世今生

(1)科举制创立于隋朝,唐代进一步完善,宋代实行糊名法防止作弊行为,明清两代发展为八股取士,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2)1994年,中国政府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公务员,到今天,全国所有省份都已实行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

主题一 从汉到元皇权与相权之争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北宋)欧阳修等《新唐书》

史料二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

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元)脱脱等《宋史》

[问题] 史料一反映了古代宰相的地位如何?

你怎样理解史料中的“名尤不正”?

史料二反映了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有何特点?

(1)从史料一关键词句可以看出,古代宰相是辅助皇帝处理政事、统领百官的重要助手,位高权重,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2)“名尤不正”是因为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共议国事,分散了宰相权力,与实际宰相地位不相符。

(3)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历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