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8408559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原理与教育 总 1Word文档格式.docx

4.总结阶段

科学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交流分享研究结果而达成求真的目的。

因此,总结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分析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

3、论述题

*结合自身学习心理学的实际,谈谈心理学研究的目的?

1.心理学研究的理论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达到揭示心理现象的机制和规律并建构理论的目标。

心理学研究不仅要揭示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更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以及各种心理现象相互联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作用等规律性原则。

总之,心理学研究缘起于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而对心理现象机制和规律的揭示反过来又促进对心理现象的准确描述;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促成对心理系统理论的构建。

2.心理学研究的应用目的就是要运用系统的心理学原理、规律和基本知识去预测和控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不同领域的社会实践服务。

个体不仅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

对心理现象的描述以及对心理机制和规律的揭示都属于认识范畴。

因此,在认识心理现象规律基础上,需要将这些认识运用于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从而达到促进个体实践活动效率的目的。

专题二

心理发展:

从广义上说,人的心理发展这一定义的外延很广,个体心理的所有变化都包含在发展之中。

从狭义上讲,心理发展只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即由经验和学习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心理变化

重要他人:

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

重要他人可区分为:

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简答题

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矛盾性特点

1.反抗性与依赖性

初中生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使他们不愿顺从,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但内心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

2.闭锁性和开放性

由于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加重闭锁性的程度。

与此同时又感到非常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

3.勇敢和怯懦

他们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做事果断,不存在过多顾虑;

其次,由于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他们常不能立刻辨析出某一危险情景。

4.高傲和自卑

由于初中生自我认识和评价尚不全面,常凭一时的感觉对自己轻下结论,因此两种情绪往往交替出现在同一个初中生上。

5.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

由于初中生强烈的成人意识,使他们力图从各个方面对自己的童年加以否定,但他们内心又留有几分对童年的眷恋。

此外,青春期还易出现心理及行为偏差。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1)高中生智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占主导

1.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思维迅速发展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2.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

(1)高中生概念的发展:

逐步脱离了零散、片断的现象,日益成为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2)高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3)高中生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

3.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2)高中生个性的发展越来越成熟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1)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自我意识独立意向的发展

*自我意识成分的分化

*强烈关心自己的个性成长

*自我评价的成熟

*有较强的自尊心

*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由被动转向主动、日趋客观而全面、独立性增强

2.价值观的确立

3.自治的需求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谈谈重要他人有哪些?

他们对自己成长有什么影响?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关注的概念,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

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四、案例分析题

见教材

专题三

注意: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无意注意:

即不随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即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有哪些基本功能?

1.选择功能

它保证了心理活动的方向性和有效性,使人集中精力处理当下重要的任务。

2.维持功能

是人们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和完成各种活动任务的重要心理条件。

3.调节功能

当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对象时,人们对该对象的信息加工效率提高。

如何识别人们的注意状态?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2.无关动作的停止3.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

如何衡量一个人注意水平的高低?

1.注意的范围

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

随主客体的特点而变化。

2.注意的稳定性

指讲注意保持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持续时间。

受主客体因素的影响。

3.注意的分配

指将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

指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受原活动任务、新活动任务、个体活动目的性影响。

还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以及已有的习惯有关。

三、论述题

注意有什么规律?

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这些规律?

1.无意注意的规律

(1)具有强度优势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2)具有比较优势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3)能满足个体的需要、符合个体直接兴趣的刺激物容易引起个体的无意注意

(4)人处于身体健康和积极情绪状态下容易产生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的规律

(1)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认识越深刻,越容易引起有意注意

(2)对活动任务越有间接兴趣,越容易集中注意

(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有助于注意的稳定

(4)个体的意志越坚强,越能够集中注意

3.注意转化规律

可以是递进式转化,也可以是交替式转化。

1.无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避免无意注意的消极作用。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发挥无意注意的积极作用。

(3)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

2.有意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习的自觉性。

(2)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增强学习动力。

(3)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合理使用教学调控。

(4)锤炼意志力,提高抗干扰的能力。

3.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中,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需要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4.注意的外部表现在教学中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注意的外部表现去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以及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中学生注意力发展有什么特点?

如何培养中学生注意力?

(一)

1.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目的性、自觉性和计划性得以加强,注意逐渐具有自我意识、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性质。

2.注意的品质发展迅速

稳定性不断增强、注意广度不断扩大、分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相对缓慢

(二)

1.培养广泛兴趣(重要心理条件)

2.养成良好注意习惯

有助于提高个体的注意力

3.进行注意品质的自我训练

意志训练法、抗干扰训练法、放松训练法

4.保持良好身心状态

首先,保持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有助于调控意识,集中注意。

其次,保持心情愉快,对学习充满自信、幸福和希望,有利于注意集中。

第三,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保持精力充沛。

第四,注意营养,提高健康水平,使身体远离疾病。

专题4

感觉:

个体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知觉:

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有哪些特征?

1.选择性

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

2.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力图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

3.知觉的整体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不变。

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与经验的影响

2.知觉的观点差异

3.知觉中的动机因素

感知觉有哪些规律?

教学中如何应用这些规律?

1.感知规律:

目的律,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调节律,协同律

2.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

(2)运用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律

(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律(4)运用感知觉间的组合律

(5)运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奇律(6)运用感知主体的动机律

(7)运用感知觉的理解律(8)运用不同感知觉间的协同律

如何培养中学生的观察力?

(1)观察目的性的培养

是观察效果的首要保证。

在活动开始前,适时地给学生提一些要求,下达一定的任务,确立一定的观察目的,使观察有计划地进行。

在明确观察任务和目的后,可以列出一个围绕任务的项目表,促使个体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有关内容。

(2)观察方法的训练

学会有计划、有次序地查看,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上去观察同一事物或用同一顺序观察不同事物,从而把握观察对象的整体和实质。

(3)观察准确性训练

是确保观察质量、提高观察力的重要内容和条件。

针对观察的完整性和有序性的训练,有助于提高观察的准确性,以求完整、准确地把握和理解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4)观察分析力训练

可在不同时间。

不同条件下对同一事物进行间断地、反复地追踪观察,以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把握事物发展变化规律,从而对类似情况做出准确分析和判断。

(5)观察重点训练

观察事物要在全面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重点观察,以便较为迅速准确的抓住事物主要特征;

也可以在对同类事物进行观察时,抓住其个体特征。

(6)观察积累训练

指把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记录下来,养成积累观察资料的好习惯。

专题5

一、名词解释

记忆:

人脑对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

“经历过的事物”是指感知过(看过,听过,嗅过,尝过,触摸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操练过的动作,采取过的行动等的总和。

短时记忆:

将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长时记忆:

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乃至终生的记忆。

遗忘理论主要有哪些?

(1)衰退理论

记忆是大脑中两个点形成的痕迹。

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衰退。

(2)干扰理论

表现为前抑制和后抑制。

(3)提取失败理论

遗忘是一时难以提取想要的获得的信息。

(4)动机遗忘理论

遗忘是我们主动将某些信息遗忘。

(5)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内容是什么?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其过程是不均衡的。

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于长时记忆的信息迅速减少,以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减慢。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观点,应该怎样复习更有利于记忆?

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特别是识记后48小时之内,遗忘率高达72%,所以应及时复习,间隔一般不超过2天。

不断地重复才能让需要记忆的东西牢固地印在大脑上。

2.复习方式单调既容易感到乏味,又容易产生厌倦、疲劳。

而多样化的复习,则可使人感到新颖,促使各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提高记忆的效果。

此外,还可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来进行记忆,因为尝试回忆的目的、任务更明确、更具体,能使大脑皮层注意的兴奋性增强,留下的痕迹深,能及时发现重视材料中的难点,集中力量解决。

  

3.合理安排和分配复习时间。

这主要是指一般情况下,采用分散复习.其效果将优于接集中复习。

这是因为集中复习使大脑神经容易产生抑制的积累,而分散复习有较多的时间间隔,使抑制易于消除的巩固。

4.复习内容系统化。

复习要注意根据各部份内容、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整理、归类,使之系统化。

*结合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识记能力?

(一)识记。

目的律,识记的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识记的效果越好。

意义律,识记材料的意义越强,实际效果越好。

数量律,数量越大,效率越低。

位置律,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

情绪律,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二)保持。

程度律,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任务律,长久的识记任务有利于材料在头脑中保持时间的延长。

性质律,记忆材料的性质对保持有很大影响。

休息律,识记后休息情况要保持良好。

复习律,复习要及时,经常,合理,变化。

(三)提取(回忆)。

组块律,学会组织要记忆的材料。

抑制律,场合律,情绪律,保持正性情绪。

*结合学习实际谈谈如何让中学生的记忆保持的更长久?

1.程度率。

150%的过度学习是提高保持效果的最经济有效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

盲目增加练习次数,不仅达不到预期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负担,使其增生厌学情绪。

2.任务率。

在教学中,教师在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时,应对学生讲清识记材料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长期记忆的任务。

3.性质率。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把那些难记的材料尽可能形象化;

把复杂的材料简单化,苦难的材料容易化等等。

4.休息率。

教师不应该延长课堂教学,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因为课间休息几分钟,有利于巩固上一节课记忆活动所留下的痕迹,提高保持效果。

5.复习率。

复习要及时,经常,合理,变化。

*结合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记忆的提取能力?

1.组块率。

学会组织要记忆的材料。

例如,把材料归类、编制提纲或系统化。

2.抑制率。

教师要注意不要要求学生在长时间内不间断地识记过多的材料;

要有适当的休息,劳逸结合。

3.场合率。

回忆的场合与当初识记时的场合保持一致。

4.情绪率。

保持正性情绪。

专题6

思维:

人借助于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聚合思维:

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活动。

发散思维:

在一个目标的导引下,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各种信息,产生出大量的,新颖的,独特的思想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

对已获得的知识经验进行改组,提出新颖、独特的方案或程序,并有新的思维成果出现的思维活动 

想象:

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心理定势:

又叫心向,是指由先前实践活动所形成的对后继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

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

*问题解决包括哪些环节?

(1)发现问题

(2)表征问题

(3)联想与匹配(4)反思结果

问题解决的思维策略有哪些?

1.算法式策略:

运用一套规则在问题空间中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找到一种有效方法解决问题。

2.启发式策略:

凭借自己的经验在问题空间中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解决问题。

(1)手段-目的分析策略

(2)逆向搜索策略(3)爬山法(4)类比策略

3.问题解决中的创造性思维:

联想、直觉、灵感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哪几种主要的表现形式?

1.联想思维2.直觉思维3.灵感思维

*创造性思维有哪些特征?

新颖独特性、价值性、跳跃性、综合性、敏锐性

创造性思维要经历哪几个基本阶段?

准备期、酝酿期、顿悟期、验证期。

想象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粘和、夸张、拟人化、典型化、假想法。

结合自身实践谈谈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有哪些?

(1)问题的表征水平。

表征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表征问题的实质就是要个体利用问题所包含的信息和已储存的信息主动地建构问题空间,由于个体自身知识经验的影响使得个体在表征问题时表现出水平的差异,从而影响问题的解决。

(2)心理定势。

心理定势又叫心向,是指由先前时间活动所形成的对后继实践活动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准备状态。

这种准备状态对解决问题有双重作用,即有时它促进对问题的解决,有时又妨碍对问题的解决。

(3)功能固着。

功能固着是指人们习惯于把某种最一般性的功能赋予某一客体的心理倾向。

如笔是写字的等。

经验也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某物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再看出它的其他用途,如果最初看到它的用途越重要,也就越难看出其他用途。

功能固着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刻板化现象,这种刻板化现象直接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灵活解决。

(4)动机强度。

动机是促使个体解决问题的动力。

个体只有具有解决问题的动机时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克服困难,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否则,个体对问题只是熟视无睹。

(5)表象。

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不仅生动直观,接近于知觉,而且具有概括性,接近于思维。

表象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中学生思维发展有哪些基本特点?

如何针对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一)基本特点1.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2.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仍然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3.思维的元认知能力迅速发展4. 

创造性思维发展进入关键期。

 

(二)1.强化知识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

“十年定律”。

2.铸塑创造性人格,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在动力。

3.掌握创造性思维策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法宝。

创造性思维策略主要有:

⑴集体激励策略。

⑵类比思考策略。

⑶对立思考策略。

⑷转换思考策略。

⑸移植思考策略。

⑹分合思考策略。

4.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是进行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5.营造宽松的心理安全环境,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保障。

*结合自身学习实际谈谈如何针对问题解决进行教学?

1.对学生构建良好问题空间的教学策略 

(1)准确理解问题表述

(2)深入把握问题题意(3)正确判断问题类型 

2.对学生在问题空间搜索的教学策略 

(1)有效利用迁移的积极作用,防止定势的消极影响

(2)灵活运用解题策略 

(3)抱持对问题解决的积极心态 

3.对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反思的教学策略 

(1)反思问题解决过程

(2)反思问题解决方法(3)反思问题解决经验 

专题八

一、简答题

动机:

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行为活动,并使之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

内在动机:

指由内在因素引起的,即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动机。

外在动机:

指由外在因素引起的。

个体追求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即不是活动成功的本身,而是活动成功所带来的活动之外的报酬或奖励。

归因:

对导致自己行为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知觉和推断

二、简答题

动机有哪些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动机对学习活动有怎样的影响?

1.动机对学习具有推动作用;

2.学习对动机有影响作用;

3.动机对学习活动的复杂影响。

*简述动机激发的过程

内部状态:

需要和内驱力;

外部条件:

目标﹑诱因和强化物。

*简述奥苏伯尔内驱力理论

奥苏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激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1.明确学习目标。

学校要积极开展学习目的教育,使学生思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师首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内驱力作用,其次要通过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培养这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认知内驱力。

3.促进动机转化。

引导学生强调内部动机,并与积极的社会动机相统一,而摈弃狭隘的个人动机。

4.强化成就动机。

5.学会正确归因。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归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动机。

6.学会自我激励。

7.创设问题情境。

8.教师激励。

教师通过教学技巧,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专题九

情感:

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

心境:

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个体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

激情:

一种短暂而强烈的情绪状态。

应激:

个体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一种应付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发生时,有机体会产生怎样的生理变化?

1.呼吸系统活动的变化;

2.循环系统活动的变化;

3.消化系统活动的变化;

4.外分泌腺活动的变化;

5.内分泌腺活动的变化。

人们通过哪些方式表达情感?

1.面部表情。

(眼睛、瞳孔、眉毛、鼻子、嘴巴)2.体姿表情;

3.言语表情。

情感有哪些功能?

1.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力或减力2.情感的调节功能(组织或瓦解)3.情感的信号功能4.情感的保健功能(对身心健康增进或损害)5.情感的感染功能(传播和扩张)

*简述表情的类型。

高兴、恐惧、悲伤、愤怒、惊奇、厌恶

*教育教学中教师的感染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可以直接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

2.易于使自己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

3.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

结合实际谈谈中学生情感的特点

1.情绪情感的强烈性;

中学生的情绪经常发生迅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