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06977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文档格式.docx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书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出示学习任务)。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

(横、侧、远、近、高、低)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

(横看:

山峦起伏、连绵不断;

侧看:

奇峰陡峭;

远看:

隐天蔽日;

近看:

危崖险岩;

高处俯看:

深沟幽壑;

山下仰望:

重峦叠嶂。

师小结:

诗人眼中的庐山,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3)庐山究竟美在哪里?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

诗人为什么说:

“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师问:

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

举个例子说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朗读。

(师引发情感:

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

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

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六、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编写“苏轼小档案”,并把自己喜欢的苏轼的其它名句、名篇介绍给爸爸、妈妈听。

(优生完成)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所见)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游山西村》

1、背诵《游山西村》,默写后两句诗。

2、借助工具书、联系实际弄懂诗句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3、感悟诗的意境,理解诗中句子所包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的景象,感悟诗意;

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后两句诗,并联系实际体会哲理。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法、学法朗读、讲解、理解、讨论、交流。

一、导入。

走出令人迷惑的庐山,我们再跟随唐朝著名诗人陆游到美丽的浙江绍兴的山西村一饱眼福,好吗?

(板书诗题)

二、学习古诗

(1)自由读诗,同桌大体说说诗句写了什么内容。

(2)读书上的注释,再读古诗,注意节奏,自读自悟,说说诗句所表达的感情。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进一步了解诗意。

(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协商合作,谈各自的感受,如:

可以每人讲一句,也可以一人讲,其它学生补充,教师要适时加入学生的学习研讨,巡视指导,对表现好的给予表扬。

(4)汇报小组学习情况,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情感因素。

如,可以这样预设:

(前两句讲:

山西村民家给客人备足了丰盛的饭菜。

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热情和朴实;

后两句写诗人的感觉:

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怀疑前面无路时,忽然柳绿花红又出现了一个美丽的村庄。

这是诗人回忆来村的经历,可以说是倒叙。

由此可深入一步继续问:

这个村子美吗?

美得很,它在重山复水的保护下,在柳树花草的掩映之中。

三、品读欣赏,感悟道理

1、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从中悟出道理。

(重点理解: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诗人对农家款待客人的丰厚和热情,历久不忘。

这个村庄的风光更给了他深刻的启示:

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出现坦途。

2、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山重”一联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其意义不止于表现行路人的感受,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四、总结、感悟写法

作者怎样写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让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作者先叙事,后写景,寓情于景。

整首诗无一字写“游”,但我们从中不难发现作者的身影。

这种影随人移,情景交融的写法使每两句都构成一幅清新优美的画面,而诗人的风格也如诗人描绘的对象一样朴实纯真。

学习时要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

五、作业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说出古诗的大意。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叙事)

(写景、议)

6.爬山虎的脚(二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4、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的美丽,激发对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了解本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赏析爬山虎叶子的美丽。

教学准备小黑板、谜语。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

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

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

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6课《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布置自读要求:

(1)圈出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请最认真的同学带读以下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

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叶柄

3.组织讨论:

这篇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爬山虎?

三、教学第一、二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交流反馈。

3、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

(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4、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

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

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先写爬山虎的叶子?

(3)讨论、归纳:

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5、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6、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7、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8、小结:

在写脚前先向大家接受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

可使文章显得有条理。

另外,爬山虎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满墙的绿叶,将叶子写美了能激发人们的阅读欲望。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描述爬山虎的特点。

爬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特点样子:

像……像……(细丝)

虎颜色:

嫩红(灰色)

脚爬触→巴→拉、贴(牢固)

1、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具准备小黑板

一、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

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

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示句子,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

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

(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范读,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象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小黑板显示,学生理解。

(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

为什么?

讨论、汇报。

(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出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

(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

2、根据平时对校内树木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来写片段。

3、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观察细致位置:

茎上

形状:

细丝,像触角

颜色:

嫩红

语言生动爬:

触~变~巴~拉~贴像蛟龙的爪子

变化:

没触墙:

枯萎

触着墙:

灰色牢固

7蟋蟀的住宅(二课时)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初步体会蟋蟀智慧,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蟋蟀智慧,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拿出准备好的蟋蟀图片),同学们认识它吗?

师板书:

蟋蟀(生书空)

2、这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了,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吗?

(好斗、唱歌、建住宅)。

住宅

3、今天,我们就跟着文中的作者去参观蟋蟀的住宅到底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好吗?

二、范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是不是也很想亲自去参观一下啊?

请你自由地读课文,要求:

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b、边读边想:

蟋蟀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2、学生试读

3、检查自学情况:

a、你看到了蟋蟀的住宅了吗?

指名分读相对应的自然段。

b、教师相机出示几个难读的生字、新词,正音、巩固。

慎(shn)重、选择(z)、洞穴(xu)、隧(su)道、挖掘(ju)、倾qng)斜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蟋蟀住宅的哪几方面的内容?

(选择住址、住宅的特点、怎样挖掘)

2、生找出相对应的段落

3、指名读蟋蟀选择住址的小节。

(第2小节)

a、板书:

随遇而安懂它的意思吗?

b、随遇而安,从字面看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c、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谁不喜欢随遇而安?

请勾画出重点词语。

别的昆虫:

临时隐蔽所

蟋蟀:

慎重选择不肯随遇而安

d、读了这一段,你喜欢上蟋蟀了吗?

是文中的哪些词让你喜欢它的?

(不肯随遇而安、常常、一定要、一点一点……)

同学们,如果你是蟋蟀,天下雨了,当看到别的昆虫还在为寻找住宅而奔忙,自己却已有一个非常好的住宅时,你的心情如何?

(自豪、骄傲)

e、带着这种心情朗读这一节。

教师小结: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它又是怎样挖掘的?

让我们下一节课再来研究。

四、巩固字、词,指导写字。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指导:

蔽、毫、抛。

b、学生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五、作业练习

  1.朗读课文。

(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2.抄写生字(对自己感到较难的字多写几遍)

  3.试写课文提纲。

7、蟋蟀的住宅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

2.进一步体会蟋蟀的精神。

3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之心。

教学重点了解蟋蟀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进一步体会蟋蟀的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知道蟋蟀选择住宅的时候,不肯随遇而安,慎重地选择住址。

现在让我们到蟋蟀的住宅去作客,去看看这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

二.精读住宅特点,加深感悟

1、自由读3—6自然段,用横线画出住宅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2、反馈交流,并指名在黑板上板书。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弯曲、九寸深、一尺宽、有“门”、有“平台”、墙壁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3、这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就有这么多的名堂,怪不得这么出名呢!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4、现在,我们就来当蟋蟀的建筑师,为它画一张住宅剖面图吧!

(把画好的图贴在黑板上。

5、你怎样评价蟋蟀的住宅?

带着赞赏的语气读3—6段。

6、转换角色,练习说话

①现在,你们就是蟋蟀工程师本人,要去参加昆虫建筑经验交流大会,请你们马上做好准备,介绍一下你是如何建筑住宅,你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②学生自由准备后发言。

③有感情地朗读5、6两个自然段。

三、学习挖掘部分,体会蟋蟀的工作艰苦

1、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吗?

(因为它的挖掘工具太简单了!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

指名分节读7—9小节。

画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

2、它用前足挖巢穴容易吗?

巢穴挖好了还要干什么呢?

(整修)

3、齐读,读出蟋蟀的工作艰苦。

四、阅读资料,深入认识蟋蟀

1、看资料(课前同学们搜集的有关图片及其它资料)谈体会。

2、看了图片、资料,你又懂得了哪些不知道的知识。

五、总结全文

1、齐读全文。

2、读了蟋蟀的住宅的介绍,你喜欢蟋蟀吗?

能用自己的话赞美它吗?

3、练写。

4、交流。

六、课后作业

1、把你认为最喜欢读的句子抄一抄。

2、看谁先把5、6两节背出来。

7.蟋蟀的住宅

别的昆虫:

临时的隐蔽住所

选择住址{蟋蟀:

不肯随遇而安

住宅的特点:

向阳倾斜隐蔽像隧道.....

怎样挖掘:

前足..钳子后足锯子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七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着精神,并能把课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难点是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工具书

一、导入新课

法布尔长期观察昆虫,成了著名的昆虫学家,还写出了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昆虫记》。

那么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通过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发现什么呢?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边朗读课文边查阅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小组内可进行交流、探讨。

2.简单的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默读导读和课文,质疑问难

1.通过阅读提出疑难问题,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决。

2.师生共同归纳问题,老师指导解决。

问题:

(1)魏格纳的奇妙的想法是怎样产生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做了些什么?

(2)魏格纳发现了什么重要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

(3)魏格纳重大的发现靠的是什么?

四、细读课文,解决问题,交流所得

1.老师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由此体会魏格纳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2.反复读第5自然段,理解“大陆漂流”的意思,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魏格纳是如何仔细端详地图的。

3.默读第7自然段,记录下作者进行推理的过程,然后指名说一说。

4.师生共同交流读书体会,论证魏格纳成功的原因。

五、复述故事

指定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故事,其余学生评议、补充。

六、交流地理知识

相互交流展示自己了解的、搜集的有关“大陆漂移”的知识。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一个字写一排。

2、完成练习册。

3、观察并描写自己所看到的地图。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无意发现 寻找证据

产生奇想 引起震动

语文园地二

1、能清楚明白地交流自己所观察到的内容,并敢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在交流中能就不明白的地方向人请教,与人商讨。

2、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注意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自己发现和运用识字方法,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4、能发现细心、长期观察的乐趣所在。

5、能背诵“日积月累”部分。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能清楚明白地交流所观察内容及感受。

2、难点:

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教具准备词语卡片、小黑板

课时安排5课时

口语交际《我看到了……》

1.通过对图画的多次观察,总结观察的方法:

观察要仔细,要反复地看,多个角度看。

2.引导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学生有一定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想到的内容”和“观察的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3.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积极提出问题和看法,培养学生倾听和交流的能力。

4.在有趣的观察活动中,体验观察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在口语交际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把观察过程及感受说清楚、说完整的能力。

教学准备插图

一、观图画,比眼力。

1.指名观察教材的左图,说一说树上隐藏着多少图像。

2.小组比赛,看谁发现的块,发现得多,然后再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观察教材右上图和右下图。

4.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并由图想到了什么内容。

5.大家都说一说自己观察后的感受。

6.共同回顾前面的几篇课文,再深入体会学过的观察方法,感受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二、讲自己、谈体验

1.自由发言,说一说自己平时细心观察过的事物。

2.介绍自己观察后的收获和体会,并相互交流经验。

三、举事例、激情感

1.向大家讲述自己了解的和观察有关的中外名人故事。

2.说一说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观察的打算。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板书设计

我看到了……

学会观察

仔细看

反复看

多角度看

第二、三课时

习作观察日记

1、引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2、可以选几则自己觉得满意的日记,认真进行修改加工,成为一篇习作,题目可以用《观察日记几则》,讲清日记的格式。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能把自己的所观所感不拘形式地写下来。

教学难点表现出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老师和大家一样,渐渐发觉了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这节课老师想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谁愿意把自己在课余观察的快乐传递给大家?

二、习作指导

1、指名试说,师生共同点评。

着重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观察了什么事物,怎样观察的?

(2)有什么新的发现?

(3)在观察过程中,什么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每个人根据这位同学讲过的内容各取一个题目。

(1)学生说题目,师整理。

(2)你喜欢哪个题目,为什么。

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若把它写下来,肯定很有意思,写时的注意什么呢?

讨论明确:

(1)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深刻、深受感动的内容写下来。

(2)能不拘形式的写下来,如果进行连续观察,坚持写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