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06175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Word下载.docx

  为官者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推荐栋梁之材。

推荐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

当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会忠诚于国家。

他能够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他能够奉公守法,他为官能就能做到刚正不阿。

太守把黄香推举出来,后来黄香官拜尚书,现在讲的尚书令。

为官一生的黄香也是处处为民众着想。

从东汉起,孝子黄香温席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

  黄香孝行是最好的写照。

  我们学习这句,不是也学着黄香,机械地去做。

夏天炎热,我们能出钱为父母,购买一台空调机。

晚上炎热,我们先把卧室里的空调打开,当气温降下来以后,父母要休息的时候,我们要把空调关上。

因为开着空调晚上睡觉对身体不利,关上空调可以保全人的阳气不散,这是一种生理卫生。

所以学习‘夏则凊’也要懂得科学。

冬天,特别是北方天气寒冷,我们可以为父母添置一台暖气机,让父母能在温暖的环境里生活。

不管怎么做,原则是身为子女的我们要处处体贴关怀父母。

老人家年纪大了,我们要常常想到,如何能够让老人,过上幸福美满的晚年。

  我们的师长曾提出要建立‘老人乐园。

的建议。

这个老人乐园与老人院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老人在这个‘乐园’里面,生活很快乐。

如何快乐?

每天都会开设老人家喜欢的一些文艺、手工艺或者是传统文化的课程,让老人家有一个丰富的精神生活。

而且还常常为老人家举行一些文艺表演。

老人家自己如果有一门手艺或者是一门技术,可以开班来教徒弟,使老人家的这些技艺,能够有传人,让老人最开心的事情是老有所用。

如果有些老人,在传统文化这方面造诣比较深,就请老人家出来讲课,老人家可以把他们的心

  得与年轻人分享。

可以建个摄影棚,为老人家录制讲课的光盘,免费赠送给学校或者是家庭。

作为义务的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

  在老人院服务的员工们,都要受《弟子规》的培训,真正生起对老人的孝顺心,恭敬心。

伺候老人,如同伺候自己的父母一样,让老人在这里面不会感觉到孤独寂寞。

因为每天照顾他生活的人,都是他的孝子贤孙。

他们每天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活里,他会感觉到越老越快乐,不仅是老有所养,也是老有所乐。

这些对老人的照顾,要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敬老爱老的精神。

这就是‘冬则温夏则凊’给我们的启示。

我们能够爱护老人,恭敬老人,到我们老的时候,也能有年青人来爱护我们,恭敬我们。

古人讲,‘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所以,真正以一颗孝心对待老人,就会结出丰硕的福德之果。

(这一句是讲在生活上对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对于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当然不只是扇扇温席这一点事情,包括生活中的父母的一切需要。

我们来学习一个孝子的故事。

【现代孝子事迹】抱母就医——堪为现代24孝一位台湾中年男子用花布抱着母亲到医院就医的照片,正在网络上流传,全台湾都在讨论“他是谁”。

4

  日,台媒通过管道确认这名孝子就是5年前从台南市调查站退休的调查员丁祖伋(jí

)。

  当年,丁祖伋就是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才申请提前退休的。

3天前,丁祖伋抱着重病的母亲到台南奇美医院看诊的画面,不断在网络上转载流传,许多网友推崇他是“现代孝子的典范”,甚至有网友说:

“这是第25孝:

花布包母!

  “看到丁副座抱妈妈上医院,一点都不意外!

”台南市调查站人员看到“孝子抱母”照片,一眼就认出是老长官丁祖伋,“调查局上上下下都知道他是孝子”,为了尽孝,“不但放弃升官,甚至甘愿降调”。

  昔日同人说,61岁的丁祖伋是独子,已婚育有一子,担任彰化县调查站副主任四年期间,每天台南、彰化两地坐火车通勤,就是为了看顾年老的父母。

  丁祖伋曾自愿“降格”调台南市调查站当专员,也是为了照顾双亲。

  “有人说久病无孝子,不过用在祖伋身上一定不适用”,一名调查员说,像祖伋这样的孝子很少了,很不简单,“社-会需要这样的楷模”。

  篇二: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

  修德立業的根基《弟子規》學習心得(國語)鍾茂森博士主講(第一集)20XX/2/28香港佛陀教育協會檔名:

52-197-01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

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弟子規》,《弟子規》是一部講人如何落實德行的一部教材。

人希望能夠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業,想要學佛的人,能夠希望這一生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弟子規》便是最好的入門根基。

許多人都說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談起弟子規就有一點輕視的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弟子規就不必學了。

但是要知道弟子規並不是只給孩子學,大人、父母是更應該學。

不僅是大人學,哪怕我們這一生希望學佛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根基也必須要紮好。

因此在這裡,我們就有必要用大人的角度來學習弟子規,從一個學佛人,如何來落實入佛法的根基這個角度來探討弟子規。

所以我們這個討論,就以「修德立業的根基」為題。

  修德,不僅是這一生我們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真是想要學佛成就佛菩薩的大德,也必須從弟子規來入手。

立業也是如此,世間人希望得到成功事業,幸福人生,成家立業,沒有弟子規的落實也是達不到;

學佛的人想成就道業,也要從弟子規入手。

現在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正在香港講《華嚴經》,他前些時候在講經裡面談到,《弟子規》決定不能小看它,它是入《華嚴》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量壽經》也是無二無別的。

師父上人既然說出這個話,證明弟子規是多麼的重要。

可能你聽了這話有點不服氣,這弟子規是給孩子學,可以上課,所謂「童蒙養正,聖功也」,小孩子用弟子規來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學問的根基,這能說得過去。

《華嚴經》是佛教裡的高級的佛法,是一乘法門,等於是佛法面的最高峰,怎麼能夠跟弟子規同日而語!

  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師父上人講出這句話,他是在華嚴境界裡面來談,華嚴境界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弟子規裡面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這種修為,可是裡頭同樣含有《華嚴》深奧的玄理。

只是我們學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這些生活日用平常當中去悟這個理,不懂得善用其心,對弟子規才會輕視。

你看《華嚴經》裡面講的有十玄門,十玄門裡面就有個叫做「同時具足相應門」;

換句話說,《弟子規》裡所講的義理,同時也具足一乘佛法的義理。

比如說《弟子規》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代表誰?

他是代表一切眾生。

佛法面講「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眾生的呼喚,我們都要應勿緩。

這誰能做到?

等覺菩薩才能做到。

你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者,他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

若有急難恐怖他就立即現身,令你得以解脫,這才是「應勿緩」。

  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弟子規》與《華嚴經》理是相通的。

更何況弟子規裡面所闡述的這些義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這種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這種性德是人人都本有的。

弟子規裡所闡述的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來都有,現在因為迷惑顛倒才迷失了。

所以,要恢復我們的自性,要通過去修持這些性德,把這些性德做為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規範,這樣才能夠恢復自性。

弟子規的修學,我們今天的討論,就跟一般我們學習弟子規的這種討論方式就有所不同。

我們是通過一個做為大人,做為父母,做為修道之人,做為在世間想立業,甚至在出世法上能夠得到道業的,這種角度來探討弟子規。

既然說弟子規與《華嚴》是無二無別,為了大家理解這句話,我們來做個試驗,來看看《弟子規》裡面能不能夠具有《華嚴經》的這種大格局?

末學今天可以說是不揣冒昧,學問、道德雖然很淺,但是也願意用自己的一點學習心得來奉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請大家指正。

  我們今天開始的討論,講的《弟子規》就試用華嚴宗法來詮釋弟子規。

當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老法師所說的,弟子規與《華嚴》是無二無別,同時能夠令大家對弟子規產生足夠的重視,正是如果弟子規沒有落實,學《華嚴》也不可能入境界。

效仿古來大德的做法,像蓮池大師曾經註釋《阿彌陀經》,他所用的註釋方法就是《華嚴》的十門開啟。

近代的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也是用《華嚴》十門開啟的方法。

十門開啟也就是十種方面來詮釋這部經典。

古來大德所說的,《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

從這兩位大德,蓮池大師和黃念祖老居士,他們的註解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確實《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具有《華嚴》的架勢。

老法師今天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也是無二無別,那我們也用《華嚴》十門開啟來解釋。

  首先跟大家簡單介紹是哪十門開啟,第一是教起因緣,第二是本文體性,第三是本文宗趣,第四是方便力用,第五是所被根器,第六是藏教所攝,第七是部類差別,第八是傳會講釋,第九是總釋名題,第十是正釋文義。

我們就試著在這十個方面來開解弟子規。

首先談教起因緣,所謂教起因緣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要(:

修德立业的根基《弟子规》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學弟子規,學弟子規有什麼樣的因緣。

我們剛才講到,很多的父母他們會覺得弟子規是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了。

但是往往讓自己的孩子學弟子規,背弟子規,孩子能夠背得爛熟,可是生活當中處處都有違犯弟子規。

比如說他能夠背誦《弟子規.入則孝》,孩子對父母都不講禮貌,很傲慢。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為什麼孩子們他學了弟子規,反而一條都沒能做到?

這根本原因在於父母他自己沒有真正落實弟子規,他沒有能夠為自己的孩子做個好樣子。

如果能夠做個好樣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做到,他自然就有樣學樣,他就能做到。

  所以孔子也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你自己身正,就是你做個好榜樣,你能說的都能夠做到,你說孝順父母,你就表演給孩子看,我是這樣子孝順老人家。

孩子看到你孝順父母,他就能夠理解,他就能夠做到「入則孝」這一篇。

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怎麼可能讓孩子做到?

所以為什麼要大人先要學弟子規,就是這個道理。

弟子規其實不是讓孩子來學,首先得讓大人學,是大人學了以後,把弟子規一條條的做給孩子看,孩子這麼學的,是身教。

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我們在這幾天來共同學習弟子規會看到,弟子規所講的每一條都是讓我們修德立業。

一個人只要有優良的品德,他就能夠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就能夠為人所尊敬。

哪怕你是想在這個世界上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想有所成就,也得要修學弟子規。

孔子教學生,他孔門四科裡面,四門教育第一個講的德行,第二講言語,第三才講政事,政事就是從事一門行業,學習一門技術;

第四講文學,就是一些文藝生活、精神生活方面。

頭兩條德行和言語,在弟子規上來落實的。

你看那些總經理招募員工,他看你這個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賴,對工作負不負責任,都是用這些方面來考核的。

所以我們就曉得,弟子規能做到,你的事業就有成功的根基。

對於學佛的人來講,功夫希望能夠迅速的得力,基本的德行修養必須先得做到。

  很多人,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但是為什麼煩惱習氣壓伏不住,老是起現行?

老法師就常常說,這是因為我們基本的德行沒有基礎,佛教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就沒有根基。

所以老法師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門是基礎的德行修養。

這個得先做到,然後再談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都得建立在這個根基的基礎上。

所以,學弟子規的因緣,我們看到是非常重要。

很多事情都是淺深是相通的,弟子規上面所講的這些事情,雖然都是很淺的生活小事,貌似給孩子學的這些日用平常生活小事,但是這裡面含有深的道理。

所謂古人講的「如海一滴,具百川味」,這一

  滴海水裡頭就含有所有河流的那些味道,為什麼?

因為所有的河流都匯集到大海水裡頭。

從這裡看出弟子規的每一條都含有很深的玄理,我們用這種恭敬心去學習弟子規,也一樣能品會到《華嚴》的味道。

很多深的理從哪裡悟?

就是從生活小事上悟,從最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礎來悟入的。

  以前古時候有這麼個例子,有個人叫楊黼,他有一天,他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

他聽說有一位叫無際大師的,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訪無際大師學道。

背上背包辭別了他的老母親,就趕路去找無際大師。

走著走著就遇到一位老和尚,這老和尚就好像在等他,迎面而來,說阿彌陀佛,施主你要去哪裡?

楊黼就說我聽說無際大師很有道行,我現在就去找無際大師學道。

這個老和尚就笑著說,「你找無際大師,不如找佛!

有位活佛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就能見到,你不如跟他學道。

」楊黼一聽,是嗎?

還有佛在世,那在哪裡?

這位老和尚就說,「這位佛,你就現在回去,你就注意有位披著一條毯子,腳上倒穿著拖鞋的,那一位就是你應該拜的佛。

」楊黼聽了很高興,立即辭別了老和尚就往家裡趕,趕到家裡天色已晚,夜深人靜,楊黼就敲門,回家了。

  這一路上還沒見到這樣的一個披著毛毯,倒穿著拖鞋的人,他心裡正在納悶。

敲了門,他的老母親在家裡聽到了兒子叫門的聲音,非常高興。

因為老母親想念兒子,一聽到兒子回來了,高興得趕緊去開門。

她已經入睡了,馬上起床隨手抓起一條毛毯,因為匆忙的緣故,穿鞋都穿反了,倒穿了拖鞋,急急忙忙的來開門。

門一打開,楊黼一看,他馬上就省悟了,原來活佛是誰?

就是這堂中老母。

後來楊黼悟了,他也就不再去出外尋師訪道,他就在家裡註解《孝經》。

他悟出,其實深妙的道全在日用平常,全在孝順父母這些基本的德行當中。

當他註解《孝經》的時候很有感應,到他墨汁寫完了以後,他去池水那裡挑點水去磨墨,結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的湧起來給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經現成。

這說明道在哪裡?

道原來就在我們應該所盡的義務當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

所以,古人總是說道在哪裡?

日用平常當中就是道,會學的就學上了,不會學的,你出外去找什麼道也是學不通。

  孔子曾經也講過,要從最切近的這些事情裡頭去學習「仁」的方法,就是仁義,就是孔子把仁做為他最高的德行標準。

仁在哪裡學?

就在日用平常當中學。

當然如果對孩子,讓他從小就能夠落實這些德行的根基,他長大以後,他真的是有非常深厚的根基之後,他學什麼都學得快,他的品格、這種德行也不會受到社會的污染。

當年我們恩師淨空上人的老師,李炳南,雪廬老人就非常重視孩子的這種童蒙養正。

我們的老師也繼承了李老師這種遺風,現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規》。

可見得大德所重視的,都是這些最基礎的事情,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弟子規我們從《論語》中可以看到,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第六條裡面編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導為綱目。

孔子在《論語》當中講: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很顯然弟子規就是以這一條這些句子來做為綱目,加以開解。

從這條可以看到弟子規,規是規矩,弟子規是誰的規矩?

是孔門弟子的規矩。

孔子當年要教導學生,就是用這一條規矩來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求自己的弟子。

孔門弟子能夠成就世間聖賢,佛門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間的聖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弟子規也是相通的。

這就是為什麼師父上人要求我們大家從弟子規入手來學習,正是如此。

《弟子規》這本書的作者,根據重修清史的記載,是清朝康熙年間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據《論語》的教導,編成一本叫做《訓蒙文》,訓導童蒙的這篇文章。

後來經過清朝的賈存仁先生改編,改名做為《弟子規》,整篇文章不長,總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個字做為條目,總共是一千零八十個字,琅琅

  上口,容易背誦。

  佛門裡面也是要求入佛門之後,也有這種弟子規,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人。

你看佛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頭曾經說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修三福。

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

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

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小乘聲聞、緣覺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薩要修的。

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規裡頭,弟子規裡講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裡的頭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嗎?

「慈心不殺」具體落實在道家的基礎德行科目,《太上感應篇》;

「修十善業」,就是佛門的基礎經典《十善業道經》,這是第一福。

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

為什麼老法師這麼強調《弟子規》?

原來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條也得要好好的落實。

這條不落實,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萬佛號,但是心行跟弟子規不相應,那也不能夠往生。

  這就是我們所說《弟子規》的教起因緣,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

因為它對我們的修德立業,成聖、成賢,求生淨土作佛、作菩薩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來談《華嚴》十門開啟的第二個方面,本文的體性。

所謂的體性,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一種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則,它依賴什麼?

這種體性我們這裡提出跟大家討論,弟子規是以自性性德為體。

為什麼這麼說?

你看弟子規所講的這些條目,哪一條不是我們自性本有的道德?

儒家也講,「人之初,性本善」,這些善,本善,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具體體現在哪?

就是弟子規裡講的「孝弟、謹信、愛眾、親仁」。

所以我們知道弟子規所規定的,不是說孔子他非得讓我們遵守他給制定的這種規章制度,不是。

他這些規定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

具體的說,性德體現在倫理道德,所謂倫理可以說是五倫的關係,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這種人群之間的關係。

人呱呱墜地以後就離不開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關係。

  五倫關係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備的,比如說誰沒有父母?

父母不是人規定的,一生出來一定有父母。

既然有這種關係,人就必須要在這關係當中去盡自己的義務,這種義務就叫做十義,五倫十義。

具體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十種義務。

道德具體體現在個人修養方面,儒家講八德,八德有兩種說法,普遍說法是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把它歸納,去除相同的,可以說有十二個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

這些都屬於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品行。

  心性,我們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相同,這是很難理解的一個概念。

通常我們講心性,也稱它作實相,也就是宇宙真實的面目,這種自性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的。

它是有,但不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種叫六根可以接觸得到的。

老子也知道有這麼個自性,他把自性稱為道,他說「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就是說道是說不出,無法去名狀,無法去講得出來的,不僅講不出來,連我們的思想、意識都想不出來。

但是它又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所以老子說,「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個道是很難去理解。

但是孔子說的「志於道」,就是要立志證這個道。

佛也講這是我們的自性,也叫佛性,每個人本來具足,只要證到了佛性我們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證得?

我們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形相,你按照這些表現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夠證道。

雖然道說不出來,但是它能夠表現形相,表現出的形相那就是德。

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體,我們雖然不能用我們的六根接觸得道,但是我們能夠看到德。

我們能知道什麼是孝,什麼是忠,什麼是禮,什麼是義,這些我們能看到。

一個證道的人,他自然就會表現出這些德。

那我們沒證道,我們叫做凡夫,凡夫沒有成佛,沒有見性,如何去見性成佛?

就要通過去修這些德;

就是凡是順著性德的,我們去做,凡是違背性德,我們就不做,這樣子才能證入自性。

我們也要有信心,我們一定能證入自性,一定能恢復自性,為什麼?

自性本來具有。

我們現在有的這些煩惱習氣,障礙我們的自性,這些煩惱習氣我們本來沒有,沒有的我們當然能去除掉,本來有的當然能恢復。

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立志一定要在道上。

而怎樣去證道?

要據於德,據就是以德為依靠,依靠德來修養自己就能證入道。

  從這裡我們看到,《弟子規》是幫助我們修性德、證道的一門學問,從這個體性來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書,不能夠小看它。

《中庸》上面有講到,「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就是想要證道,想要學君子、成聖賢,那得一步步來。

你要行遠,就是遠行,你就從近開始走,一步一個腳印這麼走下去,終有一天你能達到目的地。

你要登高,爬山,萬丈的高山也是你一步一個腳印從低開始,自己先要謙卑下來,慢慢的爬。

《弟子規》就是你要走遠行的第一步,你要登高的第一步,你相信一直這麼走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終點。

達到終點,你就是恢復你的自性,圓滿的恢復就跟佛一樣,就成佛了,成就你本來具有的圓滿德行,你的佛性。

所以《弟子規》都教導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

如果你以為《弟子規》是小孩學的,我們就不用學,你就不學它,你就沒辦法真正打好恢復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棄。

你明明可以恢復性德,恢復本性,你不去恢復,這不就是自暴自棄嗎?

所以,立志要成聖成賢,就得從這低的開始。

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淺的一定達深的,淺深不二,高低平等,無有高下,這樣才是《華嚴》所說的境界。

我們說了很多,都是為了增強我們大家學習《弟子規》這種信心,不能夠忽視這一門德行學問。

  我們來繼續談本文宗趣,第三條,如果真正大家明瞭《弟子規》的體性,它是講的自性性德,談到宗趣就比較好講了。

宗就是宗旨,趣是趣向,《弟子規》以什麼為宗旨?

它是以進德學文、知行合一為宗。

其實很明顯是以《論語》的這門「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這六個部分就是講的修行、力行。

後面「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就是我們理解這些聖賢之道,通過學習聖賢之道,更幫助我們的力行。

學文並不是指學一般的那些文學,那些才藝,並不完全指那些,更重要的是指聖賢的學問。

學為什麼要學聖賢學問?

為了我們更好的力行。

所謂學文和力行要合一並重,佛法也講解行並重,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整條綱目就是我們的宗旨。

所以我們說進德和學文,進德就是指力行,加上學文,進德是行,學文是知,知行要合一,處處都知行合一,成聖成賢就快了。

以什麼為趣?

宗和趣就有因果關係,如果我們能夠進德修業學習聖賢,最後我們達到什麼果報?

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成聖成賢我們都能夠達到。

所以我們說以幸福人生、成聖成賢為趣。

  下面第四個方面是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最合適的,方是方法,所以最合適的方法就叫方便。

《弟子規》所教導用什麼方法來學習聖賢?

你看它講的都是日用平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