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403164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204 大小:37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4页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4页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4页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4页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20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品国学悟人生智慧Word下载.docx

讲人生感悟》这本书中找出对这些问题的主张和看法。

 

感悟之一——君子无为才华需韫

君子之似心,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

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论语·

子罕》:

“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而沽诸。

”陆机《文赋》中说: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而川媚。

低调做人,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智慧,一种谋略,是做人的最佳姿态。

欲成事者必须要宽容于人,进而为人们所悦纳、所赞赏、所钦佩,这正是人能立世的根基。

为人收敛,以史为鉴

中国的大智者老子说:

“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这句话的意思是,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人能与他相争。

做事开张,做人收敛,这一点是中庸思想中处世之道的核心。

它不仅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立世的最重要根本,也是一个要做大事业者的最佳状态。

同时,开张必须以收敛为基础,因为收敛可以使人能处顺境也能处逆境,既可深自收敛又可勇猛精进,这实在是一种最智慧最通达的处世之道。

古人亦有云: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生活需要低调,为人处世更不可不“低调”,低调代表着成熟和理性。

低调的人,往往是人群中的不凡之人,也是最后的强者。

唯有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现如今的世态纷扰之中坚持淡定从容的志趣,以平和乐观的心态来面对风云莫测的人生。

有一天阳子居请教老子说:

“如果一个人为人敏捷,办事决断,行为果敢,事理通达,勤奋好学。

那么,他可以成为一个称职的君主吗?

老子说:

“仅仅是有了这些优点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称职的君主,如果他意识到这些优点而随处滥用,反而会使自己长期陷于日常琐事之中,会因为果断而变得盲目,因为敏捷而流于轻率,因为通达而变得不执著,因为勤奋而扰乱。

神,无事生事,因为聪明而被聪明所误。

聪明人干蠢事的例子还少吗?

虎豹不就是因为它皮毛花纹的美丽而招捕杀,猿猴不是因为敏捷而被人捉住吗?

阳子居还是没弄明白称职的君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他又问道:

“什么样的人才能当一个称职的君主呢?

果断、敏捷、勤奋、聪明的人不能当,难道要找那些优柔寡断,笨头笨脑的人来当君主吗?

“你还没有完全明白我的意思。

称职的君主有功于天下,却把这些功劳看得与自己不相干;

有恩于部属和平民,却不让别人觉得自己在依靠他;

他虽然道德才能都无与伦比,但不用语言表达出来,不让任何人感觉到,只暗暗使各人各得其所,而自己立于深不可测的地位,让自己处于无为的状态。

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样光明,没有什么不可以告人的事;

一个有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华应像珍藏的珠宝一样,绝对不能轻易炫耀让别人随便知道。

所谓“君子才华须韫”的处世原则,正好巧合了老子关于“无为”的思想。

低调是一种风度,高标是一种气魄。

懂得高标处世,善于低调做人,不仅是体面生存和尊严。

人们有时会在一些重要的人生关口发现,自己平日里引以为傲的聪明才智,在关键时刻竟然派不上用场,有时还“聪明反被聪明误”,甚至就栽在自己的这个聪明劲儿上。

因为你的聪明跟不上变化的形势,反而将事情弄得更复杂。

为人收敛,不光是哲学上和个人修养上的一种体悟,更是避祸消灾的重要法门。

历史上把这点做到极致的有两个人:

一个是嘉王赵頵,另一个是沈万三。

这两个人的经历对比着看,一定是会给你带来很大的触动。

嘉王赵頵,是宋神宗的亲弟弟。

他从小就好读古书,是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他看到不平之事,就要发表言论,后来还数次上疏议论朝政,在当时很有影响,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这时,他的心腹劝他说:

“您是天子的弟子,不好声色犬马,一心致力于典籍,这自然是好的品德。

可是您多次议论朝政,皇帝和太后都会不安啊。

”嘉王猛然醒悟。

从此,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专门研究医书,并和他的部属成天忙于研究药方。

朝廷后来专门下诏称赞他,还对他进行了褒奖。

而沈万三的故事显然就悲惨得多了。

明朝时,沈万三是金陵巨富,虽王侯而不能及。

朱元璋攻下金陵后,打算扩大外城,然而当时正值战乱,国库空虚,主管工程的大臣叫苦不迭,表示难以完成这个任务。

沈万三这时出面了,为了和朱元璋搞好关系,他表示愿意承担工程总费用的一半。

他和政府方面同时开工,由于财大气粗,沈万三比朱元璋的官方工程队还早三天完成了任务。

之后,朱元璋赐给他酒宴,慰劳他说:

“古代有素衣天子,号日素封(无官无爵而有资财的人),您就是这样的人啊。

”其实朱元璋心里并不高兴,竟然比我的官方工程队还快,他对沈万三的富裕既厌恶又嫉恨。

而当时,沈万三有一块田地,正靠近湖边,为了保护自己的田地不受水淹,他便在湖边新修了一道石堤。

朱元璋讨厌他太富,而且连他这个皇帝也比不上他,于是太祖一点儿也没留情面,单独对他的田地抽税,每亩九斗十三升,赋税高得吓人。

其实,朱元璋心里早就想杀他了,只是一时找不到理由。

忽然有一天,恰好沈万三用茅山石铺苏州街的街心,朱元璋这一下子可有了借口了——以茅山石为心,“茅心”者,“谋心”也,此乃叛逆之举。

不由分说,朱元璋就给他定了一个谋反罪,杀了他,又查抄了他的家产,将其全部充公。

沈万三死得冤枉,他既没有犯法,而且还为皇帝出了力,反而被杀,你说他可不可悲。

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面对如此复杂纷纭的人世,人们的那一点儿小聪明显得多么地可笑和幼稚,多么地不值一提。

而在此时,“憨”、“拙”、“直”、“朴”这些本与聪明无缘的字眼,却会显露出一种闪光的高超智慧。

以史为鉴,以自己过去的经历为鉴,才是集大智慧的明智之举。

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能参悟和运用这一做人哲学的人如凤毛麟角。

在名利权位面前,人们常常忘乎所以,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巴不得你吃了我,我吞了你。

可到头来,这些争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落得个遍体鳞伤、两手空空,有的甚至身败名裂、命赴黄泉。

当然,也有深谙此术并获得成功的人。

三国时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

长子曹丕虽为太子,但次子曹植更有才华,文名满天下,很受曹操器重。

于是曹操产生了换太子的念头。

曹丕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慌,忙向他的贴身大臣贾诩讨教。

贾诩说:

“愿您有德性和度量,像个寒士一样做事,兢兢业业,不要违背做儿子的礼数,这样就可以了。

”曹丕深以为然。

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又在高声朗诵自己做的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并显示自己的才能。

而曹丕却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说不出。

曹操问他什么原因,曹丕便哽咽着说:

“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作为儿子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一言既出,满朝肃然,都为太子如此仁孝而感动。

相反,大家倒觉得曹植只晓得为自己扬名,未免华而不实,有悖人子孝道,作为一国之君恐怕难以胜任。

毕竟写文章不能代替道德和治国才能吧,结果还是“按既定方针办”,太子还是原来的太子。

曹操死后,曹丕顺理成章地登上魏国皇帝的宝位。

所以,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里,只有懂得何为低调的人,才能够在社会这个纷繁的大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才能够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好每一段路。

从而在复杂的人际环境中绕开弯路,开创出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成就辉煌事业,演绎精彩人生。

低调做人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哲学。

绝大多数成功者都或多或少受到过这一哲学思想的启示。

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贾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了一条训词:

树大招风,低调做人。

可见,低调做人不仅是普通人的处世圣经,更是成功者的做人训诫。

用低调演绎人生的精彩与和皆: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圣者无名,大者无形。

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贵而不显,华而不炫。

韬光养晦,深藏不露。

才高而不自诩,位高而不自骄傲。

纵观古今中外,很多有成就的人也都是低调做人的典范,他们的成功得到了社会广泛的认同、支持和美誉。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耳闻目睹了生活中的些许成功者在无休止的张扬和卖弄中不知收敛,终因树大招风而招致诋毁和劫难,威风扫地,甚至前功尽弃,这又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

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

因此,做人不需要解释,便成为智者的选择。

那么在当今社会,与人相处,关键是要学会低调!

学会低调做人,就是要不喧闹、不娇柔、不造作、不故作吟呻、不假惺惺、不卷进是非、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能力比别人强,也要学会藏拙。

低调做人,就是用平和的心态来看待时间的一切,修炼到此种境界,为人便能善始善终,既可以让人在卑微时安贫乐道,豁达大度,也可以让人在显赫时盈若亏,不娇不狂。

低调做人就是在社会上加固立世根基的绝好姿态。

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山不露水中成就大事业。

人之为人,上善若水

自己活动,并能推动别人的,是水;

经常探求自己方向的,是水;

遇到障碍物时,能发挥百倍力量的,是水;

以自己的清洁洗净他人的污浊,有容清纳污宽大度量的,是水;

汪洋大海,能蒸发为云,变成雨、雪,或化雨为雾,又或凝结成一面如晶莹明镜的冰,不管其变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这是直接地以水喻人,以水而譬喻人生之原则与生命之境界。

人之为人,贵在不失其本性。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对水性和水德的认识,常常被自觉地引进思想文化领域。

老子对水德的认识,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

《老子》第八章说: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翻译:

上善之人像水一样。

水善于施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甘心停留在众人所讨厌的低洼之地,所以差不多符合道的原则。

上善之人居处好选择卑下之地,用心好虚静深沉,对人好仁慈友爱,说话好真实诚信,为政好清静安定,处事好顺应圆通,行动好顺时任运。

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才没有过失。

这里根据水润泽向下性质而悟出的水德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这种水德在上善人身上的具体表现则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不仅如此,老子根据水不断浸润啮蚀的性质,又概括出了水德的另一重要内容,那就是“攻坚强”。

他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以其无以易之也。

”后人又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了“滴水穿石”的道理,那不过是水德“攻坚强”的进一步发展。

还有一个人对水德的认识更具体而深刻,那就是孔子。

《荀子·

宥坐》中有一段记叙就是说的孔子对水德的认识。

孔子有次在观看东流之水的时候,他的学生子贡问他:

“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是为什么?

”孔子回答说:

“那水呀,普遍生育万物,而不是有所图谋,那就好像施惠于人的德;

水不停地向低处曲折流去,总是要遵循一定的路径,那就好像行为总是合理的义;

汇聚的水浩大深广而不竭尽,那就好像包罗万象而无穷尽的道;

汇聚的水一旦决口,随即汹涌奔腾,直向百仞高的山谷扑去,那就好像无所畏惧的勇;

水流遇到坑洼,一定会注满成平摊后再往前流,那就好像公正而有度的法;

水势充盈后不待外力而自平,那就好像不用刑法而自治的施政;

水以柔弱而能浸润到最细微的地方,那就好像明察秋毫之末的聪察;

万物出入于水经过洗刷后,就会鲜亮而洁净,那就好像经过仁义熏陶后的善化;

水流虽然经过数不尽的曲折,却最终一定流向东方,那就好像坚定不移的意志。

所以君子看见大水一定要观看。

看!

孔子通过对水性的深刻认识,差不多把水的美德都说尽了。

这真可以看成是他宣扬仁德教化的水德之歌!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一句人人都知道的老活。

南怀瑾分析说:

“所有人似乎都在永不满足地争斗着,以期望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目标。

有人要入仕为官,有人要事业有成,有人想腰缠万贯……但现实生活与我们的理想是有差距的。

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已经越来越快,我们有着太多的压力,诱惑,欲望和痛苦……于是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只要遇到一点儿挫折他就想要避世。

他们想象着陶渊明般在山边水畔与花草虫鱼、日月山水为伍,粗茶淡饭,不与俗人交往只与诗书为伴的日,是何等的在?

但要反问的是:

你说你已经厌倦这个世界,但你真的了解了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吗?

你说你讨厌俗人俗事,但你体验过他们的牛活吗?

你说社会黑暗,那你义知道什么叫黑暗吗?

怀有大志却在坎坷的仕途上往返颠簸、看尽官场的尔虞我诈以及世俗社会的污浊混乱的陶渊明,在经历了人牛的苦辣酸甜后,终于找到自己理想的生活。

那就是飘逸洒脱的淡泊归隐生活,并从中找到自己人生的理想乐园。

但当今可是百业待兴、垂青人才的时代,年纪轻轻的你遇到了一点挫折,就想要学着陶渊明的样了避世?

一个人刚进入社会没多久,对世界的经验是直觉的、片面的,你甚至还不了解人生,谈避世又是何等可笑?

陶渊明的淡泊与你的避世,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

陶渊明站在山脚下,你也站在山脚下,但你却未必能体会到他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胸襟和气度,也不可能有他那份淡泊,更不可能在那份淡泊中体会人生的真谛!

有人说生活是一杯酒,苦里有爽快,辣里有豪迈;

有人说生活是冰糖葫芦,酸里透着甜.看看现在:

工作要上岗证,医生有医师证,任教有教师证,还要晋级计算机证……哪一样不合格你就面临淘汰的命运。

生活容不得丝毫懈怠,它根本就没给我们一丝喘息的机会,太多的压力,太多的诱惑,人多的欲望,太多的痛苦。

让人很难以清醒的心智和从容的步履走过岁月。

看看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淡泊就是在面对不能实现自己梦想时仍然做出积极选择,用自己的韧性与耐心继续完善自我。

在情况恶劣时,不作出消极的决定,也不在一时情绪低落时,做出对今后命运的选择。

歌德说:

“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时候,它得平静向前。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喝水,都有七情人欲,但我们不能被这些东西所惑,人得势时,恭维吹捧,鲜花簇拥,掌声雷动是正常的,但这一切却是短暂的。

时间会把人举起,也会把他狠狠地摔下。

所以,我们所说的淡泊既不是让你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让你像飞蛾一样自杀式地冲动,而是生活的基调定位于淡泊。

从容地面对生活,凡事想得开、胸怀坦荡,真心领受牛活的每一份赐予,包括辛劳、痛苦和灾祸。

这样,得意之时乏--颗平常心,一旦地位没了,甚至门可罗雀时,亦不觉得失落。

明代洪应明的诗中说:

“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

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淡泊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无所事事的“混世哲学”。

淡泊的真正月的是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是与非,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乐趣。

就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你也呵以冷静分析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状态,平淡的价值是历经或目睹了人生坎坷之后,才知其可贵的智者生存态度。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流动是生命的源泉,生命在于运动。

洗清别人,哪怕脏了自己。

水总是扮演着这样一种角色,无私于清洁世界。

柔若无骨,却存在于任何一个角落,谁也无法彻底斩断她的生命。

即使娇弱,也要勇于谱写生命的歌。

水,总是客观的映照着世间万物,不因亲疏而有所毁誉。

这是许多人难以做到的。

水,流过了万般污秽,却总是能够保留她的清明澄澈。

出淤泥而不染。

简单一点的“空杯哲学”

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有一天途径一条水流湍急的河水时,眼见一位心急如焚、亟欲过河,却又手足无措的姑娘在河边哭泣。

老和尚上前询问缘由后,即抱起姑娘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小和尚看着老和尚抱姑娘过河,一脸疑惑和诧异地跟在老和尚身后,三人过了河,姑娘谢了老和尚先行离去,师徒俩也回到寺庙中。

一连几天,小和尚都闷闷不乐不言不语,老和尚也没有理他。

有一天小和尚实在忍不住了,鼓起勇气质问老和尚说:

“师傅,您不是常教诲我男女授受不亲,不要亲近女色吗?

你为什么前几天还抱着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听了以后,气定神闲地说:

“原来你是为这个生闷气呀!

我都已经把这个姑娘放下三天了,而你还抱在心上呀。

一个人要学习“空杯子哲学”,就是要学习舍得和放下的道理。

过了这条河,该倒空的,就要把它倒空;

该放下的,就要把它放下。

空杯子才能装下东西,能舍才能得!

庄子在《大宗师》里提到:

“在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说,这个身体像车子一样,把“我”装在里面,有了形体,活着时忙忙碌碌,老了给我一个退休安详,死了是让我休息。

所以,真懂得生命的人,才能够真懂得死亡,生既不足以喜,死也不足以怕,这是一个很自然的阶段。

人,以至一切生物,有生即有死,有死生,“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

对生和死的态度,形成了每个人的生死观,生死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重要内容。

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就有什么样的处世哲学、生活态度。

中国古代思想家直接论人生的言论很多,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财富。

庄子在《大宗师》中把生和死看成一种自然现象,指出: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就是说,人的生和死是不可避免的,就像有白天和黑夜一样平常,并且认为“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一个人的降生是依循着自然界的运动而生,一个人的死亡也只是事物转化的结果。

他把生死看得很淡。

儒道两家的生死观,虽然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都有可供参考的地方,但相比之下,从“善吾生,善吾死”、“善始善终”这个意义而言,道家更为明智、豁达。

其中最大特点就是顺其自然。

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当生则生,不当生则不生。

生则好好生活,死则超然以对。

生命遏不住,死神更难扼。

何况从宏观上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是人类的新陈代谢。

有新陈代谢,历史长河才源远流长。

这就是生命的辩证法。

所谓承认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认可自我生命的时间和空间。

一个人的生命是父母创造的,你无法选择你的家族、身世,更不应该抱怨“为什么要生我”,或为什么生在平民家庭,而不是生在贵族之家。

当然,你更无法选择你所生存的时代和社会。

你没有必要遗憾你为什么不早生或晚生几年。

总之,你得承认正是那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你人生的一切客观自然条件,你属鸡,还是属猴,由不得你;

阿猫、阿狗都是一命,这就是不可改变的现实。

王充在《论衡·

命碌篇》中指出:

“有死生寿夭之命,亦有贵贱贫富之命。

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含血之属,莫不有命。

”卢梭说得更明白:

“人并非生来就一定能做帝王、贵族、高宦或富翁的,所有的人生来就是赤条条地一无所有的,任何人都注定要死的。

做人的真正意义正是在这里,没有哪一个人能够免掉这些遭遇。

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人的生死有时就是有定数,应了“死生由命,富贵在天”的说法。

要顺其自然,就是在大势已去时要想得开,千万别钻牛角尖。

死而不能复生,活人总得要活下去,一切悲观消极都无济于事。

生活中确实难免三灾八难,旦夕祸福,无法预测,也无法摆脱,冥冥之中就形成了“天意”和“命定”。

一个好端端的青年,站在屋檐下等他的恋人,当他的恋人来到时,他却已经告别了这个世界,杀手原来是房檐坠下的冰锥子。

佛说:

“诸行无常,一切所做所行为出来的东西,不会永远久住着的。

人、动物、花草、树木、山川、土地,都是不会常住的,会生便会灭。

无常在佛法里是基本的观念。

什么叫做无常?

“常”就是永恒,“无常”就是非永恒,世间一切万物皆无常,找不到永恒不朽者,包括日月星辰。

尤其众生的生命更是无常,就像是泡沫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瞬间就没了。

生命每时每刻都在不停地消逝,然而能洞察到这一点的人却不多.洞察到能够超越的人更是微乎其微。

通常,人们总是沉浸在种种短暂幻化泡沫式的欢乐中,不愿意正视这些。

然而,无常本就是生命存在的痛苦事实,故生命从来就没有停止流逝。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必须面对的事实。

逃避是不可能的,也无法逃避。

无常的真理在事事物物中无时无刻不在现身说法:

依恋的亲人突然间死去,熟悉的环境时有变迁,周围的人物也时有更换。

享受只是暂时,拥有无法永恒,欢乐转瞬成了痛苦,执著的思想不能实现,实现了转眼又失去;

最仇恨的敌人突然变成最好的朋友,最好的朋友突然间又变成了最仇恨的敌人;

计划无论怎样周全,预算不管何等详细,却总有出其不意的事件发生。

的确,人们每提起“人生无常”这个观念,大多认为意义是负面的,但我们是否曾从相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若不是有无常的存在,花儿永远不会开放,始终保持含苞的姿态,那大自然不是太无趣了吗?

人们害怕无常,不喜欢无常带来的负面改变。

但是,任何现象都是一体两面的,有白天就有黑夜,有好就有坏,有对就有错,所以,有生就有死。

因此,不必害怕无常,反而要勇敢地接受无常,迎接它令人欢喜的一面,也接受它使人痛苦的另一面。

因为这是最自然的人生现象。

住在繁杂的都市,面对周围的各种诱惑,人生的各种不如意,常有八九,能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不过了。

对生活要求不要太高,想法尽量符合实际,任何时候都要学会认识自己,让自己学会认识平常,保持平常,接受平常。

生活中,往往也难于平常,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苦于没法平常,但时刻还要记住要求自己尽可能的保持平常,学会“绅士”一点,不要等回过头来一看,还是平常一点好!

平常其实最美,它是一种最真实、朴实的美,没有修饰,更不需要美丽的外套,它没任何作料,是一种原汁原味的美。

或许拥有平常,就拥有健康,心态平和,心无杂念,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对人,对已都有好处。

不要生活匆匆,工作匆匆,而忘记平常,还是要留有时间,尽情享受平常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不可能都是“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时常与“事与愿违”、“逆水行舟”相伴。

关键是要认识自己,相信自己,脚踏实地走好自己的路,保持一颗平常心。

做好每天要做的事情,享受生活,享受做好每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快乐,就会有足够的力量承担一旦到来的挫折和痛苦。

只想着“如意”,不付出努力,不经历曲折,是不可能“事成”的。

因此,一个人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有经受成功、失败、得宠、受辱、幸福、痛苦的准备,因为这些都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历程。

保持一颗平常心是一种感觉和心态,是世事泰然处之的品质,是一种自信和成熟。

其实,人生真正的收获和进步,往往是受到委屈的时候所得到的,只有这时候才能弃旧图新,自励自强。

有意识地委屈自己的过程,恰恰是超越自我的过程,是自我蜕变和升华的过程。

这又何尝不是人生的需要呢?

保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