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Word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交流(装满水到一到)
独立思考交流
说出简单的推理过程
独立思考
交流方法。
二、感受容量单位统一的必要性
1.我们已经知道容量的单位有大也有小,那这些水壶的容量有多少呢?
出示两个水壶,两种型号茶杯若干(A<B)
把水壶A装满水倒入茶杯A
把水壶B装满水倒入茶杯B
问:
A水壶能倒满几杯水?
B水壶能倒满几杯水?
A水壶的容量就比B水壶的容量大吗?
2.使用统一的杯子再倒一次
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
为了准确测量和计量容量的多少,要使用统一的容量单位
观察感受
仔细观察实验过程
交流观察实验结果
(A壶倒出的杯数多)
猜测交流
观察
交流发现
三、感受“升”
1.出示挂图,我们在哪儿能找到容量单位
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可用符号“L”表示
2.“升”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出示:
“练一练”第2题
3.感知1升的多少
出示量杯,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现在,老师将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根据回答板书: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出示各色一升饮料的包装盒
4.体验1升的多少
把1升的水倒入纸杯中,看看能倒几杯?
观察挂图
交流结果
互相交流升的应用
独立完成交流
认识量杯以及量杯上刻度的含义
观察并交流观察结果(一个长、宽、高都是1分米的正方体容量正好是1升)
观察交流
观察交流
体验1升
四、巩固练习
练习一第2题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
巡视个别指导
独立完成
交流判断理由
五、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的学习,让你明白了哪些知识?
布置实践作业:
以有刻度的容器,分别用倒水或看刻度等方法,去了解家中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
互相交流
教后反思:
课题:
认识毫升
书p3-4页的例3、例4,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4-6题。
主备;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教学准备:
滴管、量桶、水等。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
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
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
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1升=1000毫升;
……
二、认识1毫升
1、出示教材图片,问:
从中知道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交流后指出: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做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
2、1毫升有多少呢?
取量筒,介绍:
这个量筒最少的刻度是5毫升,现在我们要用它和这个滴管来找1毫升有多少滴,你有什么好办法?
实验:
大约要205滴才是5毫升
算:
205÷
5=21(滴)
2、
说一说:
1毫升水是多少水呢?
3、介绍生活中量毫升的容器:
有时我们生病了,要喝一些药水,(取一药水瓶)读:
成人每次喝15~20毫升。
我没有量杯,那怎么才能找到这15~20毫升药水呢?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
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学生交流
(可以先用滴管滴5毫升,再除以5就得到了1毫升的滴数。
)
每个组派人上来,用老师准备的滴管在瓶盖内滴21滴水(1毫升),组内传一传,看一看1毫升的水大约是多少?
学生交流想法
三、看书并认识看刻度
回答书上的提问:
21滴水大约是1毫升
看量杯上的刻度时,要看贴着刻度的水面高度,不能看水面中间,因为这个图是立体的。
升是比较大的容量单位,1升=1000毫升。
学生独立看书,看完后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如:
计量比较少的液体,常用毫升作单位;
四、完成练习一
1、第5页第4题。
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2、第5页第5题倒出100ml饮料,数一数你要多少口才能把它喝完。
再算一算,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
先交流:
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
3、第6页第6题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
4、填空:
4升=()毫升毫升=()升
9升=()毫升5000毫升=()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
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
算一算。
(我自己:
4口;
100÷
4=50ml)
五、全课小结:
说说你对毫升的认识。
升与毫升练习
书练习一第7-12题。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能正确地使用合适的容量单位。
2、能通过一些常见容器的测量和估计,提高学生这方面的认识能力。
一、练习指导
1、概念梳理:
复习容量单位升和毫升:
2、练习一第7题。
下面各容器的容量用什么单位计量比较合适?
3、练习一第8题。
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4、练习一第9题。
(1)看图说说每个量杯里各有多少毫升水?
(2)再算一算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5、练习一第10题。
练习升和毫升的进率:
(1)在○里填上>
、<
或=
900毫升○1升6升○6000毫升
3升○2500毫升7000毫升○8升
6、练习一第11题。
7、常见容量的估计
(1)指导做计量液体的器具
(2)估计几个常见的容器,并用自制的器具量一量,和自己的估计比一比。
可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容器具体的容量,如热水瓶约3升……
填完后讲评汇报,说说自己估计的方法。
说说自己计算的方法。
二、补充练习
1、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
一瓶娃哈哈有180升。
…………()
明明今天喝了400毫升牛奶。
…()
水瓶的容量比奶瓶的容量大。
1升水重1千克。
……()
用滴管滴100滴水大约是100毫升。
()
2、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计量比较少的液体,用()作单位,计量比较多的液体,用()作单位。
①升②毫升
一瓶洗发水有750(),一瓶可乐有1.25()
(2)、一个纸杯可盛水200毫升,5个纸杯可盛水1()
甲容器可盛水3000毫升。
乙容器可盛水3.1升。
甲容器的容量比乙容器的容量()。
①大②小
3、解决问题。
(1)一瓶娃哈哈饮料200毫升,多少瓶娃哈哈正好1升?
(2)食堂的王师傅把4升油平均装在8个油壶里,平均每个油壶装多少毫升?
(3)甲容器可盛水200毫升,乙容器比甲容器多盛水50毫升,丙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2倍,丙容器可盛水多少毫升?
(4)一瓶光明牛奶的容量是2升,明明每天喝了200毫升牛奶,喝了8天。
这些牛奶喝完了吗?
(5)甲、乙两个容器一共可盛900毫升水,已知甲容器的容量是乙容器的8倍,甲、乙两个容器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学生判断
选几题让学生说思路
学生独立完成
三、布置课后练习
到商店去看一看,有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各是多少毫升;
有哪些物品是用升坐单位的,各是多少升。
附送:
2019年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来自武店小学的朱守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运算律”第一课时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知识结构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按照用不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出两道算式----把两道算式写成等式,分析两道算式之间的联系----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发现规律----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交流规律----给出用字母表示的运算律等式这样的顺序呈现教学内容。
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2.本课在学生已经学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学习的,教学乘法分配律,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整数范围类的基本运算律,而且有利于他们更灵活地解决计算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3.教学目标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决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初步体会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能联系实际,主动参与探索、发现和概括规律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发现数学规律的愉悦感和成功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4.教学重点:
充分考虑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认为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5.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探索并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
二、说教、学方法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思维活泼,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第七册学习了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已经初步具备探索和发现运算律并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经验,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
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观察、操作、归纳等方式自主建构新知识。
◆教学方法:
本着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动手实践等教学方法。
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围绕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来创设情境。
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直接导入新课,并展开自主探究。
2.动手实践。
在探求运算律的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学生动态的数学实践。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交流。
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我多次组织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在交流中感悟。
帮助学生更深刻的领会新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等
三、以生为本——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来唤起学生的记忆
(二)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校有5个同学就要去参加“无锡市少儿书法大赛”了,书法组的张老师准备为他们每人买一套漂亮的服装,我们一起去看看好吗?
(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
【设计意图: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交流算法,初步感知。
(1)提问: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再问:
买5件上衣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呢?
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列出算式,再算一算。
(2)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再分别说说两个算式的意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帮助解释。
两个算式解决的都是同一个问题,它们的计算结果也相等,那你会把这两个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3)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式65×
5+45×
5和(65+45)×
5
(4)再问:
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启发:
比较这个等式两边,它们有什么异同?
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感悟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变教学生“学会”为指导学生“会学”。
先组织学生通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两个不同的算式之间建立起联系,得到了两个等式,并比较这两个等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
】
2.深入体验,丰富感知。
引导:
现在请每个小组拿出本子再写出一些像这样的等式,分组汇报、交流。
给学生提供体验感悟的空间,为学生提供符合乘法分配律和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的五组算式,引导学生在小组辨析与争论中,进一步形成清晰的表象。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再写出一些符合乘法分配律的等式,既为概括乘法分配律提供更丰富的素材,又加深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3.揭示规律。
像这样的等式,写得完吗?
你能用自己的方式把这些等式中存在的规律表示出来吗?
请同学们先在小组里说一说。
(2)反馈时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学生可能用语言描述,可能用字母表示……)
a加b的和乘c,与a乘c的积加b乘c的积的和是相等的。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
[板书:
(a+b)×
c=a×
c+b×
c]
你们发现的这个知识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什么叫乘法分配律?
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4.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
c=a×
c+b×
c
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
这就是数学的美。
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学生不仅发现乘法分配律的知识,而且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数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三)实践运用,巩固内化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
①(42+35)×
2=42×
□+35×
□
②27×
12+43×
12=(27+□)×
③15×
26+15×
14=□○(□○□)
④72×
(30+6)=□○□○□○□
提问你们是哪根据什么来填写的,第1、2两小题在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乘法分配律的特征。
2.选择。
找出得数相同的两个算式。
(28+16)×
728×
7+16×
7□
15×
39+45×
39(15+45)×
39□
17×
(20+1)74×
20+74□
40×
50+50×
9040×
(50+90)□
通过辨析,学生更加清楚乘法分配律的内涵,同时要提醒学生第3小题中的74×
1可看成74。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也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实际意义。
4.做第5题,重点提示学生第2题48×
3-45×
3可以写成(48-35)×
3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第3题是开放题,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练习设计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形式活泼,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这些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学生改善学习方式。
(四)回顾再现,升华新知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来学习的?
在本节课即将结束之时,让学生畅谈学习收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将所学知识得到及时有效的梳理和巩固。
四、提纲挈领——说板书
运算律---乘法分配律
(65+45)×
5=65×
5
c
两个数相加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相加。
良好的板书就是一个微型的教案,是课堂教学的缩影。
本课的板书,我力求最简洁的语言让学生得到最深刻的记忆。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内容,感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