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和反映现实世界的问题。
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客观标准。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哲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
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源是一个。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人们从哲学基本问题的高度,从一般和个别关系的角度对世界本质的认识。
3.物质范畴
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4.运动和静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它包括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永恒运动着的。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相互包含。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事物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时的状态。
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核心、总特征和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6.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内部和事物之间都包含矛盾的两个方面,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事物的运动发展在于自身的矛盾运动,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一般和个别)统一于客观事实。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它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的实质和核心。
量变质变规律:
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产生新质,然后,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量变是质变的基础和必要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和形态。
否定之否定规律:
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肯定和否定两方面矛盾斗争的结果,是事物自我发展的过程,但是否定并不是全盘抛弃,而是“扬弃”,是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新事物否定旧事物然后被更新的事物否定,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螺旋式”向前发展。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即事物的发展表现为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7.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如何?
如何正确认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过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可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的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①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这些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被人们人以创造,也不能被人们任意消灭,规律是客观的。
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行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③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9.简述事物普遍联系的含义及认识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实际意义
(1)联系的含义
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
联系是普遍的。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联系的客观性
①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臆造并不存在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重要特征。
联系的多样性及表现
①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
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②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只注重那些直接的、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视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意义: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学习全局的、全面的、联系的看问题,克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10.联系实际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
任何矛盾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来说:
第一,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有区别。
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个性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第二,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相互连接不可分割,共性就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就存在与特殊性之中,共性总是无数个性中带有共同性的东西,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任何个性总是与一定的共性相联系而从在。
第三,普遍性、共性与特殊性、个性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随着层次的不同和范围的扩大,二者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辩证的关系原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它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
11.认识事物的度有何重要意义,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读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部分扩张。
这一原理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要重视质变,也不忽视量变,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脚踏实地。
12.试述辩证的否定观,认识事物发展事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有何实际意义。
辩证的否定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有两个特征,他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也是新事物与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理解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开辟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以我们要:
第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心。
第二,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第三,坚持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还要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的观点。
13.简述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试区分现实的可能性与非现实的可能性。
第一,依存关系:
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体现并受制于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第二,转化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是反对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的有力武器。
现实可能性是指在现实当中充分的根据和必要条件,因而在现阶段就可以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非现实可能性是在现实中虽有一定的根据,但投入缺乏充分的和必要的条件,暂时还不能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
第二章
1.认识论两条根本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即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及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3.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并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不等于主观
客体:
主体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关系:
实践关系;
认识关系;
价值关系;
审美关系。
实践是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求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围绕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发展的动力。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即目的)。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
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性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第一,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二,认识过程的循环性和上升性。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1)区别:
从内容上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从形式上看,感性认识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理性认识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于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它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于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三种形式,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
(2)联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直接经验的结果,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揭示了事物的本质规律,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坚持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6.真理客观性和辩证性
客观性:
a、内容客观,包含不依人意志转移的客观内容
b、检验标准客观,实践检验为标准
辩证性:
a.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须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否则就不成其为真理,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任何真理由于都会受到人类实践水平和范围以及认识能力的限制,它只能是对无限的物质世界发展的某一阶段、某一方面、某一层次的认识,因而是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有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又是辩证转化的。
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绝对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7.实践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有其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8.真理与价值关系
区别:
真理:
主体认识客体状态的符合关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世界。
价值:
客体属性和主体需要的满足关系,按照人的生存发展需要去改造世界。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
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第二,价值的形式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价值的实现必须以对相关真理的正确把握为前提才能成功。
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既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又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9.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述实践标准的辩证性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实践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决定的。
真理是主观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就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
而把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能够作为沟通而这桥梁的,真理本身是做不到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能做到。
其次,事件之所以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还取决于实践本身的特点。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所以,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为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无条件性。
主要表现在:
从现实的角度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第二个标准。
从发展的角度讲,实践能够最终对一切认识的真理作出判断。
所谓实践标准的相对性,是指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和有条件性。
a从现实角度讲,实践总是具体的,处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实践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他对人是检验的广度、深度和精度都是有限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证实或驳倒现有的某些理论、观点和学说,而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理论、观点和学说。
B从发展的角度讲,认识是发展的,实践本身也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要有一个多次反复的过程,一种认识的真理性,即使已被今天的实践所证实,还会被之后的更高水平上的实践所否定、修正、补充和完善。
10.什么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试根据二者的辩证关系说明客观真理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11.根据真理与价值,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关系谈谈自己应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章
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决定着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运动规律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A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作用方式、反馈方式的不同。
3.简述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它又对社会存在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即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4.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
(一)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基本形态1、唯意志论唯意志论认为,少数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人类历史就是由这些“大人物”随心所欲地创造的。
至于人民群众,则被看作是“消极的”、“被动的”、“惰性的物质”,是这些少数英雄人物的盲目追随者,是供他们使用的“材料”。
2、宿命论宿命论认为,决定社会历史发展的是某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如“上帝”、“天命”、“神”、“绝对精神”等等,而英雄人物则是诸如此类精神力量的体现者或受托人。
而人民群众只能俯首听从这些神秘精神力量和英雄人物的支配
(二)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存在的原因1、认识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认识根源在于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或只看到思想动机。
2、社会历史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社会根源是生产力还不够发展,大多数人从事生产劳动,少数从事政治统治,垄断精神文化生活。
3、阶级根源唯心主义英雄史观的阶级根源在于历代剥削阶级为了维护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剥削和统治,总是对历史发展的真相作歪曲的宣传,百般吹捧他们的领袖人物和政治代表,极力贬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三)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同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相反,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社会生产方式新陈代谢的历史,因而也是人民群众创造活动的历史。
唯物主义坚定地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
5.根据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谈谈自己对环境、资源、人口这一全人类所面临的共性问题的认识。
6.简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根据这一规律,说明我国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7.简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第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A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改变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
B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信息时代)c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第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对社会历史创造起决定作用,简述杰出人物的产生。
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杰出人物:
作用a他们是一定历史任务的发起者b实现历史人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c真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产生:
a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定受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他们只能在特定历史条件的基础上发挥作用,而不能超出特定历史条件。
C杰出人物的出现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这是偶然现象。
第四章
1.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即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大再生产。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社会分工的不同(代表不同性质物质利益主体)—生产商品不同(各自有相对独立的物质利益)—需互通有无(采取商品交换形式)。
3.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的内涵:
使用价值: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
商品中凝结或物化了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价值不能独立存在,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离开了价值的使用价值就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二重性的内涵
具体劳动:
是指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创造商品使用价值的劳动,它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抽象劳动:
是指撇开了各种具体形式的、一般的或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是抽掉了一切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源泉,是劳动的特殊社会形式。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统一于同一劳动过程之中;
具体劳动规定什么劳动、怎样劳动的问题,抽象劳动则讲的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长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