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99032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环境学期末复习Word下载.docx

c.毁林荒地

7.旱灾的危害

(1)旱灾危害主要表现在:

一是由于土壤水分含量低,使作物的正常生长受到抑制,造成农业减产或无收;

二是由于地表径流量的减少,造成城市及工业用水短缺、人畜饮水困难、航运中断(直接损失);

此外,三是干旱还可能诱发其他灾害的发生,如饥荒、疾病、火灾、虫灾、土地退化及空气质量恶化等。

(2)旱灾是世界上最为普遍的一种自然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干旱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

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是伏旱和伏秋连旱,西北大部分地区常年干旱,华南地区旱灾也时有发生。

8.工业废水具有的特点

(1)污染量大

(2)成分复杂

(3)感官不佳

(4)水量水质多变

第二章大气环境

1.大气的分层

(1)对流层:

大气层的最底层

(2)平流层:

对流层顶至距地面50km高度的大气层

(3)中间层:

平流层顶至距地面85km左右的大气层

(4)热成层:

中间层顶部至距地面250km(太阳宁静期)或500km(太阳活动期)的大气层

(5)散逸层:

大气层的最外层,距地面500km以上到2000—3000km,大气稀薄,温度高

2.大气污染

(1)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的定义起源于对有害物质的观察,亦即大气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并持续足够的时间,足以对公众健康、动物、植物、材料、生态或环境要素(如大气性质、水体性质、气候等)产生不良影响或效应。

(2)大气污染可以分为两类:

天然源及人为源。

a.天然源:

是指自然界自行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污染源,例如火山爆发、森林火灾、自然风尘、海洋飞沫等。

b.人为源:

是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例如工业企业排放源、家庭炉灶与采暖设备排放源、交通运输污染源。

(3)大气污染物:

是指由于自然过程或人类活动排入大气,并对人和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按其来源,一般可以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a.一次污染物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

b.二次污染物是指进入大气的一次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或一次污染物与正常大气组分发生化学反应,以及在太阳辐射的参与下引起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的新的污染物,它常比一次污染物对人和环境的危害更为严重。

c.注意:

温室气体不属于大气污染。

3.几种典型的大气污染

(1)煤烟型污染

(2)交通型污染

(3)酸沉降污染

4.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三条渠道:

(1)呼吸道吸入;

(2)随食物和饮用水摄入;

(3)体表接触侵入。

第三节大气污染控制

一、清洁能源

当前,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世界能源的三大支柱,构成了全球能源家族结构的基本框架。

清洁能源战略包括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各种节能技术等。

(一)常规能源的清洁利用

常规能源指已经大规模生产和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和电力等能源。

(二)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核能、氢能等。

(1)太阳能

(2)水能

(3)风能

(4)海洋能

(5)生物质能

(6)地热能

(7)核能

(8)氢能

(三)节能

节能是指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接受的一切措施,高效的利用能源资源。

二、绿色交通

(一)合理的交通规划

(二)发展清洁汽车

三、末端治理

(一)烟尘治理技术

(二)二氧化硫治理技术

(三)氮氧化物治理技术

工业企业排放的氮氧化物主要通过以下方法去除:

(1)吸收法

(2)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3)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四)氟化物治理技术

四、环境自净

大气环境的自净有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扩散、稀释、氧化、还原、降水洗涤等)和生物作用。

第三章土壤环境

1.土壤污染:

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超过土壤自净能力或者明显高于土壤环境基准或土壤环境标准,并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2.土壤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或潜伏性

(2)不可逆性或持久性

(3)危害的严重性

3.土壤污染源

土壤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如活动的火山。

人为污染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按照污染途径,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为来自工业和城市污水,以及固体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畜禽排泄物、生物残体和大气沉降物等。

4.土壤污染物的类型

按污染物的属性分为:

(1)有机物类:

可分为天然有机物类和无机物类

(2)无机物类:

主要有重金属和放射性核素物质,以及有害的氧化物、氟化物、酸、碱、盐等。

5.土壤的自净

土壤环境都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和强大的自净作用。

土壤的自净作用是指在自然因素作用下,通过土壤自身的作用,使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数量、浓度或形态发生变化,活性、毒性降低的过程。

按其机理不同,可分为物理自净作用、物理化学自净作用、化学自净作用和生物作用四个方面。

(1)吸附、解吸

(2)沉淀、溶解

(3)生物自净作用

6.土壤污染防治

土壤污染的防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防”,即采取对策预防土壤污染,二是“治”,即对已经污染的土壤进行改良、治理。

(一)土壤污染源的控制

(二)污染土壤的修复

(1)土壤农药污染的治理

a.生物修复

b.化学添加剂和农艺措施

(2)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

a.施加改良剂

b.客土法、水洗法

c.电化法、热解吸法

d.生物修复

第四章固体废物

1.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定纳入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2.固体废物的分类

(1)按化学活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活性分为化学活性废物(易燃易爆废物、化学药剂等)和化学惰性废物(废石、尾矿等)。

(2)按化学性质分类

固体废物按化学性质分为有机废物(农业固体废物、食物残渣、剩余污泥、废纸、废塑料等)和无机废物(高炉渣、钢渣等)。

(3)按形态分类

固体废物按形态分为固态废物(粉状、粒状、块状)、半固态废物(剩余污泥)和液态废物。

(4)按污染物特性分类

固体废物按污染物特性分为一般固体废物、危险废物,以及放射性固体废物。

(5)按来源分类

固体废物按来源分为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及农业固体废物,其中前两者占主要地位。

3.固体废物污染危害

(1)侵占土地

(2)污染土壤

(3)污染水体

(4)污染大气

(5)影响环卫

(6)其他危害

4.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控制(措施)

(1)鼓励城市居民使用耐用环保材料

(2)加强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制度

(3)改进城市燃料结构,提高城市燃气化率

(4)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

(5)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与处置,通过焚烧处理、卫生填埋处置等无害化处理处置措施减轻污染。

第五章物理环境

1.噪声: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人们不需要的,使人厌烦并干扰人正常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声音统称为噪声。

2.噪声的主要特性

(1)噪声是一种感觉性污染,在空气中传播时不会在周围环境里遗留下有毒有害的化学污染物质。

对噪声的判断与个人所处的环境和主观愿望有关。

(2)噪声源的分布广泛而分散,但是由于传播过程中会发生能量的衰减,因此噪声污染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

(3)噪声产生的污染没有后效作用。

一旦噪声源停止发声,噪声便会消失,转化为空气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热能。

3.噪声来源

(一)交通运输噪声

(二)工业生产噪声

(三)社会生活噪声

(四)建筑施工噪声

4.噪声控制

发生噪声污染必须有三个要素:

噪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者。

原则上讲,噪声控制的优先次序是噪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和接受者保护。

(一)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1)合理的土地利用和功能区划分

(2)交通干线的合理布局

(3)建立卫星城

(二)技术措施

降低噪声源本身的噪声是治本的方法,比如用液压代替冲压,用斜齿轮代替直齿轮,用焊拉代替接,以及研究低噪声的发动机等。

常用的办法就是吸声、隔声、消声、隔振、阻尼、使用耳塞、使用耳罩等。

5.电磁辐射的来源

(一)天然源

(1)雷电

(2)火山爆发、地震和太阳黑子活动引起的磁暴

(二)人为源

(1)冲脉放电

(2)高频交变电磁场

(3)射频电磁辐射

6.电磁污染的控制

电磁污染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传播:

一是通过空间直接辐射;

二是借助电磁耦合由线路传导。

因此,控制电磁污染的手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是将电磁辐射减小到容许的强度;

二是将有害影响限制在一定的空间范围。

(一)安装电磁屏蔽装置

(1)屏蔽罩

(2)屏蔽室

(3)屏蔽衣、屏蔽头盔和屏蔽眼罩

(二)其他措施

积极采取综合性防治对策。

例如,工业合理布局,使电磁污染源远离稠密居民区,并在它们之间设立安全隔离带,隔离带内种植灌木和林木;

加强管理,改进电器设备,以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电磁污染;

在近场区采用电磁辐射吸收材料或装置;

实行遥控和遥测,提高自动化程度,以减少工作人员接触高强度电磁辐射的机会等。

7.光污染:

是指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它主要来源于人类生存环境中日光、灯光,以及各种反射、折射光源造成的各种过量和不协调的光辐射。

8.一般光污染可分成三类:

(1)白亮污染

(2)人工白昼污染

(3)彩光污染

此外,核爆炸、电焊、熔炉等发出的强光,以及一些专用仪器设备产生的紫外线也会造成严重的光污染。

第六章生物环境

一、生物入侵

(一)生物入侵相关概念

(1)生物入侵又称生物污染或生态入侵,指当外来物种进入一个新的地区不仅能存活、繁殖,而且形成种族,其种群的进一步扩散已经或即将造成明显的生态破坏和经济负面后果的事件。

(2)入侵物种:

是指某种原本生活在异地、通过自然或人为途径进入本地生态环境中成为野化状态,并带来无法控制或根除的灾难,甚至影响经济、生态安全、国际贸易发展,进而危害到人畜健康的物种。

(3)本地物种:

是指自然分布的,无直接或间接引入,不需要人类干预能够存活繁衍的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

(4)外来物种:

是相对于本地物种而言的,即出现在其自然分布范围和分布位置以外的某些物种、亚种或更低级的分类群,包括这些物种能生存和繁殖的任何部分、配子或繁殖体。

(5)发生生物入侵的物种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外来的,不是本地原有的;

二是外来物种对本地物种生态系统造成了危害。

(二)生物入侵的途径

(1)人为有意引入

(2)无意识引入

(3)自然入侵

(三)生物入侵的生态危害

(1)入侵物种形成大面积的优势种群影响本地物种的生存

(2)压迫、排斥本地物种,造成物种单一化,导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3)与本地物种争夺食物或直接取食本地物种

(4)破坏景观的完整性和自然性

(5)影响遗传多样性

(6)危害农林业和经济的发展

(7)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三、生物多样性

(一)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复合体,以及各种生态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的总和,是环境多样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生物多样性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包括难以计数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这些生物所拥有的基因,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形成的复杂的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等。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主要有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四个层次。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直接价值

2.间接价值

3.备择价值

4.存在价值

(三)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2.生境破坏和破碎

3.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4.外来物种入侵

5.环境污染

(1)遗传多样性的丧失

(2)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3)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丧失

6.农业和林业的品种单一化

第七章全球变化

1.全球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地球系统复杂的多重相互作用的机制,是目前全球变化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2)分析地球系统各种尺度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

(3)建立地球系统变化的预测理论及方法

(4)提出全球资源和环境科学管理的建议

2.全球变化的后果

全球变化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在不同时间与空间尺度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1)温室效应:

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和木材燃烧放出的气体,能够吸收太阳光中的长波辐射,储存能量,减少阳光的反射,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引起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有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甲烷、氟氯烃等。

(2)臭氧层破环: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紫外线,人类活动中释放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层遭到破环,南极出现臭氧空洞。

臭氧层减薄,导致人类相关疾病发病率大大增加,同时对农作物亦有诸多负效应。

(3)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对森林的过度需求,导致物种灭绝。

(4)土地退化:

天然植被破环,表土被冲刷带入海洋,泥沙淤积,导致海床抬高。

(5)赤潮:

海洋遭受污染,过量的有机物和营养流入海洋,导致浮游藻类爆发性繁殖生长,呈粉红色或红褐色,染红了海水,因此称为赤潮。

第八章环境多样性原理

1.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多元的、多线索的、多样态的,而不是一元的、单线索的、单一样态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其主体独特生活史的产物和表征,都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语言多样性

(二)宗教多样性

(三)民族文化多样性

(四)民族风情多样性

2.人类创造的多样性

创造一般是指产生前人未有的,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理论或事物。

人类需求是人类创造的驱动力。

人类创造同样具有多样性。

3.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多样性

(1)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界面多样性

(2)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方式多样性

(3)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多样性

(4)环境效应多样性

第九章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1.人与环境的和谐程度

(一)适应生存

适应生存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的最低层次。

(二)环境安全

环境安全是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另一种量度,是建立在适应生存的基础上的。

(三)环境健康

环境健康是指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环境系统功能正常,环境质量良好,人类身心健康,生命质量有保障。

(四)环境舒适

环境舒适代表着更高的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程度,需要比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良好的环境和生态作为基础。

(五)环境欣赏

在环境欣赏的和谐程度下,人类物质需求已经得到相当充分的满足,精神需求成为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2.世界四大人种表现出生态适应现象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1)人类对地理环境影响的生物生态适应性,不论其种族和民族的属性如何,都会在同样的方面表现出来。

(2)人类生态适应的反应率,即人类特征的变化,是在某种族所固有的界限范围内实现的,这是人类对地理环境适应的自然遗传性。

(3)人类对极端环境的生态适应具有补偿性特征。

(4)人类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最普遍和明显的特征,在于组成人体的化学元素与其所处环境的化学元素本地值的相关性。

(5)人类的食物结构是人对环境中生存资源的一种文化生态适应,而人的生物生态适应又与这种文化生态适应息息相关。

3.根据自然灾害的特征及自然灾害在地球环境系统中出现的位置,可以将自然灾害分为以下类型:

(1)天文灾害:

超新星爆发、陨石冲击、太阳辐射异常、电磁爆、宇宙射线。

(2)地质灾害:

火山爆发、地震、山崩、雪崩、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

(3)气象、水文灾害:

旱灾、水灾、风灾、沙尘暴、雪灾、雹灾、寒潮、霜冻、低温、陆卷风及气候异常。

(4)海洋灾害:

台风、海啸、风暴潮、海水倒灌、海岸侵蚀、厄尔尼诺现象、赤潮。

(5)土壤生物灾害:

森林火灾、农业病虫害。

2.影响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因素

(1)自然灾害活动程度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3)自然灾害承受程度

3.自然灾害危害程度评价指标

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系统的危害程度是根据受灾人口、损毁房屋、受灾农作物面积和经济损失等进行综合评价的。

4.环境灾害

所谓的环境灾害是指在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类活动作用超过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致使自然环境的系统结构与功能遭到毁灭性破坏,以至部分或全部失去其服务于人类的功能,甚至对人类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社会现象,它具有自然与社会双重属性。

5.环境舒适指人居环境舒适。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环境舒适”是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基本要求。

6.城市居住

从总体上讲,居住区的环境舒适包括以下内容:

(1)住宅:

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2)交通:

有方便安全的交通系统。

(3)生活服务设施:

满足居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具有合理的服务半径,方便日常生活和活动。

(4)绿地:

应满足居住区环境的需求、美化的需求、游憩的需求,以及防灾避难、隐蔽建筑等需求。

7.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适宜农民居住、适宜农村发展。

8.以决定自然景观审美品格的基本要素——自然性为视角,可以将自然景观分为大地景观和天象景观。

(1)大地景观又可以分为山景、水景、平原景

(2)天象景观又可以分为气象景观和星象景观

(3)自然景观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的无限多样的展现形态:

它的形象、它的色彩、它的声音、它的状态、它的气息。

第十三章人口—环境调控

1.人口再生产,是指由许多个人组成的人口整体每时每刻都经历着出生、成长、死亡的生命不断更替、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过程。

2.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发展的规律

人类生存离不开特定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不同的自然因素对人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自然因素影响人口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制约人口总量和影响人口地域分布两个方面。

(1)一定区域内自然资源的丰歉程度决定其人口总量的多少

(2)人口多数分布在自然环境较适宜生存的区域

(3)不同的自然条件对人口的承载力有所不同

(4)自然灾害制约人口发展,但这种影响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减弱

3.小结

人类发展的历程虽然是曲折的、多变的,但是一直有特定的规律在支配着这一发展过程,即支配人口发展的五类规律:

自然规律、技术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环境规律。

4.中国人口发展情景分析——方案一

(1)人口总量情景分析

(2)劳动年龄人口数量情景分析

(3)老龄化趋势情景分析

第十七章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鲜明的表达了两点观点:

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发展;

二是发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能力。

这既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否定,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思想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吸取了以往发展道路的经验教训,根据多年的理论和实际研究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2)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一是以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

二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三是以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为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