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84390 上传时间:2022-12-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78.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练习第二阶段能力训练卷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该图反映了(  )

A.鸦片战争结束后传统的中外朝贡体系逐渐动摇

B.清末民初以后不平等条约的总数呈现下降趋势

C.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不平等条约体系基本瓦解

D.订立不平等条约的数量与中外战和关系成正比

7.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

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

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其中的“第二次反思”付诸政治实践开始于(  )

A.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B.中法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8.晚清某论著写道:

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

东西律例,以法为宗。

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

“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

“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

”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

A.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

B.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

C.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

D.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

9.1913年10月,张謇出任北洋政府工商、农林两部部长。

他上任后在《实业政见宣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棉铁主义。

他认为:

“为捍卫图存计,若推广植棉地、纺织厂是;

又唯有开发极大之富源,以驰逐于世界之市场,若开放铁矿、扩张制铁厂为是。

”其主张(  )

A.反映了当时北洋政府重视发展实业

B.推动了中国官办钢铁业的艰难起步

C.终因棉织钢铁业均无发展而成泡影

D.推动中国棉织业和钢铁业极大发展

10.“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

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  )

11.胡适指出:

“……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传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天还是不错的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

‘人家这样做,我也应该这样做吗’?

”材料中胡适强调的是(  )

A.对古代制度的怀疑否定

B.对事物的评判要依据现实需要

C.不相信过去存在的事物

D.对传统信仰持肯定态度

12.著名学者傅斯年在1920年曾指出:

“从(1919年)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了。

中国人从发明世界以后,这一觉悟是一串的:

第一层是国力的觉悟;

第二层是政治的觉悟;

现在是文化的觉悟,将来是社会的觉悟。

”这里对“社会的觉悟”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中下层平民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B.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

C.知识分子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增强

D.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传播

13.1923年3月,苏联向孙中山提供了200万墨西哥银元的经济援助,并支援了武器,派遣了政治和军事顾问。

孙中山对他们下达的主要任务是:

“按苏联模式组建军队,建立北伐桥头堡。

”这表明当时(  )

A.苏联已经实现了工业化

B.国民党放弃旧三民主义

C.孙中山开始走社会主义道路

D.国民党为统一中国作准备

14.近代以来,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城市社会的主流,但有学者认为“中国旧式婚姻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

同一时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妇女从事农业和制造业,尤其在纺织工场更多,但当时也有人认为家务和厨房是妇女适合的领域。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拉美妇女的地位低于中国

B.中国与拉丁美洲都很落后

C.社会变迁过程遇到了阻力

D.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15.下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出口中国通商口岸中外船舶吨位百分比。

它反映出(  )

年份

中国(%)

英国(%)

美国(%)

日本(%)

1928

23.9

36.7

4.2

25.6

1930

18.8

36.8

29.3

1932

25

40.02

4.0

14.6

1934

41.9

3.9

14.1

1936

30.5

39.5

2.6

17.2

A.中国航运在中外对比中发生了质的变化

B.门户开放政策使英国一直保持着“世界工厂”的地位

C.美国经济危机形势越来越严重 

D.1932年日本比例陡降,与九一八事变有关

16.“中华人民共和国依靠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保证逐步消灭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

”这一内容最有可能出自(  )

A.《共同纲领》B.1954年宪法

C.中共八大决议D.1982年宪法

17.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

新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示意图

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18.1956年关于中国的军事发展方向在中国高层中是有分歧的,不少人主张发展常规武器,所谓“你打你的原子弹,我打我的手榴弹”,而张爱萍将军有一句名言:

“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棍。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当时中国高层军事发展路线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B.事实证明张爱萍将军的“打狗棍”战略已被否决

C.经过之后十年奋斗中国即将拥有第一根“打狗棍”

D.当时中国因为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核武器阻力重重

19.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

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

材料中的举措推动了(  )

A.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B.政府部门职能的转变

C.《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出台

D.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20.“不管黑猫黄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给这句民间谚语赋予了时代精神而传遍神州,家喻户晓。

这反映了邓小平怎样的思想(  )

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③

二、非选择题(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一姓之变革而已。

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

——张謇《张季子九录·

文录》

(1)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之革命”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更替的根本区别,并分析造成“孙中山之革命”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的主要原因。

(7分)

 

材料二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军民协商统一办法。

总期人民安堵,海宇氱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清帝逊位诏书》

材料三 法学教授高全喜谈道:

“清帝不是逊位给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是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这是它与中国传统禅让的不同之处。

——《立宪时刻》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帝逊位诏书》颁布的意义。

(3分)

(3)有人将《清帝逊位诏书》看成是中国版的“光荣革命”。

你是如何看待这一论断的?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政府垄断了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

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人民所必需的商品的生产和分配,如盐和铁等。

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特权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6~17世纪,由于经济中已产生强有力的资本主义企业和1688~1689年革命中取得的新自由,英国必须以空前规模的技术革新回答日益扩大的市场挑战。

1600年,一些学者已创立了皇家学会,伦敦成了欧洲科技活动中心和近代实验科学的发源地……英国的创造发明蓬勃开展,不久就出现了第一批成果,如纽可门蒸汽机、达比炼焦熔炉。

——徐吉责《世界近代中期经济史》

材料三 世界工业生产相对份额比较表(1750~1900年)

1750年

1800年

1830年

1860年

1880年

1900年

英国

1.9

4.3

9.5

19.9

22.9

18.5

中国

32.8

33.3

29.8

19.7

12.5

6.2

——保罗·

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材料四 中国在1787年时为纯粹的农业生产国,工业生产只占很小的比例……到了1920年,工业产值增加到54.27亿元,所占比例也由原来的9.1%提升为23.8%……需要指出的是……近代机器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尚不到20%,并且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中国仍然为一个农业国。

——杨德才《中国经济史新论》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模式的利与弊。

(4分)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说明材料二、材料三之间的逻辑关系。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工业化的世界背景以及与英国相比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6分)

23.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当代中国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

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

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1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

……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

谢尔曼、乔伊斯·

索尔兹伯里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始的)这场讨论的内容是,究竟什么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场讨论深层的含义则是要解决中国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因此,这是一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和社会主义命运的大讨论。

——邢贲思《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

重要意义和重要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和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承担的相同历史使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艺复兴在把“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贡献。

(5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必要性。

##

一、选择题

1.C 解析:

注意时间信息“之后几十年里”。

1807年后的几十年里出现银贵钱贱的主要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鸦片走私更加猖獗,白银外流,银价激涨。

2.A 解析:

资产阶级领导的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均没有发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也没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故排除B、D两项。

义和团运动并未体现出“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排除C项。

太平天国运动中则有“平等的许诺”(《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理想天国),也有“特权的森严”(定都天京后严格的等级制度),故选择A项。

3.B 解析:

轮船招商局作为当时的中国企业,能和外商签订平等的协议,本身就是一种被认可,这说明外商不得不通过协商的方式来与其谈判,因此证明了招商局的实力。

轮船招商局目的是求利,而且的确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A项错误;

C项“根本”与史实不符;

D项招商局的存在就是一种对抗外商的表现,而不是损害国家利益。

4.B 解析:

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企业,诞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中国新兴的阶级,故B项正确。

外国资本家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便于经济掠夺”,A项与“新变化”要求不符;

C项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带来的客观作用;

D项与“新变化”的要求不符。

5.B 解析:

由时间信息“1895年”即可判断,“钥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而B项为《马关条约》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B项。

A项为《南京条约》的内容,C、D两项为《辛丑条约》的内容。

6.A

7.C 解析:

根据题干“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指的是洋务运动学习西方技术后,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仍然战败,故在这次失败之后,进行了第二次反思,转而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选C项。

8.B 解析:

由“今按法国律例,民律……凡一切子女……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可知作者利用西方近代法律来论证儒家思想的一些观点。

这符合维新派的思想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故B项为正确答案。

9.A 解析:

材料中张謇的身份是北洋政府工商、农林两部部长,因此《实业政见宣言书》这一文件有政府施政的性质,故这足以说明当时北洋政府重视发展实业。

推动了中国官办钢铁业的艰难起步的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

当时中国的棉织业确有比较迅速的发展,而近代钢铁业并未有极大发展,故排除C、D两项。

10.C 解析:

从字形看,A项中有“王”,B项中有“土”,D项中有“八方”,三者都反映了王权或皇权专制体制下人们对国家的理解。

C项中有“民”,这反映出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思想,这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出现的,故选C项。

11.B 解析:

胡适的主张是实用主义,从材料信息可知其对于传统存有质疑态度,而判断的依据是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

胡适主张对传统东西要根据现实判断,并不是完全否定或完全肯定,故排除A、C、D三项。

12.A 解析:

傅斯年认为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B、D两项在五四运动前已在中国出现,而C项在材料中未能体现。

只有A项符合“将来是社会的觉悟”,社会的觉悟应是指普通老百姓生活思想和习俗的改造。

13.D

14.D 解析:

注意本题求答的是“原因”,即归纳对近代中国的婚姻新现象、同时期拉美殖民地妇女职业的状况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联系两个地区的近代史实,可知它们都是由于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习俗的改变,从而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生活与习俗,故D项符合题意。

A项与史实不符;

B项不能解释婚姻自主的原因,C项与材料意思不符。

15.D 解析:

中国航运在整个过程中虽有所变化,但是还没有达到质的变化,故A项错误。

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提出的对美国有益的对华政策,故B项错误。

美国在这一时期处于经济危机,但是从图中1928年至1934年所占百分比基本上没有变化,所以说“形势越来越严重”不成立。

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上下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抵制日本而提倡国货,这造成日本出现对华经济比例下降和中国经济比例的上升的局面,故正确答案为D项。

16.B 解析:

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材料内容与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基本一致,故1954年宪法会涉及这一内容。

《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D项制定于1982年,故排除A、C、D三项。

17.C

18.D 解析:

由材料可知,中国高层关于军事发展路线的分歧并非不可调和,排除A项;

1964年我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这说明张爱萍将军的主张得到实现,而此时离1956年为8年,故排除B、C两项;

而从“再穷”的表述可知当时中国发展核武器的主要障碍是经济基础薄弱。

19.A 解析:

C项是1984年出台的,它是对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包括农村和城市。

D项转型的过程很长,不是通过一个“以税代利”就可以实现的。

B项表述过于笼统,排除。

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可判断,正确答案为A项。

20.C 解析: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正式形成的标志,“南方谈话”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关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关系,具有思想解放的作用,①④正确,②③未能体现,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1.参考答案:

(1)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建立了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原因:

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

(2)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

为民国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

有助于民国中央政府尽快获得国际承认。

(3)答出下列一种答案即可。

(只作出判断而未分析理由不得分)答案1:

同意。

清帝和平逊位,南方革命党人和北方政府达成妥协合作,中华民国建立。

答案2:

不同意。

《清帝逊位诏书》是情势所迫的结果,作出的政权安排和南北合作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

解析:

(1)问第一小问从辛亥革命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政治体制来分析。

第二小问从辛亥革命爆发的经济因素、思想因素来分析。

(2)问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清帝逊位诏书》的颁布为民国政府全面继承清朝统治权和疆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

从材料三可以看出结束了清王朝统治,逊位给了一个未来的立宪共和政体。

第(3)问可以任选一个观点回答。

同意该观点可以从中华民国建立,与“光荣革命”后建立君主立宪制相类似。

不同意该观点,可以从它没有为民国奠定坚实基础角度回答。

22.参考答案:

(1)利:

生产规模大;

技术水平高;

产品质量好。

弊:

限制民间手工业自由发展;

助长了官场的腐败;

不利于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产生。

(2)“光荣革命”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提供制度保障;

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材料二中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推动了材料三中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

(3)世界背景:

两次工业革命;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特点:

从时间、经济基础、技术力量、发展速度、经济结构、制度保障等方面回答。

(答出3个角度即可)例如:

起步晚;

基础薄弱;

技术落后;

发展缓慢;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封建政府阻挠。

(答出2点即可)

(1)问根据手工业发展,“利”可从规模、技术、质量等方面加以归纳,“弊”可从政治腐败、国家政策限制等方面加以分析。

(2)问首先概括观点,再结合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和科技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以阐释。

第(3)问“世界背景”可以从根本推动力如科技革命、对外政策等方面分析;

“特点”可以从时间、经济等角度概括。

23.参考答案:

(1)背景:

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

影响:

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

(只要答案可以体现“利用先秦思想治理国家”即可得分)

(2)使命:

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

贡献:

把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勃兴。

(3)必要性: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个人崇拜和“左”倾思想仍束缚着人们的头脑,严重影响中国的发展。

(1)问联系百家争鸣的背景和对秦汉的影响即可,但史实要典型和有针对性。

(2)问结合文艺复兴时西欧的时代要求和文艺复兴的意义回答。

第(3)问实际就是要求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的社会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