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82955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7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docx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

题目: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美丽乡村道路设计

摘要

重庆市开州区厚坝镇位于重庆开州区东部,地处三峡库区小江回流处,镇政府坐落在开云路距老城10公里的古墓岭,距开州区新城12公里。

厚坝镇土壤以冲积土、紫色土为主,全镇最该海拔822米,最低海拔156米,其后比较温和,年均气温14.5℃-18.5℃,一月均温3-7℃,七月均温25.4-29.4℃,年降水量1227-1326毫米,无霜期266~306天,施工条件良好。

本设计为联络乡镇村街的地方支线四级公路,设计时速为:

20KM/h,项目起终点桩号:

K0+000~K2+692.785,设计长度:

2692.78m。

设计分为场平工程及道路工程,主要包括平面设计、纵、横断面设计、路基路面设计及挡土墙设计等,主要操作手段为纬地和CAD。

关键词:

纬地8.0、CAD2014、场平工程、道路工程。

一、场平工程设计说明

1.1设计依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2、《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15;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4、《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市建设部分)(2013年版);

5、现场测量的现状地形图;

1.2土方计算:

根据总平面图设计,运用横断面法计算施工范围内填挖方高度及土石方量,土石比由监理及业主现场确认。

设计高程、填挖方高度根据总平面设计确定。

1.3施工要求:

1.3.1淤泥清除:

对场平区域内的水田等淤泥存在地进行大面清淤处理,确保场平范围内的回填土的密实性、稳性及挖方区域的安全文明施工。

并将挖出来的淤泥集中堆放,为场区后期环境绿化充当种植土。

在清除淤泥前应先将积水排除干净,排出过程中需要确保排除的积水,不影响其他交叉施工区域。

建筑基础及道路路基填方范围内的淤泥需要清除厚度大体根据合同范围内施工,但任然需要根据现场情况确定,以开挖后看见原老土为准,其他填方区域内的淤泥可采用抛石挤淤办法进行施工,若实际施工难度超出合同范围内,则需联系甲方工程师与甲方成本部和监理代表一同前往现场确定施工方法,并根据方法变更设计或签订增添合同。

1.3.2表土处理:

土方单位对于挖方地段及填方地段前的进行清理表土施工。

清理表土厚度应根据现场实际地质情况确定。

以土方开挖施工看见硬度较高的岩石(或老土)为准,并将清除的表土集中就近堆放,若不能及时处理需用彩条布覆盖,以保证安全文明施工。

1.3.3超挖与减填:

场地平整设计标高为规划标高。

施工场区道路根据建成后道路的使用功能、建筑的设计年限、绿化的设计要求另行确定。

减填高度按照场地平整区填方高度的±0.5米内控制。

1.3.4边坡控制:

(1)、填方地段边坡:

填方高度8-20米时,边坡坡比为1:

1.75,当填方高度小于8米时,边坡坡比为1:

1.5。

(2)、挖方地段边坡:

若实际施工区域地质条件中存在粉质粘土、强风化砂岩、泥岩时,边坡坡比采用1:

1的比例刷坡,其它岩石边坡暂且采用1:

0.2的比例,但若设计区域为缓坡景观地带,则挖方坡度按1:

1.5的比例控制。

对粉质粘土,强风化砂岩、泥岩区域需要开挖后才能达到设计坡度要求的施工边坡,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处理,以防人为滑坡、山体小规模崩塌发生,确保安全文明施工。

(3)、陡坡场地平整:

若按照设计要求需要对坡比大于1:

5的陡坡进行场地平整,预防填筑前须将地面挖成台阶式,且台阶宽度不少于1米,并将台阶顶面做成比例为2-4%的反向横坡,以防机械或人工施工时填方滑动而影响坡的稳定,陡坡地段需机械施工或者人工爆破施工时,需特别注意施工范围内或爆破影响区域内的电路安全、民用住宅及现场施工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1.3.5压实度标准:

若施工路段存在土、石路床必须用12-15T振动压路机碾压检验,反复碾压达到终压条件后其轮迹差不得高于5mm,注:

土质路床不得有翻浆、软弹、起皮、波浪、积水等现象出现。

道路路基压实度(重型击实标准)不得低于下表:

填控类型

路面底面以下浮度(cm)

压实度(%)

填方路基

0-80

≥93

填方路基

>80

≥90

挖方路基

0-30

≥93

注:

建筑地坪用地区域的压实度需≥90%,其他草坪景观场地、室外硬质铺地等处需≥85%。

1.3.6场地平整排水:

进行场平工程前,应先将施工作业范围场地内表面置水排除干净,应充分利用市政雨污水管道,同时要防止水土大面积流失。

临时点排、排水沟或者盲沟均应引到已形成管网里面。

场地工程时应根据土的透水性将表面土刷成小坡度横坡,并注意排水,清理散土,以利地面排水,当地面自然排水困难而无永久性管网可利用时,可设置临时排水设施。

1.3.7边坡防护:

场平过程中,土方开挖超过2米时需布设挡土墙。

1.3.8其它要求:

(1)、填土要求:

挖方地段开挖出来的块石、片石或页岩等均可作为填方石料。

尺寸不得超过30cm,注意密实度,不得用建筑垃圾或者淤泥土作为填料,若需分层碾压其厚度不得超过40cm。

(2)、进行场平工程时挖方、填方不得影响施工界限范围外的其它建筑与市政设施,不得超出用地红线.具体按甲方报建图为准。

(3)、分层夯实施工时,土的种类、厚度、夯实机规格应更具具体规范操作施工,监理单位确定压实系数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回填工作。

(4)、填方路段的夯实机作业区的石块粒径应小于15cm,若采用人工夯实,填料粒径不得大于5cm。

(5)、填方压实系数高于0.9。

(6)、其它未说明事项,按照相关规范执行。

二、道路工程设计说明

2.1参照规范:

《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GJJ37-2012)

《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D40-2011)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TF30-2014);

《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G/TF20-2015);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建部分2013版)

《道路交通标志及标线》(GB5768-2009)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GJJ45-2006)

《市政公用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13版修订版)

包含其它有效的规程、规范及设计指导意见。

2.2技术标准及技术指标:

本工程参照有关规范、标准,其主要技术设计指标如下:

道路等级:

四级公路

设计时速:

20Km/h

车道数:

两车道

路基宽度:

6.50m

会车视距:

40m

超车视距:

100m

路面类型:

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0年

路基设计洪水频率:

1/50

地震烈度:

6度(可不设防)

路槽底土基回弹模量:

≥20MPa

2.3道路线形:

2.3.1平面设计:

本设计平面线形基本按规划图控制。

2.3.2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基本根据设计控制标高及相应规范要求进行设计。

2.4路基设计:

2.4.1路基设计:

基层主要是刚冲刷能力和抗变形能力较好,且坚实、平整性好。

路基设计时,应采取一些的防护措施,防止各种对路基性能产生危害的自然因素,确保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结合选线路段的高差、水文地貌等因素,并考察原有路基的使用情况,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路基设计。

2.4.2路基填料:

路基材料应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规范的规定。

填料的强度应符合下表规定:

路基填料强度(CBR)的最小值:

填方类型

路床以下顶面深度(mm)

最小强度(%)

城镇快速路、主干路

其它等级道路

路床

0-300

8.0

6.0

路基

300-800

5.0

4.0

800-1500

4.0

3.0

>1500

3.0

2.0

路基填筑前应先清除表层淤泥、腐植土等,路基填料不得使用淤泥、有机土、草皮、生活垃圾和含有腐朽物质的土,粒径超过10cm的土块回填时应打碎。

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砾(角砾)类土、砂类土应优先选作路床填料。

用不同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回填,每一层应采用同类填料。

2.4.3路基压实标准:

填方路基应分层碾压铺筑,均匀压实,有条件时应设置试验段。

更具不同等级的道路、工程量的大小、施工条件允许范围来选用合理的压实机械,并控制好压实系数。

为使路基获得足够的强度、稳定性和抵抗路面荷载下沉产生的变形能力,保证路基、路面的综合服务水平,路基压实度及路基各部分填料粒径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路基压实度及填料要求:

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

压实度(重型击实)

填料最大粒径(cm)

填料最小强度(CBR)%

填方路基

上路床

0~30

≥95

10

6

下路床

30~80

≥95

10

4

上路堤

80~150

≥94

15

3

下路堤

150以下

≥92

15

2

零填及路堑路床

0~30

≥95

10

6

0.3~80

≥95

10

4

如发现过干土,应当适量洒水;如发现过湿土,并产生一系列“弹簧”现象,应采用挖开晾晒或换土,或加粒料等措施进行处理,保证压实系数。

具体路基处理方法见下表:

序号

分类

处理方法

原理及作用

适用范围

1

碾压及夯实

重锤夯实,机械碾压,振动压实,强夯(动力固结)

利用压实原理通过机械碾压、夯击,把表层地基压实;强夯则利用强大的夯击能,在土、低饱和度的黏性土,杂地基中产生强烈的冲击波和动应力,迫使土填土等,对饱和黏性土应慎动力固结密实

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粉土、低饱和土的黏性土,杂填土等,对饱和黏性土应慎重采用

2

换土垫层

砂石垫层,素土垫层,灰土垫层,矿渣垫层

以砂石、素土、灰土和矿渣等强度较高的材料,置换地基表面软弱土,提高持力层的承载能力,扩散应力,减小沉降量

适用于暗沟、暗塘等软弱层的浅层处理

3

排水固结

天然地基预压,砂井预压,塑料排水板预压,真空预压,降水预压

在地基中设竖向排水体,加速地基的固结和强度增长,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加速沉降发展,使基础沉降提前完成

使用于饱和软土层,对于渗透性极低的泥炭土,必须慎重对待适用于处理饱和软弱土

4

振密、挤密

振冲挤密,灰土挤密桩,砂桩,石灰桩,爆破挤密

采用一定的技术措施,通过振动或挤密,使土体的孔隙减少,强度提高;必要时,在振动挤密过程中,回填砂,砾石,灰土、素土等,与地基土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适用于处理松砂、粉土、杂填土及湿陷性黄土

5

置换及拌入

振冲置换,深层搅拌,高压喷射注浆,石灰桩等

采用专门的技术措施,以砂、碎石等置换振冲置换软弱土地基中的部分软弱土,或在部分软弱拌,高压喷射注浆,土地基中掺人水泥、石灰或砂浆等形成加固石灰桩等体,与未处理部分土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量

黏性土、冲填土、粉砂、细砂等;振冲置换法在不排水剪切强度Cu<20kPa时慎用

6

加筋

土工聚合物加筋,锚固,树根桩,加筋土

在地基或土体中埋设强度较大的土工聚合土工聚合物加筋,物、钢片等加筋材料,使地基或土体能承受锚固,树根桩,加筋抗拉力,防止断裂,保持整体性,提高刚土度,改变地基土体的应力场和应变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改善变形特性

软弱土地基、填土及陡坡填土、砂土

2.4.4路基边坡及用地范围:

(1)、本设计填挖方路段路基边坡坡率,参照有关设计规范,拟定填方路段路基按多级边坡放坡:

一级边坡坡率为1:

1.5,二级边坡坡率1:

1.75,三级边坡坡率为1:

2,填料为粗粒土,级间设置2米宽边坡平台。

本项目填方路段均采用边坡填筑,由于道路两旁规划中为后期开发利用,道路边坡防护仅采取撒草籽防护即可。

(2)、挖方路段的边坡设计应遵循“缓坡率、宽平台、固坡脚”的设计原则,路堑边坡设计以防水、保湿、防风化为主,结合坡面防护,降低边坡高度,连续施工。

边坡坡率根据该路段情况,岩质弱风化边坡坡率为1:

0.3,土质挖方路基边坡坡率为1:

1~1:

0.5并设置宽2米的边坡平台。

在坡脚均应设置排水沟,挖方边坡坡顶均设置截水沟。

开挖的地质情况与地质勘察报告有不符之处,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道路路堤两侧排水沟外边缘以外或坡脚以外、路堑截水沟外边缘以外3m范围内的土地应纳入道路用地范围,具体征收范围由业主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4)、其它辅助措施:

A、加强路基排水系统的综合设计,及时引排地面水和地下水。

根据水文发育情况,在路堑边坡上设置仰斜排水孔、支撑渗沟,在边沟下设置纵横向排水渗沟。

B、加强路堑边坡防护与支挡综合设计,重视坡脚的稳定,因地制宜在路堑坡脚设置支挡工程。

C、避开雨季施工。

2.4.5特殊路基:

(1)、斜坡处理设计:

在路线纵向填挖交界处及一般斜坡路基横向填挖交界处,很容易出现路基开裂甚至滑移。

为减少因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开裂和滑移,本工程拟采用如下措施:

A、对所有自然边坡坡度陡于1:

5的路段,原地面均挖台阶,台阶宽度不小于2m,并设置2%~4%的内向坡。

B、为防止水对斜坡路基的影响,拟加强斜坡路基内的纵横向排水,同时加强施工和监控。

C、设置纵、横向盲沟,加强填挖交界处的路基排水。

(2)、软土路基处理:

A、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软基处理根据地形地貌、填土高度和地质状况选择适宜的处治方案,尽可能就地取材,换填时就近利用路基挖方,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可能保护好周边环境。

B、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选择处治方案时,不仅遵守经济合理的原则,更考虑到路基长期的安全稳定。

C、施工可行、满足规范要求:

2.4.6路基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

(1)、根据设计图表,施工方法及注意事项严格按照《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范》、《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及相应的规范、规程进行,做到认真组织,合理安排,精细施工。

(2)、老路路段施工的时候,如果发现强度不足时,应进行补强。

(3)、为保证路基边部的强度和稳定,施工时压实宽度需超宽30cm压实,最后削坡,严禁出现贴坡现象。

路基宽填部分土石方数量未计入设计文件,可在施工组织设计时统一考虑。

(4)、设计中未对清理场地的植物土作专门的弃置处理,施工时可将其填筑于路堤边坡或者弃土堆的表层,以加速植物生长,形成植物防护,减少水土流失。

路基弃土应集中堆放,不得随意处理,山坡上弃土应注意避免破坏或掩埋路基下侧的林木、农田及其它设施。

沿河弃土应注意避免堵塞河道或引起水流冲毁农田、房屋等。

沿线水稻田路基中挖出的淤泥,尽量弃于荒坡,可考虑就近临时征地堆弃,然后作为复耕用土。

(5)、施工过程中要结合沿线地质情况,注意边坡的稳定防护和段落间不同坡率的渐变,砌筑工程要严格控制石料强度、石料规格、砂浆标号、砌筑方式(必须采用坐浆法)等。

(6)、路基土石方开挖前,应结合路基永久性排水设施修建足够的排水工程,以确保良好的施工条件。

对地质不良路段或高填深挖地段,应统筹安排,尽量避免雨季施工。

对设置支挡工程的挖方路段,路堑开挖后应及时进行支护,填方地段应边支挡、边填筑,避免支挡构造物完成后再进行填筑。

路肩墙内侧路基要求用石料填筑。

(7)、石质挖方路段,不宜采用大爆破的方法,必须采用时,应作专门设计,并按有关规定实施。

沿线在靠近村寨处爆破施工时,尽可能采用松动爆破,必要时,应进行覆盖。

(8)、陡斜坡地段(地面自然横坡度或纵坡度陡于1:

5)填筑路堤时,应将原地面挖成宽度不小于1米的台阶,台阶底做成坡比为2%-4%向内倾斜的坡度,并在开挖台阶之前清除草皮及树根。

(9)、路基土石方数量表中的土石成分,是根据沿线调查资料、出露情况等综合分析判定的。

由于沿线地质情况复杂,个别地段难免会与实际情况有所不符,施工时,应测出土石分界线绘制出界限草图,整理资料后报请监理和甲方工程师认可后,由施工单位修改土石成分作补充协议,或作设计变更。

(10)、填方路基宜选用级配较好的粗粒土作为填料。

当采用不同的填料填筑路基时,应分层填筑,每一水平层应采用同类填料。

(11)、对挡土墙长度不够或因地质与实际开挖不符的个别路段,报请监理工程师认可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或作相应设计变更。

(12)、本工程采用一阶段施工图设计,未对路线上高填方、高挡土墙、深挖路段进行地质钻孔,深挖方路段在施工时应密切观察地质变化情况,防止出现路基大面积垮塌现象;高填方,高挡土墙路段应随时监视路堤的沉降变化,并严格按《路基施工技术规范》的要求,控制路堤填筑速度,避免出现路基失稳。

2.5基层设计:

2.5.1基层是路面结构中直接位于面层下的承重层。

基层的材料与施工质量是影响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最关键因素。

目前大量采用的结构较密实、孔隙率较小、透水性好、适宜于机械化施工、技术经济较合理的水泥、石灰及工业废渣稳定材料路面基层,通常称之为无机结合稳定基层。

2.5.2在粉碎的或原状松散的土(包括各种粗、中、细粒土)中,掺入一定量的水泥或石灰等无机结合料和水,经版赫尔城的混合料经压实及养护后达到预期强度,称为水泥或石灰稳定材料。

在粒料中按配合比分别掺入水泥和石灰的混合料,分别成为水泥稳定粒料、石灰稳定粒料等。

当用一定量的石灰和粉煤灰与其他集料相混合、并加入适量的水,经拌合而成的混合料经压实及养护后达到预期强度,称为石灰粉煤灰稳定土或稳定集料。

2.5.3基层施工技术:

(1)、材料与拌合:

A、基层施工材料:

石灰、水泥、土、集料等原材料应进行实验检测,检测参数符合设计及相关规范要求后方可使用,并严格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材料配合比设计,施工单位应提供相关材料的合格证书及规格参数。

B、城区施工应采用集中拌合方式,不宜采用路拌方式,以保证配合比准确,且达到文明施工要求。

C、应根据道路设计规范及使用年限等对原材料含水量变化、集料的颗粒组成变化,及时调整。

D、拌合前,应先对集料颗粒进行严格把控,筛选出集料中不符合要求的粗颗粒。

E、宜用混凝土搅拌机进行拌合,拌合时注意配合比均匀。

(2)、运输与摊铺:

A、拌合的稳定土类混合料应及时运送至施工现场。

B、运输过程中应对水分蒸发和扬尘污染做相应保护措施。

C、摊铺前路床应湿润。

D、雨季施工应注意石灰、水泥等受潮。

(3)、压实与养护:

A、压实系数应根据不同的施工要求经标准试验后决定。

B、摊铺后的集料应当天压实成活。

C、压实成活后应立即洒水养护,或者用无伤害覆盖物掩盖,保持湿润。

D、养护期间禁止测量通行。

2.6面层设计:

2.6.1面层设计是以最低的使用寿命周期提供一种路面结构,在设计使用期内能按目标可靠度满足预定的使用性能要求。

同时,路面结构所需的材料、施工技术和资金符合当地所能提供的条件和经验。

2.6.2面层施工技术要求:

(1)、面层铺筑前,应对基层的厚度、密实度、平整度、路拱等进行检查。

基层若有坎坷不平、松散、坑槽等,必须在面层铺筑之关整修完毕,并应清扫干净。

根据设计图纸放出路中线、边线、设置胀缝、缩缝等桩位。

基层检验合格后可安装模板。

采用钢模板,长度3-4米,接头处拼装配件应牢固。

模板高度与面层厚度相同。

模板两侧用铁钉打入基层固定。

模板底面与基层顶面紧贴。

模板安装后进行检验,必须符合路面施工规范要求。

模板安装后,涂刷脱模剂,安装传力杆和胀缝构造钢筋以及新旧路面衔接板构造钢筋;钢筋安装位置必须准确,传力杆安装可用钢筋支架固定。

(2)、透层与粘层:

面层施工前,应在基层表面喷洒透层油,待其完全渗入基层后开始摊铺作业。

双层式或多层式热拌面层之间应喷洒粘层油。

(3)、运输:

装料前应在运料车车厢板上喷洒隔离剂,为保证摊铺连续性,应在施工前多备料。

(4)、摊铺:

摊铺前应对模板的间隔、高度、润滑支撑情况和基层的平整、润滑情况,钢筋的位置和传力杆装置的情况。

混凝土混合料运送到摊铺地点后,直接倒入安装好侧模的路槽内,并用人工找补均匀,发现离析应用铁锹翻拌。

(5)、压实:

A、沥青路面施工应配备足够数量、状态完好的压路机,选择合理的压路机组合方式,根据摊铺完成的沥青混合料温度情况严格控制初压、复压、终压(包括成型)时机压实层最大厚度不宜大于10m各层应符合压实度及平整度的要求。

B、碾压速度做到慢而均匀,压路机碾压速度应符合规范要求,具体见下表:

压路机碾压速度(km/h):

压路机类型

初压

复压

终压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适宜

最大

钢桶式压路机

1.5-2

3

2.5-3.5

5

2.5-3.5

5

轮胎式压路机

3.5-4.5

6

4-6

8

振动式压路机

1.5-2(静压)

5(静压)

1.5-2(振动)

1.5-2(振动)

2-3(静压)

5(静压)

C、压路机的碾压温度应根据沥青和沥青混合料种类、压路机、气温、层厚等因素经试压确定,规范规定的碾压温度见下表: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温度(℃):

施工工序

石油沥青的标号

50号

70号

90号

110号

开始碾压的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

正常施工

135

130

125

120

低温施工

150

145

135

130

碾压终了的表面温度,不低于

钢轮压路机

80

70

65

60

轮胎压路机

85

80

75

70

振动压路机

75

70

60

55

开放交通的路面温度,不高于

50

50

50

45

D、初压宜采用钢轮压路机静压1-2遍。

碾压时应将压路机的驱动轮面向摊铺机,从外侧向中心碾压,在超高路段和坡道上则由低处向高处碾压。

复压应紧跟在初压后开始,不得随意停顿。

为防止间距过长沥青温度下降压不实,摊铺机摊铺长度不超过80m压路机即应跟上。

E、密级配沥青混合料复压宜优先采用重型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以增加路面不透水性,其总质量不宜小于25t。

 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 1/2轮宽。

对粗集料为主的混合料,宜优先采用振动压路机复压(厚度宜大于30mm),振动频率宜为35~50Hz,振幅宜为0. 3~0.8mm。

层厚较大时宜采用高频大振幅,厚度较薄时宜采用低振幅,以防止集料破碎。

相邻碾压带宜重叠100~ 200mm。

当采用三轮钢筒式压路机时,总质量不小于12+相邻碾压带宜重叠后轮的1/2轮宽,并不应小于200mm。

F、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

终压应选用双轮钢筒式压路机或关闭振动的振动压路机,碾压不宜少于2遍,至无明显轮迹为止。

G、为防止沥青混合料粘轮,对压路机钢轮可涂刷隔离剂或防粘结剂,严禁刷柴油;亦可向碾轮喷淋添加少量表面活性剂的雾状水。

H、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路段上转向、掉头、加水或停留。

在当天成型的路面上,不得停放各种机械设备或车辆,不得散落矿料、油料及杂物。

I、接缝:

a)、沥青混合料面层的施工接缝应紧密、平顺。

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0mm (热接缝)或300~400mm (冷接缝)以上。

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

应采用3m直尺检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韩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