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课明暗与立体
教学目标:
1.了解明暗色调的形成及物体明暗与立体的表现方法,知晓利用明暗色调表现物体立体形象是素描的一种基本方法。
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素描作品的欣赏,了解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他们作品的艺术价值,能运用以学知识对素描作品进行分析和欣赏。
通过学习、观察、动手操作,体会明暗与立体表现的关系。
2.在观察的过程中进行实践,体会明暗的的规律;运用不同的明暗色调表现技能,尝试创造出有倡议、具有立体感的素描作品。
3.增强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作意识,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自己的个性,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感受素描艺术独特的魅力和美感。
教学重点:
认识明暗形成的基本规律和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多种明暗表现方法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具:
媒体各种风格的范画(或图片)石膏体
学生准备:
绘画铅笔素描纸
教学方法:
讲授法欣赏法示范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调试媒体及课件、物品准备;
2、检查学生用具;
3、组织教学。
二、导入目标:
1、范画、名画欣赏(媒体播放课件)
(让学生欣赏与感受)
2、明暗色调形成的基本原理;
光的照射使物体形成明暗色调。
3、明暗变化的规律:
A、光源的强弱及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B、光线与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的色调不同;
C、观者距物体的远近、感受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D、物体本身的色彩、肌理、质感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E、物体所处的环境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4、光与明暗的关系:
三大面:
即亮面(明部)、灰面(半明部)、暗面(暗部)
五调子:
即在三大面的基础上,细分为亮面(明部,包括高光)、
灰面(半明部或中间调子)、明暗交界线、暗面(暗部)、
反光和投影。
5、明暗调子素描的观察和表现方法:
整体-------------------局部----------------整体
6、素描使用的媒材:
A、固体材料:
笔、纸
B、液体材料:
水墨、水彩
C、辅助材料:
画架、画板
7、明暗素描的表现技法:
A、基本技法:
竖排线、横排线、对角线、随意线、交叉线、斑点、块面。
(教师示范)
B、薄涂技法:
淡彩画法
C、水墨技法
D、拼贴技法
E、版画技法
F、电脑技法
G、综合技法
8、作画步骤:
(教师选一物体示范)
A、确定物象
B、反复叠印,留出空间想象、创造
C、完成平面形象的组合、设计
D、利用明暗变化,画出空间立体关系
板书设计:
明暗与立体的表现
(一)、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
1.光线的强弱和远近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2.光线和物体的角度不同,明暗色调不同。
3.物体本身色调、质地、肌理不同,明暗的感觉不同。
4.光与明暗的关系:
“三大面、五大调”。
(亮面、灰面、暗面、明暗交界线、反光和投影)
(二)、明暗的表现方法
块面法、用点法、用线法、薄涂法、水墨法、拼贴法、版画法、电脑法等等
三、学生实践:
指定某一物象让学生尝试体验
四、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并适当帮助学生掌握要领。
课后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学习了物体明暗变化的基本规律,知道了怎样运用明暗变化表现石膏几何体的立体感,并用画笔把他们描绘出来,效果还可以。
教学反思: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懂得写实素描石膏几何体写生的意义。
了解物体在光的照射下,会产生深浅不同的明暗关系。
把这种关系画出来,就能表现具有立体感的物体。
学生在课上都能认真观察,仔细写生,因为初次接触素描绘画,所以有的学生还不太能绘制线条,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型掌握得还算可以。
第二课课题:
寻找美的踪迹
课时:
2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综合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
认识肌理,从整体和局部寻找美、体会美
2、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3、情感:
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肌理的美
2、合理构图
教学难点:
从多角度发现事物的美。
教具学具准备:
数码相机、牙刷、吸管、水粉颜料、水粉笔、墨水、宣纸等
课件内容:
1、不同数量花的欣赏
2、长城远近照片的欣赏
3、树林、沙漠以及树叶、沙粒的欣赏图片
4、肌理图片的欣赏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不同的数量不同的方法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1、请学生欣赏一朵花照片、几朵花照片和许多花的照片。
教师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
小结:
一朵花明朗清晰、几朵花重叠绽放,许多花绚丽多彩。
2、揭示课题
我们一起来《寻找美的踪迹》。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请学生欣赏长城的远观和近看的图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远近的不同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教师再分别请学生谈谈对三张照片的体会
师小结:
近处的长城威严壮观,远处的长城宛如一条长龙盘旋在山间。
教师启发学生:
古代诗人杜甫曾有一首诗来形容庐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也是来形容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美。
2、请学生欣赏树林、沙漠的照片(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发现宏观和微观,整体和局部都可以表现出不同的美)
提问学生:
从这些自然的景色中,还隐藏着哪些美的踪迹呢?
小结:
这些景色都是我们平时注意到的美。
成林的大树很美,片片的树叶也美丽。
无限的沙漠很美,颗颗的沙粒也很美丽。
3、学生用这种排比句的形式表达自己找到的美丽。
(设计意图:
开拓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发现美的踪迹。
)
例如:
汪洋的大海很美丽,滴滴水珠也美丽。
我家的房屋很美丽,整齐的砖瓦也美丽。
我们的学校很美丽,……也美丽。
4、欣赏肌理图片。
(设计意图: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肌理现象,找寻肌理制作的方法。
)
自然界的肌理图片以及制作出的肌理图片。
(制作的肌理图片表现点和线的各一张)
在欣赏照片肌理现象中,提问学生:
你觉得它们象什么?
在欣赏制作的肌理图片中,提问学生:
这是用什么方法制作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一幅是用白菜的叶子沾墨拓印制作成的。
制作肌理图片中的第二幅是用揉皱的纸张沾墨,然后打开后的效果。
学生讨论
小结:
线可以用吸管吹,用墨和生宣纸渲染等方法
点可以用牙刷、喷壶、水彩笔点等方法进行制作。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演示其中一种到两种方法。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作业设计:
可以用数码相机直接拍摄风景或者肌理的照片。
也可以用你喜欢的方法制作肌理效果的作品。
四、作业评价:
学生相互欣赏,通过师生互评对作业进行评价。
五、拓展:
(1)用照相机记录事物的发展过程,如植物的生长、季节的变化、昆虫的演化等。
(2)比比,看谁的照片拍得好。
课后小结: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这节课就是用相机来记录我们身边的美,如何用一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来寻找美的踪迹。
反思:
《寻找美的踪迹》这一课的教学要求是让学生用照相机拍摄教室或校园里美的事物和风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捕捉到美好画面的能力让学生发现美、探索美、寻找美。
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大多学生拿不来相机,没法让学生欣赏学生们的作品。
我就让学生欣赏书中的摄影作品,从色彩、构图、内容上讲一讲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让进行讨论,然后分组讲解,
最后每一位同学用文字把自己喜欢的摄影作品写下来,写出你喜欢他的理由,就根据色彩、构图和内容来写。
大多数的同学能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作品中的美。
板书设计:
寻找美的踪迹
第3课记录色彩
教学目标:
1、学习静物的色彩写生,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画出静物写生习
2、训练对静物的形及色彩(光照之下)的观察能力及色彩调色、着色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观察能力、运用、表现色彩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色彩造型的方法。
难点;处理色彩的明度、色相对比关系、理解固有色、环境色、控制画面的色彩调子。
教学过程:
1、欣赏画家的色彩静物写生作品,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
《闪光的器皿》林风眠(1900—1991),广东梅县人。
1918年,林风眠勤工俭学到法国和德国学习绘画。
回国后,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后创办国立杭州艺术学院,任校长及教授。
林风眠对中国传统绘画深入研究,并吸收其他画种之长,融会贯通,是在中国现代绘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四位代表人物之一(其他三位是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梁)。
介绍《闪光的器皿》的艺术特色,对画家用形、光、色表现器皿的方法进行讲解。
2、欣赏课本内范画,介绍静物写生要求:
△构图要完整、充分表现出静物主题的美感。
(有节奏、有韵味。
)
△色彩的整体结构关系得当。
(色相、明度、冷暖关系的对比鲜明又互相渗透调和。
)
△色彩和形体的塑造紧密结合。
(物体色彩真实可信。
)
△色调处理得当。
△构图(色彩处理)在突出主题。
适当选材、摆放合理。
3、过欣赏、讲解,使学生了解静物写生的要求扩色彩表现要求,让学生产生学画的兴趣。
观察角度及画面构图的选择和确定。
指导学生经过对静物的观察,依靠自己的美感体验,选取恰当的观察角度,使静物的主体突出而又完整,充分表现出静物主题的美感。
4、画素描轮廓:
画大轮廓可先用铅笔定一下位置。
画素描稿与静物素描的要领大体相同,区别在于色彩写生稿只需概括出大结构,大布局不必画得过多过细,简单地表现出明暗。
5、仔细观察、描绘静物的固有色、环境色与光源色。
然后在一张小白纸上,做调色练习,逐一将所见的色彩调配出来。
在画面上色前,先进行调配色彩练习,可使学生对将应用于画面上的色彩与自然色彩有了联系,心中有数,以克服与减少作画时上色的盲目性。
6、有条件的话,要指导学生画小色稿。
小色稿是捕捉对色彩的感觉,是对自己观察的检验,是记录色彩的校对,也是正式在画面上布色的参考图。
7、教师讲解色彩写生的作画过程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布局阶段——确定整幅画的色调及大块色彩、黑白灰关系的对比与谐调,这是起稿和布置大片色彩的第一阶段。
画出主次韵律——从局部到整体,又从整体到局部细致地刻画,突出重点部位,画出主次分明、形色逼真的静物画。
收尾阶段——将画面进行整理润色,将精彩部分作进一步的刻画,而使次要部分更概括。
处理好背景的色调,实现预期的画面效果。
8、初学色彩写生时,一般先学水粉画较好。
因为它的画法比较容易掌握。
水粉色有较强的覆盖力,容易覆盖有差错的画面。
水粉作画的方法可分为湿画法、干画法和干湿结合画法三种。
教师可先作些示范,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画法。
掌握好水分是作画的关键,经验从实践中获得。
提醒学生作画调色时,对用水量要仔细观察,逐步掌握水与色的相依关系,及所带来的不同机理效果。
水粉画颜色画在纸上时,由于先画上的底色厚薄不同,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
当一种色彩覆盖在另一种底色上时,因水分含量不同,画上去的色彩干后会出现不同的变化。
水分多、干后颜色变淡,会失去原有色彩的饱和度。
9、提倡大胆用色、大胆作画、多画勤练。
同时需要多看优秀的作品,揣摩艺术规律,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才能提高色彩静物写生的水平。
10、重视教师的范画示范操作
为给学生留有充足的习作时间,色彩演示可择要示范。
如大面积色块怎样涂及画面整体调子;
怎样表现物体的固有色;
怎样表现物体的环境色;
怎样表现物体的光源色;
怎样表现湿画法;
怎样表现干画法;
怎样表现干湿画法;
怎样画背景;
怎样对画面修改润色。
做好示范,让学生学有所得。
11、示范演示静物色彩写生的步骤:
△铅笔定位——大的结构(不必画过细)、布局。
△仔细观察静物的固有色彩及环境(背景)色、光源色(光照)。
调色(分析)、上色。
△介绍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画法。
4、学生调色练习、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示范构图稿),巡视指导。
6、学生优秀作品展评。
板书设计:
第3课记录色彩
冷色调
色彩感受不同
暖色调
小结:
学生兴趣浓厚,学习积极性高涨。
优秀率百分之九十以上。
反思:
亮点思想教育不能缺少,这节课思想教育贯穿始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讲解
学生。
不足色彩水份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4雕与刻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初步了解什么是雕刻艺术,它与我们生活有什么关系,体验雕刻过程中的乐趣。
选择一种合适的材料,尝试雕刻一件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欣赏各类雕刻作品,寻找身边信手可取的材料,让学生通过想象,将平面的内容用雕刻的形式表现出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雕刻作品的设计。
难点:
雕刻作品的刻制。
三.教学准备建议
教具:
各种雕刻作品、雕刻材料(南瓜、橡皮、肥皂、萝卜、石头等)、刻刀、画笔、图案资料等等。
学具:
雕刻材料(橡皮、肥皂、萝卜等)及刻刀。
四.教学建议
导入方式建议:
1、课前可以先请学生查找有关雕刻艺术的资料,在课内稍作交流。
2、教师出示各种雕刻作品或是图片,让学生猜一猜,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3、教师提问:
除此之外你还知道那些材料可以用来雕刻呢?
4、欣赏图片或实物。
新授环节建议:
1、讲解雕刻的分类:
平面雕刻称浮雕,立体雕刻称圆雕。
2、演示制作过程:
首先要选择一块雕刻材料,根据其形状设计出一个动物形象,画好之后用刀将墨线以外的部分刻去,再由大到小修正其形象同时注意它的完整性,最后作细节部分的雕刻,完成作品。
3、引导学生根据材料外形,选择雕刻内容,设计好花纹。
一开始可以选择简单一些的花样或是做浮雕形式的作品。
4、学生作业,教师巡视制导。
期间按步骤出示较好作品,及时提出不足。
教学评价建议: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注重雕刻作品的整体完整。
2、请学生自己介绍设计思路。
3、展示较好作品,教师归纳小结。
拓展活动建议:
1、在此课基础上开展《我设计的新形肥皂》评比活动。
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椭圆形的普通肥皂变成动物、汽车、房屋或是其他形状。
多彩的颜色加上别致的造型一定会吸引更多消费者。
背景材料:
雕刻作品涉及的材料非常多。
有用树根制作的根雕,牛角制作的角雕,象牙制作的牙雕还有玉雕、竹雕,木雕、米雕、粉笔雕刻以及用桃核、橄榄核、核桃做材料的核雕等等。
小结:
学生学习兴趣高涨,作品效果较好。
反思:
雕刻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历史悠久,在了解工艺的同时,感受到雕刻的独特美感,通过动手动脑的练习实践,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雕与刻的乐趣
5浮雕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欣赏浮雕艺术作品,感受浮雕的艺术魅力和特征。
2. 了解浮雕的类别,掌握浮雕制作的步骤和方法。
提高动手表现能力。
二、教学重点:
欣赏浮雕艺术作品,感受浮雕的魅力及特征。
教学难点:
1.使学生了解浮雕的历史及现状。
2.了解浮雕艺术,认识浮雕表现的多样性。
教学手段:
多媒体电化教学
课型:
新授
教具:
电脑、光盘、石膏板等
教授新课:
(一)看图欣赏(感知浮雕)
通过这个环节开阔学生的美术视野,提高审美素养。
1.导入本课。
师:
在历史长河中,人类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璀璨艺术,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组图片,感知本课所要学习的艺术形式。
(板书:
看图欣赏)
播放:
浮雕图片(同学们在音乐的伴随下完成看图欣赏这个教学环节)。
2.浮雕分类:
A 刻线浮雕:
是用凸出或凹入的线条造型 。
B 刻面浮雕:
是用凸出或凹入的面造型。
C 镂空浮雕:
又称透雕,是将形象外的部分全部镂空刻去。
D 线、面结合浮雕:
线面结合:
图案的面是用阳刻法雕刻而成,使其图案凸出,其中装饰线条用阴刻法雕刻,使线条凹陷。
(
3、浮雕的刻法:
(
A 阴刻法:
表现对象凹陷称为阴刻法。
B 阳刻法:
表现对象凸出称为阳刻法。
三、新技法的讲授和实践
(一)介绍几种工具的用法。
(二)以平面石膏板为例,在实物投影仪上讲解演示基本技法:
1、 磨:
在石膏不平的情况下,必须用砂纸磨平,使整块石膏表层平整光滑,画上去的图案也更加清晰。
2、刻:
用斜口刀或尖刀刻画轮廓线,刻画时用力由小到大,行走要放慢,才能使刻画的线条流畅。
3、 铲:
铲时用刀口将图案轮廓线外的部分一层一层铲去,可以用大U形刀,铲时深浅要均匀,否则会出现底板高低不平,铲时要注意图案的边缘线要清晰,底板要保持平整,才能使形象部分突出。
4、 雕:
用平口刀或斜口刀在石膏底板上雕刻出样板,通过底板上麻点状或不规则线条状的雕刻,以衬托光平的图案。
四、辅导学生练习。
2、 操作时注意事项,并注意安全。
3、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操作技法。
4、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操作难点,对学生做出及时纠正,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课后延伸:
设计一幅动物稿子为下节课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浮雕制作的步骤和方法学会正确使用工具,掌握磨、刻、铲、雕等基本技能。
2、 学会用草图表达创作意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是讲解演示基本技法,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操作技法,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操作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难点:
教给学生雕的技法,在石膏上如何表现。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石膏板、砂纸、木刻刀、牙刷。
三、技法介绍及尝试:
1、 教师讲解演示基本技法,学生尝试练习,交流探讨操作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操作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基本技法。
2、 落实“铲”这一教学难点,刀口要放平,逐层铲去背景,用力平稳,深浅均匀,不要停留在局部,以防背景产生高低不平的现象。
3、 操作时注意安全,刻下的石膏粉倒在垫底的废纸里,不要用嘴吹,以防飞入眼睛
3、知识要点:
1、图案设计稿子(动物浮雕)要点:
用明暗把图形的层次关系表现出来,低点画暗、高点留白,这样有助于我们在刻制浮雕前对哪些地方应去掉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时应尽量避免透视和形象的重量,以便最后制作出完整的形象。
2、刻制步骤:
起形---开荒---立位---粗刻---细刻---调整与修饰
3、学生练习:
本节课完成任务:
起形---开荒---立位
4、教师巡视辅导
5、评价:
最后,我组织学生针对课堂作业进行自评与互评。
小结:
今天我们各小组的作品不仅创意好而且制作的也非常精美,希望同学们能够利用所学过的陶艺制作方法,做出更多更出色的作品来!
反思:
本课根据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充分利用随处可取的黏土材料。
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塑造学生喜欢的人物、动物或者景物形象,并通过小小的泥浮雕来了解祖国民间艺术文化。
欣赏泥塑的艺术特色和审美情趣,同时让学生感受泥材,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学生在课上积极动手,动脑,能小组合作的完成作品。
6扇面画
教学目标:
1、了解扇子的历史、相关知识及认识扇面绘画的特点。
2、学习运用水墨画的方法创作扇面画,培养学生的国画绘画能力。
3、欣赏创作扇面画,激发学习中国画兴趣,提高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中华扇子的了解、感受与创造。
难点:
中华扇子文化内涵的了解与感受、水墨表现的经营位置。
教学课时:
2课时
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
教学准备:
(学生):
水墨画工具。
(教师):
教学用工具材料、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㈠故事导入
老师讲故事“王羲之题字售扇”导入。
㈡欣赏扇子
1、学生共同欣赏扇子艺术作品,引出《韩熙栽夜宴图》,简要介绍作品的名称与作者,然后请学生观察:
“古人是怎样纳凉的?
”并说说欣赏感受。
2、介绍扇子的历史、种类和艺术特色等。
⑴老师结合图片介绍扇子的变化。
⑵设问:
“画中的扇子叫团扇,根据形状、材料、结构等的不同,扇子还有许多种,同学们还知道有哪些不同的扇子?
你带来的是什么扇子?
每个部分可以怎么称呼?
”
回答交流,了解扇子的有关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现代日常生活中的扇子和中华古代的扇子图片。
⑶比较分析:
现在我们日程生活中所用的扇子与我们中华古代的扇子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学生结合自己带的、教师带的扇子、课件上展示的扇子,进行交流,了解与感受中华古扇子的艺术与文化。
3、教师小结:
扇子种类繁多,按材质分有羽扇、檀香扇、纸扇等,按形式
分有团扇、折扇等。
4、小结:
中国传统艺术源远流长,书画家扇面上题诗作画,形成了书画艺
术中的“别体之作”,扇子也由此成了融书画、工艺于一体的精美艺术品。
㈢尝试创作
1、教师展示扇子图片认识扇子的结构。
(扇面、扇骨边、扇骨等)
2、教师范作,学生观察。
(注意扇子形状、水墨渲染效果及用笔的干湿浓淡等)
3、学生尝试创作:
用水墨画的方式设计扇面,进行构图练习。
㈣教师指导
针对同学们创作中的问题和优势作评价。
㈤小结延伸。
1、表扬作业优秀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
2、下节课练习注意事项,安排工具材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国画作画工具等。
(教师)水墨画工具、范画等。
教学过程
㈠比较导入
1、比较作业和范作中扇面画的异同。
2、交流后小结:
扇面画的构图以扇形、圆形。
在构图时必须注意这一特征,要想方设法使画面结构饱满、合理美观。
3、再比较:
出示同一内容的三种扇面构图方式,说一说哪一种比较合理。
(见教科书第13页)
4、交流小结:
第一种构图较合理,第二种构图太偏,第三种构图太大,只看到鸟的部分身体。
㈡示范欣赏。
1、教师示范画:
创作一幅有关扇子的作品。
2、学生注意:
扇子的特点;水墨画的创作方法。
3、小结:
注意扇形的构图和运笔的轻重缓急;墨分五色;作品创意等。
㈢学生创作。
1、主题:
自由创作一幅扇面画。
2、创作提示:
着重表现水墨效果;注意构图、墨色、水分控制及创意等。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㈣师生共同点评。
㈤课外延伸小结。
板书设计:
中华扇面
扇子的结构
扇面、扇骨边、扇骨
课后小结:
本节课兴趣浓厚,学习认真,积极动手,最后更是以扇子作为礼物互相赠送,表达同学之间的友谊。
课后反思:
亮点学生们做折扇很认真,掌握了折纸的技法。
不足不同样式折扇的画面安排欠佳,山水画的水墨掌握还有待加强练习。
板书设计:
第6课扇面画
7工笔花卉
教学目的:
通过白描花卉练习,熟悉中国工笔画线条的魅力,掌握勾线的运笔及一般花卉的结构特点、生长规律。
教学要求:
熟悉笔墨的属性,运笔灵活自如,对中国画的线条有一定的认识,且能与花卉形象巧妙结合,充分表现花卉的特点。
教学重点:
运用线条表现出力感和快感,运用笔墨变化表现花卉的质感。
教学难点:
表现白描用线的形式美感;线条与花卉形象、质感、空间感的结合处理。
教学内容:
工笔花卉以线为造型基础,运用毛笔勾线,对线条有严格的要求,讲究用笔,追求线条的力感、快感、,所谓“工细兼力”,反对纤细柔弱的线条。
勾线之初,先练习使用中锋,避免侧锋。
行笔时,笔尖走在线条中央的即为中锋,一侧的即为侧锋。
中锋线条圆润浑厚,饱满而富于弹性,结实而有力感,开始练习勾线时,应注意线条转弯的地方,转弯时提笔,并轻轻转动笔管方向,使笔锋平行圆转过来,保持中锋,避免侧锋折笔即飞白。
线条产生力感的关键在于笔锋与纸面的摩擦,不能为了细,不敢用力,勾出的线浮华无力。
勾线时笔按下去,使笔锋对纸面有一个压力,同时又要有一个向上的提力,两力平衡,再用一个拖的力量行笔。
只压不提就是“抹”,易出现侧锋,只提不压就是“飘”,线条滑而无力,用线切忌“”“挑”“滑”。
一般勾线,都须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动作。
1、起笔藏锋:
如起笔欲向右行,先向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