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81244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docx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

乐高运兵车教学教案模板(共3篇)

第1篇:

《兵车行》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教案(材料)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2.联系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了解统治者连年用兵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在比较阅读中对李白和杜甫两大诗人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内容选取:

与诗歌相关的背景材料和诗歌体裁;扩展知识面的李白的《古风·其十九》。

(三)过程安排:

1.通过学生的反复朗读,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让学生在朗读中挖掘诗歌中的信息,对其进行补充空白、细节,进行创造性的想象,使诗歌形象化,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体味诗歌语言和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的创作风格,通过听录音朗读让学生自己在朗读过程中试着读出这种感情。

3.在把握诗歌的艺术风格基础上进行研究性学习:

比较《兵车行》和《古风·其十九》。

(四)方法、手段:

1.朗读。

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慢慢品味,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2.学生互相评价朗读。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3.让学生发挥创造性想象,进行角色扮演。

假设学生是诗人或者是诗中人物,发表感想或进行其他形式的表演,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二、教学实施

(一)导入:

介绍杜甫,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杜甫(主要是举例所学的名篇名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春望》)„„

2.简单介绍杜甫及作品背景

《兵车行》这首诗是杜甫在天宝十一年(752)年困守长安时候所作。

关于诗的背景,一般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玄宗用兵征讨吐蕃,一说是征讨南诏,多取后一说。

《资治通鉴》载:

“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士卒死者六万,仲通仅以身免。

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

„„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

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

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

3.释题——“行”的读音xíng。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这首诗属于歌行体。

歌行体的诗长于叙事,且多含感叹之意。

(二)学生初读全诗,初步感知

1.要求看阅读提示注解等各方面内容,准备老师的提问

2.提问

(1)要完整地叙述一件事,就要抓住这件事的几大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前因,后果。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它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哪位同学率先回答?

明确:

它讲的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穷兵黩武,为了和南诏继续作战,在长安一带大肆征兵所造成的惨痛后果。

(2)大肆征兵,老百姓生离死别的画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诗句来描述?

明确:

诗歌的第一段

(三)分析诗歌第一段

1.学生齐读,正音“耶”、“干”,释义“耶娘”、“妻子”、“干”。

“耶”通“爷”,父亲。

“干”读“gān”,冲。

“妻子”,妻子和子女。

2.问:

“耶娘妻子”相送时为什么会“牵衣顿足拦道哭”?

明确:

这不是一般的相送,很可能是生离死别。

3.老师追问:

这一点可以从后面的哪些诗句得到印证?

明确: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4.问:

“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中的“不见”可否理解成咸阳桥特别卫生、一尘不染呢?

明确:

不对,应该说明了当时被抓的“行人”和相送的亲人之多,扬起的尘埃淹没了咸阳桥。

5.要求学生展开自己的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一送别场面。

(四)分析诗歌第二段

1.指名读,由学生评价。

2.问: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一句中的“道旁过者”、“行人”可能指何人?

“点行频”何以见得?

在诗中有没有具体的描述?

明确:

道旁过者——杜甫

行人——征人

点行频——“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3.“点行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

“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庭流血成海水。

4.问:

“武皇”指何人?

上述诗句说明了什么?

明确:

借指唐玄宗,含蓄地表达了对以唐玄宗为代表的唐皇朝统治者“开边”政策的指责。

(五)分析诗歌第三段

1.让学生齐读后说说这一段中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生回答最后一句,“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怪怕人的!

老师补充:

第一段写人哭,这一段就写鬼哭了。

连鬼都哭,你说惨不惨?

2.问:

对于这样的惨相,役夫是否“敢申恨”?

明确:

不敢,敢怒不敢言。

老师追问:

最终有没有“申恨”?

明确:

有。

不敢申恨可最终还是申述了,把征夫的苦难和恐惧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问: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一句是否表明了杜甫走出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观念?

明确:

中国老百姓一贯重男轻女,生男则喜,生女则悲。

重男轻女是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

现在倒好,怕生男,只想生女了。

是什么造成老百姓这一传统观念的转变呢?

——战争!

残酷的而又无休止的战争使老百姓心灰意冷。

老百姓对战争的怨恨与控诉,通过这句诗深刻而又凝练地表达出来了。

(六)扩展学习:

试将《兵车行》跟李白《古风·其十九》相比较,说说二者艺术风格有什么不同。

可从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方面进行比较。

古风(其十九)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提示:

可从两位诗人的创作风格入手,如果时间不够就作为课后研究留给学生回去思考。

(七)小结:

车声隆隆,马鸣萧萧,似乎还不曾消逝„„《兵车行》所描绘的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离乱之苦,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现在让我们听着录音朗读,再一次体味诗歌沉郁怨愤的基调。

(放录音)

板书设计:

兵车行杜1送别场面——

2征夫控诉——天怒人怨——3悲惨生活——

甫、“武皇开边意未已”

“行人但云点行贫”

第2篇:

乐高教育教学主题教案《怎样滚得远》乐高教育教学设计

设计概览

教学主题:

怎样滚得远

涉及学科:

(领域)数学

授课年级四年级

前需技能(学生在开始此单元前必须掌握的知识或技能):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测量角的度数,会使用卷尺测量距离、会计算平均数。

课程概述:

(概括地描述使用乐高教具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架构,约500字)可从以下方面进行描述:

1.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参照2021年版课程标准、高中参照所属省份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知识点:

(结合教材与学科/领域内容的知识点)3.学习活动:

(活动主题与要解决的问题)

4.学习目标:

(建议设置多维教学/学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21世纪技能)

《怎样滚得远》是数学中少有的实践活动课,本堂课所对应的小学数学的课程标准是:

1、能主动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2、能晕哟过线段、角、垂线和平行线等知识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运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对一些生活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比较。

3、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探索并获得数学知识,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斜面是最简单的机械之一。

在生产和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斜面来达到省力的目的。

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不仅与斜面的长度有关,而且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

教材安排的这次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发现斜面与地面成怎样的角度时,圆柱形物体可以滚得远一些。

课堂将通过分组合作,多次试验,整理数据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自己找出在什么样的角度下滚得远,并通过课后作业“滚得远和斜面的长有没有关系”价格课堂知识延续下去,使学生流畅自然的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通过将圆柱形物体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滚一滚,比较什么角度下滚得最远,来了解圆柱形物体从斜面上滚下的距离跟斜面与地面所成的角度有关,并了解在哪种角度下圆柱形物体滚得最远。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问题收集、分析数据、获得结论的实践研究过程,能够根据所得数据、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得到问题结论,并发展数学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生活中蕴藏着用数学解释和研究的问题;培养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逐步形成探究和合作意识。

关键词:

滚得远,斜面,角度

教学或学习过程:

说明:

在描述教学或学习过程中,您一定会用到工具(乐高教具型号、乐高学习软件、演示文稿等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印刷、视频、网络资源等),请在用到上述工具与资源时,注明相应的文件名,并设置链接,以便浏览者方便查看相应文件。

Connect联系(联系学科内容和现实世界引入活动任务)

活动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

5分钟

通过PPT课件展示:

小军要将一桶纯净水从教室前面搬到教室后面,但他人小搬不动,这可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

你想到办法了吗?

(部分学生想到“滚”的办法)

生活中有很多关于“滚”的应用(出示教材图片)你见过上述的场景吗?

为什么人类选择这样做?

利用斜坡上的“滚”可以省力,那你想过没有,滚得远还是近,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地面的光滑程度,山坡的角度等)

那山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物体会滚得远一点呢?

是不是越陡就会滚得越远呢?

要想知道问题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用不同角度的斜坡来做实验,在不同角度的斜坡上来滚一滚,量一量,进行比较,这就是实验研究的方法。

观看课件

回答问题

接受任务

教学PPT,投影

Construct建构(指导学生进行搭建作品、程序设计)

活动时长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

25分钟

讲解操作方法和需要注意规范的地方,结合说明在斜板上做好标记,每次要在同样的位置轻轻松开圆柱形物体,让其自己滚下去。

在各小组间巡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人员分配,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活动,必要时给指导,并收集学生出现的好的方法。

小组活动

1、每组6人,其中3人搭斜坡(其中一人负责测量角度),1人滚圆柱,2人测量距离。

2、按这样的方法,先搭成和地面夹角30°的斜坡,反复做三次同样的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计算平均数。

3、第

二、三次分别搭成45°和60°的斜坡,做同样的实验,在表里记录测量结果,并计算平均数。

4、最后每小组任意选择一个角度做同样的实验,记录数据,并计算平均数。

1块木板,1个合适的圆柱体,卷尺和大三角尺

Contemplate反思(引导学生评价、反思和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活动时长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工具与资源

10分钟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结论:

各小组展示自己的实验数据,和自己从数据中得到的实验结论,并说明理由。

分享自己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投影仪Continue延续(在新授知识基础上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活动时长

5分钟

提出一个新的问题:

滚得远或近和斜面的长短有关系吗?

是不是斜面越长就滚的越远?

学生小组内讨论,并根据本次实验结论大胆猜测:

滚得远或近和斜面的长短有关系,但并不是斜面越长就滚的越远。

评价方法与工具(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将用到的评价工具,注明相应的文件名,并设置链接,以便浏览者方便查看相应文件)

学情调查:

按以下指标设计了《学情调查表》1.学生知识结构2.学生动手能力3.活动的难易度活动的趣味性

学生自评:

纸质版《小组自评表》从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实验操作,结论获得等4个方面进行自评

学生互评:

纸质版《小组互评表》从语言表达,团队合作,实验操作,结论获得等4个方面进行自评

教师评价:

纸质版《学生评价表》从小组的合作、协同能力,交流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方面进行量化评价。

其他评价

差异化教学策略(提出针对超前学生和滞后学生的个性化教学措施,确保人人参与活动)超前的小组,让他们多试验几个角度,;对于滞后的学生单独辅导,使全部学生都能都顺利完成实验,得到结论。

教学反思:

(请在实施后填写)

从哪几个方面来反思这堂课的实施,如:

学习目标是否达到、教学效率是否最好、方式方法是否有效——是不是让学生快乐学习,等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原因、改进措施)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认为:

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数学学习中学习数学,也就是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

因为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才能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工具与资源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出操作要求,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掌握了斜面的有关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操作,进行信息交流等活动,主动丰富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经验,从而获得知识,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的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第3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设计指导思想】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课的着眼点之一在于学习前人解读历史的思维方式,看看他们如何借鉴历史,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人生感受。

本文借观景所见,追溯与景物有关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抒发自己的正确意见不被接受的抑郁激愤情怀。

但是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因为这首词几乎全词用典,思想情感含蓄而深沉。

为此,教学这首词,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印发辛弃疾的有关生平资料以及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资料,使学生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过程中注意诵读,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读”课文,从读中感受作者激愤沉郁的豪放词风。

在诵读中具体研讨用典的用意,从而达到理解词人含蓄而又深沉的思想情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文本研习,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进行诵读,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对统治者屈辱求和,昏聩无能的愤概;

3、情感态度与价值:

感知作者写作此篇作品的心情,体会并学习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1、探讨用典的意义;

2、指导诵读,在诵读中体会词人的情感,感受豪放的词风。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这里有数不清的传世佳作,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

我们在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学习了诗歌鉴赏,进行了初步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有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今天,我们又将在这瑰丽的诗的世界里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词,并把我们关注的目光投向一个“慷慨纵横,又不可一世之概”的杰出词人辛弃疾。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

.请同学说说有关辛弃疾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结合课文下注释①和印发下的有关背景材料回答)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在词人中,算是个英雄。

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年),辛弃疾64岁退隐江西乡间已有十多年,被执掌大权的韩侂胄所起用。

当时蒙古已崛起,金则日益衰败,并起了内乱。

韩要立一场伐金大功,以巩固自己的地位,于是起用了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第二年(1204)任他作镇江知府,镇江那时正处于抗战前线。

辛初到镇江,积极作北伐准备,可他的意见不能被韩侂胄一伙采纳,并给他一个降官的处分,后来又把他调离镇江。

辛弃疾施展雄才大略为恢复大业出力的愿望又落空了。

这就是辛弃疾写这首词的背景。

(设计说明: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目的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中意蕴含蓄的典故,并能体会辛弃疾这位爱国词人的思想抱负。

三、朗读,疏通文字。

1、学生读2、教师纠正读音、断句3、齐读

(此设计让学生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豪壮的感情基调。

四、解题

永遇乐,词牌名,双调,104字。

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

怀古,所写内容。

五、鉴赏词作,探讨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一)课件投影,明确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

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

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此设计让学生明确什么是用典,掌握用典的作用。

(二)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你认为每一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对照注释、材料分组讨论)

明确:

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此设计是使学生理解文中用典的含义以及词人所蕴含的思想情感从而来完成教学目标,之所以分步研讨,是考虑到这是本词学习的一个难点,分步研讨,层次分明,有利于理解掌握。

1.分析研讨用孙权、刘裕典。

①说说这两个人的共同点?

(明确:

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②找出最能表现词人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词人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

(明确:

“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慨叹英雄难觅,主观情感色彩十分强烈。

③追忆两位就在京口起步建立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激发起词人的抗击金人,收复中原的爱国豪情,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呢?

因此,用此二人典,又蕴含了什么意思?

(明确:

讽刺宋室昏聩。

)2.分析研讨用刘义隆典。

①请同学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这个典故。

②用典的用意何在?

(明确:

借古讽今,告诫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自己正确的抗金作战思想。

)3.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

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写的是什么?

(明确:

追忆往事,回顾自己的抗金生活。

②作者写佛狸祠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明确: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

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民俗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

表示对南宋朝廷不图恢复中原的愤懑。

4.分析研讨用廉颇典。

有人说最后一段洋溢的是满腔豪情,也有人说是悲情怨语,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六,课堂小结

辛弃疾不愧为“用典”高手,用典来借古讽今,用典来抒发自己含蓄而深沉的复杂情感,表现出一吐胸中块垒的英雄气概。

景、典、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七、布置作业(或当堂拓展阅读)赏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

年少万兜鍪,满眼风光北固楼。

坐断东南战未休。

千古兴亡多少事?

天下英雄谁敌手?

悠悠,曹刘。

不尽长江滚滚流。

生子当如孙仲谋。

附板书设计:

怀古讽今

孙仲谋景仰之情

刘裕赞叹之情

刘义隆警告当局

佛狸怒斥偏安

廉颇壮志未已

乐高吊车详细教案模板

乐高教学设计案例

高中音乐声乐教案模板

高中音乐课,爵士乐,教案

高中音乐教学教案模板下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