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上海高三历史三轮冲刺试题课案文档格式.docx
《届上海高三历史三轮冲刺试题课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上海高三历史三轮冲刺试题课案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说明当时:
A.青铜时代已经结束B.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C.牛耕得到较快推广D.铁器的使用更加普遍
7.这是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
当时欧洲人产生这种想象的客观原因是
A.基于遥远国度的畸形人的恐惧
B.对于东方异教徒的想象与揣测
C.新航路开辟后对东方人的丑化
D.世界各地尚处于相对孤立状态
8、康熙晚年曾有“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感悟,从中可以折射出
A.中西方文化分歧巨大B.中西方差距开始拉大
C.恐惧并戒备西方国家D.中国的国力急速衰退
9.下列一组王朝迁都图,原都城之自然条件恶劣,保守势力强大,不易推行改革。
为了学习先进文化而进行迁都的是
10.下表为清朝军机处一天的办事程序。
据此,不能得出:
发折
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见面
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述旨
将皇帝旨意拟成圣谕旨交皇帝御览
过朱
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交法
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开面
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A.军机大臣负责日常政务
B.办事程序较为严密
C.军机大臣奉旨笔录与传达D.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
11、“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其来也,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明矣”。
这里的“我朝”应指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2.王安石描写北宋对外贸易盛况的诗句“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看贾船”;
明朝规定市舶司“掌海外诸番朝贡市易”。
对此,明人王圻说:
“非入贡即不许其互市”。
自宋至明,市舶司职责的变化是
A.从促进“内陆边贸”的互市榷场变为促进“厚往薄来”的官方机构
B.从获取“市舶之利”的关税机构变为达到“四夷宾服”的监督机构
C.从收取“互市关税”的民间会所变为实施“海禁政策”的地方衙门
D.从维护“海上丝路”的地方衙门变为落实“闭关政策”的沿海关卡
13.“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这实际上是说
A.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B.政府拥有国家最终政务决策权
C.皇权要接受政府制约D.政府是政权核心并受皇权监督
14.“如果抗战爆发的1937年日本侵略军面对的仍然是那个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中国,上海、华北、东北与华东的统治者,仍然是张宗昌、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等彼此争斗、战斗力不强、组织涣散的二流军阀,中国将会是什么一种局势。
”材料中所涉及“南北对峙、四分五裂”的局面是以下哪一项历史事件结束的
A.二次革命B.护国运动C.北伐运动D.西安事变
15.学者白之浩将英国政治制度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尊严的部分”,一是“效率的部分”。
“尊严的部分”具有激发和保留人们崇敬之心的功能,它使政治制度获得了权威和动力;
而“效率的部分”是对这种权威的现代运用。
“尊严的部分”与“效率的部分”分别指的是:
A.君主制和议会制B.君主制和共和制C.立宪制和共和制D.共和制和议会制
16.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一系列通商口岸。
右图中属于19世纪90年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是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17.伏尔泰评论某国政治时说:
“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其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
这里反映伏尔泰
A.不反对君主制度B.支持共和制度
C.不支持暴力革命D.反对教会权威
18.美国的工业革命最初主要依靠英国的技术和设备,但很快有了自己的创新。
美国的技术创新的不包括
A.怀特尼的轧棉机
B.富尔顿的汽船
C.史蒂芬逊的蒸汽汽船
D.流水线式的标准化生产
19.美国前总统布什在一次演讲时说: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用民主的方式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
”最早用民主的方式把统治者的权力关在笼子里的是
A、《民法大全》B、《权利法案》C、《人权宣言》D、《1787年宪法》
20.歌谣“USA再加上一个S,变成美利坚苏维埃。
土地归农民所有,工人是工厂的主人,我们掌握了大权,USA变成USSA。
”在美国流行于
A.20世纪10年代B.20世纪20年代
C.20世纪30年代D.20世纪60年代
21.“让地应以一处为断,赔费应以万万为断”,清廷要求李鸿章以此为底线开展的外交活动是,商订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
22.“若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字,则都下引车卖浆之徒所操之语,按之皆有文法……据此则凡京津之稗贩,均可用为教授矣。
”对此感到忧虑的是
A.胡适B.陈独秀C.鲁迅D.梁漱溟
23.《剑桥中国晚清史》叙述道:
“1861年以后,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出现了一个新时代。
……中国也像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学会了在一个根据社会达尔文主义行事的世界中搞生存竞争,从形式上看,儒家的‘天下’已经演变成‘国家’。
”最能佐证材料中观点的史实是
A.清政府向外国派驻外交使团B.清政府翻译并出版《万国公法》
C.主动撤销对越南等的藩属制度D.涉外公文改“夷务”为“洋务”
24.面对工业化,该拍手称快还是视为洪水猛兽?
该流连于过去还是寄望未来?
这些问题在世界各地引起无数辩论与纷争。
其中最激烈的当是
A.美国南北战争B.德意志统一
C.俄国农奴制改革D.日本明治维新
25.历史事件的发生存因果关系,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A.新航路开辟——地中海世界崛起B.蒙古西征——东罗马帝国灭亡
C.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发生D.工业革命——德意志宗教改革
26.某课题的中心词是“杜鲁门主义”、“欧洲一体化”、“日本崛起”、“中国振兴”、“苏联解体”。
由此推断,该课题的中心内容最有可能是
A.从美苏争霸到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从经济区域集团化到全球经济一体化
C.从两极格局到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形成
D.从两极格局的形成到两极格局的瓦解
27.某中学在组织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时有这样一组镜头:
一队士兵冲进一座很大的建筑物,建筑物上写着“总统府”三个大字,士兵爬到建筑物上扯下原来的旗帜,旗帜飘落地上。
镜头转到一房间,房间里办公桌上日历的日期是4月23日。
据此判断日历上的年份应该是
A.民国三十六年B.民国三十七年C.民国三十八年D.民国三十九年
28.美国历史学家杰里·
本特利指出:
当□□□□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场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
这里“□□□□”和“另一场战争”分别是
A.1918、“一战”B.1919、“一战”
C.1945、“二战”D.1945、“冷战”
29.20世纪50年代,第三世界是随着殖民体系的瓦解,在战后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崛起的标志是
A.不结盟运动的兴起B.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七十七国集团建立D.亚非会议的召开
30.阅读下列《1969-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中国这一时期外交状况的结论是
年份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国家数
49
54
69
87
88
95
103
107
110
112
①对外关系出现全新局面②外交战线未受文革干扰
③中美关系逐步缓和④中美正式建交
A.①②③B.②④C.①③D.①②④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
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
“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
”这说明治史
A.重在揭示历史的规律B.应经过反复验证
C.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D.应充分解读史料
32.明太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后妃宫人都从良家选取的后妃制度。
规定“后妃虽母仪天下,然不可使预政事。
观历代宫闱,政由内出,鲜有不为祸乱者也。
”“天子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奸,不利于国也”。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专制皇权B.后宫不得干政
C.实行仁政怀柔天下D.防止外戚后宫勾结
33.卢梭认为:
“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这恰好就是说,人们要迫使他自由,因为这就是使每个公民都有祖国,从而保证他免于一切人身依附的条件,这就是造成政治机器灵活运转的条件,并且也是唯有它才是使社会规约成为其合法的条件,没有这一条件,社会规约便会是荒谬的、暴政的、并且会遭到最为严重的滥用。
”下列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A.国家是确保自由的唯一条件B.公共意志是保障个人自由的前提
C.个人自由要服从公共意志D.自由与民主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34.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现代化的世界进程中,那些后发国家,如德国、俄国和日本等依旧残存着明显的专制化色彩。
对此,相对合理的解释是
A.历史文化传统和特殊国情使然B.选择了自上而下的进化道路
C.缺乏普遍充分的思想启蒙运动D.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先发国家
35.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中说:
“德者何?
谓著书者之心术也。
……盖欲为良史者,当慎辨于天人之际,尽其天而不益以人也。
尽其天而不益以人,虽未能至,苟允知之,亦足以称著书者之心术矣”。
这反映了章学诚主张的史学家之“德”应
A.尊重史实,客观求是B.追求成为“良史者”
C.立足建立天人间联系D.描述历史事件的全貌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极盛”与“衰败”(12分)
材料一:
谈到唐代,学者们往往誉之“大唐气象”。
而钱穆先生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唐代中央政府的组织似较汉代进步了,但以地方政府论,则唐似不如汉……唐室之崩溃,也可说即崩溃在此一制度上。
”
材料二:
《新唐书·
兵志》曰:
唐中期后,“强臣悍将兵布天下,而天子亦自置兵于京师,曰禁军。
其后天子弱,方镇强,而唐遂以亡灭者,措置之势使然也”。
藩镇“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
(1)你如何理材料中“较汉代进步”和“似不如汉”的说法?
(4分)
(2)从材料看,唐代中期后的这种制度造成了怎样的后果?
最终是如何解决的?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唐代的制度与“大唐气象”?
37.(12分)西方史学家认为:
“如果说19世纪的世界经济主要是在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话,那么它(19世纪的世界)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则主要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请结合资本主义世界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这一观点。
38.找到在世界中的位置(12分)
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日益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每个国家和民族都要面对整个世界,在世界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一个政府不再仅仅思考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而且还要思考怎样来面对世界,在这世界历史的转折关头,理智的人们使自己适应于世界,没有理智的人则坚持要使世界适应他自己。
结合所学知识,以18世纪的中国为例,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9.中国的现代化路径(12分)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问题:
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期的有关史实,谈谈对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的理解。
40.1688年的世界一天(25分)
《1688年的全球史(第10版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被称为解密全球化隐秘秩序的锁钥,诠释世界大历史的经典力作!
在这部激荡人心的著作里,作者小约翰·
韦尔斯对1688年的世界做了一个“横向”的比较,透过单一年度的棱镜,映现出站在“现代”门槛的世界图像。
在序言中,他是这样描述的:
1688年,1月3日
地球缓缓自转,阳光即从浅蓝带灰的太平洋,移向日本、吕宋一线的岸边田野。
江户街上浮荡一片蒸腾的活力,蠢动的秩序;
日本世袭幕府驻跸的都城,住宅区沉重的木门哑然开启。
佛寺传来了钟声梵唱,悠悠荡荡。
……
吕宋岛,帕西戈河沼泽地南边,马尼拉市中心的宏伟大教堂也响起了钟声,和沼泽地北边华人基督信徒的小礼拜堂遥相呼应。
一艘艘帆船陆续从中国港口抵达。
当阳光再洒上北京皇城的大红高墙、黄琉璃瓦时,一列纵队朝南走过高大的城门;
旗海、卫队,何其盛哉!
中国的皇帝走在队中往天坛去,要向寒冬里的苍天祝祷,愿以他的阳寿折换弥留的太皇太后年岁。
基督信徒的晨钟也于此时响起。
人在汉堡的格利克勒·
巴斯·
犹大·
莱布知道这钟声召唤的不是她,不是她的族人;
只是,钟声响起,她通常已经起床在忙。
温琴佐·
科罗内利神父同样也已起身,在威尼斯的圣方济修道院做完早课,现在正在筹划新一天里的世界地图制作和遍布全球各地的书信交往工作。
牛顿在剑桥也听到了大教堂、小礼拜堂此起彼落的钟声。
这一年他得刻意压低身段,免得加深他和国王的冲突,同时静待他的巨著《数学原理》的书评出来。
一待阳光冲破黑暗,他将注意到随着冬至的过去,正午时分太阳的影子一天天变短了。
晨曦跨越大片海洋,美洲大陆那边有许多部族熬过了欧洲人的破坏和内部的疾病肆虐后,正力图重建原有的生活。
但也有少数欧洲人在这新世界里大做新梦想;
无关乎金银财宝、世外桃源的梦想。
这一年这天的写照,多少是虚构的想像。
……以这一年为焦点,在我们是主观的选择,但对1688那年的人就绝非如此。
那一年,在许多人根本还不是“1688(年)”。
——小约翰·
韦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一个非凡年代里的中国与世界)》
(1)你是如何理解“那一年,在许多人根本还不是‘1688(年)’”这句话的?
(2)简述约在那一年东西方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如何看待1688年这一天所发生的事的?
(15分)
历史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75分,1-30每题2分,31-35每题3分,多选不得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
D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题号
3分
1分
0分
31
BD
32
33
BC
34
35
36.“极盛”与“衰败”答案:
(12分)
(1)进步:
唐代三省制度更好体现了王朝中枢部门中的对权力的制约与行政的分工与协作。
(2分)
不如:
地方上唐代藩镇问题形成了外重内轻的格局,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2)后果:
唐王朝中后期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唐王朝灭亡后武人控制地方又造就了五代十国的分裂。
解决:
宋代文官体制与军事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最终解决藩镇问题。
(3)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在唐代运作过程更趋规范化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解决了东汉以来权臣篡位与地方豪强势力膨胀的问题,成为了盛唐气象在制度上的保障。
(2分)然而在制度创新中地方豪族力量虽然逐渐瓦解,但是藩镇在唐王朝作为护卫边疆的重要设置又引发了新的中央与地方的力量变化,成为唐王朝衰亡的重要因素。
37.答案:
⑴政治:
法国大革命为19世纪世界范围内的革命和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
大革命促进了启蒙运动理想的实现,摧毁了旧的专制制度和封建特权,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向法制社会的过渡(和资本主义的法律规范)。
拿破仑战争把大革命的精神传播到欧洲各地,动摇了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同时,战争侵犯了许多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各国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的萌发。
⑵经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英国工业革命成果的传播中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力,推动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大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受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发生了城市化进程。
工业革命使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进一步解除封建束缚,(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资产阶级积极展开了改革运动,自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19世纪形成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或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或加紧掠夺原料和强占市场)。
38.找到在世界中的位置答案:
18世纪的中国,正值康乾盛世,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有所建树,在“思考怎样自己的国家”上交出了一份不错的答卷,(3分)但此时的西方已经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时期,工业革命也已开展,世界日益被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3分)但清统治者仍沉醉“天朝上国”迷梦,逐步走向闭关锁国道路,并推行文化禁锢政策,完全隔绝了明末清初以来的早期西学东渐交流。
(4分)这种自我封闭的结果,使“盛世”局面难掩与西方的差距与落后,最终为19世纪后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埋下了祸根。
39.中国的现代化路径答案(12分)
史实正确(0-6分),史论结合(0-3分),视角全面(0-3分)。
答案1:
现代化进程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完整体现西学东渐思潮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8—12分)
如:
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
伴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深入,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3分)
洋务派开展的洋务运动,在器物层面学习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结果失败;
(2分)资产阶级开展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运动,在制度层面学习仿效西方民主政治,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推翻君主专制,结果还是失败;
(2分)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形成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最终寻找到马克思主义道路。
(要形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发展顺序的认识3分。
对这个道路发展历程的描述6分;
只有历程没有认识最高6分。
)
答案2:
只体现现代化进程,未反映时代背景。
(4—6分)
答案3:
仅笼统地回答。
(1—3分)
其他答案。
(0分)
40.1688年的世界一天答案(25分)
(1)1688年是西历,在当时主要是西方所采用;
而中国采用的是年号纪年,西亚等伊斯兰世界使用的是伊斯兰教纪年,年份不是1688年。
(知道1688是公元纪年2分,知道中国采用的是年号纪年1分,知道伊斯兰世界纪年1分)
(2)英国光荣革命,随后确立君主立宪制;
(2分)俄国彼得一世建立了将改变俄罗斯乃至称霸欧洲的政权(亲政并开始推行改革);
(2分)中国康熙统治时期开启康乾盛世局面。
(每点2分,要有概要叙述;
还可写英国启蒙思想的发展,西方殖民扩张进行等。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
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4分)
水平1:
能,将文本内容与当时的世界形势与对后世的影响联系起来,提出观点。
可以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提出观点,如:
•这一天的事虽有假设成分,但发生在当年还是合理的;
这天东西方的诸事性质并不相同,表现各异,体现各地发展趋势的差异,但也有一定的联系;
综合来看,这些事影响了整个世界以及东西方各地之后的历史走向。
(一些稀松平常、司空见惯的事却能体现历史大势。
水平2:
就“这一天”的事具体评价,提出观点。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
评分项二:
史实(4分)
能提取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并能将其背景、地域差异等史实建立联系。
能从材料中提取较完整的信息。
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
(1分)
水平4:
没没有使用材料信息。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
(5分)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
回避问题。
(O分)
评分项四:
组织。
叙述成结构。
(2分)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
(1分)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
注:
有观点而无史实者,不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