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作文素材人教版必修15作文素材整理Word下载.docx
《课本作文素材人教版必修15作文素材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本作文素材人教版必修15作文素材整理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学识与胸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任公先生以他的渊博的学识和宽广的胸怀折服了听众,也深深地震撼了我们后人。
学识会让一个人厚重深刻,谈吐不凡,出口成章。
有学识者的一席话,如醍醐灌顶,让人如坐春风;
如黄钟大吕,产生振聋发聩的效果。
会增长你的见识,净化你的心灵,陶冶你的情操,提高你的人生境界。
学识与胸怀往往是孪生姐妹,学识会开阔你的视野和胸怀,让你纵观古今,放眼中外,以天下为己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做一个博览群书、修养身心的人吧!
学识与胸怀;
读书与爱国;
学识的魅力;
谈自身修养。
(5)忘记与铭记——《短新闻两篇》
随着不列颠尼亚的永远离去,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然而洗刷不去的永远是那腥风血雨的记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们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在另一个国度也同样上演着。
纳粹在西欧酿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人间惨剧。
走进奥斯维辛,我们会用明亮的双眸审视纳粹德国的“杰作”,用善感的心灵去碰触那段不忍碰触的历史。
历史告诉我们:
该忘记的一定要忘记,不该忘记的要铭记在心。
(6)弱势与强暴——《包身工》
60年前,在上海,有一群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女孩被人骗到上海日本纱厂当女工,从此阳光永远和她们绝缘,陪伴她们的是无尽的黑夜与屈辱。
到了现代社会,虽然包身工制度已经不存在了,但同样的管理工人的手段还在个别地方零星存在着。
我们常常用“现代包身工”来指代这些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工人。
生活总是这样,总有一些污秽妨碍我们对鲜花的赞美。
大家不必灰心失望,只要正义在我心,生活将永远阳光灿烂。
(1)逆境中的坚持——《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三朝为宫,满腹经纶,却一直不得重用,其间他忍受的寂寞和痛苦的煎熬,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但烛之武并没有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而是以惊人的毅力在寂寞中图强,饱读诗书,关心时事,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终于在国家的危急时刻,也是最为关键的时刻,“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完成人生的辉煌一击,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完美的感叹号。
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磨砺”“逆境中奋起”“人生储备”等有关命运的话题和材料作文中。
运用时我们可以这样论述:
生活是一块磨刀石,只有不断砥砺自己,才能保持永远锐利的锋芒。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不论你经历了哪些挫折,不论你是否怀才不遇,只要是金子,你总会发光的。
亦可从“人生的智慧”角度运用此素材:
有智慧的人,是成功的人。
他虽然也会遇到困难和矛盾,但是他可以利用智慧化解矛盾。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是我们的追求和向往。
智慧的人不是孤单的,是需要互助的。
你给我一个苹果,我给你一个苹果,各自还只有一个苹果。
你给我一个智慧,我给你一个智慧,我们彼此就赢得了双倍的智慧。
班固曰:
“智者,智也。
独见前闻,不惑于世,见微者也。
”意思是所谓智慧就是知道一切,对听到的事有独到见解,能从一件小事推知大的道理。
曾国藩说:
“智从学问聪明中自然而生,非可强为,强为之智变成愚诈。
”意思是说智慧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
因为有了智慧没有翅膀的人类飞得更高。
(2)忠义的力量——《荆轲刺秦王》
何谓忠义?
忠就是对自己上级的真诚,忠心就是对自己的主子忠心。
古代比如对皇帝是叫忠心,因为皇帝是天下共主。
现在比如说对国家、对自己公司都叫忠心。
岳飞的“还我山河”是一种忠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忠义,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也是一种忠义。
陆游说:
“江河不洗古今恨,天地能知忠义心。
”“忠义”是个好东西,也脆弱于它是个好东西——它像凯歌一样振奋人心,可以激发出人心底的力量,这力量可以抗击一切东西。
所以这最单纯、最原始、最“直”的忠义如果遇到迂回的利用就是残忍,就是消亡……
亦可从“义”“勇”“责任”等角度运用此素材: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易水诀别,荆轲刺秦,慷慨悲歌,大义凛然,千百年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这则素材可用于“生命的价值”“正义”“勇气”“顺应潮流”“责任”等相关的作文中,由于材料感情强烈,运用时既可正面赞颂荆轲的“义”“勇”,也可以论证人应顺应历史的潮流,以一人之力难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等。
(3)性格的重要性——《鸿门宴》
培根说:
“性格决定命运。
”何为性格?
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人们独特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刘邦、项羽的两种极端性格,决定了成功和悲惨的两种不同命运。
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由于铁骨秉直而落了冤死的结局时,又有多少丧失骨格的人曲意奉迎而鸡犬升天!
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
命运是人类社会终极关注的问题,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
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
传说是虚幻的,生活是真实的,真实的生活需要切实的努力。
必修二
(1)苦闷与追求——《荷塘月色》
在那个铁屋子一样的时代,像朱自清一样的知识分子的苦闷无处不在。
人们感到苦闷,是由于自我被压抑。
因为尝试使生活有新的目的和意义,所以,充满追求的生活富有了崭新的意义。
苦闷的人总是在行走,在行走中思考,在行走中寻找,在寻找中追求。
四处行走,四处寻找,毕生追求: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一种表现形式!
(2)宁静与清幽——《故都的秋》
故都有着一种宁静,秋天尤其如此。
生命从宁静中来,终须归于清幽。
然而,喧嚣红尘使宁静变成了明日黄花,这个社会到处充斥着人心的浮躁。
享受宁静与清幽,就是享受生命旅程中最感动的时刻,就是享受灵魂的安详。
一片落叶,一丝阳光,都会使你感受到生命深处悄悄蔓延开来的美好。
(3)优美与诗意——《囚绿记》
“绿”是无法被囚禁的,优美与诗意同样如此。
对于“优美”与“诗意”的理解是不是只有优美的生活环境、美好的人际关系、自由放飞的心灵呢?
其实不尽然!
对事业、学业的坚持不懈的追求,这种追求本身就具有优美的诗意。
所以,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不管是成功还是失意,都可以是有诗意的,生活都可以是优美的。
关键在于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关键是我们要热爱生活,以饱满的热情、坚定的意志、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的每一个过程,这样,我们就能获得优美而诗意的生活。
(4)跨越与提高——《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
胡适先生为我们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跨越与提高。
从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诞生的那一刻起,上天注定我们一生坎坎坷坷,有一条曲折漫长的成长之路。
而我们,注定要微笑地面对那一次次的考验,选择逃避,便是死路一条。
跨越门槛,一次的失足,两次的绊倒,三次的望而却步,我们在成功面前徘徊,在黑暗中摸索着通往成功的大门。
终于,我们走了进去,回头望望,跨越门槛之路只有一步之遥。
那一步,叫做勇气。
(5)梦想与追求——《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
路德·
金用他的人格,用他的精神,用他的生命,在感召和激励着众多的黑人兄弟去为自由、公正、平等而战。
整个演讲词,不仅体现了作者的才情,更展示了作者高远的追求与不屈的精神。
而更有意义的是他的精神在不断的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着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奋勇拼搏。
愿同学们也树立远大的理想,勤奋学习,早日成材,为伟大祖国的繁荣及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第2节
(1)坚贞与反抗——《诗经·
氓》、《孔雀东南飞(并序)》
这是一首弃妇诗,描写了弃妇与负心男子从订婚、迎娶,又到遭受虐待、遗弃的经过,表达了弃妇对遭受虐待与遗弃
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的感悟。
人自然是智者,是哲人,是老师,留心观察大自然,你会满载而归,猛然顿悟!
自然与人生;
意志与目标;
治学态度;
人生感悟。
的痛苦与悲哀,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的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应是人性纯美的最早体现。
刘兰芝与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热情讴歌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2)追求与坚守——《离骚》
两千多年前的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遭到小人馋毁被流放时,依然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依然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坚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用一种磐石般的坚贞诠释人生的崇高,从而感动着世世代代的人。
他用一颗高贵的心灵挥洒出惊天动地的华章——《离骚》永远是文学宝库中的精品。
(3)追求与本真——《短歌行》
短歌不短,意蕴深长。
诗歌抒发了诗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言志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有人生苦短的忧叹之情,有对贤才的渴求之情,有既得贤才的欣喜之情,有对犹豫徘徊的贤才的劝慰之情,有坚信自己礼贤下士、天下贤才定会归附自己的自信之情。
(4)离苦与乡愁——《采薇》、《涉江采芙蓉》
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
道路崎岖,又饥又渴;
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
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
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
《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涉江采芙蓉》是游子思乡之作,只是在表现游子的苦闷、忧伤时,采用了“思妇调”的“虚拟”方式:
在穷愁潦倒的客愁中,通过自身的感受,设想到家室的离思,因而把同一性质的苦闷,从两种不同角度表现出来。
(5)生与死——《兰亭集序》
如何看待生与死?
王羲之在本文给我们作了一个深刻的回答。
在他看来,对生的执著、对死的排斥,是人所共有的感情,是客观存在的,人的生命到了尽头都是要死的。
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
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要珍惜时光,眷念生活,追求真实,表现了一种积极的、高旷的宇宙情怀,充满了哲理思辨,从而彻底地否定了老庄的齐生死的观点,树立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死生亦大矣”。
文笔洗练,文风纯正,发人深醒,令人回味。
生与死;
人生意义;
自然与心灵;
生活态度。
(6)悲伤与旷达——《赤壁赋》
及时行乐,在有些场合,有些时候是一剂良药,但这不能成为人一生的处世态度。
从古至今,能把这帖药用好的除苏东坡外,恐怕没有几人了。
这不是一种消极避世,而是人的涵养达到最高意境的一种体现。
屈原的忠心与烈节令人敬佩,然其“自投汨罗”的态度却让人不敢苟同;
李白的豪放与飘逸让人欣赏,然其放纵无度的行乐与狂欢却让人不能认同。
而东坡居士却做到了这两方面的结合,真君子也!
悲伤与旷达;
悲与喜;
审视人生;
人生的十字路口;
一花一世界。
(7)自然与人生——《游褒禅山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堤。
”自然万物之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
由游山洞,作者得出了“尽吾志也而不能志者,可以无悔矣”的结论;
由“仆碑”得出了“学者
必修三
(1)透视人世百相——《林黛玉进贾府》
黛玉眼中的贾府,不仅是多姿多彩的,而且是纷繁复杂的。
贾府也只是这个社会的缩影。
人们由于身份、地位、境况以及素养的不同,在社会大舞台上,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学会观察社会上的人,学会观察身边以及周围世界不同的角色,能够透过其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了解其内心世界,从而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决定自己应采取的正确态度,这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具备的一种能力。
描绘“人世百相”,展现形形色色、多姿多彩、纷繁复杂的人世百态,其目的在于“透视”,即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或真、善、美,或假、恶、丑,宏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2)愚昧与顺从——《祝福》
祥林嫂的命运是可怜可悲的,这缘于她思想上的愚昧与顺从。
西方古代的奴隶尽管身份上为奴隶,但他们的灵魂决非奴隶。
例如罗马帝国时代的斯巴达克斯。
这是因为,希腊哲人的思想、基督教先知的思想,终将给他们带来反抗奴隶命运的智慧的启迪。
而中国的奴隶,不仅世世代代身份上是奴隶,更可悲的是,他们的灵魂永远也摆脱不了奴隶的愚昧的命运。
他们的灵魂,事实上永远都处于黑暗的铁屋子之中,他们终生终世都将无法看到天日,都将无法看到丝毫人类智慧的光芒。
而在这黑暗中,只有智者才能点燃光明的火种。
(3)厄运与抗争——《老人与海》
面对厄运,桑提亚哥没有退缩。
面对厄运,我们无须紧皱眉头、无所适从。
坦然面对,这是明智的选择。
我们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能让压力使我们屈服,而应当使生命因曲折而更加精彩。
面对厄运,我们选择从容。
既然我们选择了前方,就不怕风雨兼程。
我们应当有顽强的毅力,所向披靡的锐气。
没有人喜欢厄运,但厄运来临时,没有人可以逃避。
一个清醒、理智、成熟的人应该正视命运的选择。
(4)尊重与生命——《动物游戏之谜》
现代动物学家注意到动物具有游戏的天性,虽然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但是承认动物在游戏,承认动物具有一定的智力潜能、创造性和多样的交流方式,承认动物也是具有智慧的生命体,这本身就是认识上的进步。
这种进步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在生命伦理和生态环境等多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将因此重新定义动物,重新审视和动物的关系,进而重新认识自己。
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真正懂得,地球不是人类独有的,动物一样是地球的主人。
(1)旅途与人生——《蜀道难》
丰富的想像,奔放的语言,雄健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景色。
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并寄予了对国事的忧虑和担心。
全诗以强烈的咏叹凭空起事,继之以浩渺混茫的古代传说和高危险峻的山水景物。
大起大落的跳跃式的诗歌情感结构,给人以奔腾回旋的动感;
流走于其中的气吞山河的宏伟气魄,给人以涤荡心灵的强烈震撼。
(2)忧国与思乡——《秋兴八首(其一)》
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
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
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的时光如流,人世的生命不永。
(3)怀古与伤己——《咏怀古迹(其三)》
汉元帝年间,巴山楚水一个倾国倾城的女子,背负着民族的期望,义无反顾地踏上征途,走进了朔风劲草的茫茫大漠中,将她的一汪秋水化成一辈子的守望,种在了历史的青冢里。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4)登高之思——《登高》
古往今来,身世家国,荣辱人生,沉浮世态,得失人心,多少离愁苦恨,多少艰难困厄,全由杜甫一肩挑住。
他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肩挑起了推排不尽、驱赶不绝的千斤悲愁,我们惊诧,生命是如此的沉重而悲壮!
(5)音乐与人生——《琵琶行(并序)》
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
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
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
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
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
(6)追忆与惘然——《锦瑟》
谜,要是一猜即破,也就没有什么耐人寻味的了;
要是总猜不开,也就无法使人生出破解的兴味。
这首有着难言之隐的《锦瑟》,既有猜想价值,又有猜想余地,是一个使猜解者错以为不难找到门径的谜。
(7)国家与私情——《马嵬(其二)》
唐玄宗如何贵为天子那么多年,却无力保护自己的女人——杨玉环,反而连平常百姓人家的幸福也没有呢?
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情色,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
(8)仁政与暴政——《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
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
施行暴政,只会自取灭亡。
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
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
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
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前总理朱镕基在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
“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
”正是体现了孟子的这一思想,可谓说在了点子上,抓准了要害。
(9)学习与人生——《劝学》
有的同学不能真正理解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
有的同学整天或冥思苦想,或埋头看书,但效果不佳,因而苦愁没有一个好的学习方法。
荀子的《劝学》,像一盏明灯,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学习能让我们积累知识,增长智慧,提升人生品位和境界。
学习,让我们受益匪浅,收获无穷!
让我们投身到学习中去吧,多读书,多倾听,多借鉴,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一心一意,从而打造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人生!
(10)大治与大乱——《过秦论》
打天下需要武力和谋略,治天下崇尚的却是仁义。
何谓仁义?
仁义说到底就是一种爱民、保民、富民之心。
无仁义之人,是谓暴徒;
无仁义之君,是谓暴君;
无仁义之政,是谓暴政。
行仁政者得人心,得人心者得天下。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秦始皇之过,也是所有亡国之君之过。
仁者无敌,过去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
人和,乃强国之源;
仁政,乃安国之策;
人才,乃治国之本。
人和,仁政,人才,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这是秦帝国的兴衰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的车轮,已驶入二十一世纪,人们向往的幸福、友爱、和平的新世界仍遥遥无期,贫穷,饥饿,暴虐,屠杀,非但没有根除,反成愈演愈烈之势,核战阴云,生态灾难,更是严重危险到人类的生存。
为了人类的未来,请君再读《过秦论》!
(11)尊师与成材——《师说》
《师说》中“人必有师”以及“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至今看来仍为金玉良言。
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没有人能在每个方面都做得最好,既然自己有不足,便要向老师请教学习。
然而,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有不少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极差,对老师大呼小叫,丝毫不存敬意,古人说:
“天地君亲师”,“师”对我们十分重要。
毛泽东就十分尊敬老师,他八岁的时候进家乡的一家私塾念书,拜毛禹珠为师,后来,毛主席谈起少年时的情形,他还特别感谢毛禹珠对他的启蒙教育。
一次,毛主席回到韶山与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还给毛禹珠敬酒。
尊重老师,虚心学习,既体现了个人的品质修养,也是成人成才的必由之路!
必修四
(1)隐忍与反抗——《窦娥冤》
窦娥以三桩誓愿的形式对她所生活的社会进行了坚决的反抗。
和窦娥所不同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隐忍或者反抗,放弃一些不重要的,换取一些认为重要的。
生命如果可以盛开的更加绚烂,就不能让自己提前枯萎。
人生有时很无奈,有的人顺势隐忍积极面对,最终成就一番伟业;
有的人消极放纵就此沉溺徒得一声叹息;
大多数人在隐忍和反抗中苦苦挣扎求索却也找到了活着的意义。
有时候,如何忍耐和反抗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智慧和勇气,只是太多人明白了却做不到。
这则材料还可用于“公平、公正”“执政为民”“善恶美丑”等有关的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的写作中。
写作时可以适当结合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事,结合当前社会的热点对比阐释。
原文中的许多语句、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等都可以引用到作文中去。
(2)人生与关爱——《雷雨》
在周朴园的眼里,利益或许永远高于爱情和亲情;
在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对身边的人更缺少真挚的关爱。
人生中,离不开爱和被爱。
爱,是润滑剂,是氨基酸,是人生的蜜糖。
因为爱,我们的心田碧波荡漾;
因为爱,我们的生活洋溢着芬芳;
因为爱,我们的灵魂熠熠生辉;
因为爱,我们的学业蒸蒸日上……
(3)直面与思考——《哈姆莱特》
“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困扰着哈姆莱特的选择,也时常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面对这样的选择,我们需要直面现实,思考人生。
人之所以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关键在于人的社会性,在于人有思想和灵魂。
而作为人,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正是由于人们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与否,才分出了高贵与平庸,乃至尊贵与卑鄙。
人生需要面对的内容很多,这是人生的大思考,也是生存的大选择。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选择,犹如在试金石上磨砺过,我们的意志才会坚强,脊梁才能挺直,思想才会深邃,生命才有价值。
对生命意义的追问与思考,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无穷的精神营养。
面对生存与毁灭,是活得热烈而丰富,是要生活得丰富充实、兴致勃勃,还是生活得枯燥委琐、贫乏无味,活得像行尸走肉,那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4)送来与拿来——《拿来主义》
对待文化遗产以及西方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鲁迅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时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放射着思想光辉,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后,西方文化不请自来。
对于这些送来的东西,我们应批判的吸收。
全盘拿来和全盘否定都是不对的。
对于西方文化的糟粕,我们要无情的加以摒弃;
对于西方先进的东西,如发达的科技,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制度等等,我们要加以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
上述材料可用在“继承与创新”“如何对待外来文化”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在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的征途上,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借鉴外来文化,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
面对种种疑惑,重温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定将大有裨益。
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创新。
只有不断“拿来”,借鉴,吸收,才能创新。
(5)情感与理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无条件的。
父亲的爱是理智的,代表思想世界,代表法律、秩序、纪律等事物的世界。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关怀和安全感。
父亲给孩子指出通往世界的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
我们综合了这两种爱,才让我们走向自立和成熟。
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享受这些爱的同时,也试着去爱护和关心父母以及身边的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这个世界也因为有了你我的爱而无比温馨,你我也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上述材料可用在“父母之爱”“亲情”“爱之伟大”“感恩”等相关话题的写作中。
“父爱如山,母爱似海。
”虽然父爱和母爱的表达方式有别,但对子女成长的付出是相同的。
请不要忘记,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