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614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兵器工业企业文化Word格式.docx

集团公司成立后,党组面对国际、国内市场不断变化的形势,以及国防工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思路,提出了“科技领先、创新未来”的企业理念。

围绕这一理念,我们首先开展了企业形象建设,在全系统印发了《关于规划和建立集团公司整体企业形象的通知》,根据集团公司企业形象培育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部署,我们一方面设计制作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VI手册》,作为集团公司总部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在宣传集团公司和各单位企业形象时的使用规范。

二是于2010年至2001年在全系统实施了“环境整治美化工程”,提出要求,制定规划,统一部署,分步实施。

各成员单位积极响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全系统上下近一年的努力,企业整体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进一步增强了企业凝聚力,达到了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目的,为企业生产经营、职工生活营造了优美舒适的环境。

三是加强集团公司品牌建设和管理研究课题工作。

四是加强对外宣传的力度。

通过建立互联网门户网站、建立宣传图片库、制作宣传片、树立户外广告牌、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的合作等,集中反映集团公司的综合实力和良好的企业形象,以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集团公司“科技领先,创新未来”的企业理念。

(二)相关制度建设

现代企业管理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文化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在具备了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的同时,还要不断向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延伸。

因此,我们首先从规范员工日常行为入手,于2010年出台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总部员工动态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就总部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岗位职责、岗位管理等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和说明。

为了进一步明确职责,规范总部及成员单位各部门工作流程,我们于2001年印发了《首接责任制、AB角和“一条龙”工作实施细则》。

围绕各项制度的贯彻实施,集团公司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对总部各部门和成员单位进行督促、检查,及时总结,并将实施情况上报集团公司领导,同时通报总部各部门和各成员单位,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限期整改。

集团公司领导结合企业实际,提出了“细节决定成败”等管理理念。

二是全面实施人才先行战略。

人是企业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企业文化的主体是人,对象还是人。

因此,加强人才建设,开发人力资源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面对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我国加入WTO新形势,面对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新任务,围绕企业文化建设中开发人力资源这一重要环节,集团公司党组明确提出了“科技领先、人才先行”的战略。

提出了以磨练“一种意志、六种意识”、培养“一个素质、两种能力”和实现“四个转变”为重要内容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思路。

通过建立有计划、分层次的全员培训体系,制定并完善各项加强人才伍建设,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使人才建设不断与企业发展、高科技、现代化、国际化相适应,努力通过提高员工的素质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集团公司党组于2010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总部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新形势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全系统人才建设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近五年来,集团公司直接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48期,对3100人(次)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涉及公司经营理念、发展战略、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开发、财务管理、宣传思想工作等诸多方面。

通过不懈的努力,人才流失率由集团公司组建时的65%迅速下降到了目前的13%左右,并有一部分人才实现了回流。

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立准确、快捷的信息网络,不仅已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此,集团公司成立了企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制定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了全系统上下第一时间获知集团公司针对不同时期所制定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等,使各成员单位能够及时调整思路,保持步调一致,有效地提升了集团公司整体竞争力。

(三)不断丰富企业文化内涵,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平台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方针,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厂务公开、创办企业刊物、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活动等有型的载体,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舞台。

一方面我们制定了集团公司领导接待日制度,为员工提供了直接与公司领导交流沟通的机会;

另一方面,集团公司总部开通了办公局域网,及时向员工发布集团公司重大信息,内容包括企业重大决策、科研生产形势、相关制度的出台等关系集团公司发展和职工切身利益的信息。

与此同时,建立了网上交流园地,为集团公司领导与员工,以及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通过这一平台,职工为企业发展谏言献策,进一步贴近了工作、贴近了生活,反映了员工心声,凝聚了员工之心,有效地增强了员工企业主人翁责任感和企业归属感。

三是通过创办企业刊物,将集团公司系统各成员单位在企业文化建设、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精神建设等各项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以及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及时加以宣传报道,使其成为全系统了解企业文化、树立企业形象的窗口,有效的促进了全系统上下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

四是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集团公司上下成为一个团结的、富有战斗力的团队。

(四)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成立近五年来,全系统各成员单位紧紧围绕集团公司各项重大战略部署,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形象、经营管理、科研开发和职工精神面貌发生方面均产生了可喜的变化。

内蒙古一机集团公司从建厂初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到现在“唯实求变”的创新精神,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和个性特点的“铁骑文化”,也铸就了企业蓬勃发展的内在精神支柱,他们的企业价值观是“以国家强大为己任”,不断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创造占优势地位的竞争能力。

以“和”为基石构建北方重工文化是集团公司所属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和核心,所谓“和”,即团结、和谐、协作、互助、亲密之意,他们是在继承中国文化和老兵工的优秀传统,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企业近50年的发展历程后提出的,并在工作中注重“统一认识”、“三个结合”、“一个借鉴”和“可操作性”,他们将企业文化植根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富有民族性和时代性,较好地做到了继承、融合、创新和实践的相统一。

中国北方工业公司作为集团公司旗下的国内最大的进出口企业之一,多年来大力弘扬“以人为本、协作创新”的企业精神,将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公司“十五”规划的三大战略之一,组织制定了《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规划》。

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管理技术与理念的基础上,公司领导锐意改革,结合本公司实际,将企业文化建设有效的融入企业经营管理之中,采用现代化的ERP管理制度和OA管理系统,聘请了国际著名的朗涛设计公司对公司的视觉形象系统进行重新设计。

几年来,北方公司不断将企业理念渗透到公司战略决策、经营活动、规章制度和行为方式等各个领域,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企业文化的内涵,对公司各项业务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西安北方光电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中国先进文化为主导、以突出企业个性为特征、以树立共同远景为动力、以创建学习型组织为核心、以创新与发展为内容、以鼓励人人参与为基础、以价值观的融合为根本、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为目标的西光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并制定了《西光集团企业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公司品牌建设战略,将企业文化融入到企业产品、服务、管理等每一个工作环节,以文化加速品牌成长,以品牌凝聚特色文化。

二、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企业文化作为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引入的全新的企业管理理念,是中国企业经营者面临的新课题,如何正确理解企业文化、从何起步、如何培育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如何实现企业共同价值观等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突出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通过进一步总结近几年的工作实践,我们认为主要有如下问题。

1、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企业文化的认识。

目前,对于企业文化的认识,理解上可谓众说纷纭,各有千秋。

一方面,没有正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不知从何做起,导致了操作上的盲目性。

另一方面,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企业文化建设仅停留在企业形象建设、局限于企业精神的提炼,使企业文化建设游离于企业基础管理,与企业整体发展思路相矛盾,不能较好地融合。

2、如何让职工理解企业文化,自觉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

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但在企业精神、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提出后,这些要求在多大程度上变成了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有多少人能够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自觉地参与到共同价值观的实现,并用这种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工作。

更多的人可能只把它当成装潢门面的口号,并没有将其作为处理问题的准则,或将其作为思考工作的指导。

3、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1世纪的市场经济正在出现许多新态势,科技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固然很多,但企业的经营理念、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能否适应社会的变革和企业的发展,同样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总结近几年的工作,我们感到,我们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建设一个拥有自身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探索过程。

相信在国防科工委和集团公司党组的正确领导下,以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面对机遇与挑战,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将秉承老兵工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团结、求实、创新、服务”的企业精神,孜孜以求,不懈努力,为建设有国际竞争力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战略目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风雨历程30年

1983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三线调整改造重大决策。

30年来,三线广大职工像当年三线建设那样,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无私奉献,谱写了新时期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又一曲凯歌,铸就了国防科技工业第二次创业的又一个辉煌。

一、历史回顾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根据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为加强战备、改变当时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不合理状况而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

三线建设从1964年至1980年历时17年,涉及我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国家累计投资2052亿元,先后安排了1100多个大中型建设项目,新建了成昆铁路等十条铁路干线,通车里程8046公里;

新修公路23万公里;

建设了刘家峡水电站、葛洲坝水电站、攀枝花钢铁矾钛工业基地、第二汽车制造厂、第二重型机器厂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其中,国家对国防科技工业投资近300亿元,建设了一批核工业、航天、航空、船舶、兵器、电子科研生产基地。

通过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初步形成了以交通、能源为基础,以国防科技工业为重点,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相配套,科研生产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

三线建设为我国中西部地区构建了现代工业的基本框架,增强了我国国防实力,改善了我国生产力布局,促进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但由于受当时“准备打仗”、“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指导思想的影响,加之“左”的思想和“文革”的干扰,三线建设时间紧、任务重,造成许多工厂“先天不足”,留下一些后遗症。

进入八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为了解决三线建设的遗留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做出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改造的重大决策,确定了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主要任务:

一是企业布局调整。

通过关、停、并、转、迁、换等六种方式,重点解决选址不当,自然灾害严重;

无明确产品方向,生产难以维持;

远离城镇,没有社会依托等问题。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

贯彻军民结合方针,围绕国家重点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形成一批有竞争能力的拳头产品。

三是技术改造。

结合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进行技术改造,发展优势产品,推进技术进步。

从“七五”至“九五”期间,国家共规划安排了三线调整项目274个,后经合并、改制、重组等调整为201项。

截止2002年底已建成或基本建成181项,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200.48亿元,其中国家资本金32.86亿元,部门和地方资本金9.23亿元。

已竣工各类房屋建筑面积1605万平方米(含住宅962万平方米),迁出职工35.6万人。

预计到今年年底,可望建成或基本建成190个项目,累计完成总投资206亿元,竣工建筑面积1620万平方米。

剩余的11个项目预计明后两年内可全部完成。

目前,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三线建设调整改造的历史任务即将全面完成。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效:

一是基本解决了三线建设在布局上的遗留问题和突出矛盾,改善了调整单位的科研生产经营环境和生活条件,提高了其市场竞争能力。

二是稳定了三线职工队伍,使人才流失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是调迁与产品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相结合,加快了军民结合以及技术进步的步伐。

四是推动了三线单位的改组改制和结构调整,促进了体制和机制的转换。

五是促进了企业对内对外开放,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经验总结

三线调整改造是我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三线企事业单位和三线百万职工共同努力所铸就的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它在历时30年的风雨进程中,给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1、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重视,是搞好调整改造工作的根本保证。

为确保三线企业调整改造的顺利进行,党中央,国务院把调整改造工作作为一次重大的经济战略调整,予以高度重视,不仅明确了指导思想及工作方针,还提出了具体的任务要求,在国家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拨专款予以支持。

此外,国务院专设了三线建设调整领导小组和专门办事机构,由国务院有关部委、省市自治区的领导同志兼任领导成员,各有关部委和省市自治区政府均设立了相应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三线调迁建设工程的有力领导、综合协调和运行效能。

2、三线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是调整改造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这次三线调整改造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建设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和单位发展生产积累资金来进行,国家只给一定的补助资金和扶持政策。

采取这种办法,不仅为国家财政减轻了负担,而且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大激发了广大职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

在30年来累计完成的200亿元调整改造投资中,国家资本金32.86亿元,只占16.4%;

部门及地方投资9.23亿元,占4.6%;

其余79%的投资均是企业用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完成的。

为了解决自筹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职工主动加班加点,甚至拿出自己的积蓄支持企业进行调整搬迁。

三线调整改造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展开的一次较大规模的经济调整。

奋战在三线大地上的百万三线职工,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胜利的凯歌。

正是靠他们的聪明才智,靠他们的辛勤劳动,靠他们的无私奉献,才走出了一条投资较少,效益较高的建设路子,进一步巩固了三线建设成果和战略后方基地。

3、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滚动发展”的原则,是做好三线调整工作的前提。

30年来,三线调整改造工作一直是在国家的统筹规划下进行的,整个调整工作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七五”时期的综合治理阶段,二是“八五”、“九五”时期以脱险搬迁为主的布局调整阶段,三是“十五”调整建设的收尾工作阶段。

围绕着国家长远战略布局的需要,根据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平战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的总体目标,各阶段又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和市场化程度的加快,相应确定了各自的工作重点和支持政策。

在设定调迁目标时,考虑到国家财力相对紧张和企业自筹资金能力有限的实际情况,摒弃了过去国家大包大揽的做法,按“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的原则,以具备“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尽可能让一些三线单位先行脱离险情和偏远山区,改善其生存发展环境。

调迁后需要完善、配套的工作,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经济效益状况,在国家政策扶持下逐步加以解决。

有些大的项目考虑资金筹措困难,采取分两期工程分布实施。

由于调整改造目标任务明确,各阶段的工作重点同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相协调,调整工作虽前后历经30年,但较好地处理了调整,改造,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了三线调整工作按照中央提出的要求有序地进行。

4、抓住调迁机遇,坚持“四个结合”,创建“四新企业”,是确保三线调整取得成效的重要环节。

把国家实施三线调整改造作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坚持以解决三线建设遗留的问题,发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在调迁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个结合”。

即三线调迁同产品结构优化和能力结构调整相结合;

同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相结合;

同资产重组和改革改制相结合;

同地方经济发展与振兴相结合。

同时强调在调迁过程中要引导企业创“四新”,即新的厂容厂貌,新的思想作风,新的运行机制和新的科研生产水平。

由于调整中坚持了“四个结合”,从而使经过调迁的企业不仅有了新的生产经营环境和技术装备,而且在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也迈出较大步伐,基本实现了军民分线,主辅分离;

企业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有了自己的主导军品或支柱民品;

同地方经济融合度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经济效益得到明显回升。

三、再铸辉煌

在近日召开的三线建设调整改造20周年纪念座谈会上,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主任张云川要求,三线单位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一要牢牢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找准位置,开拓进取,努力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二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要发扬三线企业优良传统,焕发三线企业的青春与活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创辉煌。

三线建设调整改造30年是不平凡的30年。

30年的艰难历程,30年的团结拼搏,30年的不懈努力,30年的巨大变化。

三线调整,利国利民。

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三线企事业单位和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职工将继续发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