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6218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8 大小:10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7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冲刺必备Word下载.docx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辨析题

《教育知识与能力》是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中学学段必考科目之一。

《教育知识与能力》主要涉及四种题型,即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

以往考生普遍反映,在过往的考试中,他们很少接触到辨析题。

甚至有部分考生在考试作答中,误将辨析题等同为判断题,按照判断题的做题思路答题。

基于这样一个情况,通过对真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教育知识与能力》中辨析题主要有以下命题特点:

(1)将容易混淆的概念等同。

如,12下半年“负强化就是惩罚”,13上半年逆向迁移即负迁移,14上半年“注意转移就是注意分散”等。

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述上采用“……即/就是……”。

这种题型多半是错误理解。

(2)关系型知识,扭曲两者的关系。

如12上半年“知识多少与能力高低成正比”、“个体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是一致的”、13上半年,“遗传素质决定能力发展的水平”。

这类型题目的特点是,在表达两个概念或知识点之间是某种关系,要么正反比例、要么决定关系、要么改变关系等。

这种题型多半理解有误。

(3)影响性质类型,片面看到一个方面。

如,13下半年“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影响”,14上半年“非正式群体在班级管理中只有消极作用”。

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表述上采用“……只有消极影响”。

看到“只有”的表述务必要谨慎。

(4)自相矛盾类,全都要,没有立场。

如,14上半年“直观教学既是手段又是目的”。

这类型题目的最大特点是,什么都想集于一身。

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是“既是……又是……”。

在了解辨析题命题规律的基础上,发现作答辨析题必须坚持一个原则,即“先判断,后解析”。

辨析题的作答必须先做出正误判断,然后再阐述理由。

切记直接解释,或者只判断不解析。

答辨析题的作答模板: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

A指的是……,B是……。

因此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

1.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错误。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一般情况下,学习动机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因此,并不是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越好。

2.根据过度学习的规则,学习时复习的次数越多越好。

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熟以后的附加学习。

过度学习并不意味着复习次数越多越好。

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越好;

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而且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而成为无效劳动。

3.技能是习惯。

技能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而习惯是指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和特殊倾向。

所以技能不是习惯。

4.负强化和惩罚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负强化和惩罚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提出来的。

强化的意义在于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的意义在于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这是两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5.空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空间知觉包括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方位和远近等特性的知觉。

人脑对事物的顺序性和延续性反映属于时间知觉。

6.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备课时教师应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备课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只有备好课才有可能上好课。

但教师在备课时,一般需要做好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的工作,而不是把全部精力放在钻研教材上。

7.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

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8.人们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对英雄人物的赞扬,这些情感内容是理智感。

题干所述为美感。

理智感是人对认识活动的成就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态度体验;

美感是人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美的特征的体验,即具有一定审美观点的人对事物的美的评价而产生一种肯定、满意、喜悦、爱慕等情感。

9.在同化性迁移中,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是在最初的学习中建立起来的。

正确。

因为原有经验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

10.与粘液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是开朗型。

与黏液质的气质类型相对应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应该是安静型。

11.评价量表和行为检查单有一定的关系。

二者都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判断,可以在观察过程中或结束后使用。

但二者的评价标准不同,检查单只需要作定性的判断,而等级评价量表要作定量的判断。

12.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

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2~3岁,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13.学习是导致有机体行为变化的唯一因素。

行为的变化除学习可以引起外,别的因素如疾病、疲劳均可导致。

14.德育就是品德教育。

二者不完全等同,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品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一部分。

15.中小学教师应当具备的知识方面的素养要求就是指对学科专业知识的精通。

教师不仅要精通所教学科专业知识,也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教育理论知识等。

16.教材就是教科书。

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主要部分,此外还有其他内容。

17.教学无论效果怎样,都具有教育性。

只有有效的教学才对学生的发展有积极的教育影响。

18.备课就是备教材。

备教材仅仅是备课的一方面,此外还有备学生、备教法。

19.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0.教育行动研究是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主要导向的。

教育行动研究,亦称教师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现实教育教学情境中自主进行反思性思索,并以解决工作情境中特定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目的。

强调研究与活动一体化,使教师从工作过程中学习、思考、尝试和解决问题。

21.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用来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一种方法。

历史研究法的确是要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但它绝不仅仅停留在这一步。

确切地说,教育科学的历史研究法,是通过收集某种教育现象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事实,加以分析研究,从而揭示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而是通过探求研究对象的发展过程,来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

因此,这一说法错误。

22.观察法只能得到教育现象表面性的和感性的材料,所以在教育研究中要少用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方法。

虽然它只能有助于研究者了解事实现象,而不能解释其原因是什么。

但它最大的优点是简便易行,真实自然。

所以,观察法是教育学、心理学,也是科学研究中使用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

23.分组教学是为了克服班级授课制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因此它比班级授课制优越。

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分组教学比班级上课更适应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便于学生的交流合作;

有助于学生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在与小组成员的竞争与合作中,强化自己的学习动机。

但是,分组教学较难科学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要求相矛盾;

分组后有可能产生一定的副作用,使快班学生产生骄傲,慢班、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降低。

24.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1)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

②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

③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

④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

⑤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

25.盲人失去视觉,通过实践活动使听觉更加敏锐的现象是感觉的补偿。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一种感觉的丧失可由其他感觉来弥补。

盲人失去了视觉机能,会增强其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的感受性,以发挥其补偿作用。

26.品德的心理结构具有统一性。

品德的知、情、意、行具有统一性。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是多种基本心理成分的有机统一。

四种成分既各有其重要地位作用,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品德的完整面貌。

学生品德的形成有赖于四种心理成分的协调发展。

27.任何人的发展都不能离开遗传素质。

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结构以及器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

人的发展就是在人类特有的遗传素质基础上展开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遗传素质的成熟机制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28.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真正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教育者应当自觉利用矛盾运动的规律,促进学生思想矛盾向社会需要的方向转化。

(3)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斗争的过程也是学生品德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29.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可分为三种:

先高后低,先低后高,中较低、两头高。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精神状态与注意力的变化模式的三种:

(1)先高后低。

很多情况下,个体在学习工作的最初阶段精神状态往往是最好的,此时有足够的动力与精力,因此注意力在工作的起初也最容易集中到注意对象上。

然而随着工作的进程,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下降,注意力也随之降低。

这是一种先高后低的模式。

(2)先低与后高。

个体在工作学习的开始阶段还没有完全进入状态,受到各方面新异刺激的干扰,因此此时的注意力往往不是很高。

但是随着工作的进程,环境的熟悉性逐渐增加,在更加放松和熟悉的状态下注意力会逐渐提升。

(3)中间高,两头低。

个体在工作的开始阶段需要适应环境,避免刺激的干扰,而工作即将结束时也会有心态的起伏、精力的衰减,因此在学习工作的最初和最后阶段其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最佳,注意力也因此受到影响。

与此对应,在工作的中间阶段属于个体最佳的精神状态和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

30.信度高,效度不一定高;

效度高,信度一定高。

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可信的测验未必有效,而有效测验必定可信。

31.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从单一走向了多元。

(1)题干的描述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特点之一。

除此之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的另外两个特点是:

由甄别走向发展,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

①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③实现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

32.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很善于诱导他的学生,其弟子颜回这样称赞道: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疏导原则也就是循循善诱原则。

33.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首先,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而是随着人类进步而不断改正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和解释。

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此外,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但学习者仍然会基于自已的经验背景进行理解并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

34.知觉的整体性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当知觉对象提供的信息不足时,知觉者总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补充当前的知觉。

例如,给动物学家一块动物身上的骨头,他可以塑造出完整的动物形象来。

这对于缺乏动物解剖学知识的人来说,是不可能办到的。

35.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1)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

(2)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

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36.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7.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38.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

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

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

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

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39.技能就是程序性知识。

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区别于知识。

程序性知识虽与活动动作的执行密切相关,但它仍只是一类专门叙述活动规则和方法的知识。

40.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认知策略有很多种,每一种策略都有其适用的特定条件。

在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及其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各种认知策略的适用性不尽相同。

41.定势对问题解决总是起积极作用。

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人采用新的方法。

消极的思维定势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起消极影响。

42.人在激情状态下认识和自信能力会减弱,所以总做错事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表现形式,往往发生在强烈刺激或突如其来的变化之后,具有迅猛、激烈、难以抑制等特点。

人在激情的支配上,常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认识和自信能力不会减弱,不会总做错事情。

43.操作技能的模仿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

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定向是第一个阶段,模仿以及后续的阶段必须在定向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会具有盲目性,制约着操作技能的学习效率。

44.美育就是指艺术教育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美育要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通过艺术进行的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只是美育的一部分。

45.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在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是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46.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排斥教师的介入和指导。

新课程虽然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同时也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

47.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德育途径主要包括直接的道德教学和间接的道德教育,直接的道德教学包括思想品德课和时事政治课。

间接的道德教育包括思想教育外的其他各科教学、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等一些教学形式。

所以,德育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

48.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越大。

要确保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知识经验是必不可少的。

知识经验是思维的原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知识经验越多,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49.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课外辅导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50.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51.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错误。

夸美纽斯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

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52.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

53.智育就是知识教育。

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

54.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55.单独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最好。

单独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56.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57.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58.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59.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60.课程只包括智育的内容。

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61.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

62.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教育内容单一,方法较严厉。

题干所指是斯巴达的教育。

63.生在改革开放时代的青少年一定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这是新时代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64.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亍:

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65.态度是通过遗传继承的。

态度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天生的,

66.只要有强迫观念,就有神经症的表现。

大多数人都有过强迫观念,但只有当它干扰了我们的正常适应时,才是神经症的表现。

67.学生对真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间接指导。

因为事实性的问题不能靠知识经验和思维加以推理,因此对这些问题应给以直接指导。

68.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它的管理。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69.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就需要通过教学、课外校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来实现。

教学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所占时问最多,涉及面最广,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最全面深刻,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影响也最大。

所以,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

70.学生学习了知识以后,思想品德自然会随之提高。

因为教学的教育性必须要经过教师给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必须通过启发、激励,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时,教学的教育性才能得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学习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提高结合起来。

71.正强化可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可以降低反应频率。

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

正强化也称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负强化也称消极强化,是通过消除或中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两者都可以增强反应的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