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5870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微生物学综合练习一真题精选Word下载.docx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高等动物血清中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

本质是一组酶原。

可被任何抗原-抗体的复合物激活,激活后的补体能参与破坏或清除已被抗体结合的抗原或细胞。

发挥其溶胞作用、病毒灭活,促进吞噬细胞吞噬和释放组胺等免疫功能。

9肠道最多的菌类:

①() ;

② ();

③ ()。

厌氧拟杆菌;

乳酸菌;

大肠杆菌

10真核微生物包括有:

(),(),(),()。

真菌;

粘菌;

藻类;

原生动物

11叙述EHEC的致病物质与所致相关疾病HUS的作用机制。

黏附素,志贺祥毒素

作用机制:

黏附素使细菌紧密黏附在肠道和泌尿道黏膜上皮细胞上,避免因肠蠕动、肠分泌液和尿液的冲刷作用而被排出体外。

志贺祥毒素可破坏核糖体,使蛋白质合成障碍致细胞受损或死亡,可致血性腹泻,可选择性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受损的内皮细胞启动凝血系统,促进白细胞和血小板黏附在内皮细胞上。

12H5N1表示(),H是(),N是()。

高致病性禽流感;

血凝素;

神经氨酸酶

13试比较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

主动免疫又称自动免疫,是指机体通过隐性感染或因得某种传染病,或通过人工注射的方式,而与抗原接触使机体获得的免疫。

被动免疫是指胚胎通过受精卵或婴儿出生后通过母乳,获得母源抗体,或通过人工注射的方式获得抗体,使机体产生的免疫。

14真菌卵孢子是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经结合后形成的,其中小型配子囊叫(),大型配子囊叫()。

雄器;

藏卵器

15衣原体的概念及其复制周期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0.45um细菌滤器、严格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复制周期:

原体进入宿主细胞后,细胞膜围于原体外形成空泡,原体在空泡中发育增大成网状体,网状体以二分裂方式增殖,在空泡内发育成许多子代原体,释放后再感染新的易感细胞,开始新的发育周期。

每个周期为48~72小时

16胚种学说

属于生机论的一种生命观,也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粒子学说。

17真菌菌丝具有的功能是()和()。

吸收营养物质;

进行繁殖

18霍乱弧菌与结核杆菌的培养特征。

霍乱弧菌:

兼性厌氧,在氧气充分的情况下生长更好,营养要求不高。

生长繁殖的温度范围广(18~37℃),故可在外环境中生存,耐碱不耐酸,在pH8.8~9.0的碱性蛋白胨水或碱性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

可在无盐环境中生长

结核杆菌:

专性需氧,最适温度37℃,低于30℃不生长,最适pH6.5~6.8;

营养要求高,生长缓慢,繁殖一代需18~24h

19试比较天然免疫与适应性免疫。

天然免疫是机体在长期的种系发育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天然防御功能。

同一种的个体都具有,由先天遗传而来;

没有专一性;

能迅速发生防御作用,在抗感染过程中首先发挥作用。

适应性免疫是指个体出生后,在与抗原物质接触过程中所建立起来的免疫力。

具有针对性,通过机体免疫应答过程实现,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是机体免疫功能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协同和相互配合,并无明显界限,只不过根据感染的类型及感染的阶段不同而表现出以某种免疫反应为主。

20藻青素

一种内源性氮源贮藏物,兼有贮存能源的作用,通常存在于蓝细菌中。

21真菌的有性生殖过程可以分为(),()和()三个阶段。

质配;

核配;

减数分裂

更多内容请访问《睦霖题库》微信公众号

22病毒的复制周期。

病毒的复制周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及组装、成熟、释放等过程;

(1)吸附:

分为两阶段,病毒与细胞的非特异性静电结合。

宿主细胞表面受体与病毒表面配体特异性结合。

(2)穿入:

病毒吸附完成后,穿过细胞膜进入胞浆的过程称为穿入。

方式有两种吞饮方式、融合方式。

(3)脱壳:

病毒核酸从核衣壳内释放到细胞的过程称为脱壳。

(4)生物合成:

病毒利用宿主细胞提供的低分子物质和酶类等大量合成病毒的非结构蛋白,核酸和结构蛋白。

(5)组装,成熟和释放:

装配一般要经过核酸浓聚、壳粒集聚及装灌核酸等步骤;

无包膜病毒核衣壳的组装即为成熟,而包膜病毒装配完成后,还需在核衣壳外加一层包膜才能成熟为完整的病毒体;

装配完成后,裸露病毒随宿主细胞破裂而释放到胞外;

而有包膜的病毒则出芽释放到胞外,宿主细胞通常不死。

23试比较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是指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

主要作用包括①TD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作用于免疫活性细胞而产生免疫效应,淋巴因子的作用无特异性,但其释放需特异性抗原刺激;

②TC细胞能特异的识别靶细胞表面抗原并与其结合,使其溶解。

体液免疫是由抗体介导的免疫。

主要作用是:

中和外毒素、调理作用、凝集作用、阻止病原菌对黏膜的吸附。

24迄今所知,最小的细菌是(),最大的细菌是()。

纳米细菌;

纳米比亚硫磺珍珠菌

25真菌生长在基质内的菌丝叫(),其功能主要是(),伸出基质外的菌丝叫(),其功能主要是()。

基内菌丝;

气生菌丝;

转化成繁殖菌丝产生孢子

26病毒对感染细胞的直接作用形式。

(1)溶细胞型感染:

主见于杀伤性强的裸露病毒,如脊髓灰质炎病毒,腺病毒等。

(2)稳定状态感染:

主要发生在包膜病毒,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

包括细胞融合和细胞表面出现病毒抗原。

(3)细胞凋亡:

是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细胞基因控制的,自主的,有序的死亡。

(4)细胞增生与转化:

少数病毒感染细胞后,不仅不抑制细胞新陈代谢,反而促进细胞DNA合成和细胞增生,引起肿瘤的发生。

(5)基因整合:

有些病毒在感染过程中可将病毒DNA重组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中,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将病毒全基因组整合至宿主细胞基因组,二是部分整合或失常整合。

(6)包涵体形成:

某些受病毒感染的细胞内可见与正常细胞结构及着色不同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

27说出抗原、抗原决定簇和半抗原的区别。

抗原是指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

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是位于抗原表面,可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

半抗原是指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实际上可以看作是抗原决定簇。

28细菌细胞机械裂解的方法有:

()和()。

超声波法;

高压

29真菌子囊果的种类有()、()和()三种。

闭囊壳;

子囊壳;

子囊盘

30辨别5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的结构与特性。

①5种类型的免疫球蛋白分别是IgG、IgE、IgD、IgA、IgM。

②其中单体结构的有:

IgG、IgE、IgD及血清型的IgA和B细胞表面的IgM。

双体结构的有:

分泌型的IgA。

五聚体结构的是:

IgM。

③单体结构:

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组成,链间是由二硫键共价连接的。

一条重链和一条轻的可变区在不同的免疫球蛋白中表现出不同的序列,并且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抗原结合点。

所有Ig的恒定区基本相同的,具有三至五个功能区。

双体结构:

两个单体通过J链连接而成,含有一个附属分泌成分。

五聚体结构:

由5个单体通过二硫基键及J链连接而成。

④IgG:

//是血液中最重要的抗体,是唯一能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提供抗体保护的免疫球蛋白。

是唯一能与吞噬细胞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也可以与淋巴细胞结合。

可以激活补体。

IgM:

是人体最早形成的抗体,在胎儿期就已合成。

初次应答初期分泌到血液中的第一个抗体。

并可以与淋巴细胞结合。

无法穿过胎盘。

IgA:

在血液中含量较少,多数存在于眼泪、乳汁、唾液及黏液等机体分泌物中,并可黏附于消化道、呼吸道和生殖泌尿系统的内层。

主要作用是在微生物黏附于表面侵入组织前与微生物上的抗原结合。

还能激活补体。

在初乳中含量较高,保护婴儿免受肠内病原体侵害。

但无法穿透胎盘。

IgE:

//主要存在于体液和皮肤中,血液中几乎没有,血清中含量极少。

对血液中嗜碱细胞的细胞质膜上受体及组织中的肥大细胞具有特殊的亲和力。

当与抗原结合后,相关的嗜碱细胞或肥大细胞开始分泌各种物质。

IgD:

//主要存在于B细胞的细胞膜上,极少分泌。

尽管能与抗原结合,但它的作用仍不太清楚。

可能与免疫应答的启动及某些过敏反应有关。

31病毒持续性感染的类型及特征。

1)慢性感染:

显性或隐性感染后,机体不能完全清除病毒,使感染灶持续存在,机体可出现症状,也可无症状而长期带毒,整个过程中病毒可被检测到或分离培养。

2)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以独特形式存在于细胞内而不复制,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体,但在一定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可开始复制,感染急性发作而出现临床症状。

3)慢发病毒感染:

有些病毒(HIV和朊粒等)潜伏期很长,机体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无临床症状,但症状开始出现后,多呈亚急性、进行性临床表现,并最终导致死亡。

4)急性病毒感染的迟发并发症:

少数病毒在急性感染后一年或数年,发生致死性的并发症,如SSPE。

32酒曲中主要成分是()。

霉菌

33真菌菌丝的变态体有()、()、()、()、()、()、()、()等。

厚垣孢子;

吸器;

菌环和菌网;

附着枝和附着胞;

匍匐枝和假根;

菌核;

子座;

菌索

34初次应答与再次应答的区别。

初次应答是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

IgM为主,效价较低,维持时间短,很快下降。

再次应答是指初次应答后的抗体下降期,再次注射同种抗原进行免疫时出现抗体。

潜伏期明显缩短,以IgG为主,效价高,维持时间长。

35以流感病毒和乙肝病毒为例叙述病毒的结构。

(1)流感病毒:

主要由内部的核衣壳及外面的包膜及刺突组成

①核衣壳:

由RNA和核蛋白(NP)结合而成,又称核糖核蛋白(RNP),核酸为-ssRNA,分节段,甲、乙型流感病毒分为8个节段,每一个节段编码一个基因,每个RNA片段还结合3个多聚酶蛋白亚基PA、PB1、PB2。

②包膜:

有两层结构,包膜内层为基质蛋白(MP),包括M1和M2,外层是来源于宿主细胞的脂质双层膜;

包膜上有两种刺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HA:

NA约为5:

1;

HA与病毒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有关,为三聚体;

NA由四个亚单位组成的四聚体

(2)乙肝病毒:

大球形颗粒:

双层衣壳,是具有感染性的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外层相当于一般病毒包膜,脂质双层嵌有HBsAg,前S1抗原和前S2抗原;

内层为病毒核衣壳结构,表面为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

小球型颗粒:

球形中空颗粒成分为HBsAg,不含病毒DNA及DNA多聚酶,具有一定抗原性。

管形颗粒:

也不完整,由小球形颗粒串联而成,也不具有感染性。

36支原体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

甾醇

37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真菌生产出的杀虫农药有()。

白僵菌等

38什么是单克隆抗体?

简述制备步骤。

单克隆抗体是指由一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经分化、增殖后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分子。

步骤:

①选择亲本细胞株。

骨髓瘤细胞必须选用HGPRT酶缺陷型,因为它们不能在HAT培养基上生长。

B细胞是用绵羊红细胞免疫小白鼠,在脾脏内形成激活的B淋巴细胞后,再取脾,制成B细胞悬液。

②混合双亲细胞。

将上述两种细胞以合适比例混合。

③促进细胞融合。

可用PEG或仙台病毒促融。

④淘汰未融合细胞。

处理后的细胞分装在塑料板微孔内,在HAT选择性培养液中培养,未融合的细胞因不能合成核酸死亡,存活者为融合细胞,经产物鉴定后,留下优良的单克隆抗体生产株。

⑤杂交瘤细胞的扩大培养。

可通过注射入动物体内增殖,也可在组织培养瓶或细胞培养罐内做扩大培养。

39叙述流感病毒感染导致继发性细菌感染的致病过程。

流感病毒借血凝素吸附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内,并在细胞内进行复制。

新增殖的病毒颗粒从细胞膜上芽生,借神经氨酸酶的作用而释放出来,再侵入其它上皮细胞。

受病毒感染的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与脱落,露出基底细胞层。

突出表现为局部炎症,同时引起全身中毒反应,如发热,身痛和白细胞减少等,但一般不形成病毒血症。

约于第5病日基底细胞层开始再生,先为未分化的移行上皮,2周后新的纤毛上皮形成而恢复。

以上为单纯流感过程。

其主要病变损害有呼吸道上部和中部气管。

流感病毒感染将导致宿主细胞变性,坏死乃至脱落,造成粘膜充血,水肿和分泌物增加,从而产生鼻塞,流涕,咽喉疼痛,干咳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当病毒蔓延至下呼吸道,则可能引起毛细支气管炎和间质性肺炎。

由于流感病毒感染会降低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清除和粘附异物的能力,所以大大降低了人体抵御呼吸道感染的能力,因此流感经常会造成继发性感染。

由流感造成的继发性肺炎是流感致死的主要死因之一。

40丝状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酵母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和()。

几丁质;

葡聚糖;

甘露聚糖

41元素硫颗粒是()的贮藏物,磁小体是细胞内()的结晶体颗粒贮藏物。

硫源与能源;

Fe3O4

42叙述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1.血液、血制品传播;

2.母婴垂直传播;

3.密切接触和性接触传播

H.BV感染人体后起致病机制如下:

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

机体清除HBV主要依赖CTL或通过ADCC作用来杀伤靶细胞,CTL是导致肝细胞免疫损伤的主要效应细胞。

体液免疫所致的病理损伤:

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液循环中,可检出HBsAg及抗HBs或HBeAg及抗HBe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它们沉积于肝外组织的小血管壁,可引起3型超敏反应而出现各种相关的肝外症状。

自身免疫所致的免疫病理损伤:

HBV感染肝细胞后一方面可引起肝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另一方面HBsAg含有与宿主肝细胞蛋白相同的抗原成分,可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通过ADCC效应,CTL的杀伤作用或释放细胞因子的直接或间接作用损伤肝细胞。

预防措施:

1.一般预防:

主要实施以严格管理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措施,如对感染者的血液、分泌物和用具等要严格消毒;

严格筛选献血员;

加强对血液血制品的管理,防止医源性传播。

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及输液器

2.主动免疫:

接种HBV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程序为新生儿出生时,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个接种一次)

3.被动免疫:

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由含高效价抗-HBs人血清提纯而成,可用于紧急预防。

43比较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是颗粒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凝集团的血清学反应。

若是可溶性抗原,则可采用间接凝集反应或沉淀反应达到检测相应抗原的目的。

间接凝集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吸附到适当颗粒性载体上,使其形成人工颗粒状抗原,以达到可用肉眼检出凝集反应的目的。

沉淀反应是将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在合适比例和适当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的血清学反应。

44担子菌亚门的真菌初生菌丝是由()产生,次生菌丝是由()形成。

担孢子萌发;

两种不同遗传性的初生菌丝(或担孢子)联结后

45气泡(gas vesicle)的膜只含(),故只能透气而不能透过水和溶质。

具有调节细胞密度而使细胞漂浮在水中的功能。

蛋白质

46叙述HIV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及预防措施。

HIV传播途径有:

①性传播;

②血液传播;

③母婴传播

HIV主要选择性地侵犯的靶细胞是CD4+T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这些细胞表面的CD4分子是HIVgp120的受体,CCR5和CXCR4为HIV的辅助受体。

当HIV与靶细胞接触时,病毒体的包膜糖蛋白gp120与CD4+分子的V1区结合,然后与辅助受体CCR5或CXCR4相互作用,引发包膜糖蛋白gp41分子构象发生变化,致gp41暴露出来,而使融合肽穿透靶细胞,进而使病毒侵入细胞。

①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络;

②普遍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

③确保输血和血制品的安全性;

④提倡健康的性生活方式;

⑤HIV抗体阳性妇女应避免怀孕或避免母乳喂养婴儿等;

⑥加强国境检疫严防传入。

47什么是补体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及其抗体——溶血素作指示系统,高灵敏度的测定抗原与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免疫学方法。

依据的原理是补体可与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结合。

指示系统如遇游离补体,则会出现溶血反应。

[单项选择题]

48、E.coliT4噬菌体的典型外形是()。

A.球形

B.蝌蚪形

C.杆状

D.丝状

B

49叙述狂犬病的传播途径,致病机制,预防措施。

狂犬病是人兽共患型疾病,主要在野生动物及家畜中传播。

人患狂犬病主要是被患病的的动物咬伤所致,亦可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而感染。

①病毒入侵,局部感染及进入外周神经;

②病毒上行至中枢神经系统;

③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④病毒扩散至非神经组织。

①清洗和处理伤口;

②主动免疫;

③被动免疫。

50、EMP途径中的一个关键酶是()。

A.已糖激酶

B.磷酸已糖异构酶

C.磷酸果糖激酶

D.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D

51、好氧性自生固氮菌保护其固氮酶不受氧毒害的机制之一是()。

A.SOD保护

B.豆血红蛋白保护

C.形成异形胞

D.呼吸保护

52鞭毛由()、()和()3部分组成。

鞭毛的生长是从()开始生长的。

鞭毛丝;

鞭毛钩;

基体;

尖端

53细菌以()做直线运动,以()做短促转向运动。

推进方式;

翻腾形式

54已知至少有两类性毛(丝):

F性丝;

I性丝

55细菌的其他休眠状态的结构:

()多由固氮菌属产生,不是完全休眠的;

()多由黏球菌产生;

()多由蛭弧菌属产生等。

孢囊(cyst);

黏孢子;

蛭孢囊

56、在发明哪种技术以前,人们是无法了解某种微生物对人类或自然界的具体作用的?

()

A.显微镜技术

B.染色技术

C.纯种分离技术

D.消毒灭菌技术

C

57芽孢特有的化学物质:

()以及大量的Ga2+,两者结合成()。

吡啶二羧酸(DPA);

吡啶二羧酸钙(DPA-Ga)

58叙述(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以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的感染途径与潜伏位点的差异。

感染途径的不同点:

HSV-1随飞沫传播,传染性大;

HSV-2通过性接触传播;

VZV经呼吸道或接触传播

潜伏位点的差异:

HSV-1潜伏在三叉神经节和颈上神经节;

HSV-2潜伏于骶神经节;

VZV潜伏于脊髓后跟神经节或颅神经节的感觉神经节中

59细菌类、病毒类和真菌类病原体对人类和高等动物的致病力有何差别?

细菌类通过产生各种侵袭性酶类、外毒素和内毒素等物质伤害宿主。

病毒类通过杀细胞传染、稳定传染和整合传染等方式危害宿主。

真菌类通过致病性、条件致病性、变态反应和产生真菌毒素等方式危害宿主。

60、类病毒是一类仅含有侵染性()的病毒。

A.蛋白质

B.RNA

C.DNA

D.DNA和RN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