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5755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设计Word文件下载.docx

1、揭示课题,读题。

2、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是19世纪法国著名小说家。

1880年发表第一个短篇小说《羊脂球》,引起轰动,以后又陆续发表了许多作品。

3、激趣谈话:

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作品的,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

4、出示课文插图,说说莫泊桑的神态。

板书:

虚心求教。

师:

是啊,莫泊桑正是这种对文学的孜孜追求,这样虚心向文学大师求教,勤奋好学,才成为了一位著名的小说家。

再读课题。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课前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也来展示同学们的勤奋和好学。

2、展示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简陋吆喝烙印咖啡揣摩篝火孜孜不倦直截了当

指读,相机正音(“孜”是平舌音,“陋、烙”的声母是边音)。

(2)你认为生字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生说说,师示例范写。

生描红。

(3)再读词语,说说词语的意思。

课文是怎样运用这些词语的?

3、读通课文。

(1)开火车读课文。

(2)见机指导读正确、读通顺,生评读。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拜师”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层次。

3、自由读课文,说说拜师的经过。

(1)指名说经过。

(2)用自己的话说说福楼拜的教与莫泊桑的学。

师:

教有良方,学很勤奋,拜师后的莫泊桑终于写出了很多有世界影响的名著。

过渡:

那么,作为名师的福楼拜,你知道多少?

莫泊桑为什么要拜师?

四、精读第一段。

1、简介福楼拜

2、自读第一自然段,圈画出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3、交流:

(1)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莫泊从小就热爱写作?

(酷爱、孜孜不倦)

(2)莫泊桑面对自己的作品平平常常,没有什么特色,他的心情怎样?

(焦急万分)。

4、用自己的话说说拜师的原因。

5、指导朗读。

五、小结

作业设计:

语文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莫泊桑福楼拜

勤学善教

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总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3、从莫泊桑和福楼拜的对话中,懂得,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学会仔细观察写细节。

教学重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理解体会福楼拜的三次说教,明确写好作品必须从哪些方面去努力。

多媒体

一、复习导入。

2、说说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二、精读第二段

1、过渡:

莫泊桑诚心拜师求教,福楼拜精心赐教。

(出示)“莫泊桑把老师的话牢牢记在心头”师:

莫泊桑把老师的哪些话牢牢记在心头?

2、仔细阅读课文,思考:

莫泊桑几次向福楼拜请教?

福楼拜每次都说了些什么?

所说的话中哪句话最关键?

默读课文,圈画重点词、句。

3、引导朗读第一句:

“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

①福楼拜是针对什么说这句话的?

②从他直截了当地说,可以看出福楼拜是一个怎样的人?

③福楼拜认为必须怎样做才能使功夫到家?

4、朗读第二句:

“怎么能说没有什么东西好写呢?

①福楼拜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

②莫泊是怎样的心情?

③指导朗读福楼拜讲的这句话,想象福楼拜那娓娓道来的样子,对“滔滔不绝”加深感悟。

④指导分角色朗读,结合课文插图,将师生对话的情景再现出来。

5、交流第三句话:

“光仔细观察还不够,还要能发现别人没有发现和没有写过的特点。

①为什么说这句话在这段中最关键?

下面的哪些话分别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②这些再次说明福楼拜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③对福楼拜的教诲,莫泊桑有什么反应?

说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④引导学生体会观察事物要有发现的眼睛——第三只眼。

⑤指导朗读。

6、小结:

课文写莫泊桑拜师的经过,共写了他三次求教的情况,着重写了师生二人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看出什么?

7、齐读课文第二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

思考:

莫泊桑是怎么做的?

结果怎样?

2、齐读,进一步体会莫泊桑的勤奋好学。

四、总结讨论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你打算今后怎样向莫泊桑学习?

 小练笔:

观察身边同学,写出衣着、性格不同的两位同学。

 21、莫泊桑拜师——福楼拜

 虚心求教循循善诱

勤学苦练诲人不倦

教学反思:

课题理想的风筝

第1课时总课时2课时

理想的风筝

        第一课时

1、掌握本课的六个生字,理解文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读通课文。

准确读通长句。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写了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三件事。

知道课文是从刘老师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的。

掌握生词,理清课文脉络。

引导学生归纳出课文的三大事例。

教具准备:

一、课题导入:

1、(板书:

理想)老师的理想是当一名学生尊敬,信任,喜爱的好老师,愿意谈谈你们的理想吗?

同学们的理想是远大的!

(板书:

风筝)看到这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

的)理想与风筝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放在一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3、是呀,这篇课文到底写的是什么呢?

风筝中寄托着怎样的理想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初读感知

1、出示自读要求:

(1)在文中圈画出生字,自己喜欢的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2)课文中写了刘老师的哪些事?

(3)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

为什么?

(4)文中哪些句子写得细腻感人,画出来,认真读一读,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出示生词:

风筝眯眼蜈蚣倘若连翘花翘尾巴撒脱撒谎急速一转旋转酸涩

舒展腰身仰望天穹圆木拐杖女娲造人擎着风筝翩翩起舞翱翔盘旋气喘吁吁功德无量

(1)读准字音:

指读正音。

注意三个多音字,帮助学生区别好。

(2)认清字形:

倘敞筝挣睁

(3)理解词义A酸涩文中是酸涩的感情,什么情况下你的心里是酸酸的,心里很难受呢?

文中为什么而酸涩?

B看到功德无量这个词,你想起了哪些伟人?

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呢?

为什么那根圆木棍是功德无量的呢?

C谁能任意用上黑板上的词语说一句话,如果你能用上几个词,那就说明你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棒哟。

当然也可以结合我们的课文内容来谈说话。

(4)指导写字。

2、课文主要写的是刘老师,写了他的哪些事呢?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风筝)指读第四、五、八、九自然段。

这三件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部分,那么文章是怎么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的呢?

指读第一段。

文章的结尾又写了些什么呢,你们觉得最后这两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情感?

老师小结:

课文开关通过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了对刘老师的加快;

中间第四至九自然段通过三件事,表现了刘老师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3、谁来回答第三个问题:

刘老师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假如请你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你想用什么词语?

能用书中的语言来解释你为什么这么说吗?

4、你找了哪些细腻感人的句子,愿意读给我们听吗?

学生读后,追问:

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心中涌起怎样的情感?

1、将生字在田字格中书写四遍,生词抄写两遍

2、认真反复朗读课文,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情。

(至少读三遍)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

刘老师转写板书

放追风筝      

第二课时

1.品读重点词句,体悟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命,得到作者和刘老师情感、精神的熏陶。

2.学习作者见物思人、例举事例、边叙边议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见物思人、例举事例、边叙边议的表达方法.

1、多媒体课件

一、整合课文导入,感悟“思念”,练“读”

1.这篇文章是我们平时写人文章的典范,作者是——(板书:

苏叔阳)一位作品与人品都值得我们敬重的大作家。

2.上节课我们和苏叔阳一起回忆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

文章写得很美,很细腻,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词,每一个标点都浸透着苏叔阳对刘老师浓浓的——思念之情。

我选了三个自然段(出示三段话)——“春天又到了。

”“每逢这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自由读这三段话,你有什么样的发现或思考?

3.交流。

要点一:

三段话由景写到人,前后呼应,情感层层递进。

一切景语皆情语。

要点二:

都是以最少的笔墨抒发浓浓的思念之情。

要点三:

最后一句,一声呼唤,两个“深深地”和一处省略号,给人以意犹未尽、耐人寻味的感觉。

4.指导朗读。

那就用朗读把我们的体会到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表达出来吧,我想请三个同学来合作朗诵这三段话,注意:

不管你读哪一段都要在语气、情感上与其它两段前后呼应。

生再齐读。

5.补充省略号的用法有:

1表示引文的省略;

2表示语意的含蓄,省略了想法;

3表示语意的含蓄,省略了无限的思念,表示列举的省略。

想想其它两处个属于哪种?

)(出示:

1……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

2倘若不幸他已经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

二、导学“笑谈风筝”,感受形象,练“说”。

1.每年春天,作者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

看第4自然段“笑谈腿疾”。

2.交流:

(1)谁先来读读刻画刘老师外貌的句子,体会到什么?

(慈善、忠厚、身有残疾)

(2)以故事的方式谈自己的腿疾,而且是笑谈,这“笑”字的背后你们体会到一位怎样的老师?

刘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板书:

乐观)你能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着谈谈自己的残疾吗?

(试读、指读)

3.看看同学们听完故事的反应。

(1)从这段最后两句话,你体会到什么?

坚强乐观)

(2)把“泛”字改用“冒”“涌”字,哪个好?

(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

(3)文中学生的表现是一个细节,即“笑声——酸涩——尊敬”,能读好吗?

(指名读,并及时评价)

4.身体残疾,却那样的乐观幽默,刘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其中也包括我们的作者。

三、扶学“转写板书”“放追风筝”,体验“思念”,练“品”

1.苏叔阳思念的是刘老师的风筝,可写文章时最先映入苏叔阳眼帘的不是风筝,而是刘老师的什么?

请大家再迅速浏览课文,我想听听你们的见解。

2.交流。

3.品“圆木拐杖”——“转写板书”

(1)标出具体描写圆木拐杖的语句或段落,自己再读读想想,有体会的可写一写。

(2)交流:

有几处?

写得最细腻的是哪一处?

那我们就重点读第五节。

(出示)

(3)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节,哪些细节之处打动你?

细读第二句,你注意到这里为了写刘老师板书,苏叔阳具体写了他哪几个动作?

仅仅是这五个吗?

师范读,再体会。

为了一次板书,刘老师竟要做上七个艰难的动作,你体会到什么?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命顽强。

)我觉得刘老师面前的不是讲台,而是一个舞台,在这个生命的舞台上,在苏叔阳的眼里,刘老师不是在板书,是在舞蹈!

如果给这样的舞蹈取个名字,那就是一曲——生命之舞!

出示句式练习:

这是一根的圆木拐杖,它不仅仅支撑起刘老师的站立,还支撑起&

not;

(4)想读一读这一小节吗?

指导读好这段话。

多么令人难忘的旋转呀!

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

谁来读一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谁再来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年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还有谁读?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辈子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那一次次的旋转已经成为孩子心目中最美的舞蹈,让我们共同来记住这美丽的舞蹈吧!

学生齐读。

4.品“风筝”——“放追风筝”。

(1)终于要谈“风筝”了。

你们都放过风筝,我想先听听你们放风筝时的感受。

是啊,若仅仅是为了感受自由自在、感受快乐,苏叔阳为何不亲自放风筝过一过瘾,而偏偏对刘老师放的风筝魂牵梦绕呢?

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苏叔阳的内心世界,走进他的目光中,(出示要求)默默地读一读7至9节,细细地找一找最让苏叔阳思念的细节,静静地品一品其中的感受。

(2)交流,朗读。

要点一:

品“漾”,品“笑”,体会发自内心的笑、甜蜜的笑、开心的笑、满足的笑、幸福的笑,从这样的笑容中,能看出他忘记了自己的腿疾,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乐观。

品“漾”:

出示风筝图:

你们看,刘老师已把自己的风筝放上了蓝天,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

心情如何?

(高兴)你哪儿观察出来的?

(刘老师脸上有微笑)从书上找到这句(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

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

)“漾”就是……(水面微微动荡)这里用“漾”你感受到什么?

(本文指刘老师放风筝的时候十分投入,已经完全沉浸在那小小的风筝带给自己的快乐之中,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残疾人,内心的欢乐不由自主地流露出来。

过渡:

刘老师多么乐观、自强不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与追求!

此时,刘老师微笑着放飞、追赶风筝,他放飞、追赶的只是风筝吗?

(理想)刘老师有哪些理想呢?

(这些风筝可能是什么?

这3个自然段都有一个同样的耐人寻味的细节:

亲手制作、亲自放飞、亲自追线。

这三个“亲自”,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是啊,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完美,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才是真正的热爱生活啊!

热爱生活)

(3)感悟“理想”。

念着刘老师的圆木拐杖,念着刘老师的风筝,念着刘老师的乐观顽强、热爱生活,这一念就思念了近30年啊!

出示第10节,指名配乐朗读。

听了你的深情朗读,我渐渐明白刘老师在苏叔阳心中放飞的不仅仅是风筝,还有什么——(人生的理想、榜样——做一个乐观顽强、热爱生活的人)(板书:

理想的种子)

是啊,30年的时间让苏叔阳对老师的无限思念和矛盾的心情,刘老师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学生的人生理想。

四、补充作者背景,升华“思念”,练“写”。

1.这样的刘老师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自身的行动启迪学生感悟人生哲理,树立学生对人生的自信!

这样的苏叔阳更让人感动,让人敬重——他用一个学生独有的、细腻的目光捕捉着、回味着、储存着老师的每一个细节,在自己的心中悄悄播下理想的种子,而且深深地影响着自己。

请看——

2.补充一,你读出了什么?

我也还记得过了二十年以后的那个严冬。

我在长城以外的一个荒凉的村庄,经受“脱胎换骨”的革命教育。

我记得那带着冰碴的红高梁面糊糊。

记得那缩肩拱背的农民木然的眼睛,记得那阳坡下避风的土洞。

……在那儿,我曾经蜷缩着睡去,梦见了春天:

淙淙的水,摇曳的花。

……靠了春天的梦,我熬过了对灵魂的践踏。

——苏叔阳《春天的梦》。

3.补充二,听了苏叔阳的这一段人生经历,你又发现了什么?

年患癌症以来,苏叔阳先后多次手术,他年届70岁,仍笔耕不辍,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积极乐观地过着每一天。

“心宽一寸,病退一尺。

”是苏叔阳在十多年抗癌路上最主要的体会,“要把病当朋友看,善待他们。

但这个朋友不请自来,还有点小脾气,必须耐心地安抚它。

”每次去医院,苏叔阳都不是说去看病,而是说“看老朋友来了”。

4.苏叔阳和刘老师在精神上是从来都没有分开过!

是的,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

出示最后11节——“刘老师啊,您在哪里?

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您……”

齐读。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5.练写:

同学们,如果你是苏叔阳,你会对刘老师说什么?

写一段话。

出示:

刘老师,我想对您说:

交流2-3人,教师语言评价和表扬“写出了感激之情”“联系作者,表达了思念的感情”……

五、联系全文和单元,回归主题,悟“写”。

1.师述:

课文选择了刘老师“笑谈残腿”“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三件事,从工作生活两个角度,层层深入,写出了刘老师生命的顽强、对生活的热爱,这种事例叫“典型事例”在具体叙述时,还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

(1)出示:

《读一读,写一写》。

在小学六年的学习和生活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老师是谁?

他(她)有什么特点?

可以用哪些事例表现他(她)的特点?

请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写一些,作为献给母校的礼物。

(2)写作是最好的感恩方式,可仿照本文的写法。

板书设计:

22.理想的风筝

笑谈腿疾生命顽强

刘老师转写板书热爱生活

放追风筝理想的种子

(典型事例)(边叙述边议论)

课题孔子游春

孔子游春

第一课时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感悟泗水春景,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感悟泗水春景,进行排比句式的训练。

2、能读流利正确,背诵第二节,概括主要内容。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认识孔子。

学生交流,教师补充介绍。

2、再读名言,揭示课题。

二、初读.自学课文。

(1)提出自学要求:

①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通每句话。

②用“——”画出本课中给文章增添了魅力的成语,用“﹋﹋”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体会它们的意思。

③思考:

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交流。

2、全班交流,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四字)词语:

阳光普照波澜起伏意味深长

桃红柳绿不知疲倦温文尔雅

翩翩到来奔流不息深思熟虑

草色青青荡涤污垢从容不迫

绿草如茵善施教化手舞足蹈

(1)自己认真读一读——指名读

(2)竖着读词,想一想每一列词语有什么共同点吗?

(3)在这些词语中,哪个词语你还不太理解,想请老师和同学们帮帮忙?

2、运用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三、引导抓住重点。

1、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文中哪些地方文字优美,写得特别精彩?

或者能让你有所思,有所启发的地方呢?

选择你喜欢的部分,好好读读。

2、指名读喜欢的段落。

四、精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读第二小节,找出描写泗水春景的句子。

指名读------齐读

2、听着你们的朗读,不由让我想起了朱熹笔下的泗水河畔----(引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3、此时,我仿佛也来到了泗水河边,感受到了那浓浓的春意。

你们呢?

让我们用朗读吟出那份春意吧。

4、这么美的春景,看了怎能不让人浮想联翩呢?

作者想到了什么?

---

5、在每个人心中,母亲是最慈爱,也最美丽,作者如此描写春天,应该怀着怎样的情感?

谁来用朗读告诉大家。

6、填空练习:

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

但大自然这位母亲仅仅创造了大地、森林、太阳和轻风吗?

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衣衫)

(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壮阔的大海)是她(沸腾)的(血液)……

7、齐读第二节

8、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这么生动呢?

交流体会修辞方法的运用。

9、引导背诵。

五、总结

泗水涨春潮,孔子带学生游春,弟子们都陶醉在泗水春景中。

而孔子却被滚滚的春水吸引了,这是为什么呢?

那么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1、练习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仿写句子

第2课时总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体会“孔子论水”这段意味深长的话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并从中受到启发,感受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

读课题

1、首先请同学们打开本子,听写两个成语。

请一位同学上来听写。

司空见惯意味深长

2、谁能用上这两个成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孔子能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我们留作思考。

二、引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