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56506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村中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初探Word文档格式.docx

目前,大多数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现的不良学习心理问题,多由于非智力因素发挥不良引起。

在这里,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和近几年对学生学习心里探讨的经验,就农村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浅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看法。

一、坚强的学习意志缺乏,不勤学

(一)表现:

  

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表现在学习活动中的种种意志就是学习意志。

农村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近70.9%的学生缺乏恒心,学习没有顽强拼搏的毅力,坚持性差,遇到困难就退缩,屈服于面临的困难,以致学习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体来说,由于意志力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常常是失败多于成功,造成恶性循环,越学不好越没毅力去学,对某些知识的学习不能坚持到底,结果学习效果不佳。

(二)形成原因:

1、当前的农村中学生与过去相比,不大能吃苦。

2、学生对事物的兴趣不持久,容易很快转移注意力。

3、学生做事没有目标和动力。

 

(三)、对策:

1、提高学习认识,发展学习情感。

2、加强行为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支持力。

3、引导学生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4、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5、引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学习情绪不良、学习情感不积极,不乐学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焦虑、紧张、冷漠、等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种种情感称为学习情感。

不少农村中学生对学习不热情,缺乏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

调查表明,64.37%的学生常有学习焦虑紧张,怕测试考核,情绪惶恐多思、抑郁沉闷等不良学习情绪体验;

52.65%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情绪紧张,常担心被教师喊到回答问题。

此外,教师的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体验到消极的情绪,如有的教师上课习惯于“注入式”、“满堂灌”,使许多学生雾里看花,对考试或某些学科、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影响学习效果。

长时间消极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不乐意学习。

这些情绪、情感问题往往是由于学习而产生,再反过来又严重地影响与阻碍学习。

如某中学生迷恋上玩游戏机,当被老师或家长要求回到学习中来,此时如果处理不好,中学生不是出于志愿,而是受强迫的,那他就会产生一种消极、不愉快的情绪。

又如,连续考试的失败,引发考试焦虑,这往往是由于担心失败而引起的,从而造成他们注意力不易集中,干扰学习所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记忆能力、组织技能等的发挥。

(三)对策:

1、培养中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取的成功的重要精神支柱,相反,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的人,就会对精神产生压抑,产生不良情绪。

首先要尊重与信任中学生,然后还要采用合理的赞许与表扬,使他们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当中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挫折时,应给予安慰、鼓励,帮助总结经验教训,激励继续拼搏的勇气。

2、关心、爱护中学生。

教师应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体谅其冲动行为,关心其某些伤感心理,爱抚他们,询问原因,施以劝导。

3、转移情境。

当中学生出现不良情绪时,应让中学生的活动和注意力暂时离开引起不良情绪的情境。

4、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快乐学习。

三、学习动机不明确,不愿学

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确。

据调查显示:

有的中学生认为,“到年龄就得上学”,“因为来学校,所以要读书”,“不上学就没事干”等等。

还有一些学生,学习是为了某种“客观需要”,是为了履行某种因为。

例如社会环境的压力,父母的要求,亲友的舆论,教师的检查督促等等都可以成为促使中学生学习的“客观需要”。

在这种动机支配下,学习比较被动,迫不得已,所以有些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

1、家庭、社会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重要作用。

中学生学习需要是起对一定社会生活环境要求的反映。

家庭和社会作为中学生的重要生活环境,对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其次,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也影响中学生的学习需要。

2、学校教育对于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研究表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本身的模范作用、学校及班集体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教育技巧以及教师对中学生的良好态度等都极大影响中学生学习需要的形成。

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师与中学生之间难免不发生小纠纷,小磨擦,如果教师不处理或处理不当,会引起中学生的学习敌对心理。

因为其他各种原因,还可能造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他们都表现对学习的漠然与冷淡。

1、学习目的性的教育。

首先应从中学生实际出发,采取生动而适合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形式,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

如适时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勤奋学习、努力成材的故事,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和重要性,从而树立远大志向,并脚踏实地地学好各门功课。

其次要强调学习的内在意义,即强调学习对个体本身的价值,使之体会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负担。

这样学习动机才会不断被成功所强化,动机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在遇到困难或失败时,不是退缩、放弃,而是迎头而上,接受挑战。

第三,帮助中学生设立具体、适当的学习目标。

2、及时反馈与适当评价。

让学习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因为知道学习结果后,既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

又能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为了充分利用反馈的促进作用,还应对中学生的学习结果进一步做出评价。

运用评价时应注意:

第一,要使中学生对评价有正确态度。

特别是评分问题上。

第二,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以表扬为主,做到客观、公正,使中学生心悦诚服。

第三,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的中学生,不能单纯看其分数高低,还要从他们各个学习环节的不同层次上,发现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其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增强其自信心。

3、科学使用奖赏与惩罚奖赏具有促进活动的力量,是一种外在的激励因素,如分数、等级、奖金、奖品。

奖赏是一种手段,若用之过多,则可能失去效力,甚至发生弊端。

奖赏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习的学习积极性,而不应使中学生变成物质或金钱的奴隶,否则,一旦取消奖赏,中学生将不再努力学习。

四、学习习惯不良,不善学

知难而退,心不在焉,朝三暮四,得过且过,虎头蛇尾,杂乱无章,抄袭作弊等。

学习习惯是指中学生在一定情景下自动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

从生理上来看,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一定的刺激情景与个体的某些动作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稳固的暂时神经联系----条件反射系统。

这样当个体在同样的刺激情景作用下,条件反射系统就会自动出现,人就会自然而然地进行同样的有关动作。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活动从内心出发,使意识专注于学习之上,因而能极大提高学习效果。

相反,坏习惯不仅徒增中学生身心负担,有损其身心健康,而且也会降低学习效果。

如抄袭作弊,平时作业不会做,抄答案,抄同学;

考试监考不严,可以看别人的,久而久之,抄袭成了习惯,没有一次作业不和别人对答案,没有一次考试不看别人的,逐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靠虚假的成绩来自我安慰。

在这方面,相当一部分农村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有效的学习方法。

据问卷调查,当问到“你是否善于质疑”时,有59.54%作了否定回答,遇见问题不问,不懂装懂,不求甚解,无学习责任,把学习当成休闲;

63.01没有良好的自学习惯,表现为惰性大,依赖性强,学习不主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总结;

66.23%的学生不善于安排和调整学习时间,整个学习过程无计划,无目标,无措施;

67.83%的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

76.74的学生不关注老师平时授课时强化的内容与例释,课内不做笔记,或根木不知如何听课;

有63.93%的学生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知识等等。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事做起。

必须首先明确哪些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同时必须注意有目的地练习和重复。

针对以上列举的几种不良学习习惯,可制定以下的几种克服的方法。

1、通过教育启发中学生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激发中学生自觉产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某些不良习惯做斗争,并用新的良好的习惯代替它。

2、培养坚强的意志。

首先注意使志向明智而正当;

既经确定之后,便应断然地追求不辍;

莫因一次挫败,便放弃了原先决定的目标。

3、从小事做起,贵在坚持。

即“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要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并持之以恒。

如对于中学生偶尔抄一次别人的作业、考试作一次弊等决不可等闲视之。

因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也就有可能有小到大的逐步积累,最终形成坏的学习习惯。

4、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通过训练不断强化的结果。

这就需要持久要求,持久就是不断强化,持久才能使中学生逐渐适应,最终才能养成习惯。

为了做到持久要求,可要求中学生定一些制度,并严格检查、督促他们执行。

五、学习兴趣索然,不好学

一般都有以下共同特点:

对各科学习失去兴趣而不愿继续学习;

大部分的学科跟不上进度,成绩不佳;

厌恶学校生活,厌恶课堂学习,不听讲,不做作业,不想上学;

对什么活动都失去兴趣,对什么人都感情淡漠,只是一天天混日子。

1、外因:

(1)学校教育方法欠当,如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枯燥,各科作业量过大等;

升学压力过大;

师生关系紧张。

(2)家庭因素:

由于家长期望值过高而导致严格要求;

家庭人际关系冷漠;

沉溺于优裕的物质享受;

沾染上家长的不良习气,如赌博2、内因:

价值取向逆转,学习目的模糊,对学习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学习成绩不佳,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等。

1、对中学生本人来说:

(1)选择符合本人人格发展趋向和能力水平的活动,符合这种条件的活动最易产生兴趣。

(2)加深对活动未来结果的了解。

当人对自己活动结果感到需要时,虽然活动本身较枯燥,但仍能坚持活动并在活动中寻觅乐趣。

③对自己的要求要切合实际。

2、对教师和家长来说: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

(2)激发求知欲调查材料说明,中学生对某门课感兴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老师讲得好。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本学科知识的兴趣点,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及新颖的教学方法。

如有的老师一上课就运用实验、巧设悬念、唤起中学生的好奇心,造成中学生的期待心理,而后导入新课。

(3)把中学生的其他兴趣迁移到学习上来。

在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往往可以利用他们的其他兴趣如喜欢听故事,喜欢某某明星等,把它们迁移到学习上来,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4)寓教于乐。

当然,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并非只有上述的表现,其解决对策也有其多样性,还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利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他们正确地克服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养成健康的学习心理,使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恰当地评价自己,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伯黍主编:

《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道俊主编:

《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张世富主编:

《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冯忠良编著:

《学习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周谦主编:

《学习心理学》,科学出版社,1992。

6、林崇德著:

《中学生心理学》,北京出版社,1983。

7、李树珍著:

《中学生心理与教育》,光明日报出版杜,1987。

8、任顺之著:

《奇妙的教育心理效应》,教育科学出版杜,199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公共行政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