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50027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0.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李镇西从爱心到民主1Word格式.docx

”至今,小说的扉页的诗序他仍然能背诵下来。

  没有更多的理由,就这样,想做一名人民教师。

  他甚至想:

“我一定要把我带的班也建设成为《青春万岁》所描绘的那样的班级!

  1982年春天,离开四川师范大学前去四川乐山一中报到时,他的背包里真的有一本王蒙的《青春万岁》。

  哪里想到,这一激情的冲动就使他对教育“痴迷”了20多年。

  “爱心源于学生给予的爱”

  李镇西爱学生是出了名的。

  曾经有四名普通中学生给周济部长写了一封信,推荐一本好书,那就是李镇西的第一本著作--《爱心与教育》,这本曾再版印刷多次的书,记录下了他教育实践中的大量故事,感动了许多人。

  一个夜晚,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爷敲开了我的家门,他自我介绍说他是一个退休工人,但读了《爱心与教育》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一定要见见我,除了向表示感谢,还想请我为她做教师的侄女儿写几句话。

过了几天他再次来到我的家里,手里提着一袋猕猴桃,说:

“礼物很薄,但这是我的一片心意!

”这以后,这位老人奔走在成都市内许多小学,义务宣传《爱心与教育》。

  关于这本书的故事有许多许多,李镇西甚至想写一本关于《爱心与教育》故事”的书。

  1998年,在国内的一次研讨会上,苏霍姆林斯卡娅,这位曾影响几代人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称赞李镇西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限于篇幅,记者不想长篇累牍地讲述他爱学生的众多故事,读者可以看看他的这本《爱心与教育》。

  是什么使他这样爱学生?

  李镇西曾对记者说:

“不是我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我。

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老师能否感知学生的爱。

  1983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这年春天他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最后不得不住院治疗。

  他本不打算告诉学生,想悄悄离开学校,但还是让学生们知道了。

于是,在离校那天下午他为学生上最后一堂课的时候,教室里哭成了一片!

  在住院的一个月里,孩子们分批分批地去看望他,为他哭,为他笑。

学生们那样爱他,使他深深地爱上了他的学生。

他甚至偷偷地从医院溜了出来,带着学生去峨眉山玩了整整一天!

晚上回病房被护士长狠狠批评了一顿,但他觉得那天晚上是住院以来睡得最好的一夜。

他经常想:

怎样才能报答学生对我的厚爱?

  那时,他住在单身宿舍,条件很艰苦,一位家长来学校看他很关心他,第二次来的时候,给他提来一筐鸡蛋,让他补补身子。

人家硬让他收下,他只好收下了。

他感到非常温暖。

第二天课间操时,他用煤油炉子煮一个鸡蛋,然后,叫来那个家长的孩子,把热鸡蛋塞给他说:

“这是你爸爸托我给你煮的,快趁热吃了!

”以后每天一个,直到吃没为止。

  如今,有许多青年教师问他,当班主任疲倦了怎么办,他的回答是:

一、感受学生的爱,为了学生的爱尽自己的责任;

二、把每一个工作日都当作创造日。

这20年,李镇西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小爱”--“大爱”--“民主”工作之初,他曾出手打过学生。

一次是因为别的班学生到他们班来捣乱,另一次是别班的某个男生打篮球时欺侮他们班的小同学。

那时,他都认为是出于对本班学生的爱护。

他认为打的不是学生,是流氓。

所以学校领导多次找他谈心,他都不服气。

  领导说:

“要爱学生!

你不是在给学生读《爱的教育》吗?

”他听了很委屈,他觉得正因为是爱自己班级的学生才动手的。

  但也有少数学生直言对他说:

“老师无论如何也不应该打学生”。

  李镇西后来总结道:

“以厚此薄彼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不是真心爱学生,所‘爱’的一部分学生,实际上成了班主任的私有物,因而这种‘爱’是自私的。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种大爱,是爱所有学生,爱身边所有的人。

”李镇西意味深长地对记者说。

  有些老师给他来信说:

  “我觉得我是一个有爱心的老师,但是工作中仍然力不从心,尤其让我伤心的是,我那么爱学生,可学生仍然不理解我,也不爱我。

问题出在哪里呢?

  “爱心教育好是好,但有的学生实在太调皮,根本管不住呀!

  对此,李镇西则说:

“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

”他认为,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

  同时,李镇西也认识到,爱心超出一定的限度就成了“溺爱”,而有的爱心在体现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侵犯了学生的权利,这种爱他认为是“扭曲的爱”,甚至是“专制的爱”。

  由此,他深切地感受到:

教育只谈爱心是不够的,这完全没有抓住教育的本质。

  究竟缺少的是什么?

通过多年思考与实践,他觉得缺乏的就是民主教育。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就说:

“近几年来,我思考得比较多的,不是所谓的‘爱心教育’,而是民主教育。

  他认为,爱心不一定包含着民主,而真正的民主必然蕴含着爱心。

“民主教育应该是当今中国教育的时代主题。

  至此,他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蜕变,一次“否定之否定”中发展完善的蜕变。

  班级管理:

“法治”代替“人治”在班主任工作中,李镇西逐渐认识到,过去的班级管理模式实际上是“人治”。

因为“人治”,教师很累,学生很苦;

因为“人治”,教育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较大的随意性;

因为“人治”,班级成了班主任的影子;

因为“人治”,师生关系成了“君臣关系”。

使多年来提倡的师生平等互助的新型关系成了一句空话。

  于是,从1987年9月乐山一中高90级一班进校开始,李镇西尝试了一种崭新的班级管理模式:

“法治”管理。

  他和学生们一起制定了《班规》,内容包括“学习纪律”、“寝室纪律”、“清洁卫生”、“体育锻炼”、“值日生”、“班干部”、“班主任”、“其他”共八个部分40条,每一部分中又有若干具体细则,基本上覆盖了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

《班规》还专门设了“班主任”一项,对班主任订下许多制约规定。

《班规》的每一条都写明了执行者,并对执“法”不严者也有明确的惩罚规定。

  1987年11月29日,李镇西刚任班主任的乐山一中高87级1班学生正在为参加学校“12?

9”歌咏比赛在礼堂排练。

  可担任领唱的张小琳同学不知何故不愿领唱了,李镇西老师反复耐心地给她做工作,可她仍然不愿领唱。

  “你不唱就给我滚出去!

  最后,李镇西还是忍不住了,话一出口,他便意识到自己过分了。

  张小琳虽然满脸不高兴,但总算还是唱了起来。

  事后,李镇西真诚地向学生道了歉,而张小琳也真诚地说:

“不,还是怪我当时使性子……”这件事也就算解决了。

  谁料到,李镇西第二天早上一走进教室,就见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

“李老师昨日发火,罚扫教室一天!

  于是,作为班主任的李镇西只好认罚。

他说:

“看来,面对《班规》,我想赖帐也是不行!

今天放学后,由我扫教室,而且保证教室清洁分数达到10分,否则重扫!

  当天下午放学时,李镇西正在市里开会,但他仍然提前匆匆赶回学校。

当李镇西走进教室时,看见宁玮、赵琼等几个住校女生正准备打扫教室。

他赶紧冲过去夺下她们手中的扫帚:

“你们不能扫!

今天该我一个人扫!

  正因为李镇西老师在他的班级实行了“法治”治班,民主治班,制定班规,而且班主任带头遵守,所以班级氛围和风气非常好。

李镇西老师说:

班级的日常工作基本上不需要我操心,一切都交给“制度”。

  当然,这只是他民主教育探索的其中一个方面。

  读博士:

给了他构建民主教育理论的机会

  李镇西总结他的民主教育构想的机会来了,那就是40多岁的他,考取了苏州大学教育学者朱永新的博士研究生。

  说起这段师生缘,作为苏州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回忆道:

一次,他托人把李镇西请到苏州给当地的名师班做报告。

那一天,朱永新故意坐到最后一排,准备随时出去处理公务。

但没有想到,他和在场的每个人都被李镇西精彩报告所感染,听着他饱含真情而又如数家珍般地讲他与学生的故事,朱永新热泪盈眶。

  2000年,李镇西考取了朱永新的博士研究生。

在苏州在三年里,他阅读了大量的教育理论著作,并系统地撰写了自己的民主教育思想成果。

他自己说:

“攻读博士的三年是辛苦的:

每天晚上总是在12点以后入睡,然后第二天早晨总是四五点钟就起床,但书山跋涉,学海畅游,让我感到了一种精神的愉悦--这首先是一种思考的快乐!

  2003年,非典期间,他的博士毕业论文《民主教育论》(后以《民主与教育》为书名出版)通过电话进行了答辩。

  答辩通过后,作为导师的朱永新给他打了一个很长的电话,希望他能够从名著教育的理论探索走向民主教育的实践追求,希望他成为教育史上有影响的、以民主教育为教育理想的教育家。

博士毕业后,李镇西又回到了四川。

一年后,他进了一所新成立的四川省新教育实验中学(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课,并任副校长,和他的同事一起继续实践他的民主教育思想。

  说起这段考博士的经历,李镇西对记者说:

“能有三年时间去静心读书,并在读书中总结自己20来年的教育实践,这是多好的机会!

我去考博士,我是把它当作目的,而不是手段,我还要回到中学的讲台上。

  2004年3月,由这篇博士论文而修改的教育专著《民主与教育》正式出版。

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印着李镇西的卷首题词--

  “惟有以培养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为己任的民主教育,才能真正使亲爱的祖国走向伟大的复兴……”

  教育实践

  “语文老师应该是文学爱好者”

  “语文老师不一定是作家,但应该是文学爱好者。

”李镇西对记者如是说。

  二十年来,在他的班级,他一直都饱含感情地给学生读名著。

如今在四川省政府外事部门做翻译的彭艳阳向记者回忆说:

“他还经常给我们念许多名著和许多好文章。

他念的文章,当时既深深打动了我们,他自己也是动情的。

现在想来,有《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卓娅和舒拉的故事》等许多有崇高理想的书,在我们班级还有一个小书柜,李老师把自己的书也拿来给同学们看。

  刚参加工作那几年,他给学生读的文学作品往往是这样安排的:

初一上期读《青春万岁》,初二下期读《烈火金刚》,初二上期读《红岩》,初二下期读《新星》,初三上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三下期读《志愿军战俘纪实》。

另外,我还给学生读过《爱的教育》、《可爱的中国》、《黑牢诗篇》等等作品。

  他的学生、北京某名牌高校毕业的程桦对记者说:

“李老师走到哪里都要带两本书认真地看,哪怕是在火车飞机上也要看,我受他的影响,现在走到哪里也是要带着书在路上看。

  李镇西工作和读书都很勤奋,他的学生和同事是有口皆碑的。

程桦就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李老师40多岁在苏州大学读博士,有一次我去江苏出差,到苏州大学去看他,因为他外语不好,当时还在书上勾勾划划地记外语单词呢,他就乘机向我求教一些单词的问题。

从他讲的几个同义词的区别上看,他学外语都在找规律,我感觉他真是个有心人。

  李镇西自己爱读书,也影响学生热爱读书;

他不仅勤于读书,还喜欢思考,喜欢写作。

他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生活都记录下来。

所以最近几年,他连续出版了12本专著。

别人都很奇怪,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要得益于他的长期勤奋的积累。

  李镇西曾经的同事、成都教科所所长张伟对记者说:

“李老师太勤奋了,他几乎想抓住每一个分分秒秒,什么时候看到他,不是读书,就是在写作,要么就是在思考。

以前到外地开会,我们住在一起,别人都睡觉了,他还在看书,早上起来一看他正坐在床头写文章呢。

  张伟感慨地说:

对于一些教育问题,很多人只是在谈,而他则是写下来,把教育教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感悟都写下来,所以我们感觉专家都是从长期的生活点滴中成长起来的。

我们现在一些专家的教育理论书籍很理论化的,可读性差,因此理论的光芒发挥不出来。

而李老师用自己的教育实践写出来的书很受一线老师的欢迎,对他的成果是很认可的,觉得他是大家可以亲近的专家。

  “生活语文”

  李镇西的语文课很强调与生活密切联系。

  他的学生彭艳阳回忆说,我觉得李老师这位语文老师和别的语文老师有很大的不同,在李老师班上上语文课就像上生活课,无论是写作文,还是大家讨论,都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分不开的。

所以非常喜欢上李老师的语文课。

以至于后来转学到省会的重点中学后对那里的语文老师都有些不适应,觉得他们都是把生活和上语文课都是割裂开的,和生活没有什么联系,所以往往使我们感到没有兴趣。

所以我很后悔转学了。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李镇西的语文教学就有一个“保留项目”--带着学生上街捉错别字。

我把这种活动称作“大街上的语文训练”。

后来还在班上组织过街头错别字调查活动。

  班委会选举,他让学生先写自荐书或上台讲演;

每堂课安排一位学生进行“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

班干部在黑板上写个通知,让全班同学看看有无错字、病句;

要开新年联欢会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的说明书……在每一届学生毕业之际,他都要和学生们一起编写一本反映班级风采的“班史”。

  李镇西说:

校园生活应该有一些浪漫气息,应该有一些炊烟,有一些山中的气息……教育应该给孩子们留下一些浪漫的回忆,而大自然这本书不能不读,否则教育是不完整的,是空洞的。

  他说:

“作为语文教师,我爱把作文课搬到大自然。

”他曾经和学生一起站在黄果树瀑布下面,让从天而降的水柱把我们浑身浇透;

曾经和学生穿着铁钉鞋,冒着风雪手挽手登上冰雪世界峨眉之巅;

曾经和学生在风雨中经过八个小时的攀登,饥寒交迫地进入瓦屋山原始森林……

  他认为,如果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引导他们细致观察,再用恰当而富有灵气的语言进行描写,是最好的写景作文训练。

  他的学生彭艳阳对记者说,李老师喜欢带领学生到野外风景秀丽的地方去采风,回来后写出文章来,他也和我们一起写,写完还念给我们大家听,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收益是很大的。

  他的学生程桦是一个“无论在哪个学校也许都不会差”的优秀生,说起李老师对他的培养,他认为“更多的是在非智力因素上”。

“在这方面的培养是很多老师做不到的,而这是许多老师最容易忽视的。

  程桦现在是自己开公司,他曾在联想公司工作时,经常到台湾等地去考察软件业务,和那里的软件业巨头谈什么东西他都不打怵,他说“这都是上学时李老师无数次把我推到台上给练出来的”。

在这些方面。

他认为李老师给他的影响是最大的。

  “他常常异想天开”

  采访中,他的很多学生对记者说类似的话评价李镇西:

他是个常常异想天开的人,他是个喜欢求新的老师!

  下面的做法都是他的学生告诉记者的:

  ●“致辞”、“学生家访”

  我记得最深的是,当时我在初中班上是学生干部,为了锻炼我并和高年级的班级建立一种交流,有一次他带我去高中的一个班去讲几句话,致以新年的问候,我觉得很受锻炼。

做他的班干部蛮有趣的,比如那时侯他让我们去家访,去了之后要向老师一样跟家长谈同学在班级的表现,家长们感到很新奇,但效果确实不错。

  ●“与友谊班通信”

  当时我们在乐山初中,李老师还组织我们和成都的一所中学的同年级的一个班级建立友谊关系,我们之间互相通信,互相鼓励,经过一年的通信后,我们这两个班同学终于见面了。

  ●“性教育”、“着装问题”

  当时,在别的班级都有了早恋现象,在我们班级,李老师很早就就对我们进行了性教育,这在当时也许是很前卫的。

那时虽然有生理卫生课,但生理老师讲的那些东西实在是枯燥,我们都没有兴趣。

而李老师给我们讲的却很有意思,我清楚记得,当时他给我们打过一个比方,他说我们现在是一个小苗,刚长成小树,想结果也能结果,但结的果子肯定是又酸又涩,又不好看……比如对于我们的着装时尚问题,他给我们讲社会上各年龄段的人应该穿什么样的衣服,我们听了都很接受。

  ●“给学生写信”

  放暑假时,我在家里收到了他的一封信,一看是从海南寄来的,打开一看才知道他去海南旅游,就在那里给我写的信,原来他在外面旅游时,每天都给一位同学写一封信,这很令我们感动。

  他发现同学们有什么问题了,他就不断地给同学们写信,同学们也非常愿意和他互相通信。

到了1994年,对这些通信的整理改编,便成了李老师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专著:

《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

  ●“让学生上台讲课”

  有的新课文,李老师让我们同学来备课去讲,他告诉我们:

你们讲完后我就不讲了,同学们要学不了就是你的责任了。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我讲的是《岳阳楼记》,为了讲好这一课,我查了许多资料,下了很大力气。

讲完后,他确实是没有再讲。

不止是我讲,别的同学也都讲过很多课文。

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而且印象特别深。

直到现在这篇《岳阳楼记》我还能背诵下来呢。

……观点李镇西归纳民主教育应该具有的内涵和特征:

  --民主教育是充满爱心的教育,而不是专制教育中的非人教育;

充满爱心的民主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

  --民主教育是尊重个性的教育;

尊重个性,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发展的主动性,承认他作为个体的差异性。

  --民主教育是追求自由的教育;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

  --民主教育是体现平等的教育;

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

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民主教育中的体现。

  --民主教育是重视法治的教育;

教育中的法治精神还体现于学生班级管理从“人治”走向“法治”,让学生在实践中受到民主精神、法治观念、平等意识、独立人格的启蒙教育。

  --民主教育是倡导宽容的教育;

民主本身就意味着宽容:

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在充满宽容的课堂上,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民主教育是讲究妥协的教育;

在民主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

成功的民主教育,往往都充满了师生合作的气息,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

  --民主教育是激发创造的教育;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

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民主教育的使命。

  李镇西访谈

  记者:

您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基本素养?

  李镇西:

应该说,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具备一般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比如说爱心,比如说起码的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先进的教育思想等。

而作为语文老师还应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读书习惯、写作习惯这两点非常重要。

  从过去看,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一些文学大师级的人物都曾经是中学语文教师,如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等等,从素质来讲,他们恰恰都是大学问家,可以说都是在书海里泡大的。

他们本身还是作家。

  从现状看,现在有的语文老师教了很多届高三,但是除了教材、教参之外,他们往往是不读书的,我记得前几年有媒体调查说不少老师是不读书的,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语文老师不会写文章。

在应试教育中,老师们不断地让学生做习题,好象成绩也不算太差,可是从培养学生的文学功底或形成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上来看,如果没有读书、写作的习惯和文学气质、素养,显然这样的语文老师素养是不够的。

  此外,从学科上看,语文老师还应该拥有激情,要么在课堂上开怀大笑,要么被作品感动得流泪,所以语文老师应该是个感情特别丰富的人,既能激发渲染课堂气氛,还能够带领学生走进作品,这要老师本身就被作品打动,而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才来讲这篇课文的,这很重要。

  现在之所以有些老师课堂气氛非常沉闷,很大的原因就是他本身就不具备感受作品的能力,或者说本身就不具备一颗感受作品思想感情的心灵。

他本身思想感情不丰富,就走不进作品,更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了。

这样,学生记住的就是一些什么文学常识、段落中的关键词、关键句,什么文眼啊等等,这些都是干巴巴的,而不是整个作品的意韵。

作为一位全国著名的优秀班主任,从爱心教育到民主教育,您在班级管理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假如记者是一位青年新教师,作为学习您班主任工作的徒弟,您将怎样来带这个徒弟?

无论是爱心教育还是民主教育,在我看来,都不是一种要求很高的技术或能力,实际上它只是教育者应拥有的一种情怀,它当然可以体现在一些做法上,但首先它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情怀。

  带徒弟,第一步,我首先要给他讲一些我的想法,我要和他沟通,把我的书给他看,把陶行知的书给他看,让他逐步地认可和接受“一个老师首先要富有爱心,应该给学生平等的学习环境”,而且我要让他认识到,民主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去管理自己,根本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身边感受到民主的风范,成为具有民主素质的人,这是首先要做的。

至于怎样体现爱心和民主管理,这个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性格的老师表现的也不一样。

  第二步,我会要求他多和孩子们接触。

首先在感情上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融为一体之后就基本上就站在管理的制高点上了,孩子们从心底里佩服你,接受你,这时可以说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你不用去特意多讲什么东西。

而且接触孩子一定要带着一颗童心,以一颗童心走进童心,这里面就包含民主的内涵。

不是那种表面上的蹲下来说话,我在文章中曾说,蹲下来说话,你心没有蹲下来,身子蹲下来那只是故做姿态而已。

带孩子去玩,你不要去想我今天克服困难去完成我的工作,而只想我就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玩,和他们玩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第三步,才是技巧。

我说技巧不是第一位的,并不等于一点不讲技巧。

比如怎么很敏锐地感受到学生们的心理活动,比如怎么很敏锐地从细微处分出学生是什么样的类型,比如怎样组织学生举行班会,比如怎么处理好爱学生和要求学生之间的“度”,这对年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