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47458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染病学题库大全Word下载.docx

23.体液免疫

致敏的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转化为浆细胞,并产生与相应抗原结合的抗体,即免疫球蛋白Ig.M最先出现,是近期感染的标志;

G数量最多,唯一能通过胎盘,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特性,多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原虫和蠕虫感染中E增加。

24.稽留热

体温升高39以上,24h波动不超过1℃,(伤寒和斑疹伤寒症状明显期、肾综合征出血热)

25.弛张热

24h体温波动<

2℃,最低温度未达正常水平。

(败血症、伤寒缓解期、重型肺结核、肾综合征出血热)

二、填空题

1.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发生需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6)

2.传染病与其他疾病的主要区别,在于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有病原体、传染性、流行病学的特征、感染后免疫。

(9)

3.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体是肝炎病毒,目前已证实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型病毒性肝炎。

其中,甲型和戊型经粪-口传播,主要表现为急性感染。

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外途径传播,多数程慢性感染,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细胞癌。

4.临床上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急、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

(40)

5.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人体内所引起的传染病,主要由雌性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的血液而感染。

临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高热,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

(259)

6. 

钩端螺旋体病临床以早期主要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以及后期的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为特点,重症患者可发生肝、肾功能衰竭和肺弥漫性出血,脑膜炎,多器官功能衰竭。

(238)

7. 

伤寒抗菌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物推荐使用第三代喹诺酮类。

但因其影响骨骼发育,对于儿童、哺乳期妇女最好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8.肾综合征出血发热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和预防DIC.(83)

9.传染病的预防在于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5)

10.病毒性乙型肝炎病毒三对抗原抗体系统是HBsAg与HBsAb,HBeAg与HBeAb,HBcAg与HBcAb,HBVDNA和HBcAg是病毒复制的主体。

(25)

11.日本血吸虫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即含有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尾蚴从螺体逸出随水流在水面漂浮游动,人或哺乳动物接触到含有尾蚴的疫水。

(270)

12.流行性出血热低血压休克期治疗原则为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和改善微循环。

(83)

13.老年病毒性肝炎以戊型肝炎较多见,儿童以甲型为主。

(33)

14.痢疾杆菌进入人体是否发病取决于细菌数量、致病力、人体抵抗力。

(181)

15.日本血吸虫生活史经历了虫卵、毛蚴、尾蚴、童虫、成虫。

16.传染病的诊断依据是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资料。

(12)

17.伤寒具有重要辅助诊断的意义是肥达反应,其O抗体效价在1:

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

160以上而Vi抗体效价在1:

40以上提示慢性带菌者。

(159)(158)

18.日本血吸虫造成传播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即粪便入水;

钉螺的存在、孽生以及人体接触疫水。

19.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CD4➕T淋巴细胞在HIV直接或间接作用下,细胞功能受损和大量破坏,导致细胞免疫缺陷,由于其他免疫细胞均不同程度受损,因而促使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

三、单选题

1.钩端螺旋体治疗较为理想的药物是:

青霉素(242)

2.感染疟原虫后:

有免疫力,但不持久(260)

3.伤寒最易出现的并发症是:

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157)

4.霍乱治疗的主要措施为:

补液(179)

5.霍乱的典型临床表现是:

先泻后吐(176)

6.对人类有威胁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为:

H5N1(60)

7.中毒性菌痢多见于:

2-7岁儿童(182)

8.日本血吸虫病的病原治疗宜选:

吡喹酮(青蒿素及其衍生物)(276)

9. 

下列属于保护性抗体的是:

抗HBs(25)

10.钩端螺旋体病在抗菌治疗中应注意避免发生:

赫氏反应(242)

11.在传染病感染过程最常见的是:

隐性感染者(3)

12.通过接触疫水传播的传染病是:

日本血吸虫病(270)

13.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的传染病是:

伤寒(156)

14.丙型肝炎较典型的病理改变是:

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29)

15.日本血吸虫病引起的肝肿大:

左叶(273)

16.菌痢的病变部位主要位于:

乙状结肠和直肠(182)

17.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是:

母亲在妊娠期及围产期、婴儿在出生后应用抗HIV药物

18.肝炎患者中,最能反应病情严重的实验室血清学检查项目是:

凝血酶原活动度<

40%

19.下列病毒性肝炎中,哪种肝炎病毒基因组为DNA:

乙型肝炎病毒

四、多选题

1.病毒性肝炎的严重并发症是:

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感染、肝肾综合征(33)

2.可能出现的肝脏损害的疾病有:

病毒性肝炎(24)、肾综合征出血热(82)、伤寒(161)、日本血吸虫病(272)钩端螺旋体病(240)

3.肾综合征出血热三痛症状是:

头痛、腰痛、眼眶痛(80)

4.下列哪些疾病能变成慢性病原携带:

乙型肝炎(27)、细菌性痢疾(181)、伤寒(155)

5.钩端螺旋体可侵入人体几乎所有的组织器官,尤其是:

脑、肝、肾、肺(240)

6.既有速发型子孢子,又有迟发型子孢子:

间日疟、卵型疟(259)

7.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治疗:

伤寒(160)、细菌性痢疾(184)、霍乱(179)、钩端螺旋体病(243)

8.属于甲类传染病的有:

霍乱、鼠疫(15)

9.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标志是:

HBVDNA、HBeAg(24)

10.细菌性痢疾严重者可出现:

中毒性脑病、感染性休克(182)

11.间日疟、卵型虐的病原学治疗常规用药是:

氯喹、伯氨喹(264)

12.O1群霍乱弧菌根据表现型不同的生物型分类有:

埃尔托生物型、古典生物型(173)

13.疟疾中哪几种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性:

三日疟、恶性疟(259)

五、判断题

1.艾滋病血清抗HIV检测,如两次为阳性,再用免疫印迹法复核,复核阳性则有确诊价值。

(127)

2.疑似人禽流感的儿童有高热时禁用阿司匹林等水杨酸药物。

(58)

3.伤寒的肠道病变主要在回肠末段。

(158)

4.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治疗原则是:

稳、促、导、透。

(84)

5.霍乱肠毒素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同时腹泻导致胆汁分泌减少,所以会出现米泔水。

(175)

6.钩端螺旋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

7.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内繁殖,再侵入红细胞发育繁殖。

8.晚期血吸虫病可分为侏儒型、巨脾型、腹水型和结肠肉芽肿型。

(273)

HbsAb不是感染的标志,而是保护性抗体。

10.急性肝衰竭(急性重型肝炎)患者2周内出现Ⅱ度以上肝性脑病或其他重型肝炎表现。

(37)

11.钩端螺旋体病眼部后发症常见于波摩那型钩体感染后。

(241)

12.在血吸虫病免疫学检查中,血液循环抗原检测阳性不能区别过去感染与现症患者,且有假阳性、假阴性等缺点。

(274)

13.HBsAg(➕),HbeAb(➕),HbcAb(➕)的患者有传染性。

14.HDV若无HBsAg参与其中,是不会使人患丁肝的。

15.中医的黄疸病症不是病毒性肝炎。

(31)

16.中毒性菌痢是因为痢疾杆菌产生内毒素。

17.伤寒引起的便秘,对症处理上,可用生理盐水洗肠。

禁用高压灌肠和泻剂。

(160)

18.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退热治法上,可用物理降温,禁用发汗退热药,以防血容量进一步减少。

19.疟疾的贫血是由于红细胞被疟原虫破坏所致。

(261)

20.肾综合征出血热与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源都与鼠相关,早起症状类似,其病理特征皆有血小管及肾损害。

(79)(81)(238)(240)

21.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结合西医而言,免疫功能健全的人,不容易患传染病。

六、问答题

1.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有哪几种?

(30)

①急性肝炎:

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②慢性肝炎:

轻度,中度,重度

③重型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慢性肝衰竭

④淤胆型肝炎:

急性淤胆型肝炎,慢性淤胆型肝炎

⑤肝炎肝硬化:

根据肝脏炎症程度分为活动性与静止性两型,根据肝组织病理及临床表现分为代偿期肝硬化和失代偿期肝硬化

⑥特殊人群的肝炎:

小儿病毒性肝炎,老年病毒性肝炎,妊娠期合并肝炎

2.中毒性菌痢的抢救治疗原则是什么?

(185)

①对症治疗

(1)降温止惊

(2)休克型

a迅速扩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

b改善微循环障碍

c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d其他:

可使用糖皮质激素,有早期DIC表现者可给予肝素抗凝等治疗

(3)脑型

a减轻轻度脑水肿

b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改善脑部微循环,同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有助于改善病情

c防治呼吸衰竭

②抗菌治疗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其临床表现分为那几期?

国内病原治疗药物有哪三类?

艾滋病的全称是什么?

哪些是艾滋病传播的高危人群?

传播途径(124)

①性接触传播

②血液及血制品传播

③母婴传播

临床表现分期(126)

①急性期

②无症状期

③艾滋病期

国内病原治疗药物(128)

①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②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③蛋白酶抑制剂

全称(123):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高危人群(124)

①男同性恋者

②静脉注射吸毒者

③性工作者

④性乱者

⑤血友病

⑥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⑦器官移植者

⑧非法供血者

4.肾综合征出血热三大主征,五期经过各是什么?

三大主征(78)

①发热

②出血

③肾损害

五期经过(80)

①发热期

②低血压休克期

③少尿期

④多尿期

⑤恢复期

5.日本血吸虫病分哪几型?

其各自的临床特征是什么?

(272)

① 

急性血吸虫病:

A发热

B过敏反应

C消化系统表现

D肝脾肿大

D其他:

半数以上患者有咳嗽、气喘、胸痛

② 

慢性血吸虫病:

A有症状型

B无症状型

③ 

晚期血吸虫病:

A巨脾型

B腹水型

C结肠肉芽肿型

D侏儒型

④ 

异位血吸虫病:

A肺型血吸虫病

B脑型血吸虫病

C其他:

机体其他部位,如肾、睾丸、卵巢、子宫、心包、腮腺、皮肤等也可发生血吸虫病变

6.什么是中毒性菌痢?

临床上可以分为哪几型?

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

(182)

①中毒性菌痢:

2-7岁儿童多见。

起病急骤,畏寒、寒战伴高热,全身中毒症状重,可伴有嗜睡、痉厥、抽搐,迅速出现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而肠道症状不明显或缺如。

②分型:

(1)休克型:

感染性休克表现,如面色苍白、皮肤花斑、四肢厥冷、发绀、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可伴有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脑型:

脑水肿甚至脑疝的表现,甚至ARDS,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泻

(3)混合型:

具有以上两型的临床表现

7.写出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与艾滋病人的免疫缺陷病毒的英文缩写体。

并说明其传播途径。

甲型肝炎病毒:

HAV(24)

乙型肝炎病毒:

HBV(24)

丙型肝炎病毒:

HCV(26)

丁型肝炎病毒:

HDV(26)

戊型肝炎病毒:

HEV(27)

艾滋病人的免疫缺陷病毒:

HIV(123)

传播途径(24)(124)

①甲型和戊型经粪-口传播

②乙型、丙型、丁型主要经血液、体液等胃肠途径传播。

③艾滋病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血液及血制品传播,母婴传播

8.简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期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病机理。

发热期的临床特征:

(80)

①全身中毒症状:

为全身酸痛、“三痛”(头痛、腰痛和眼眶痛)

②神经中毒症状:

嗜睡或失眠、烦躁、谵妄

③胃肠道症状:

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呃逆等

④毛细血管损害征:

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征;

颜面、颈、胸部皮肤潮红的“三红体征;

眼结膜充血

⑤肾损害:

主要表现在蛋白尿和镜检可发现管型

发病机理:

(79)

①病毒直接作用

②免疫损伤作用

③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9.传染病基本特征

病原体

传染性

流行病学特征:

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感染后免疫

10.病原体的致病力

·

侵袭力

毒力

数量

变异性

11.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传染源

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播

消化道传播

接触传播

虫媒传播

血液和体液传播/医源性传播

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

12.病程发展规律

潜伏期

前驱期

症状明显期

恢复期

13. 

病毒性肝炎

病原学分类

甲 

#粪口

乙 

#母婴#体液#呼吸道#消化道#虫媒

丙 

#母婴#体液

丁(同乙肝)

戊(同甲肝)

临床分型

急性肝炎

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肝衰竭

胆红素每日上升>

17.1

扑翼样震颤

中毒性鼓肠、肝臭、肝肾综合征

PTA(凝血酶原活动度)<

淤胆型肝炎

肝炎肝硬化

特殊人群肝炎

并发症

肝性脑病(HE)

上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感染

14.人禽流感

禽流感病毒中的某些亚型感染人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以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为主。

易感人群:

青壮年

病理学

肺泡和支气管粘膜严重损伤

肺实质出血和坏死

肺泡内透明膜形成

临床表现

潜伏期:

3-7日;

禽类精神萎靡

主症:

全身炎症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流感样症状

体格检查:

肺叶实变、细湿罗音

实验室检查

确诊:

核酸检测

初筛:

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

血清学:

动态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

传播途径 

#呼吸道#间接接触#母婴

治疗

尽早隔离

对症治疗

抗病毒治疗

1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

病原学

SARS-CoA新冠病毒,单股正链RNA,对温度敏感,紫外线照射可杀死;

对有机溶剂如乙醚、乙醇也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

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和肠道排泄物

#呼吸道#接触

普遍易感

早期可出现病毒血症

肺实变(肺间质纤维化)

肺泡损伤(肺水肿伴透明膜形成)

2周以内

分期

早期:

1-7日,发热,下呼吸道症状

急性期:

8-14日,感染中毒症状,继发呼吸道感染;

ARDS

白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

各类转氨酶、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

近期感染标志:

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特异性IgG血清抗体滴度急性期到恢复期升高四倍以上

分子生物学检查

原则:

早期发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

一般治疗与病情监测

糖皮质激素:

减少全身炎症反应、肺损伤渗出

抗菌药物:

控制继发性真菌感染

重症治疗原则:

呼吸支持、糖皮质激素、及时处理合并症

预防

疫情报告:

按照甲类进行管理

社区综合性预防

加强医院感染管理

加强疫源地消毒管理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16.艾滋病

HIV反转录病毒科人类慢病毒属,单链RNA病毒容易变异,由核心和包膜组成;

目前分为1、2两个亚型,2比1轻,全球流行的多为HIV-1。

生存能力弱。

HIV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

包括HIV抗体阳性无症状者、HIV抗体阴性但病毒RNA阳性的窗口期(2-6周)感染者

#性#血液#母婴

15-49岁

5日左右

急性期/窗口期:

血液检测有P24抗原和HIVRNA

无症状期:

持续6-8年,CD4﹢T淋巴细胞计数↓

艾滋病期:

CD4﹢T淋巴细胞<

200,HIV血浆病毒载量↑↑;

机会性感染

临床可见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

浅表淋巴结肿大,无压痛,不粘连;

持续3个月以上。

机会性感染中肺孢子菌肺炎(PCP)最常见。

CD4﹢T/CD8﹢T<

1,CD4﹢T↓↓

CD4﹢T淋巴细胞计数是判断疾病进展、临床用药、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早期诊断:

特异性P24抗原

核酸检测:

预测进展、指导治疗、评估疗效、确诊

诊断标准:

HIV抗体筛查(+)和HIV补充试验(+)

一般治疗:

VB12和叶酸&

输血

抗病毒治疗:

联合用药

预防职业暴露(医务人员)

17.肾综合征出血热

病原学 

#自然疫源性

汉坦病毒属布尼亚病毒科,负性单链RNA病毒,由核心和囊膜组成;

有LMS三个基因片段。

感染后核衣壳蛋白抗体出现最早。

病毒抵抗力弱。

分为四型,我国主要为Ⅰ、Ⅱ型,致病力依次渐弱。

鼠类(黑线姬鼠&

褐家鼠&

大林姬鼠)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创伤接触#胎盘#虫媒

流行特征:

地区性、季节性、周期性

以全身小血管广泛损伤、肾脏最明显,其次是心肺肝脑。

病毒直接作用:

病毒血症、血管内皮细胞

免疫损伤作用:

变态反应

细胞因子和介质的作用:

DIC、广泛性出血

7-14日

发热期

三痛:

头痛、腰痛、眼眶痛

三红:

颜面、颈、胸部皮肤潮红

醉酒貌+蛋白尿+管型尿

低血压休克期

少尿期

多尿期

腔道出血

肺水肿

脑炎、脑膜炎

自发性肾破裂

3日后白细胞↑,第2日血小板↓

第2日蛋白尿

血气分析:

发热期呼吸性碱中毒,休克期少尿期代谢性酸中毒

病毒核酸检测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近治疗

休克期:

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血管活性药物

少尿期:

稳定内环境、利尿、导泻、透析

后期易出现恶性肿瘤、机会性感染

疫情监测

防鼠灭鼠(关键)

个人防护

疫苗注射(12型√1年后加强注射)

18. 

钩端螺旋体病

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全身性传染病,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皮肤和黏膜接触疫水而感染。

12-18个螺旋,革兰氏阴性,需氧菌

外膜:

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保护性抗体

菌群: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洪水型和雨水型);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稻田型←我国为主)

动物(鼠类和猪为主)的尿液

黑线姬鼠是稻田型的主要传染源,猪是洪水型。

#接触#母婴#粪口

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较高

免疫:

仅具有同型免疫

钩体血症→器官损伤期→迟发变态反应

全身毛细血管损伤而引起中毒性微血管功能改变(渗血)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

三症状:

畏寒、无力、酸痛

三体征:

腓肠肌疼痛、结膜充血、淋巴结肿大

中期/器官损伤期

流感伤寒型(单纯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胆汁淤积→皮肤瘙痒

肾衰型:

蛋白尿、血尿、管型尿

脑膜脑炎型:

Kernig征&

Brudzinski征(+)

后期/恢复期

后发热:

无需抗生素

眼后发症:

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

反应性脑膜炎

白细胞&

中性粒细胞轻度↑

显微凝集试验MAT

病原学:

染色法、血培养法、暗视野显微镜镜检

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就地治疗

首选:

青霉素(避免赫氏反应)

切断:

疫源地改造;

加强环境卫生和消毒

疫苗:

钩体病流行前1个月接种

20.细菌性痢疾

i.病原学

志贺菌,肠杆菌科志贺菌属,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无荚膜,无鞭毛,多数有菌毛,为兼性厌氧菌。

1.抗原结构:

O抗原+ABCD四群(我国以B为主)

2.抵抗力:

ABCD毒性递减,抵抗性依次增强

3.毒素:

内毒素→全身感染反应;

志贺毒素→肠毒性、细胞毒性、神经毒性

ii.流行病学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粪口 

#虫媒 

#接触

3.易感人群:

学龄前和青壮年

4.免疫:

免疫力不稳定,无交叉免疫

iii.病理学

1.病位:

乙状结肠、直肠为主

2.初期:

急性卡他性炎症

3.典型:

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

假膜形成

iv.临床表现

1.潜伏期:

1-3日

2. 

急性菌痢

a)急性普通型(典型)

b)急性轻型(非典型):

仅有腹泻便溏

c)急性中毒型

2-7岁儿童多见,起病急骤迅速出现循环衰竭和呼吸衰竭,肠道症状不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