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整治文档格式.docx
《道路整治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路整治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我觉得,国道324线最大的特点是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有华侨大学这样的泉州知名学府,体现良好的人文氛围,如果要全部体现这些特点,应当将主题定做“生态人文景观大道”。
泉州街道命名要大气一些
蔡亚潭:
现在,泉州市要给五条街道定一个文化主题,有一个问题也必须予以关注:
就是泉州一些路名的命名也需要改一改。
现在,泉州道路命名比较乱,也没档次。
以田安路为例,这是泉州市区目前的主干道之一,却是以田安村一个村的名字来命名。
还有津淮街,现在是条十分繁华的商业街,它的名字只是将津头埔与霞淮村两个地方掐头去尾组合而成的。
这样的街道命名,既不能体现泉州城悠久的历史,也显得不够大气。
街道命名,好比给人命名一样,是件很重要的事情。
在一些大城市,有的街道都是重要的省名和市名来命名。
道路还反映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中山路,全国很多城市都有。
在泉州,有郑成功、施琅等名人,却没有一个街道以他们的名字来命名。
泉州东大门可打“海丝”牌
此次街道文化主题定位,就国道324城东段而言,应更多地考虑该街道的“海丝文化”遗迹特点,在一定的节点上考虑加入“海丝文化”的雕塑,让八方来客进入泉州时能体会到泉州的这种城市特色。
另外,打锡街和九一街,历史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现代服装电子商业特点又很突出,可以从中西合璧这个角度切入对其进行主题定位。
陈荣萱:
324国道城东段,是泉州城市的入口之一。
作为泉州的一条迎宾路,可以更多地考虑“海丝文化”的主题。
泉州的文化特色就在于海丝文化,以前就有人提到要在某条路段体现“海丝”主题,现在比较集中的观点是324国道或是温陵路。
但相比之下324国道城东段的可塑空间较大,比温陵路更适合去体现泉州“海丝文化、主题。
以后该路段进行立面整治时,可以在适当的路段立些象征“海丝文化”的雕塑。
另外,这条路上还有海交馆、圣墓、洛阳桥等跟“海丝文化”相关的建筑物,也比较切题。
这样一来,一进泉州,就能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泉州城市自身的特色一目了然。
从温陵路看改革开放成就
李恒:
温陵路从改革开放初期发展到现在,一些建筑的时间跨度很长,许多建筑都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精品。
如新华书店,充分体现了当时的建筑特点。
还有一些高层建筑,如蟠龙大厦、建福大厦等,可以说除了丰泽街这条金融街外,高层建筑就要看温陵路了。
所以,这条路能够体现泉州改革开放20年的成就。
温陵路一直发展不起来,与会代表共同提到了一个停车场的问题。
上面建有许多商厦,可有的大商场还是关闭了,这跟没有停车场有很大的关系。
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说,以前曾提过要将新车站改建成市民休闲广场,下面建停车场。
这样一来,大大有利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建设,能起很强的辐射作用。
现在这个计划搁浅了,非常可惜。
九一街:
服装主题有利商家发展
陈丽娜:
我们社区处在九一街上,对九一街的情况会比较了解。
建议这里就作服装休闲一条街。
因为这里的电器、电信、电脑等行业比较突出,作这样的主题,比较有利于商家的发展。
五条街道文化主题今日确定
活动9天来收到读者意见建议300多条早报讯(记者江海苹林福龙颜鹏)今日,由泉州市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东南早报社相关负责人以及文史界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评审组,将对连续9日来征集的市民对五条街道文化主题的建议和意见进行最终评审,从中选出5名一等奖(每条街道一名)、5名入围奖(每条街道5名)以及20名幸运参与者。
从今年6月1日起,泉州市城乡规划局和东南早报社联合向社会征集这5条街道的文化主题。
文化主题征集原则,一是结合每条街道的文化底蕴,二是结合这些街道改造后的现代特征。
早报从当日开始刊发专版版面进行跟踪报道,公布早报热线电话及专用邮箱,方便市民参与活动。
截至昨日,活动通过市民来信、来电、发邮件等3种不同方式,共收到意见、建议300多条。
不仅泉州本地读者积极参与,也有不少外地读者纷纷来电、来信,关注本次5条街道文化主题征集活动。
本次征集文化主题的这5条街道分别是:
打锡街和九一街、田安路、少林路、温陵路、324国道城东段。
立面整治要尊重现状
叶飞:
这次对这五条街道的立面整治要区分对待,不能“一刀切”。
改造时要充分考虑街道现有的建筑情况,不要大拆大建。
一些街道可以主打文化主题,另外一些街道则明显应该主打商业主题。
文化主题和商业主题是相辅相成的。
街道有了文化扭转,对商业经营也是一种促进;
相反街区商业繁荣了,也能提高街道的文化内涵。
文化定位可从整治中谋划
邱泉生:
最早提出要改造的是打锡街和九一街。
旧街道要改造,如何来赋予主题文化,我觉得田安路可以主打时尚、新兴文化。
少林路、324国道城东段可以从南少林的历史文化去做文章,温陵路可结合公园去做休闲文化。
街道改造要补充便民措施
吴炳来:
街道进行立面整治,文化主题要定,如何在改造中进一步完善街道配套设施也很关键。
几年前,田安路与津淮街交汇处地块以高价卖出,之后规划建成高档商住楼,但房子建好之后,竟然没有规划公厕。
“城市的规划,居然没有把公厕设置考虑进去,这能体现城市品位吗?
”
城市的文化主题设置也要考虑实际情况,现在泉州已经不再是“满街都是圣人”的时代了,而是“满街都是商人”。
做好城市配套设施,有利于经营环境,才是当务之急。
必须解决公厕少的问题
刘克华:
目前,中心市区大部分主干道两旁的建筑已基本形成规模,要从中划出一块空地,修建公厕,难度很大。
但市区街道缺少公厕是个老问题,规划部门将就此问题,召开专题讨论会,争取结合此次街道立面整治,妥善解决“泉州城市公厕少”的问题。
立面整治应补充一些街道小品
目前中心城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不少,不仅仅是公厕问题。
建议本次街道立面整改,要结合实际,在五条街道两侧,增设一些街道画廊,或者报刊亭,建若干街头绿地,为城市增点情趣。
街道社区共谈“家门口的整治”(下)
早报记者颜鹏林福龙迎津社区要考虑到商家较杂的特点
谈及温陵路立面整治,迎津社区吴书记说,从他们辖区的路段来看,温陵路有一个商家较杂的特点。
他认为,温陵路总体上商贸发达,人流量也大,路又宽敞,是一条典型的城市主干道。
这里旅店较多,还有大量商业网点,金融服务机构也多,虽然成分比较杂,但归纳起来,正好是一个“服务业”的主题。
他认为,温陵路目前是市区大路,如果不改变现有商业布局,用一个统一的文化主题,使各行各业都能统一起来,难度较大。
如果是主打“服务牌”,比较切合现在实际。
但是一些路面布局宜再改动,像中间的那条隔离栏,问题十分突出,如果做服务将大大不利于游客逛街、购物的方便。
另外,他还从社区实际出发,谈到立面整治实施后工作上可能遇到的一些难题。
“一个是财政问题,立面整治的费用,作为社区居委会,肯定是出不起的。
如果要动员商家配合市政府决议,做好立面整治工作,这对社区来说也并不容易。
”他建议,可以由工商、税务这些职能部门去做商家工作,可能会更有影响。
东湖街道办南北温陵应各具特色
谈到温陵路改造,管辖温陵北路一段的东湖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说,温陵路路段较长,不同路段特色不同,现在整条街如果确定一个统一主题,还得充分考虑“温陵南路”与“温陵北路”的不同特点。
“温陵南路商贸较发达,就我们所处的温陵北路来说,最大的特点是东湖公园的辐射。
另外,听说农校也要改作公园了,正好与东湖公园相照应,所以可以考虑旅游的主题。
这样一来,温陵北路的“旅游”主题正好可以与温陵南路的“服务”主题结合在一起。
打一个“城市休闲”的主题,可以大大提高城市品位。
城东街道办在国道上立些广告牌
324国道城东段,是即将进行立面整治的五条街道中最晚才重修通车的,而且所处位置距离中心市区也较远,路两侧基本是农田,商店较少。
“这里是城市东大门,可以树一些体现泉州特色的石雕。
”在华侨大学读书的李平建议称。
来自山东青岛的李平认为,一座有特色的城市,要让外来者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在刚入中心市区时就要有所体现,“第一眼总是最关键的”。
谈及该段的立面整治,城东街道办事处有工作人员建议,既然目前两侧的商店较少,“白纸好画图”,可以有计划、有原则地设置一些广告牌,与道路的风格、绿化相配合,“既能进一步美化景观,也是一个不错的经济来源。
当然,广告牌要统一格式,色彩上要与街道主体颜色相协调。
东湖街道办少林路最大特色是“包袋”
对于少林路,东湖街道办吴主任称,如果要考虑这条路的主题时,一定要体现“包袋”的特色,因为这是少林路的最大特点。
据他介绍,少林路在2002年初步形成了包袋市场,2004年5月“东湖包装材料市场”正式开业,对整个少林路的经济发展起了主导作用,而且包袋产业还向周边辐射,所以他认为,立面整治也要体现包袋的特色。
另外,他还谈到立面整治应特别注意路边的“城中村”,如少林路的李公祠,尚未改造,大大影响景观,如果立面整治不花大力气去处理,会前功尽弃。
商家建议少林路改造要考虑排水系统
昨日,记者就立面整治问题采访了少林路一些商家,初步得到的结论是大部分商店对此次整治持支持态度。
“这里一下大雨,附近的凤山被雨水一冲,整段路都是泥浆,出入十分不便。
”在少林路中段一家玻璃加工厂工作的刘女士说,该路段恰好位于凤山脚下,由于近年乱开山取土,破坏植被,造成山体裸露,加上排水设施不完善,每逢下暴雨,大量红土被带下来,直接冲到街道上。
她认为,既然政府花这么多的资金,改造这些路段,也要考虑对这个路段的排水系统进行改造。
包袋材料批发市场的王先生称,该路段是通往安永德的重要通道,货物往来十分频繁。
“但批发生意并不发达。
”王先生建议,政府在进行街道立面整治的同时,可以考虑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其他种类的货物批发商来这里开店经营。
城市:
特色立世
细民
无论此次泉州市区5条街道立面整治或街道文化主题最终做得怎样,是拆墙破路彻底翻新,还是清风拂面点到为止,有个话题值得重视:
泉州是到了该谈街道文化主题的时候了!
先放远一点说。
这些年来,用雨后春笋恐已不足以形容国内大小城市崛起之繁扩张之疾,展眼而望,我们看到什么了呢?
高楼大厦同样鳞次栉比,商店市肆同样摩肩接踵,甚至走遍东南西北,同样是那几句印在红布条上的交通安全标语,同样是那几个强势行业和知名品牌统一设计全面复制的巨幅广告……当今城市日趋大同!
这种越来越明显的城市共性特征,这两年正引起国内外有识之士的高度关注,我们已经能够不时听到一些声音了。
再放近一点说。
我来泉州市区倏忽20年整矣,大家或许不会反对我这样说:
这座侨乡名城前10年和后10年的模样简直判若两城,我们是亲眼看到了一座城市是怎样在短时间里脱胎换骨的,我们也亲身感受到了人是怎样与城市一起成长的———当今城市日新月异!
这种越来越迅猛、越来越庞大的城市成长特性,有时已经到了如果人不学习就跟不上城市的地步。
学习什么?
学习规划,学习管理,学习品味,学习表现,总之,学习和自己的城市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我们确实是到了该谈能够体现特色的街道文化主题的时候了。
真的,如果没有文史景观,没有本土特色,没有品牌效应,没有个性创意,城市当然照样可以发展壮大,但可能最终不会被称为泉州,甚至也不会被称为城市,而将被称为什么呢?
———闽南沿海一处超大型的人口密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