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450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docx

9A文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神话——一般的说,神话就是关于神的故事。

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诗经》——《诗经》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全书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成书于春秋中期,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将近500年的社会状况。

它在先秦只称“诗”或“诗三百”,到汉代才被称为“诗经”。

⏹《诗三百》——即《诗经》。

《诗经》在先秦时不称“经”,而是称“诗”或“诗三百”,如《论语》引《诗》评《诗》即是如此。

《诗经》本有305篇,举其整数,故称“诗三百”。

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有沿称“诗三百”的。

⏹采诗说——关于《诗经》的收集,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

认为周代有采诗制度,周王朝及各诸候国的乐官到民间采集诗歌,借以了解民情。

现在一般认为,《诗经》中《国风》的大部分可能是通过采诗的途径汇集起来的。

⏹献诗说——“献诗”的说法比较早,产生于先秦时期,所献之诗主要来自公卿列士的献诗,公卿列士通过献诗的方式进行讽谏或赞颂。

⏹删诗说——汉代有“孔子删诗”的说法,司马迁的《史记》首发此说。

认为《诗经》原有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复,取可施于礼仪”,删定为三百五篇。

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孔子删诗说不够可靠。

⏹弃妇诗——是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妇女的咏唱,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底下及命运的不幸,其中以《谷风》、《氓》二首为最知名。

⏹《豳风·七月》——《诗经》中著名的农事诗。

这首诗叙说农夫一年四季无休无止的辛苦劳作。

全诗八章,大体依照春耕、蚕桑、收割、打猎、修缮房屋和年关祭祀的次第,按月歌唱,平铺直叙一年四季适应不同节候的各种劳作,也反映了农夫在衣、食、住等方面的情况,有较大的的史料价值。

⏹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其分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一般认为是所用音乐的不同。

南宋郑樵就说: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风,是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正声,是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比、兴是前人概括出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朱熹说: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所谓“赋”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是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是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六义”——“六义”(或"六诗”)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三类是《诗经》的分类;赋、比、兴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

⏹重章复沓——是《诗经》的基本章法结构。

所谓重章,并不是把完全相同的字句再罗列一遍,而是改变或替换一些字词后的复唱。

这就产生了两种情况,一是字词虽变而意义相同;二是改变字词后使诗章间形成意义上的层递关系。

⏹《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2以记言为主。

今文《尚书》29篇,是经师伏升所传。

古文《尚书》在汉武帝时出现,有58篇。

《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

其特点是质木古朴,读起来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逸周书》——本名《周书》,被视为《尚书》的余篇或逸篇。

其文字表现与《尚书》颇不相同,倒是和春秋战国的史家之文接近,可能是春秋战国时人根据史料重新编撰的,非一时一人之作。

⏹铜器铭文——铸刻于青铜器上的文字。

周代铭文,多是记述战功、赏赐或者讼断等,一般都较简短,仅几十字,个别的较长,有百余字。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经孔子修订。

以类似今天新闻标题的形式,简括记录鲁国及周王朝、其他诸侯国的历史事件,始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

⏹《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所记史事止于鲁哀公27年,比《春秋》多13年。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作者传为左丘明,后世颇有争议,但其应是战国初年或稍后的人。

(《左传》记事详詹生动,是先秦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国语》——现存的第一部国别史。

全书21卷,记载周王朝及各国史实,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

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国语》不是完整系统地叙述历史,而是有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

后人称为《春秋外传》。

作者传为左丘明,不可确考。

整体风貌质朴平实。

⏹《战国策》——杂记东周西周及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240年。

记载当时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策谋或说辞,所记以战国时纵横家的事迹、言论为多。

经西汉刘向编整理订,成33篇,定为现名。

它的作者以难以确考,一般认为非一人一时所著。

⏹《论语》——是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论集,通过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来展示孔子的思想。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开山著作,篇幅简短,文学价值并不甚高,基本保存了老子的思想。

⏹墨子及《墨子》——墨子名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是墨子弟子所著,包括了墨子以及墨家各派的思想。

⏹孟子及《孟子》——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孟子主张行“王道”,施“仁政”,是对孔子思想正统的承袭和发展,后世往往以孟子为“亚圣”,“孔孟”并称。

他们开拓的儒家思想传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孟子》文章给人最深刻的印象,首先是它的雄辩色彩。

⏹《庄子》——《庄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全是又是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形成了它鲜明的基本特征:

深邃的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

⏹荀子及《荀子》——荀子,名况,战国后期赵国人,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隆礼重法。

荀子对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贡献极大,许多儒家经典都是经他传下来的。

《荀子》)今存32篇,多为荀子自著。

⏹韩非及《韩非子》——韩非,战国末韩国公子,喜刑名法术之学。

《韩子》55篇,今存,大抵是韩非自著,也有后学或他人之作。

⏹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合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称为“至圣”,《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著作。

孟子是战国中期儒家的重要代表,后世称为“亚圣”,《孟子》是以记载孟子言行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老庄——老子和庄子的合称。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是道家后学对他思想的记载和发挥。

庄子是战国中期道家的代表,《庄子》是他与其后学的著作的合辑。

v重言——是引用名人的话以证明己意,是借重之言,当《庄子》引用的名人名语基本都是虚构的。

⏹楚辞——楚辞是屈原等人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这个名称到西汉时始出现。

起初专指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后刘向编集屈、宋等人的作品,又把西汉贾谊等人的骚体辞章收纳,命名“《楚辞》”。

从此,“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楚辞是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诗歌多用“兮”字咏叹。

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

⏹《离骚》——《离骚》是屈原自叙生平的长篇抒情诗,他的情感和思想都熔铸在其中,可能作于屈原被流放江南之时,即作于顷襄王初年。

⏹《九歌》——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共11篇祭神歌曲,除《礼魂》为组曲通用的送神曲外,每首歌曲都主祭一神。

⏹《九章》——包括《橘颂》、《惜诵》、《抽思》、《思美人》、《涉江》、《哀郢》、《悲回风》、《怀沙》、《惜往日》,共9篇诗歌。

今人认为《九章》并非一时一地之作。

比较一致的观点是:

《橘颂》最早,当作于屈原仕途得意之时;《惜诵》、《抽思》、《思美人》次之,可能写在屈原被怀王疏远之后;《涉江》、《哀郢》、《悲回风》、《惜往日》、《怀沙》最晚,作于屈原被放江南时。

⏹《天问》——《天问》是屈原作品中最为奇特的诗歌,是仅次于《离骚》的长诗。

此诗的奇特,在于它针对自然现象、神话传说和远古历史、社会现实等,一口气提出了l70多个问题,体现了诗人的见识广博、思想深刻以及勇于怀疑和批判的精神。

⏹《九辩》——屈原后的楚辞作家宋玉所作。

《九辩》本是上古乐曲之名,其实就是由多个乐章组成的乐曲,从创意看是自悲生平之作。

⏹屈宋——先秦楚辞作家屈原和宋玉的合称。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宋玉略晚于屈原,也以楚辞著称,并对赋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事因以屈宋合称。

⏹《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的,被视为杂家著作,而以道、儒、法、阴阳家的思想成分更多些。

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

⏹桓宽《盐铁论》——虽是政论,但不滥说灾异,不频引经典,而往往以史为鉴,直切时事和政策与当时的主体文风不同。

全书采用对话体,诘难辩驳,简洁犀利,行文质直平实,但是缺少汉初政论文的丰沛气势。

⏹《史记》——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以记人为中心,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记录了中国古代三千多年的历史。

司马迁则在前人基础上,开创了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写通史的范例,一直影响着我国两千年的历史著述。

⏹互见法——《史记》人物传记选用安排材料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

这个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起自高祖元年,止于王莽地皇四年,其体例基本继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传”。

全书100篇,包括12本纪、8表、10志、70传。

⏹《吴越春秋》——作者是赵晔。

《吴越春秋》前后连贯成篇,集中记述吴越争霸故事。

其前5卷,记叙吴国历史。

主要内容,是记叙伍子胥去楚奔吴和破楚报仇之事。

后5卷,记叙越国历史。

主要写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以灭吴雪耻的故事。

⏹《越绝书》——作者是袁康。

记载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越绝书》各篇相对独立,记录基本史实而外,还虚构了一些荒诞离奇的故事,也采用了不少神话和民间传说,与后世的传奇小说相近,还有地理、占气等专篇。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服鸟赋》等。

⏹汉赋——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

汉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汉初流行骚体赋,承楚辞余绪,多带“兮”字,抒情性较浓,代表作家是贾谊;汉武帝起盛行散体大赋,篇幅加长,多采用主客问答形式,铺陈夸张,词藻华丽,气势恢宏,“劝百而讽一”,代表作家是司马相如、扬雄等;东汉中叶以后兴起抒情小赋,篇幅短小,针砭时弊,语言整饬,感情浓郁,代表作家是张衡、赵壹等。

⏹散体赋——也叫大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

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

以写帝王贵族生活为主,既讽且劝,曲终奏雅,客主首引,韵、散结合。

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

⏹京都赋——初期赋家继承前汉赋风,以京都为题材,创作铺张扬厉的大赋,如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抒情小赋——中期以后,赋体创作向着贴近现实人生、篇幅短小和抒情言志的方向发展,如以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祢衡《鹦鹉赋》等。

这类作品一般称为“抒情小赋”,是汉赋发展的新趋向。

v班彪《北征赋》——这篇辞作,模仿前汉刘歆《遂初赋》,其结构笔法,甚至情思所钟,都与刘歆作品相似。

v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