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834386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儒林外史》读后感十篇Word文件下载.docx

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

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

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

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

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

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

吴敬梓以其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

难怪后人有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

(二):

  《儒林外史》读后感

  不久前,我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书。

看完以后,我的感触很深。

  《儒林外史》是清代小说,共有五十六回,是吴敬梓写的。

小说的后半部是作者在三十六岁(1736)托病辞去征辟以后陆续写成的。

  《儒林外史》展示了封建科举制度下士大夫的种种心态,进儿讽刺了士人的丑恶灵魂,深刻揭露了整个封建制度的腐朽糜烂,不堪救药。

吴敬梓以他的生花妙笔,描绘出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多彩的风格画卷。

  吴敬梓在小说中写到的范进,周进、牛布衣、马二先生、匡超人、杜少卿的命运,并非别人的问题,而是他看到了历史的凝滞。

正是借助于对科举的内心体验,因此他才极为容易地道破举业至上主义和八服制艺的种种病态。

作者所写的社会俗相,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心理的思考,同时,更多的是作了宏观性的哲学思辨,是灵魂站立起来之后对还未站起来的灵魂的调侃。

因此我们也看到了吴敬梓的小说的一个鲜明特征思想大于性格。

  在《儒林外史》第一回写的是:

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

  在争名夺利的元朝末年,诸暨县出了一个嵌崎磊落的人,此人七岁时,父亲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他的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他到村学堂里去读书。

他为了报答母亲,发奋、用功的念书。

之后,成了流芳百世的名人。

此人便是:

王冕。

  王冕自幼好学勤奋,但只因家境贫穷,读不起书。

他的母亲把他叫到跟前,对他说:

儿子啊,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是你父亲早早去世了,我一个寡妇人家,社么都不会。

如今年岁不好,柴火又贵。

我们只能靠我做些针线活勉强糊口,实在是没钱供你念书啊!

如今没办法,只能让你到隔壁去放牛,每月能够赚几钱银子,还有现成饭能够吃,明日你就去吧!

王冕知道家里的难处,便答应了。

  第一天,王冕便来到秦家放牛,秦老爷对母子俩十分客气,而且之后十分照顾王冕。

这让他们十分感动。

  王冕在休学后,并没有放下读书。

他经常在有空时拿自己的工钱去书贩那里买两本旧书看看。

  儒林外史读后感(三):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

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

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

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

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

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

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好处非凡。

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

(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刻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

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述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

事实上不只这些人。

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

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立刻安排起来。

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

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

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

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

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

正因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

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

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

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

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

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后感(四):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

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

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

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

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

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

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

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

(lz13)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

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

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

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

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

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

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

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读后感(五):

  《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

《儒林外史》把锋芒射社会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而且是客观的、写实的,此刻读来,仍感叹不已。

  在当时认为举业高于一切,于是读书人便死作那些八股文,认为只要有了功名,便高人一等。

于是隐藏在这种心理背后的丑态被折射了出来,君不见那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

但是当他们考取了功名,真正为老百姓做事,当一个好官的又有几人呢?

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询问当地的治安,不是询问黎民生计,不是询问案件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

之后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

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

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

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但与他们相比开头出现的王冕,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

他们全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

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构成鲜明对照。

  而那些有钱的财主们却又为富不仁。

贡生严致中是横行乡里的恶棍。

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

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别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

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

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这林林总总的丑态也正说明了清朝黑暗统治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与无耻,政治的罪恶与社会的腐败。

几百年后的这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六):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

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

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

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

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

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

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

  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

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

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

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

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儒林外史读后感(七):

  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我颇为喜爱。

《儒林外史》是一本好书,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我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巧夺天工,作者的写作手法,那些生动的人物,发人深省的故事,喜爱这本书的原因有很多!

我来跟大家一一说一下我喜爱这本书的理由吧!

  《儒林外史》是中国四大讽刺小说之一,我之因此喜爱这本书还是缘于它给了人一种真实的感觉,在《儒林外史》的众多人物大都有真人真事的影子。

但作者却又巧妙的把故事推向了前朝,避开了统制者残酷的文字狱,这是很有勇气的。

并且对于这本书的主题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又讲的十分清楚:

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

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闹人者;

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乃终以辞却功名富贵,品第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全书正是以反对科举和功名富贵为中心抨击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联以及整个社会风尚的,这是它独特的亮点。

  还有这本书中作者的创作意图,人物形象都是清晰的,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都用作品中的人物语言一一道了出来,一点也不做作。

正因作者不喜爱做官因此在第一回楔子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

做官怕不是荣宗耀祖的!

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麽好收场;

况你的性情高傲倘若弄出祸来反为不美,我儿可听我遗言,将来要娶妻生子,守着我的坟墓,不好出去做官我死了口眼也闭。

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时也有类似的遗言:

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

这些都体现出作者的坦荡。

  《儒林外史》不仅仅有丰富的深刻的思想,还有卓越独特的艺术风格,通篇贯穿了讽刺艺术的技巧,它的讽刺艺术几乎到达了超及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因此我更加喜爱这本书,它的语言艺术、文学艺术都是堪称一流的。

坚信这本文学经典会一向传承下去!

  儒林外史读后感(八):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

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

透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

小说开篇描述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

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

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

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理解,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

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能够通融;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

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

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

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

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

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

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

胡屠户也一反常态,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九):

  儒林外史读后感

  清人吴敬梓所著的《儒林外史》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史,个性是小说史上一颗璀璨的讽刺文学明珠。

同时,它标志着中国讽刺文学在封建社会末期已经发展到高峰。

鲁迅曾评价到:

“在清朝,讽刺小说反少有,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自《儒林外史》问世以来,不断有学者对其进行评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卧闲草堂本闲斋老人序(简称闲序)和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简称卧评),但是他们没有对此书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

今人吴组缃、姚雪垠等人主要是从现实主义的角度出发来评述《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这在他们的文章《(儒林外史)的思想和艺术》、《试论(儒林外史)的思想性》中有论述到。

而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进行全面分析和经验总结概括的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

本文正是沿着鲁迅的足迹,从小处着手,对《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色加以剖析,在继承鲁迅的讽刺艺术经验的同时并努力有所发展,一方面使讽刺艺术特色更明了地展此刻大家面前,另一方面透过分析其讽刺艺术手段,使《儒林外史》所要到达的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目的更加明朗。

  为此,本文将《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特性概括为作品题材的真实性、故事叙述的客观性、人物对象的喜剧性和细节描述的夸张性四个方面,并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探讨和浅析。

  一、作品题材的真实性

  鲁迅曾多次谈到: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决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即是说讽刺艺术是要建立在真实性的原则基础之上的。

如第三回写胡屠户对女婿范进前倨后恭,妙笔连篇,令人叹赏叫绝,穷形极相地写出了八股文化所造成的势利心理对市井人伦的渗透。

这种讽刺描述的世态化显出了极大的真实性。

卧闲草堂本儒林外史回末总评第三回说:

“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竞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这是对此书讽刺描述的世态化的极妙评述。

惺园退士也赞同此说:

“《儒林外史》一书,摹绘世故人情,真如铸鼎像物,魑魅魍魉,毕现尺幅;

而复以数贤人砥柱中流,振兴世教。

其写君子也,如睹道貌,如闻格言;

其写小人也,窥其肺肝,描其声态,画图所不能到者,笔乃足以达之。

评语尤为曲尽情伪,一归于正,其云‘慎勿读《儒林外史》,读之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斯语可谓是书的评矣。

  鲁迅在晚年对讽刺艺术的特点概括说:

“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务必是艺术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可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之所以获得这样的成功,就在于他艺术地写出了“士林”这群人的“真实”,使之“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表现得如此生动、具体,如此逼真。

鲁迅在其致徐懋庸信中说: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能够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

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的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像豫言,因为之后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

”吴敬梓所写的正是他自己所处朝代的社会生活。

在吴敬梓的实际生活中,以前有过在南京祭祀泰伯祠的事情,经过作者加工,把这些亲身的经历--也就是当时清朝的政治与社会现实,托之明代以影射当时现实的背景;

吴敬梓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原则,描述的是“自所闻见”的熟悉人物,他挥动手中“足以达之”之笔,将这些人物与社会环境联系起来,以其对现实的较清醒的认识,“托稗说以寄慨”而到达“以公心讽世”之目的,表现出了巨大的讽刺力量。

  我们将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加以比较能够明白,“吴敬梓是士人,熟悉其中情形,故其暴露官场丑态,就能格外详细……李宝嘉归罪于官场,用南亭亭长的假名字,做了一部《官场现形记》。

这部书在清末很盛行,但文章比《儒林外史》差得多了;

而且作者对于官场的情形也并不很透彻,所以往往有失实的地方。

”这正说明“真实”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生命力所在。

  二、故事叙述的客观性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还体此刻故事叙述的客观性即作者直述其事,不加断语,让是非曲直自现于阅者面前。

如小说第四回,写范进在母亲新丧期间,与张静斋一齐跑到汤知县那里去蹭饭,他不用银镶杯箸,也不用磁杯、象牙箸,要用白色竹筷。

汤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又没有准备素席,担心他也不用荤酒,那范进就不能吃这顿饭了。

没想到范进拿了竹筷子,直接就伸向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进嘴里。

卧闲草堂本回末总评第四回评道:

“盖天下莫可恶于忠孝廉节之大端不讲,而苛索于末节小数。

举世为之,而莫有非之,且效尤者比比然也。

故作者不以庄语责之,而以谑语诛之。

”鲁迅对这一段评赞道:

“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词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

”八股取士制使得读书人大多不讲“大端”而“苛索于末节”。

作者之喻意堪称“深远”。

同在小说第四回,严贡生才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巧在这时,小厮来找严贡生说:

“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

”谎言立马被揭穿了,不用作者费笔墨告诉我们严贡生是怎样的人,我们已经从谎言中找到答案了。

相反,若作者自己来描绘严贡生是怎样的人则达不到这样的讽刺和直白效果,描绘文字也会苍白无力。

  再如小说第十四回:

吴敬梓对马二先生游西湖的描述更为生动、逼真。

马二先生知“那西湖山光水色,颇能够添文思。

”可马二先生真去游西湖,却是另一番景象。

只见他“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大有轻装览胜的闲情逸致。

然而真实的状况是他漫无目的地走在西湖边,能映入他眼帘的是茶亭、酒店和一船一船的女客,他几乎是看到茶亭就进去坐着喝茶;

见到好吃的就“喉咙里咽唾沫”;

碰到游湖的女客就低头不敢仰视;

看到皇帝写的字就赶紧恭恭敬敬地磕头;

见到书店里有卖自己的八股选本就高兴,并且很关心它的销量;

走进“吴相国伍公之庙”,便作揖;

到了“片石居”,不赏花园楼阁,只注意有人在请仙,心想:

“这是他们请仙决定功名大事,我也进去问一问。

”及至听见请的是什么李清照、苏若兰等,他想:

“这些是甚么人料想不是管功名的了,我不如去罢。

”马二先生游了三天西湖,中间睡了整整一天,喝了七次茶,吃了四次饭,对于西湖的“山光水色”,名胜风物,却视而不见,无一领会。

  这段有名的描述,作者没有从旁插一句话,全是让主人公自己行动,而正是主人公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揭露了他自己灵魂的秘密:

愚拙酸腐的迂儒。

作者也正是透过马二先生自己的行动,显示出他的性格,对他那种迂腐可笑的思想举动作了深刻的讽刺和揭露。

  三、人物对象的喜剧性

  吴敬梓笔下的人物,看似让人忍俊不禁,实则过后却让人有着浮想联翩的沉思,看似喜剧上演,实则杯具潜伏其后。

吴敬梓用喜剧的场面给我们展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