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42354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科学《探索宇宙》教学案例Word下载.docx

人类运用了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最初人类用肉眼观测太空,于是就有索尔兹伯里的建筑奇迹:

几十块巨石形成一个大圆圈,高的达6米,每块石头重数十至数百吨,在那一马平川的平原上矗立了几千年之久。

考古学家们至今仍不能断定当初建造此“巨石阵”的确切目的。

从“巨石阵”到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江南登封观星台,再到明代浑仪;

从伽利略天文望远镜的发明到美国工程师最早发明的射电望远镜直至20世纪90年代美国把哈勃空间望远镜装上了航天飞机。

这一个个脚印记录了一代代航天科学家不懈的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使人类观察星空的视线越来越深远。

第二部分:

介绍各种运载火箭。

通过火箭发展史的图片向学生介绍人类走出地球的历程。

教材上呈现的图片是:

中国古代的火箭模型、美国的第一代火箭、美国的大力神火箭和中国的长征火箭系列。

教材除了让学生了解火箭的发展史之外,还通过动手做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

教材提供了这样一个活动:

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多级火箭,来模拟火箭升空的现象,通过这个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火箭升空的原理是反冲。

第三部分:

介绍各种航天器,包括航天飞机和空间站、各种实验卫星和军事卫星、各种宇宙飞船和行星探测器。

教材展示了一系列的图片,通过图片展示了人类深空探测所取得的成就。

这些航天器包括:

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行星探测器、航天飞机、宇宙空间站和宇宙空间探测器。

教材上层示的有国际空间站和航天飞机、“旅行者”号宇宙飞船、科学实验卫星、中国的“东方红”1号卫星、我国的“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和“先驱者"

10号行星探测器。

第四部分:

了解人类的航天灾难。

在人类的航天史中,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

1986年1月28日,随着一声巨响,执行第25次航天飞行任务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2003年2月1日22:

00,美国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结束为期16天的太空任务之后返回地球,在着陆前发生意外,航天飞机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解体坠毁,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

人类在探索太空中受到的挫折远不止这些,但正是凭着一种执着,人类才取得了今天如此辉煌的成就。

教材通过这些图片资料的介绍向学生传输着航天事业的艰辛和风险,更是向学生传递着一种信念,一种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信念,无论怎样的灾难和困难都永远挡不住人类走出地球的脚步。

第五部分:

介绍中国航天历史。

1964年7月19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枚生物火箭。

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1975年u月26日,我国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

1980年远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2年以后,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4年4月8日,我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6年2月1日,我国发射了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

1988年9月7日,试验气象卫星“风云”1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艘“神舟”号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5号,并于次日成功返回,宇航员杨利伟安然无恙。

展望未来,在2010年以前,中国的宇宙飞船将有可能访问月球。

2020年左右,中国将建立自己的空间站。

设计理念:

本课图片相对较多,但内容很生疏,离学生生活很遥远,不容易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料引导并激发学生探究,让学生了解前人类的重要成果,来增加对宇宙的认识,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宇宙的认知体系。

教学中设计利用观看媒体资料、图片、视频,通过学生“观看、阅读、倾听、思考、探究、联想”等方式教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文字资料,并将其整合成网络课件。

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在我们生活着的地球之外,是一个广阔无边、无始无终的世界,被称为“宇宙”。

宇宙里的许多奥秘在等着我们去探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些宇宙的知识,进行“探索宇宙”的活动。

课件展示星空的图像和太阳系的有关图片,学生利用XX搜索图片,浏览关于宇宙的图片。

二、引导经历人类观察、探索宇宙的过程。

1、了解古人对宇宙的探索和向往。

(1)讨论:

在没有先进观测仪器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怎样认识宇宙的?

(2)自古以来,人们对浩瀚的宇宙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通过编造一些神话传说来寄托他们的向往和追求。

(3)神话故事:

盘古开天辟地、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说明古人对天地产生最初的思考,看到月亮上明暗相间的阴影,看到天空中日月星辰的分布,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对光明的向往。

XX搜索有关这些神话故事的介绍。

(4)古代神话是古代人民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和看法,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神住和探索宇宙的强烈愿望。

2、了解古代科学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1)古人不但为许多天象编写了神话传说,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

张衡、祖冲之、僧一行、郭守敬等等;

外国:

哥白尼、布鲁诺等等。

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展示古代用来观测天文现象的仪器及古代的星图。

(2)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古代劳动人民对宇宙进行着不懈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世界天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古代天文成就不仅表现在古人发明了精美实用的观象仪器,制定了最完善的历法制度,还表现在中国保存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古代天象记录,现在许多西方国家的天文研究者都到中国来查阅古代天象记录。

3、了解宇宙探测工具的发展。

(1)古人在观测宇宙时会遇到什么困难?

怎样解决这些困准?

介绍望远镜:

人们发明了望远镜,1610年1月10日,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第一次用望远镜看到了月球上的环形山,看到了木星和它的卫星。

望远镜使人们初步认识了太阳系,随着观测设备的更新和观测技术的提高,人们又观察到了更远的天体。

通过XX搜索“星空天文网”,阅读望远镜的演变史,登录,通过阅读理解,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是谁制作的?

②望远镜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介绍现代的望远镜:

(1)巨型望远镜。

随着科技的发展,望远镜的制造越来越先进,口径也越来越大,人们也能够看得越来越远。

最大的望远镜的口径可达到4米多。

(2)射电望远镜。

电磁波发现之后,人们又发明了射电望远镜,这种望远镜可以看100亿光年之外的星体。

(3)介绍哈勃太空望远镜:

随着人们对宇宙研究的深入,人们的足迹也走出了地球,走入了太空。

1990年4月25日,美国把一架以天文学家哈勃命名的空间望远镜送入太空,它能观测到150亿光年外的天体。

在“星空天文网”分别点击相应的望远镜,了解其特征,并相互交流。

4、了解火箭发射的现象。

冲出地球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脱离地球引力的束缚。

地球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牢牢地抓住地表的各种物体。

当运载火箭的速度达到7.9千米/秒时,它就能挣脱地球引力围绕地球运转。

逐级加速的多级火箭就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设计出来的。

观看“神舟五号”火箭发射升空的视频。

5、了解航天器的发展史。

学生通过搜索XX搜索航天器的发展史,登录网,阅读其中有关航天器的知识,重点了解“先驱者10号”太空探测器和“神舟5号“宇宙飞船”。

6、了解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

教师演示从古至今人类升空的历史,学生结合互联网阅读,并进行全班讨论:

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甚至以牺牲宇航员的生命为代价去探索宇宙,你认为是否值得?

三、全课总结:

人类正逐渐向宇宙的深处进军、探索,现在我们不仅能在地球上研究宇宙,还可以利用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星际探测器等手段进入到宇宙空间,接近遥远的星球,探索更多的宇苗奥秘。

然而,浩瀚的宇宙总让人感到神秘和无限,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去揭开宇宙神秘的面纱吧!

四、课外拓展:

1、布置学生收集各种航空灾难活动。

可以通过资料的搜集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录像来了解航天灾难史。

组织学生谈谈人类面对航天灾难史作如何感想?

2、布置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收集展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资料。

参考资料:

[最古老的天文台]

原始人类从实际生活需要出发,很注意对天体的观测,因此在一些文明古国,早就建立了便于从事天文观测的天文台。

在古希腊文化极盛时期,埃及亚历山大城就建有著名的天文台。

我国相传在夏朝就有天文台了,叫做清台,商时称为神台,周朝称为灵台。

周文王时灵台建在都城封邑的西郊,台高两丈,周四百二十步。

西汉时在长安城郊筑有清台,后改为灵台,上有浑仪,相风铜乌及铜表等仪器。

以后历代都修建过天文台,但是这些古天文台现在都不存在了。

目前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天文台。

我国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的观星台。

相传此处是周公测景的地方。

唐朝开元年间,南宫说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年初在石表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观象台,目前还有遗迹存在,解放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进行了全面维修。

[万户]

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人。

美国火箭学家赫伯特·

S.基姆在1945年出版的《火箭和喷气发动机》(Rockets and Jets)一书中提到:

“约14世纪末,有一位中国的官吏叫万户,他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可能买到的最大火箭。

他把自己捆绑在椅子的前边,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叫他的仆人同时点燃47枚大火箭,其目的是想借火箭向前推进的力量,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前方。

后来“万户飞天”的故事以各种形式被广泛引用,在苏联、德国、英国等火箭专家的一些著作中,也提到了此事。

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天文联合会上,月球上一座环形山被命名为“万户”,以纪念“第一个试图利用火箭作飞行的人”。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1956~2003)]

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88年4月,我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开始兴建。

1964年7月19日,我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我国的空间科学探测迈出了第一步。

1968年4月1日,我国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成立,开始选训宇航员和进行载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

1970年4月24日,随着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在酒泉发射成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1975年11月26日,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30多年来,我国共研制发射了15种类型、51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率达90%以上,初步形成了4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目前“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1979年,“远望”1号航天测量船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航天测量船的国家。

目前我国已形成先进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由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陆地测控站、4艘“远望”号远洋航天测量船以及连接它们的通信网组成,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5年,我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3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1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送入太空,使我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础。

1992年,我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

“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系统等组成,是我国在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2002年12月,“神舟”4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是中国载入航天工程的第四次飞行试验,其中第一次在1999年11月,第二次在2001年1月,第三次在2002年3月。

“神舟”4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飞行已为时不远。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5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飞船绕地球14圈以后,于16日6点23分在内蒙古阿木古郎草原安全着陆,航天员自主走出返回舱,状态良好。

这次航天飞行任务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完成和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的计划和目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也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活动的国家!

[中国载人航天备忘录]

1992年9月,中国正式启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

1999年11月20日,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发射成功。

2001年1月10日,“神舟”2号无人飞船环绕地球108圈后返回。

2002年3月25日,“神舟”3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于4月1日顺利返回,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艘完全处于载人状态的无人飞船。

2002年12月30日凌晨,“神舟”4号无人飞船发射升空,这是“神舟”飞船在无人状态下考核最全面的一次飞行试验。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中国于甘肃酒泉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第一颗载人火箭,把“神舟”5号载人飞船送上太空,迈出了中国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简介]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飞行,是美国最老的航天飞机。

“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

航天飞机外形像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机尾装有三个主发动机和一个巨大的推进剂外贮箱,箱内装着几百吨重的液氧、液氢燃料,它附在机身腹部,供给航天飞机燃料,外贮箱两边各有一枚固体燃料助推火箭,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

在返航时,它能借助于气动升力的作用,滑行上万千米的距离,然后在跑道上水平降落。

与此同时,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千米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

据美国宇航局的官员介绍,一架航天飞机可以反复使用75到100次,在美宇航局42年的载人飞行史上,航天飞机在返航时还未出现过事故。

“哥伦比亚”号原定2001年再次升空,但由于技术故障和航天飞机调配等原因,发射日期一直被推迟到了2003年1月16号,这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也是美国航天飞机22年来的第113次飞行,机上共有7名宇航员,其中有两名是女性,还有一名首次进入太空的以色列宇航员。

“哥伦比亚”号本次飞行总共搭载了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学生设计的“蚕在太

空吐丝结茧”实验。

(注:

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