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Word格式.docx
《兰州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兰州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高温晴朗B.低温晴朗C.阴雨连绵D.狂风暴雨读“板块分布示意图”(图3)。
完成7-8题。
7.依据板块运动的观
点,图中碰撞挤压形
图
2
3
图1
成珠穆朗玛峰的两个板块是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C.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D.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8.珠穆朗玛峰常年冰雪覆盖,形成其气候严寒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
B.人类活动
C.海陆位置
D.地形
读“某地貌景观图”(图4)。
完成9-10题。
9.图中的山前地貌名称是
A.三角洲B.沙丘C.冲积扇D.背斜10.图中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是
A.流水侵蚀B.流水沉积C.风力侵蚀D.风力沉积11.图5中的民居建筑特色反映的自然环境是A.炎热干旱的沙漠B.终年严寒的地区C.炎热多雨的气候D.地势高峻的高原
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趋严重的人口增长、资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使人们认识到: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的必由之路。
据此完成12-13题。
12.下列国家中,现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低—低—低”型的是
A.印度B.巴西C.埃及D.德国13.下列人类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清洁生产B.围湖造田C.过度放牧D.滥伐森林14.制约环境承载力(即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A.消费水平B.科技发展水平C.自然资源D.区域开放程度15.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是
A.人口迁移B.国内人口迁移C.城市化D.产业转移16.与白银市相比,兰州市的
4
图5
A.辐射影响大B.服务范围小C.职能种类少D.城市等级低
读“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示意图”(图6)。
完成17-18题。
17.该地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B.江淮平原C.黄河三角洲D.三江平原18.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劳动力素质的提升B.市场需求的变化C.灌溉技术的提高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19.北京中关村微电子工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能源B.知识、技术C.市场D.环境优美20.对商业布局有深刻影响的是
A.交通运输发展B.工业分布状况C.矿产资源种类D.农业生产方式
读“辽宁省部分城市及矿产分布图”(图7)。
完成21-22题。
21.图示抚顺、阜新等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是A.劳动力资源短缺B.森林资源锐减C.土地资源迅速减少D.煤炭资源日趋枯竭22.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③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3.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的原因是
A.促进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循环B.能滞留大量水分C.世界生物基因宝库D.重要的自然资源
24.对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的运输而言,最安全、方便的运输方式是
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公路运输D.管道运输
25.“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以下做法正确的是A.垃圾分类放置分类回收B.经常使用一次性消费品
6图7
C.洗碗时尽量使用洗涤剂D.过节时给朋友寄送很多的贺卡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错误的涂“×
”。
)
26.剧烈的太阳活动会干扰甚至中断无线电短波通信。
27.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
28.在水循环中,人类能够施加较大影响的环节主要是降水。
29.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渔场主要是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
30.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可以无限提高的。
31.能源资源中的天然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32.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称为工业地域。
33.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4.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5.由于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旺盛,雨林中土壤一般很肥沃。
三、综合题(共40分)
36.读“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的地域差异图”(图8)。
完成下列问题。
(10分)
(1)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亚欧大陆的中纬度地区,从太平洋沿岸向西到大陆内部,依次出现的植被景观是、、,从大西洋沿岸向东有同样的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这种规律形成的原因是。
(5分)
(2)在图中北纬40°
——60°
之间的大西洋沿岸地区,气候类型是,气候特点是,形成原因是:
全年盛行、受海洋暖湿气团的影响。
(3分)(3)与北京气候类型相对应的气温和降水量图是图9中的(填甲乙丙丁代号)。
(2分)
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8
图9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根据影响成本的主导因素划分,纺织工业属于导向型工业。
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考虑,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有、、。
(4分)
(2)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主要有。
、、。
(3分)(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对新疆;
对浙江。
(4分)3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7分)
北京时间2012年6月7日12时05分,智利发生6.0级地震,丙处为震中位
置。
图11为“南美洲部分区域图”。
(1)智利多地震的主要原因是。
(2)圣地亚哥的气候类型为;
此季节,圣地亚哥的气候特征是。
(3)洋流A是,它对从东向西经过麦哲伦海峡船只航运速度的影响是。
(4)图示信息显示,圣地亚哥附近发展铜矿开采和冶炼工业的优势条件主要有、。
图10
30°
40°
50°
图11
3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6分)材料一:
2011年联合国气候峰会于11月28日至12月11日在南非的城市德班召开。
材料二: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图12材料三:
漫画“请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请你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图13材料四:
实现可持续发展需遵循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三个原则。
(1)联合国气候峰会期间,兰州市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是则。
(1分)(3)漫画反映的焦点体现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原则。
(4)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减排中要承担更多的义务?
(6分)4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兰州市区优良天数已达到260天,同比增加27天,优良率为85.53%,同比增加9.14%。
兰州市民真切感受到,空气质量正在持续好转,兰州的天逐渐变蓝了。
兰州市的大气污染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据研究表明和监测分析,兰州市大气污染呈工业、煤烟、扬尘及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特征,其中工业污染源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生活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而且点源分布广、面源范围大、流动源增长快。
造成兰州大气污染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制约,也有人为因素的影响。
从客观上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特殊的城市地貌。
兰州的盆地地形造成污染物不易向外流动;
二是不利的气象因素。
冬季大气层稳定,形成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三是不尽。
原
(2)峰会期间,联合国众多国家与会,就减排问题进行磋商,这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合理的产业和能源结构。
能源结构单一,能耗以煤为主;
四是脆弱的区域生态环境。
沙尘暴和浮尘天气容易波及和形成。
从主观上讲,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二次扬尘,二是机动车尾气污染,三是生活燃煤污染。
(1)谈谈你对兰州市大气污染原因的看法。
(3分)
(2)提出解决兰州市大气污染的合理建议。
(3分)
2013年兰州市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评分标准和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答案13A1C14C2A15C3D16A4A17A5A18B6D19B7B20A8D21D9C22D10B23A11C24D12D25A二、判断题(10分)26.A27.A28.B29.A30.B31.A32.A33.B34.A35.B三、综合题(40分)36.(10分)
(1)森林草原荒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自沿海到内陆,水分越来越少(5分)
(2)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西风(3分)(3)丙(2分)37.(11分)
(1)劳动力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
土地价格低廉;
劳动力价格低廉(4分)。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
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好;
或消费市场广阔);
易于获取市场信息。
(3分)(3)对新疆:
增加就业机会;
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促进了经济发展。
对浙江: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加速了经济发展。
(4分)38.(7分)
(1)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2)地中海气候温和湿润(3)西风漂流降低航速(4)原料(铜矿)丰富交通(铁路)运输便利39.(6分)
(1)昼越来越短,夜越来越长(1分)
(2)共同性(1分)(3)公平性(1分)(4)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远多于发展中国家;
历史上发达国家累积排放量远多于发展中国家;
(3分)40.(6分)
(1)(略)观点合理即可
(2)(略)观点合理即可
地理答题卡一、选择题(25个)二、判断题26.27.31.32.三、综合题36.
(1)28.33.29.34.30.35.
(2)(3)37.
(1)
(2)(3)38.
(1)
(2)(3)(4)39.
(1)
(2)(4)40.
(1);
。
(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