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334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224.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docx

试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实验一金相显微镜的原理、构造及使用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基本构造、各主要部件及元件的作用;

2)学习和初步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和维护方法。

二.实验概述

金相分析是研究材料内部组织和缺陷的主要方法之一,它在材料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利用金相显微镜将试样放大100~1500倍来研究材料内部组织的方法称为金相显微分析法,是研究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最基本的一种实验技术。

显微分析可以研究材料内部的组织与其化学成分的关系;可以确定各类材料经不同加工及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可以判别材料质量的优劣,如金属材料中诸如氧化物、硫化物等各种非金属夹杂物在显微组织中的大小、数量、分布情况及晶粒度的大小等。

在现代金相显微分析中,使用的主要仪器有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两大类。

这里主要对常用的光学金相显微镜作一般介绍。

金相显微镜用于鉴别和分析各种材料内部的组织。

原材料的检验、铸造、压力加工、热处理等一系列生产过程的质量检测与控制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以及跟踪世界高科技前沿的研究工作也需要使用金相显微镜,因此,金相显微镜是材料领域生产与研究中研究金相组织的重要工具。

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理论知识

3.1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众所周知,放大镜是最简单的一种光学仪器,它实际上是一块会聚透镜(凸透镜),利用它可以将物体放大。

其成像光学原理如图1-1所示。

当物体AB置于透镜焦距f以外时,得到倒立的放大实像A′B′(如图1-1(a)),它的位置在2倍焦距以外。

若将物体AB放在透镜焦距内,就可看到一个放大正立的虚象A′B′(如图1-1(b))。

映象的长度与物体长度之比(A′B′/AB)就是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放大率)。

若放大镜到物体之间的距离a近似等于透镜的焦距(a≈f),而放大镜到像间的距离b近似相当于人眼明视距离(250mm),则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为:

N=b/a=250/f

 

(a)实像放大

 

(b)虚像放大

图1-1放大镜光学原理图

由上式知,透镜的焦距越短,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越大。

一般采用的放大镜焦距在10~100mm范围内,因而放大倍数在2.5~25倍之间。

进一步提高放大倍数,将会由于透镜焦距缩短和表面曲率过分增大而使形成的映象变得模糊不清。

为了得到更高的放大倍数,就要采用显微镜,显微镜可以使放大倍数达到1500~2000倍。

显微镜不象放大镜那样由单个透镜组成,而是由两级特定透镜所组成。

靠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而靠近眼睛的透镜叫做目镜。

借助物镜与目镜的两次放大,就能将物体放大到很高的倍数(~2000倍)。

图1-2所示是在显微镜中得到放大物像的光学原理图。

 

图1-2显微镜光学原理图

被观察的物体AB放在物镜之前距其焦距略远一些的位置,由物体反射的光线穿过物镜,经折射后得到一个放大的倒立实象,目镜再将实像放大成倒立虚像,这就是我们在显微镜下研究实物时所观察到的经过二次放大后的物像。

在设计显微镜时,让物镜放大后形成的实像位于目镜的焦距f目之内,并使最终的倒立虚像在距眼睛250mm处成像,这时观察者看得最清晰。

透镜成像规律是依据近轴光线得出的结论。

近轴光线是指与光轴接近平行(即夹角很小)的光线。

由于物理条件的限制,实际光学系统的成像与近轴光线成像不同,两者存在偏离,这种相对于近轴成像的偏离就叫做像差。

像差的产生降低了光学仪器的精确性。

按像差产生原因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单色光成像时的像差,叫做单色像差。

如球差、慧差、像散、像场弯曲和畸变均属单色像差;另一类是多色光成像时,由于介质折射率随光的波长不同而引起的像差,叫做色差。

色差又可分为位置色差和放大率色差。

透镜成像的主要缺陷就是球面差和色差(波长差)。

球面差是指由于球面透镜的中心部分和边缘部分的厚度不同,造成不同折射现象,致使来自于试样表面同一点上的光线经折射后不能聚集于一点(图1-3),因此使映像模糊不清。

球面像差的程度与光通过透镜的面积有关。

光圈放得越大,光线通过透镜的面积越大,球面像差就越严重;反之,缩小光圈,限制边缘光线射入,使用通过透镜中心部分的光线,可减小球面像差。

但光圈太小,也会影响成像的清晰度。

色差的产生是由于白光中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在穿过透镜时折射率不同,其中紫色光线的波长最短,折射率最大,在距透镜最近处成像;红色光线的波长最长,折射率最小,在距透镜最远处成像;其余的黄、绿、蓝等光线则在它们之间成像。

这些光线所成的像不能集中于一点,而呈现带有彩色边缘的光环。

色差的存在也会降低透镜成像的清晰度,也应予以校正。

通常采用单色光源(或加滤光片),也可使用复合透镜。

如图1-3所示。

 

(a)球面像差(b)色差

图1-3透镜产生像差的示意图

3.2显微镜的质量

显微镜的质量主要取决于透镜的质量、放大倍数和鉴别能力。

3.2.1透镜的质量

3.2.1.1物镜

物镜是由若干个透镜组合而成的一个透镜组。

组合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单个透镜的成像缺陷,提高物镜的光学质量。

显微镜的放大作用主要取决于物镜,物镜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显微镜映像质量,它是决定显微镜的分辨率和成像清晰程度的主要部件,所以对物镜的校正是很重要的。

(1)物镜的类型

根据对透镜球面像差和色差的校正程度不同,可将物镜分为消色差物镜、复消色差物镜、平面消色差物镜、平面复消色差物镜、半复消色差物镜等多种。

这些由若干透镜组合而成的透镜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或减少透镜成像的缺陷,提高成像质量。

A.消色差物镜(Achromatic)是较常见的一种物镜(表1-1),由若干组曲面半径不同的一正一负胶合透镜组成,只能矫正光谱线中红光和蓝光的轴向色差。

同时校正了轴上点球差和近轴点慧差,这种物镜不能消除二级光谱,只校正黄、绿波区的球差、色差,未消除剩余色差和其他波区的球差、色差,并且像场弯曲仍很大,也就是说,只能得到视场中间范围清晰的像。

使用时宜以黄绿光作照明光源,或在光程中插入黄绿色滤光片。

此类物镜结构简单,经济实用,常和福根目镜、校正目镜配合使用,被广泛地应用在中、低倍显微镜上。

在黑白照相时,可采用绿色滤色片减少残余的轴向色差,获得对比度好的相片。

表1-1消色差物镜

光学系统

放大倍数

数值孔径(N.A.)

工作距离(mm)

鉴别率(mm)

干燥系统

10×

0.25

5.66

0.0015

干燥系统

45×

0.63

0.58

0.0004

油浸系统

100×

1.25

0.361

0.0002

B.复消色差物镜(Apochromatic)由多组特殊光学玻璃和荧石制成的高级透镜组组合而成。

将红、蓝、黄光校正了轴向色差,消除了二级光谱,因此像质很好,但镜片多、加工和装校都较困难。

色差的校正在可见光的全部波区。

若加入蓝色或黄色滤光片效果更佳。

它是显微镜中最优良的物镜,对球面差、色差都有较好的校正,适用于高倍放大。

但仍需与补偿目镜配合使用,以消除残余色差。

C.平面消色差物镜(Planachromatic)采用多镜片组合的复杂光学结构,较好地校正像散和像场弯曲,使整个视场都能显示清晰,适用于显微摄影。

该物镜对球差和色差的校正仍限于黄绿波区,且还存在剩余色差。

D.平面复消色差物镜(PF,Planapochromat)除进一步作像场弯曲校正外,其它像差校正程度均与复消色差物镜相同,使映像清晰、平坦;但结构复杂,制造困难。

E.半复消色差物镜(Halfapochromatic)部分镜片用荧石制成,故又称荧石物镜,性能比消色差物镜好,价格比复消色差物镜便宜。

校正像差程度介于消色差与复消色差两种物镜之间,但其它光学性质都与后者相近;价格低廉,最好与补偿目镜配合使用。

(2)物镜的性质

A.放大倍数:

物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镜在线长度上放大实物倍数的能力指标。

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直接在物镜上刻度出如8×、10×、45×等;另一种则是在物镜上刻度出该物镜的焦距f,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高。

前一种物镜放大倍数公式为M物=L/f物,L是光学镜筒长度,L值在设计时是很准确的,但实际应用时,因不好量度,常用机械镜筒长度。

机械镜筒长度是指从显微镜目镜接口处之直线距离。

每一物镜上都用数字标明了机械镜筒长度。

B.镜筒长度:

镜筒长度是指物镜底面到目镜顶面的距离。

由于物镜的像差是依据一定位置的映像来校正的,因此物镜一定要在规定的机械镜筒长度上使用,一般显微镜的机械镜筒长度多为160mm、170mm、190mm。

金相显微镜在摄影时,由于放大倍数不同,映像投射距离变化很大,因此,优良的物镜的像差是按任意镜筒长度校正的,即在无限长范围内,物镜像差均已校正。

C.数值孔径:

数值孔径表征物镜的聚光能力,是物镜的重要性质之一,通常以“NA”表示。

物镜的数值孔径大小决定了物镜的分辨能力(鉴别)及有效放大倍数。

根据理论推导得出:

NA=nsinθ

式中n——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介质折射率(空气为1,松柏油为1.515)

θ——物镜的孔径半角,如图1-4所示。

增大物镜的数值孔径有两个途径:

(1)增大透镜的直径或减小物镜的焦距即设计短焦距的物镜,以增大孔径半角θ。

但此法会导致像差增加及制造困难,一般不采用。

实际上sinθ的最大值只能达到0.95。

(2)增大物镜与观察物之间的折射率n。

干系物镜是以空气为介质的,折射率n=1,一般用于低倍物镜。

油系物镜常以松柏油(n=1.515,NA=1.4)、α-壹代溴萘(n=1.658,NA=1.60)为介质,用于高倍物镜。

油物镜的数值孔径此时可达1.30~1.40,其放大倍数可达100~140倍。

但干系物镜不能随便用油作为介质。

 

图1-4物镜的聚光示意图

D.物镜的标记:

在物镜外壳上刻有不同的标记浸液记号、物镜类别、放大率、数值孔径、机械筒长度、盖玻片厚度。

油:

表示浸液为松柏油;100×/1.25:

表示物镜放大率为100倍,数值孔径1.25;160/0:

表示机械镜筒长度为160mm;“0”表示无盖玻片。

有些物镜刻有160/-:

表示机械镜筒长度为160mm。

“-”表示可有可无盖玻片。

在物镜上刻有色圈表示物镜的放大率。

高倍物镜通常都为油浸系,油镜头用“油”(或OiI,ÖL,HL)或外壳涂一黑圈来表示。

国家标准“GB/﹡2609—1981物镜的系列和色圈”的规定见表1-2。

E.物镜的鉴别能力:

显微镜的鉴别能力主要决定于物镜。

物镜的鉴别能力可分为平面和垂直鉴别能力。

平面鉴别能力即物镜的分辨率是指物镜所具有的将显微组织中两物点清晰区分的最小距离d的能力。

如1-5所示。

根据光学衍射理论可知,显微组织中的一点经物镜放大成像后并不能获得一个真正的点像,而是具有相应尺寸的以白色圆斑为中心的许多个同心衍射环组成的。

中心光斑的强度最大,而衍射环的光强度随着环直径增大而逐渐减弱。

试样上若有两个点,如果两点之间的距离小于d,则两点放大成像后的衍射环中心部分也相互重迭而不能清晰分辨。

只有当两点间距大于或等于

 

图1-5鉴别率与衍射环

d才能清晰地分辨出来。

d即为物镜的分辨能力(鉴别率)。

两物点间最小距离d愈小,物镜的分辨能力愈高。

d=λ/2NA

式中λ——入射光的波长;

NA——物镜的数值孔径。

在显微镜中,能充分利用物镜分辨率的最低放大倍数称为有效放大倍数。

人眼在明视距离(250mm)处的分辨距离为0.15~0.30mm,因此,显微镜应将物镜能分辨的最小距离d放大到0.15~0.30mm时方使其被人眼所分辨。

若以Ma表示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则

dMa=0.15~0.30mm

Ma=(0.3~0.6)NA/λ

由此可知,显微镜的有效放大倍数是由物镜的数值孔径和入射光的波长决定的。

若用黄绿色光(λ≈5.5×10-1mm)观察,则

Ma=(500~1000)NA

例如:

选用NA=0.65的40倍物镜,若入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