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31410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教案王老师Word文档格式.docx

能根据自己的水平用一个词或几个词造句、写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课文中你认为好的词语。

3、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4、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5、继续学习默读课文。

读懂本课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由坦克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

会写“矛、盾”等14个字。

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的思路。

4、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

识记生字。

理清文章的思路。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矛和盾的图片:

你知道哪个是“矛”?

哪个是“盾”吗?

2、矛和盾是两种相对峙的开口,如果把它们集合在一起,结果会怎么样呢?

出示课题,齐读:

矛和盾的集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指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错误。

4、自己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想一想: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三、质疑提问,初步释疑

1、学生再默读课文,边读边提出不懂的问题。

2、同座交流交流。

3、全班初步交流所提的问题。

对于一些非重点问题,相机解决。

4、提炼重点问题,明确学习目标。

以下两个问题可作参考:

a.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b.“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两个问题作为下节课学生讨论的话题。

四、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14个字。

2、重点指导7年左右结构的字。

持 般 攻 炮 坦 战 神

a.引导学生观察这7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b.多媒体演示这7个字的布局。

3、学生写字,教师巡视,及时评议。

实践活动

搜集能说明课文最后一句话含义的事例,准备交流。

第二课时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摘抄课文中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关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问题,揭示目标

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两个问题?

教师出示问题:

1、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两个问题。

二、学生讨论,交流感悟

1、学生自己先带着以上两个问题自主阅读课文,可以适当作点批注。

2、小组内交流。

要求每一个同学都发言,并且推荐一名同学代表小组发言。

请这个同学做好记录,整理其他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

每一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他组员可以补充。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相机请学生朗读有关内容。

4、感情朗读全文,读后让学生继续质疑、释疑。

三、联系实际,加深理解

1、师出示课文的结尾。

2、齐读这段话。

3、你还能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事例或课前搜集到的事例,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写字抄词

1、练习其他7个生字。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实践活动

1、摘抄你认为课文中用得好的词语。

2、搜集一些发明家的故事,开一个故事会。

六、小结。

板书设计: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集合

盾防守坦克

教学反思:

 

26《科利亚的木匣》

教材分析:

《科利亚的木匣》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科利亚五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4、学生通过读课文,再结合生活中的经验,理解课文内容。

5,、懂得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科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

(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

(找出关键词:

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

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

读完后想: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

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

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

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

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

”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

”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

(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

(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

(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

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

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

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

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

(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

五岁。

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

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1、理解课文内容。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科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

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什么时间埋的?

怎么埋的?

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

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

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

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

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

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

学生接读:

“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

“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挖的结果怎样?

“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

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

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

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

是敌人挖走了吗?

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思考:

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

他是怎么思考的?

 问:

科利亚的想法对吗?

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

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

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

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

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

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

由此,他得出结论:

“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

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三)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

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

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

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1、复述科里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

2、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

人在变化?

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

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

”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

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

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

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

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

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

如:

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

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

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

“算术真有用。

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27陶罐和铁罐

  本篇略读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国王御厨里自恃坚硬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许多年后,被埋在土里的陶罐依旧光洁如新,而当年坚硬的铁罐却不复存在了。

完全氧化掉了。

从这则寓言中可以感悟到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正视自己的短处,多看别人的长处。

  本篇寓言以大量的对话描写见长,充分暴露出铁罐的傲慢无理和陶罐的谦虚克制。

使学生读起来亲切自然。

文中神态动作的描写也十分具体生动。

使陶罐和铁罐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便于训练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本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继续练习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二是联系已学过的课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

学习全面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积累“骄傲”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寓意。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一演故事。

4、读懂课文内容,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5、正确看待人和事物,学会尊重别人。

理解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性格。

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课时。

能正确读写词语。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认读生字词语。

正确叙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形象揭题,点明学法

1、出示陶罐和铁罐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看一看,还可摸一摸。

2、板书课题,指名学生读,学习生字“陶”的音、形、义。

3、揭示学法:

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同座、小组合作学习。

二、朗读感悟,初识生字。

1、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磁带。

(2)学生轻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果遇到有困难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

(1)同座互相朗读课文,形式自定:

可以交替一人读一段,可以分角色读,可以一人读1至9自然段,一人读10至17自然段。

互相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比比谁知道得多。

(2)学生交流。

教师注意激励学生。

4、精读课文,读出感情

(1)小组讨论,合理安排小组内每个成员的分工,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一个小组汇报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们是否读出了陶罐和铁罐不同的特点。

(3)结合学生的朗读,进行评议,点拨理解。

a.你觉得铁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

找出表现他神态和动作的词句读一读。

b.你觉得陶罐像是个什么样的人?

c.教师扣住学生的朗读,引导领悟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克制,帮助学生归纳出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奚落”;

利用近义词理解“谦虚、懦弱、轻蔑、争辩、恼怒”;

通过表演朗读来理解表示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4)小组再次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5)全班交流,展示朗读。

评出最佳合作小组。

三、交流感受,明白道理

1、教师启发:

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得到什么启发?

2、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学生不同的感受:

学生认为“要谦虚,不要骄傲”可以;

认为“要多看别人长处、多看自己短处”可以;

认为“谦虚的人有好的结局,骄傲的人下场可悲”也可以。

四、复习巩固。

1、认读课文1-9自然段里要出现的生字。

2、交流记忆这些生字字形的方法,教师小结:

可以利用形声字的特点来记,也可利用熟字来记。

3、练习用这些生字扩展词组。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第1-9自然段里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认读并说出课文中的词语。

2、课件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并分组,并说出分组依据。

3、引导分组观察。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做好写字准备。

5、学生指出要指导的字,教师范写要指导的字。

6、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进行辅导。

7、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议。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个故事,想到了哪些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的事情。

七、作业。

1、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演一演故事。

2、读懂课文内容,抄写表现陶罐、铁罐神态和动作的词语。

3、正确看待人和事物,学会尊重别人。

通过品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