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27992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练习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Word文件下载.docx

②面临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的问题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四、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分类

问 题

解决对策

工业化问题

①大量占用耕地

②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③环境污染严重

④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①建立山水城市生态模式

②寻求最佳状态的城市规模扩张模式

③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

城市化问题

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②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③珠江水质恶化

④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⑤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图文拓展]

1.珠江三角洲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原因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为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

3.“城中村”问题

城中村的弊病表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景观、环境等多个领域,主要包括以下问题:

人口密度过高;

建筑密度过大,布局混乱;

市政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设施欠缺;

环境卫生条件差;

社会治安混乱。

对应学生用书第232页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高考经典题)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据此完成

(1)~

(2)题。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2)为增强工业对就业和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近期安徽省中小城市可以着力发展(  )

A.劳动力指向型和原料指向型工业

B.技术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

C.动力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D.原料指向型和技术指向型工业

规范审答                

1.获取和解读信息

2.调动和运用知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不断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安徽省经济欠发达,劳动力充足,中小城市在资金、技术方面不存在优势,因而适宜发展劳动力指向型、原料指向型工业。

我的答案:

(1)D 

(2)A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1979~1990年

1990年以后

优势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劣势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在全国的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下图为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题。

1.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D.采矿业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判断,图示时间段后期,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工业化水平降低,据此可推断,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不是农业、工业、采矿业,而是第三产业。

答案:

C

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2~4题。

2.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3.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①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4.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第2题,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

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三项错误。

第3题,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

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第4题,材料中提到“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说明今后上海将重点引进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D项正确。

2.A 3.C 4.D

考点二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考经典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广东省自改革开放以来,

❶。

下图示意广东省2000~2009年粮食产量和

❷的变化。

概述广东省

的基

❺,并

❻。

基本特征:

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粮食产需差量呈增大趋势。

原因: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工厂、城镇、道路等大量占用耕地,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致使粮食种植面积缩减,粮食产量下降;

人口持续增加,粮食消费量持续增加,致使粮食产需差量增大。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工业基础、世界产业发展形式的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增强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下图示意我国沪宁杭城市群。

读图,完成1~2题。

1.该城市群竞争优势大的原因在于(  )

A.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早B.劳动力成本低

C.水资源丰富D.教育发达,人才优势突出

2.该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产业饱和,亟待转移升级

B.传统产业为主,创新能力差

C.城市等级结构不合理

D.发展资金不足

第1题,沪宁杭城市群经济发达,教育水平高,相对我国其他地区人才优势突出。

第2题,沪宁杭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科技领先、城市等级结构合理的地区。

这里产业发展早、发展程度高,现在已经极为饱和,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空间小,所以鼓励部分产业转移出去,并加快产业升级换代。

1.D 2.A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20多年金融自由化后,金融危机重创了其过度膨胀的虚拟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纷纷出台了再工业化的政策,掀起了再工业化的浪潮。

下图示意再工业化的动力机制。

据此完成3~5题。

3.再工业化使发达国家(  )

A.新兴产业比例下降

B.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C.传统工业部门复兴

D.实体经济地位上升

4.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我国的影响是(  )

A.延缓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B.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

C.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加大

D.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5.应对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我国应(  )

A.大量承接低端产业的转移

B.大力推进新型工业的发展

C.从“走出去”转向“引进来”

D.逐步取缔中小型民营企业

第3题,再工业化会增加工业在国家总产值中的比重,则实体经济地位会有所上升。

图示信息显示再工业化是升级制造业,并不是简单的传统工业部分复兴,也不会使资源环境问题加大;

再工业化也包含新兴产业,则新兴产业比例不会下降。

第4题,发达国家再工业化会吸引一部分准备布局在发展中国家的先进工业转移到发达国家,则会延缓我国制造业升级换代进程。

第5题,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一般会发展新型工业,我国应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3.D 4.A 5.B

考点三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高考经典题)

下图为崇明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

❺。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

(1)A 

(2)A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主要考查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特点及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

产业结构示意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常考图示

方法技巧

判读步骤

类图套用

第一步:

看坐标,观图例

读出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依照图例分清三大产业

图1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三大产业比重

图2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左侧表示产值、右侧表示产业比重,甲表示第三产业、乙表示第二产业、丙表示国内生产总值、丁表示第一产业

图3产业结构标注明确,可直接读出

第二步:

读比重,析变化

比较区域三大产业比重,先看增加还是减少,结合数据变化,观察变化的速度;

再分析主要产业内部的变化

图1中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不同年份比较第一、二产业呈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呈上升趋势,1970~1980年产业变化最小、1980~1990年产业变化最大

图2中1979~1992年第一产业比重最大,之后呈下降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较大,且稳中有升;

第三产业1992年前增长较少,但1992年后增长迅速

图3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占98%,重工业占96%

第三步:

抓主导,究规律

抓住主导产业,探究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原因,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图1中美国第三产业占主导,经济发达,环境较好

图2中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说明工业化、城市化速度较快,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图3中满洲里市产业结构第二、三产业比重大,说明满洲里重视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环境污染可能较重,今后要对环境进行整治

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结构变化图。

1.下列对改革开放以来新疆产业发展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降

B.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C.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下降

D.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2.影响新疆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政策导向   B.科技进步

C.气候变化D.资源开发

第1题,由图可知,第一产业的比重先增加,到1984年最高,再逐渐下降;

第二产业的比重先下降,1990年达到最低,然后上升;

第三产业的比重先增加,到2000年达到最高,再下降;

本图是产业结构变化图,反映不出从业人员比例的变化。

第2题,新疆产业结构变化主要与资源、政策、科技、交通等因素有关;

气候变化属于自然条件的变异,对于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很小。

1.D 2.C

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

下图为我国S省区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其2009年产业产值结构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四幅图中,最有可能表示S省区2009年产业就业结构的是(  )

4.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劳动力的转移影响较大,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越大,劳动力转移人数越多。

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则S省区劳动力转移规模最大的方向可能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第3题,依据题意:

比较劳动生产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则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

再依据图示2009年三个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及产业产值结构图信息,可判断B正确。

第4题,图示第一和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最大,则这两个产业之间会有较大的劳动力转移,结合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知识,可判断A正确。

3.B 4.A

单独成册:

对应学生用书第359页

[基础巩固组]

沿淮城市群是指淮河安徽段两岸地区的城市群体,俗称皖北,面积占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

读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沿淮城市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稠密,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B.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城市化水平最高

C.淮南市经济总量最大,城市化水平最高

D.淮北市经济总量最小,城市化水平最低

2.根据区域特点,沿淮城市群的整体定位是(  )

①国家重要的能源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②珠江三角洲制造业的承接地 ③安徽重化工主要集聚地

④安徽旅游示范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③

第1题,沿淮城市群面积占安徽全省的1/3,人口占全省的一半,说明人口密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该城市群第一产业比重总体上较大,城市化水平较低。

淮南市外圆圈不是最大,说明经济总量不是最大;

淮北市第一产业比重最低,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淮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是安徽省重要的能源地,也是重化工业的主要集聚地,且平原广阔,农业发达,农产品丰富,可建设农产品加工基地;

距长江三角洲近,是长江三角洲制造业转移的承接地;

皖南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是安徽省旅游业示范区。

1.A 2.C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近五年产业发展矩形方阵分析图。

3.该城市在产业发展中(  )

A.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增长潜力较大

B.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发展空间较小

C.缺少增长快、比重大的优势主导产业

D.纺织业可优先培育为主导产业

4.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城市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扩大资源开采规模,大量输出原料 ②发展传统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 ③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 ④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C.①③D.②④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石油化工和石化产品制造业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但近五年增长率较低。

第4题,由图中可以看出,增长率较大的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低,且大都为原料指向型和劳动力指向型产业,故应该加强资源深加工力度,延长产业链;

主导产业较少且增长率较低,故应培育新兴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

3.C 4.B

就业人口密度即单位面积中某一行业就业人口的多少。

下图示意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2000年和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的空间变化。

读图,完成5~6题。

5.与甲地相比,乙地发展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

A.地价较低B.历史悠久

C.交通便捷D.原料充足

6.图中所示的2000~2009年长三角地区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将导致(  )

A.城市化水平提高B.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第一产业产值降低D.环境人口容量增大

第5题,由图可知,甲地位于上海,地价较高,乙地离上海较远,地价相对较低;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区位选择与其发展历史关系不大;

乙地交通通达度不如甲地;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其进行区位选择时主要考虑的是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原料是否充足。

第6题,由图可知,2000~2009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增大,上海附近地区,就业人口密度更大,说明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城市化水平提高;

高新技术产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与劳动力素质有关,与劳动力数量关系不大;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就业人口密度增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减少,并不能说明第一产业产值降低;

环境人口容量是否增大与就业人口密度的变化关系不大。

5.A 6.A

7.读关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快捷的地区之一,但其内部各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交通、环保等基础设施存在差异。

1982年、2010年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分级图

注:

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1)按照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中、西部划分,归纳该地区2010年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2)据图归纳1982年至2010年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人口级别的变化差异。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部地区人口级别变化特点形成的主要原因。

(4)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人口增长主要依靠自然增长还是机械增长?

分析该地区这类人口增长的正负效应。

(1)题,根据图中标出地名的6市为中部地区,其东面的7个县市为东部地区,其西面的11个县市为西部地区。

根据图示图例分析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最大,人口分布最稠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少。

(2)题,根据图示:

西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小,而东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变化较大。

具体讲是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西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没有提升。

第(3)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生态环境变化、个人动机和需求等。

中部地区人口数量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人口的迁入。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

中部地区城市交通、环境等基础设施较好;

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资收入高;

第二、三产业发展需要大批劳动力,就业机会多。

第(4)题,珠江三角洲人口增长主要依靠外来人口的迁入,属于机械增长。

人口迁入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应该分为有利和不利影响。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是:

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能够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会带来一定的环境问题。

(1)人口分布中部最密,东部其次,西部最稀。

(2)东部多数县市人口级别显著提高;

(3)临近港澳,对外资吸引能力比较强;

省会城市广州的辐射作用。

(任答两点即可)

(4)机械增长。

正效应:

提供充足劳动力;

促进三大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化发展。

负效应:

资源供给压力加大;

环境污染加剧;

产生社会、治安等问题。

[能力提升组]

近年来,我国浙江省的特色小镇建设迅速,这些特色小镇既有信息经济、高端装备制造、旅游等支撑未来发展的产业,又有茶叶、丝绸、黄酒等历史经典产业。

并注意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

据此并结合该省“首批特色小镇产业分类统计表”,完成1~2题。

产业类别

高端装备制造

信息经济产业

金融产业

旅游产业

健康产业

时尚产业

历史经典产业

数量

6个

5个

4个

8个

2个

7个

1.在该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中,所占比重超过20%的是(  )

A.高端装备制造 B.旅游产业

C.信息经济产业D.历史经典产业

2.加强特色小镇的建设,有利于(  )

①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

②扩大中心城市的功能与绿地面积

③产业集聚、升级与拉长产业链

④延缓人口老龄化与提高空气质量

A.①②B.①③

第1题,该省首批一共有37个特色小镇,其中旅游产业小镇为8个,所占比重超过20%。

第2题,特色小镇建设与中心城市功能扩大无关,则②错误;

特色小镇建设不能延缓人口老龄化,则④错误;

特色小镇是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形式,可以就地实现产业集聚和升级,促进农村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①③正确。

1.B 2.B

(2019·

试题调研)2017年10月,日本著名相机制造企业尼康,突然宣布关闭位于无锡的工厂,遣散了2000余名员工。

2018年1月,日本著名的多元化材料生产商日东电工宣布其位于中国苏州的工厂停产。

3.日资相机制造企业尼康宣布关闭无锡工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居民摄影需求不足

B.智能手机的普及

C.技术工人缺乏

D.经济增长减缓,居民购买力下降

4.日东电工苏州工厂停产后最可能(  )

A.向美国转移 B.回迁日本

C.向欧洲转移D.向印度、东南亚转移

5.从短期来看,外资企业撤离苏州对苏州产生的影响有(  )

①失业率上升 ②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 ③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④房价下跌

A.①②B.②③

第3题,随着智能手机配备的摄像头像素越来越高,小型数码相机市场受到强烈冲击且急速缩小。

故日资相机制造企业尼康宣布关闭无锡工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智能手机的普及。

第4题,日东电工在苏州的工厂属于劳动力指向型企业,最可能向印度、东南亚等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的地区转移。

第5题,读材料可知,外资企业撤离苏州导致苏州失业率上升;

同时因企业撤离,不再缴纳税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