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8327963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4.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点21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文档格式.docx

1.市的变迁

[思维导图] 城市职能与“市”“坊”的发展与演变

2.

3.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

(2)

[轻巧识记] 巧用“三先”与“三后”记忆古代商业的发展

[通史链接] 两宋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二府三司制,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制日益完善

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级壮大,宋词在民间兴起,描绘市井生活的风俗画成为画坛亮点;

政治上的重文轻武使士这一阶层尤为活跃,儒学有了突破性发展——理学产生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

海外贸易较发达;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文化

理学产生,宋词、风俗画兴起,活字印刷术

[答题术语]

1.中国古代商业处于“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同时受政府商业决策的制约,发展曲折缓慢。

2.两宋商业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繁荣;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但始终未突破农耕文明的限制,延迟了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变的步伐。

3.古代城市的发展经历了由军事中心到政治中心再到政治经济中心的演变过程。

4.秦汉时期,对外贸易的路线主要是陆上丝绸之路,唐代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

宋元时期,主要以海路贸易为主;

明清时期,朝贡贸易占主导地位,对外贸易逐步走向衰落。

考向预测: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演变

宋《梦粱录》载“杭都旧俗,自初一日至端午日,家家买桃、柳、葵、蒲叶、伏道,又并市茭、粽、五色米团、时果、五色瘟纸,当门供养。

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

A.迷信色彩的风俗沿革

B.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解析:

选C 春节和端午等节日是传统文化的积淀和酝酿而非封建迷信,故A项错误;

材料所展示的主要是杭州市的风俗和商业活动,商业活动的相对宽松只是城市生活一个方面的体现,属于不完整表述,故B项错误;

根据材料可以看出,杭州的商业和服务业已然相当发达,这是城市经济职能日益完善的一种体现,故C项正确;

材料对坊市制度并没有相关的提及,故D项错误。

中国古代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唐末宋初开始,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增强,从近5年高考命题来看,命题专家对此多有关注,因此需要我们复习备考时予以重视。

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阶段特点

格局

功能

唐代及

其以前

市坊分离,唐代市坊布局整齐划一

主要是政治、军事功能

宋元时期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了早市、夜市。

城郊和乡村的“草市”更加普遍

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明清时期

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乡村庙会也日益兴盛

工商业市镇以经济功能为主

主题: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史料一 皇城之南,东西十坊,南北九坊;

皇城之东、西各十二坊,两市居四坊之地;

凡一百一十坊。

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摘自《唐六典》

史料二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

年商税额

指数

995~998年

400万贯

100

1004~1008年

450万贯

113

1058年

700万贯

175

1064~1068年

846万贯

212

1077年

879万贯

220

——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

史料三 今世流品,可谓混淆之极。

婚嫁之身,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缔眷华胄者。

——李竞艳《明代中后期社会文化探析》

(1)据史料一说明唐代的坊市制度有何特点。

提示:

①市坊布局规整,有明确的地理位置。

②坊市有严格的时间管理。

(2)据史料二,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状况:

商业不断发展;

商业地位重要。

政策:

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3)根据史料三说明婚恋观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变化的原因。

变化:

由重门第转向重财富。

①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拜金逐利之风兴起;

②商人实力雄厚,市民阶层队伍壮大;

③早期启蒙思想(李贽等人反正统意识)出现。

(1)史料一说明唐代政府重视对商业的管理。

(2)史料二中可以看到,北宋的商税收入不断增加。

(3)“惟论财势耳”“有起自奴隶,骤得富贵,无不结姻高门”反映了明代中期以来商品经济发展引起婚姻观念的转变。

【史论结合】 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影响

1.变化规律

(1)商业活动场所、时间的变化:

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

先是时间、地点固定,后是时空限制被打破。

(2)交易内容的变化:

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

(3)交易媒介的变化:

开始是物物交换,接着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

北宋还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的变化: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影响

(1)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2)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

(3)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的生活和观念发生了变化。

1.(2017·

全国卷Ⅰ·

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选B B对:

饮食器具使用标准的差异反映的是一种等级秩序。

明朝前中期,朝廷对饮食器具的使用有严格规定,到明朝后期这种规定被打破,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着原有的等级秩序。

A错:

这一变化与君主专制的逐渐加强没有直接关系。

C错:

市民兴起的根源也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错:

这一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说低级官员也使用玉制器皿,不能说明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2.(2017·

全国卷Ⅱ·

24)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选A A对:

由图片可以看出,“陶”位于济水之滨,“曹鲁之间”水运交通便利,区域位置优越,促进了商贸的发展。

B错:

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且争霸战争不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

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

3.(2015·

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选C 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

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

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

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4.(2015·

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选B 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

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

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5.(2014·

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选A 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

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

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

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6.(2013·

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

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选D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北京卷·

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 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 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县”可知①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陶仓”可知②正确;

根据材料信息“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可知③正确。

B、C、D错:

大运河开通于隋朝,与题干时间“汉代”不符,排除④。

江苏卷·

2)公元前113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

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

由材料中信息“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可知,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首次实现国家统一是在秦朝。

材料中的信息是国家统一货币,并没有涉及赋税问题。

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问题。

3.(2017·

天津卷·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②④

根据材料信息“朱仙镇……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朱仙镇在北方,位于图片中①的位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景德镇在江西,位于图片中③的位置。

A、C、D错:

图片中②是汉口镇,④是佛山镇。

4.(2016·

浙江卷·

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选B “九市开场,货别隧分”出自于汉朝班固的《西都赋》,写的是当时长安的商业经济“九市”的情况,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出自魏晋左思的《蜀都赋》,写的是成都的织锦,与商业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经游(营)天下遍地,却到长安城”出自于唐朝元稹的《估客乐》,写的是当时各地的所产商品均汇聚的长安城,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出自于元末明初孙蔷的《广州歌》,写的是当时广州的商船和商人,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5.(2016·

2)下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 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 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选B 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①正确;

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②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③错误;

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④正确,选择B项。

6.(2016·

15)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

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

这说明当时(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选A 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了商品流通领域,故①正确;

“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②正确;

“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③错误;

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④错误。

选择A项。

7.(2015·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选B 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

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

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

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8.(2015·

安徽卷·

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选A 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

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9.(2015·

重庆卷·

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选C 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

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

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10.(2015·

海南卷·

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选B 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

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

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

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