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8315005 上传时间:2022-12-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十七届六中全会宣讲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几易其稿,在六中全会召开期间,又征得123条修改意见。

起草组在决定稿中进行了认真吸收和反映,最终才审议通过了《决定》。

从《决定》的产生过程来看,虽然只有短短的17454多字,但却是沉甸甸的17454字,凝结了从最高领导人到专家学者、干部群众,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心血,体现了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

第一、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八6个部分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

第九部分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要方针;

第三个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举措。

一、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把文化作为重要议题列入党的全会上来布署,这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发展的需要。

我国文化建设既面临许多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抓住机遇我们就能融入世界,在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席之位,在国际社会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错过机遇,我们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拉大。

《决定》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而出台的。

“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紧迫性——是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国际文化领域的斗争依然深刻复杂;

西方国家“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依然存在;

西方在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对我们的压力依然存在。

基于这种情况,《决定》对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这样把握的:

1.从国际形势看:

《决定》有一段结论性的判断:

概括成“四个更加”。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①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②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③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这“四个更加”具体表现为这样三种情况:

(1)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趋势更加明显,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许多国家都从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出发,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基本战略。

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提出了它的全球化的战略:

导弹+经济+文化的战略,其实质也就是“硬实力”加“软实力”的战略。

1995年日本、1998年韩国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都把加快文化发展、增强文化软实力作为国家的基本战略。

这里的“软实力”是在我国古已有之的思想,我们常说的“文可安邦,武可定国”,其中的“文”就是软实力,“武”就是硬实力。

而现在公认的“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约色夫·

奈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是同国家军事、经济力量等组成的“硬实力”相对应的概念。

我国在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大命题。

文化软实力说到底就是文化竞争力,它集中体现为文化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文化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人才的开拓创新能力。

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别国服从你的目标从而使你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能力”。

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有三个来源:

文化,政治价值观,对外政策。

现在还有第三种说法即“巧实力”,就是把硬实力和软实力二都巧妙的结合起来,发挥最佳效果。

一个大国要在国际上立足,在国际上有话语权,就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综合实力,这一点是被历史证明了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快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20世纪上半叶的主流是军事竞赛,以军事“威胁”为主,也就是挥舞大棒来显示实力;

20世纪下半叶的主流是经济竞争;

而21世纪的主流很有可能是文化的竞赛,也就是“软实力”指示。

我国文化软实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的经济地位还很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国际文化格局“西强我弱”的状况并没有改变。

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等单位联合发布的2010年《文化软实力研究蓝皮书》指出:

我国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外汇储备以及军事装备等组成的国家硬实力方面,发展得相当快。

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已位居世界第一。

然而,中国的软实力与硬实力相比差距很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也存在巨大差距。

蓝皮书指出,中国的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比例不足4%,仅为美国的约1/10。

从量上看:

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

美国43%、欧盟34%、亚太地区10%(日本10%、韩国5%、中国及其他亚太国家仅占4%);

从质上看:

我国文化软实力不足表现为四方面:

①文化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东部和中西部发展不平衡、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②文化管理体制的制约、③文化产业市场发育不成熟,④文化出口能力弱。

现在的国际形势是,一个国家如果硬实力不行,可能一打就败;

而如果软实力不行,则可能不打自败;

如果都不行,那就要亡国灭种。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谁就有了国际舆论话语权,仅有经济繁荣还不能算真正的强国,既有经济繁荣又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

文化的征服是人心的征服,人心的征服才是真正的征服。

前苏联的解体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2008年出版了《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一书中这样写到:

“我们的悲剧就在于我们丢失了‘苏维埃价值’,我们没有把过去的一切正面的东西带到新时期来。

非但如此,许多对我们格格不入的、不为大多数人民所接受的教义,也被强加给我们这个社会。

我们的国家缺少一种起核心作用的思想,有的只是起瓦解作用的、外来的思想和价值。

”其实就是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意识形态和软实力作用不强的表现。

当时的苏联在军事上是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它在重工业、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各个方面也都比较先进,这一点在建国初期苏联对我们的帮助中我们有切身感受。

但所有的这些都没能挽救苏联的解体,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不堪一击,软实力不堪一击。

西方国家早在苏联解体之前就通过卫星插播电台频率、空投传单等多种形式对苏联民众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之后,随着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又提出“新思维”,使得人们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更加混乱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没人去巩固苏联政权、支持苏联共产党去维护,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就这样快速解体。

苏联的解体让西方国家看到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他们不费一兵一卒就让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大国彻底解体。

这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而这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软实力”所表现出来的力量。

同时,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还直接影响着一国的话语权。

美国及其追随者无休止的在联大提出人权反华议案,每年我们就此耗费大量的人、财及时间来应对这一问题,这就是我们在人权问题上缺少话语权的一真实写照。

在气候变化和国际温室气体减排标准:

发达国家一味要求发展中国家来减少排,对我们提出苛刻的要求,很少谈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汇率争端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方案:

美国多次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其实就是转嫁危机,几乎都表现为国际话语权之争。

这些年,国际社会有“中国威胁论”一说,以至咱们的外交官在各种场合不厌其烦强调中国重在“和平崛起”。

“威胁论”其实不足虑,真正该冷静反思和应对的可能是另一种声音——“中国成不了大国!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其著作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今天的中国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中国没有那种可用来推进自己的实力,从而削弱其它国家的具有国际影响的学说”。

这里的“学说”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识体系,更是一种软实力,也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我们没有话语权归根到底缺乏的是自己的知识体系,总是在借用别人的、尤其是西方的知识体系来认识自己、解释自己。

借用他人的话语权来推广自己,这是我国丧失话语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

”。

从某种程度上说,国际政治日益变成了“话语权政治”,而提升话语权就必须发展软实力。

因此,为了摆脱这种在国际交往中的种困境和被动地位,首先要摆脱这种思想“被殖民”的现状,构建我国知识体系、理论体系、学术体系,发展国家软实力,进而达到提升话语权的目的。

为此,六中全会中提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建设一批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的思想库,加强哲学社会科学信息化建设。

”通过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来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不断提升我国学术国际话语权,进而提升我国各个方面的话语权。

(2)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1999年6月美国中情局向美国政府提出了对付中国的《十条诫令》,其中有四条就赤裸裸的讲到了通过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来瓦解我们,重点放在青年一代身上。

第一条:

“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共产主义教育。

一定要毁掉他们强调过的刻苦耐劳精神。

第二条:

“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

只要他们向往我们的衣、食、住、行、娱乐和教育方式,就是成功了一半。

第三条:

“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

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

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第九条:

“要利用所有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

我们要利用一切来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

摧毁他们自尊自信的钥匙,就是尽量打击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

美国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侵略”的目的是赤裸裸的、公开的,毫不隐瞒,美国前驻意大利大使理查德·

加得勒很多年前就发表文章说:

“决定美国资本主义命运和前途的是意识形态,而不是武装力量。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说:

“美国应该确保:

如果世界向统一语言方向发展,那么这种语言就应该是英语;

如果世界向统一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发展,那么这些标准就应该是美国的标准;

如果世界逐渐被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那么节目的编排者就应该是美国的;

如果世界正形成共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些价值观就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意愿的价值观。

美国人有这样发展文化的结果就是:

一是把自己的思想装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别人的钱装进自己的口袋,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既要占领市场,又要占领头脑。

《决定》明确提出在发展文化产业时,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文化产品首先要对社会负责,要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形式和内容为主。

比如说对于中央芭蕾舞团应该说已经转企改制了,但是国家对它的现有投资并没有改变或减少。

对于出版社、期刊社、文化产品进出口公司要坚持国有独资或国有多元,实行特许经营和许可证经营,也就是说这些行业不是外资可以随便进入的,也不是民营资本可以控股的。

对于出版发行、新闻广播、电台和电视台、非时政类节目制作、电影院线民营企业可以参与,但是必须是国资控股。

因为电影院线和电台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放映权制作权,我们每年都进口一些国外的电视电影,有的能放,有的不能放,有的在什么时段放,广电总局都要审批,也都是涉及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问题,涉及到了国家文化安全的问题,这个认识是坚定不移的。

文化产品的对外贸易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文化安全。

据核计:

全世界每100本图书,85本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

全世界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74个小时由发达国家流向不发达国家;

美国生产的电影占全球10%,却占用了全世界一半的观影时间。

美国现在出口产业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文化产业,目前控制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的广播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

就我国而言,据估算,文化产品的进出口比大约为10∶1,中国书刊版权贸易上的逆差更高达10—15倍。

在文艺演出市场,引进演出和输出每场收入比为10∶1;

出版市场引进与输出比为6.84∶1;

版权贸易引进与输出比为10.3∶1。

减少文化贸易逆差,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途径。

因为,文化产品它是各自国家核心价值体系的载体。

对文化市场的争夺不仅仅是争夺票房和经济的效益,更主要的是对受众的争夺,确切地说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

国外的一些思想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思想行为和生活方式。

我们国家的80、90、00后就是吃着肯德基,麦当劳,喝的是可口可乐,看着美国大片和卡通动漫。

美国的摇滚乐、爵士乐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年青人,大量的年青人都向往美国和美国人的生活方式。

为了坚守巩固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为了赢得人心,我们必须面向世界,面向现代代,面向未来,在繁荣发展我国文化的同时,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去宣传我们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让西方民众不仅、仅听到我们的声音,还要展示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以及优秀的传统文化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把对我们的认识从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理解我们言行、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进而支持我们。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世界各国的竞争是一个综合国力的竞争,它是一个国家的资源力、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外交力、文化力的整体性、综合性的实力体系。

这其中,软实力有政治力、外交力、文化力,达到50%,就这种实力体系的评价,学界出了一本《国家竞争力蓝皮书》,这是讲国家的综合竞争力,综合竞争力决不仅仅是GDP,其中包括经济增长、创新、效率、结构等。

排在前4名的第一是美国,第二是欧盟,第三是日本,第四是韩国。

这一排名与文化产业在世界文化市场占有率排名惊人的一致,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美国:

43%,欧盟:

34%,日本:

10%,韩国:

5%,中国:

不足4%。

但在综合国力的排名上中仅为第17位。

这个比较能说明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我国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第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还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第三,我国综合国力在国际上的竞争仍然处于劣势的地位。

虽然文化产业排在第五,但是一排综合国力一下子就落后了很多。

可以说,以美国为首的文化产业大国早已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建立起了文化霸权。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起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框架,影视娱乐方面有好莱坞、迪士尼,出版业方面有时代华纳(创建于1923)、时代周刊,都是在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大集团。

现在,美国文化产业已超过了军火和航天工业。

可见,文化产业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综合国力的提升有着无穷的空间。

我国文化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的关注程度却很高。

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要使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加之文化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特点,是典型的“低碳经济”、“朝阳产业”,这将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发挥重大的推进作用。

2.从国内形势上

2002年十六大提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已认识到了文化与国家的关系、与民族的关系。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七节里提出了“三个越来越”: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当时没有提到“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就提出了文化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六中全会提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要矛盾。

”对这一基本国情我们要辩证地看,辩证地认识。

第一,现阶段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不是说我们要加强文化

建设是要转移工作重心。

发展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通过发展文化来凝聚人心,团结人民,调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是基于文化自身的特殊功能而言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一说到方块字、京剧、孔子,、长城,那就是中国,中华民族。

如果抛弃历史文化传统,割断民族文化血脉,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会失去正确方向。

第二,随着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我们看到了实体经济的不足与弊端(投机、诚信缺失问题),而这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机遇。

因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着反周期调节的规律:

实体经济,传统经济下滑的情况下,人们为寻求心理上的慰藉转而去消费一些廉价的非必需的产品,文化产品就是其中之一。

这也就是为什么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袭来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化产业却是一支独秀,逆势上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的原因。

现在,世界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在这个时候,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

再加发展文化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市场需求强、,消费空间大,开发价值高、投资机会多的特点都符合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要求,所以文化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也是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政策依据。

第三,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物质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而文化的发展水平还远没有跟上来。

老百姓手中有钱了,有闲暇的时间了,怎么办?

所以人们渴望有更多的文化产品来满足精神上的需求,人们越来越关注文化消费、精神消费的需求,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使我们的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年来是一个弱项,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让农民、农民工远离赌桌、酒桌、牌桌,更多地亲近、接近文明、文化、文艺,远离家长里短的闲言碎语,踊跃参加积极、健康、向上的各种文化生活当中,树立文明乡村乡风。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成为我们要建设文化强国的最主要的国情。

  

(二)重要性

1.是实现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明确确立了“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

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障,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决定》指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强调我们必须抓好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

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2.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在世界上,每一个大国崛起的时候都有一个文化准备的阶段。

2006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国崛起》,一共12集,前11集讲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法、德、日、俄、美9个国家崛起的经过。

直到今天,这些国家依然是世界舞台的主角,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化在崛起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第12集是它的总结陈词,标题是“大道行思”,中央电视台派出大批记者去世界各国采访了100多位专家、学者来求解大国之谜,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提供的答案众说纷纭,但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这些大国都十分重视思想、道德、信仰以及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所起的作用。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句名言:

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正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思想文化以及文化人在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3.是我们党领导文化改革发展,担负起历史责任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的战略任务,而且明确提出了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的“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