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148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

A

2019-2020年高三第一次(3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相同的一组是

A.樊篱/繁复拙劣/捉迷藏哺育/捕风捉影

B.机杼/枢纽调配/条形码档次/荡气回肠

C.羁绊/畸形涕泣/替罪羊蓦地/栉风沐雨

D.譬如/鄙薄矜持/禁得住磨坊/漠不关心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渲染脉搏跆拳道额首称庆

B.真缔观摩正能量夙兴夜寐

C.凑合嬉闹园舞曲掎角之势

D.安分惊蛰肇事者察言观色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昨天,利用春晚排练的,谭晶来到北京万达国际影城,陪同北京光爱学校的近百名留守儿童,一起观看了电影《全城高考》。

②法新社报道,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今天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地承认了几天前以军对叙利亚目标的空袭。

③细菌总是脆弱的肌体,黑客总是攻击有漏洞的系统,所以防范于未然远胜于亡羊补牢。

A.间歇隐晦侵蚀B.间隙隐讳侵袭

C.间隙隐晦侵蚀D.间歇隐讳侵袭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微信这种简单时尚的拜年方式颇受80后、90后等年轻人青睐,因为其声情并茂,比以往的拜年方式更加自由、搞怪和有趣,所以成了2013年的拜年新宠。

B.蜂蜜是一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绝佳食品。

每天清晨起床后倒1到2调羹,用温水冲开,空腹饮用,长此以往不仅能润肺,而且可以解毒养颜。

C.王永杰认为,警方加强危险品的检查是必要的,但是,过犹不及,一旦超越了必要的限度,也会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D.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台湾著名魔术师刘谦和钢琴家李云迪合作表演了魔术《魔琴》。

他们的表演栩栩如生,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A.去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首次实现占GDP4%的目标。

绿皮书指出,要不断扩大这一比重,优先保障公共教育投入向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低收人群体等倾斜。

B.随着国务院常务会议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房价上涨的动力将会减弱,房价尚不具备全面大幅反弹的基础。

C.经陕西省纪委常委会研究并报陕西省委批准,决定给予“表哥”杨达才开除党籍,对其涉嫌犯罪问题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D.近年来,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亚太乃至全球经济的增长,也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是国际社会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学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能源品种新概念,实质是解决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定义的延伸还含有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权重的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容;其宗旨是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降低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影响,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保护臭氧层不致蚀缺。

广义的低碳技术除包括对核、水、风、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之外,还涵盖生物质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它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多个产业部门。

低碳经济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地为人们所认识,不止是烟雾、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的危害,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也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

而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实行大变革的结果,可能将为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即:

摈弃20世纪的传统增长模式,直接应用新世纪的创新技术与创新机制,通过低碳经济模式与低碳生活方式,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6.下列对“低碳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形态。

B.低碳经济强调技术创新,研究如何利用新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从而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C.低碳经济重视产业转型,主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降低重化工业比重,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权重。

D.低碳经济注重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主张用核、水、风、太阳能等新型能源逐步取代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低碳经济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B.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问题。

C.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高碳能源的过度使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含量不断增加,导致气候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D.低碳经济摒弃了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展低碳经济的任务就是要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保护环境,完成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

B.实现经济活动中人为排放二氧化碳与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动态平衡,维持地球生物圈的碳元素平衡,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任务。

C.在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的今天,能源与经济以至价值观的改变,可能将为人类逐步迈向生态文明走出一条新路。

D.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只有通过低碳经济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金石录》后序

李清照

《金石录》三十卷,取上自三朝、下迄五季,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侯①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

后二年,出仕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②。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令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金人陷青州,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己酉夏五月,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途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

葬毕,余无所之。

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

余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时驻跸③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复赴越,又赴杭。

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

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

后官军收叛年,取去。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观墨可五七麓④,常在卧榻下。

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或者天意以金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选自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有删节)

注释:

①侯:

古时士大夫平辈之间的尊称,这里李清照用以指称自己的丈夫赵明诚。

②铅椠:

铅:

文字;椠:

记录文字的木片。

这里指文字的校勘工作。

③跸:

帝王出行的车驾。

④麓:

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质衣取半千钱质:

抵押

B.簿甲乙,置书册簿:

书籍

C.被旨知湖州知:

任知州

D.已移幸四明幸:

封建帝王到达某地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计无所出而还之李牧连却之

B.夜尽一烛为率如今人方为刀俎

C.以中否角胜负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D.乃十去其七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说明家藏文物典籍“得之艰”“失之易”的一组是

①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③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④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

⑤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

⑤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

A.①②⑥B.②④⑤C.①①③④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既小中见大,由家庭而见国家,又因物及人,由典籍文物的得失聚散而见人世的悲欢离合,所以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认识意义。

B.文中记灯下校书赏画,已是兴致淋漓,饭后指述典故,比赛胜负,以致茶倾怀中,更见夫妇融洽的雅趣,一时欢愉气氛,跃然纸上。

C.丈夫辞世后,其生前珍爱之物遇乱尽失,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但“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一句表明她已最终想通,不再为外物所累。

D.本文叙事清晰,层次分明,文情跌宕,达到了文由情生、情由文见的“自然而工”的境地,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3分)

(2)闻金人犯京师,既长物不能尽载,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4分)

(3)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留别王维①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②。

当路谁相假③,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

①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

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