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134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附答案.docx

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附答案

2016年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附答案

  2016年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考点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7)福建各地族谱中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量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材料叙述的就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宗族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

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

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本末倒置,族谱的修订没有移民也会进行;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本题聚焦的就是海峡两岸之间的现实关系,透过历史的视角以文化的角度来明确两岸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用宗法情结来架设两岸之间关系的桥梁。

针对福建和台湾的地理关系,利用中国人的宗法情结,表现出历史上两岸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对现实产生积极地影响。

题目的难度不大,考点也是比较明显,不是理论性的知识考察。

  02.(2016年江苏卷单科历史1)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

这些说法体现的是()

  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

  【答案】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宗法制的特点和影响。

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有这几个方面: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0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

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民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早期政治制度•宗法制的影响

  【名师点睛】本题以对官员的称谓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宗法制影响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宗法制的影响有:

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证王权的稳定,保证贵族的特权;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建立封建等级政治结构;家国同构的国家结构;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等。

宗法制属于主干知识,是海南历史高考的高频考点,这启示我们复习备考一定要把握教材主干知识,吃透高考高频考点。

  0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4)公元前1046年,武王率兵在牧野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这一年处在()

  A.公元前10世纪上半叶B.公元前10世纪下半叶

  C.公元前11世纪上半叶D.公元前l1世纪下半叶

  【答案】D

  试题分析:

本题考察商周时期的牧野之战的具体时间。

牧野之战材料给出的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按照公元纪年法来看,1046年比1000要大,还是公元前的计算方式,所以它发生在公元十一世纪;46年比50小,但因为是公元前,所以是下半叶,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西周的建立

  【名师点睛】公元纪年法是按照基督教中耶稣的诞生之日作为公元元年,发生在这一年之后的时间称为公元后,一般省略为公元,发生在这之前的称之为公园前。

公元前的时间按照顺序来排,数字就比元数少了1,也就是说1000年是公元11世纪。

上下半叶按照和五十的大小去比较,比五十小就是下半叶,反之就是下半叶。

公元前在元数上与公元后没区别,但是上下半叶正好相反。

  05.(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5)探究因果关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

根据提示,右表中应填入()

  2016年高考试题汇编之中国政治史1——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①使用铁器和推广牛耕提高了生产力

  ②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

  ③农民起义频繁

  ④各国竞相实施富国强兵的变革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D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社会大变革

  【名师点睛】台湾的历史学者往往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大变革时期,第一个就是春秋战国时期;第二个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就是中国近代。

这三个变革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到社会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都是一种历史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表现。

我们要将这三个时期对比分析,总结规律,对未来有指导作用。

  考点二: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0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6)《读通鉴论》曰:

“两端争胜,而徒为无益之论者,辨封建者是也。

□□□□,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

”句中省略处应填入()

  A.分封之制B.郡县之制

  C.郡国并行D.行省制度

  【答案】B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名师点睛】古文中出现的“封建”往往都指的是分封制,因为它的本意是封邦建国,因此是西周分封制的代表。

而封建代表封建社会的含义是在近代以后的事情,因此不要被干扰。

在古代对封建和郡县研究比较多的是柳宗元,王安石和王夫之。

这三个人都写过相关的作品,经常被引用。

  考点三: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01.(2016年全国新课标1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材料新颖,以宋太祖对史官书写记录君主个人言行的行为的态度为切入点,深入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发展的过程中,由多种因素也会对君主专制形成制约和影响,包括官僚集团、重史传统和君主的个人的品质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既能到书本中去,又能跳出书本外,从多角度看待、思考问题,不要拘泥于教材和固有观点。

  02.(2016年全国新课标2卷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答案】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名师点睛】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起源于汉代,当时是地方向中央推荐人才,考察标准是孝廉,因此称为察举制。

到了魏晋九品中正制实行,由品评官来评定人员的优劣,这就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隋朝建立之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到了唐代,继续推行科举制,但是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依旧人数较少。

关陇门阀依旧控制着人才的任用,这也是造成唐代中后期政治混乱的原因之一。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才真正体现出它的优势,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之风,人才选拔也多通过科举制度产生。

但是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采取“八股取士”,导致制度僵化,直到戊戌变法时被废除。

  03.(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承秦制。

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含义,即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重视秦朝的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实际上继承了秦朝的基本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汉初实行的黄老学说,道家思想,排除A。

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与材料表述意思相反,排除C。

官吏熟知秦朝的典章制度只是表面现象,排除D。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承秦制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理解能力。

本题以王充的《论衡》为切入点,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正体现了新课标高考依托教材而高于教材的命题思路。

做此题要抓住对文书的补充说明“国家档案文献”的关键信息。

本题反映的逻辑现象是“文书(国家档案文献)----制度”,解题思路是“表象—实质”。

迷惑性最大的是D项,需要紧扣材料排除。

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此类试题的解法。

这类试题在近几年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其考查的是“现象和本质”的逻辑思维,题目给出的是现象,我们需要找到本质即可。

  04.(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削弱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

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

  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

  【答案】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刺史、监察御史、政事堂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备选项中所给的古代的官职,均为学生所熟悉,解题时,一是要紧扣“在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等要求,一是要对备选项进行准确的分析归纳,明确刺史、政事堂、诸侯国、行省、监察御史、中书门下、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等官职的地位与权力,这就是需要学生对教材基础有准确识记才可以,夯实的基础知识时高考取胜的前提。

  05.(2016年北京卷文综历史13)13.中国古代某一时期,朝廷与地方矛盾尖锐。

某节度使派人到中书省办事,因其态度恶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

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东门被该节度使派人刺杀。

此事发生在

  A.汉长安B.唐长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B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代的节度使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但是要求具备扎实的系统的基础知识。

唐代节度使的设置,节度使设置目的是加强对边疆的保卫,后来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后果,严重影响了中央集权;到了宋代吸取唐代藩镇割据的教训,削弱节度使的权力使其成为虚衔;元代加强中央集权,实行行省制,废除了节度使这一机构。

  06.(2016江苏卷单科历史4)“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

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

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

”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