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183059 上传时间:2022-10-05 格式:PPTX 页数:106 大小:5.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10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SMI眼动基础介绍.pptx

SMI眼动,1.眼动基础原理,眼动仪介绍眼动常用指标应用案例分享,目录,1.,眼动基础原理,为什么要进行眼动研究?

视觉是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通过眼球运动可以了解人的心理活动4请输入您的文字,2,1.1基础原理,捕捉,提取,研究,人眼的运动轨迹,注视点、注视时间、眼跳等数据,个体的内在认知过程,请输入您的文字,1.2眼动追踪技术,采集红外光源在用户眼睛的角膜和瞳孔上产成的反射图像,计算出眼睛在4空间中的位置和视线位置,1.3准确度,1.4精确度,1.5.2眼动追踪术语注视,一般注视的时间长度从100到600毫秒,在注视的同时大脑会开始思考视觉收到信息,1.5.3眼动追踪术语眼跳,眼跳是指从一个注视点跳到另一个注视点的中间过程,眼跳的平均时间为20-40毫秒,速度可以达到600度每秒4请输入您的文字,4请输入您的文字,1.5.4眼动追踪术语瞳孔直径,1,是否关注?

2,受刺激材料亮度影响3,,4请输入您的文字,1.6眼动追踪术语眼动参数,访问时长首次注视时间访问次数访问百分比,AOIA=50%(P1),AOIB=100%(P1+P2),2.,SMI眼动仪介绍,2.1RED-n遥测眼动追踪系统,2.1RED-n遥测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60HZ准确度:

0.4精确度:

0.05工作距离:

40-100CM追踪范围:

50x30cm(与追踪器相距65CM),2.2RED-mobile遥测眼动追踪系统,2.2RED-mobile遥测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250HZ准确度:

0.4精确度:

0.03工作距离:

50-80CM追踪范围:

32x21cm(与追踪器相距60CM),2.3RED-500遥测眼动追踪系统,2.3RED-500遥测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500HZ准确度:

0.4精确度:

0.03工作距离:

60-80CM追踪范围:

40x20cm(与追踪器相距70CM),2.4RED-2K遥测眼动追踪系统,2.4RED-2K遥测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2000HZ(鄂托)准确度:

0.3精确度:

0.02追踪范围4225,2.5ETG眼镜式眼动追踪系统,2.5ETG眼镜式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120HZ准确度:

0.5精确度:

0.1工作距离:

实际场景追踪范围:

8060,2.6HTCViveVR眼动追踪系统,2.6HTCViveVR眼动追踪系统,采样率:

250HZ将眼动追踪融入交互式VR场景可在充分的实验可控条件下测量最自然的知觉感知运用ExperimentSuiteHMD进行全方位的刺激呈现与分析,3.,眼动常用指标,4请输入您的文字,直观类指标,图表类指标统计分析类指标,4请输入您的文字,3.1直观性指标,注视轨迹图热点图视频回放,4请输入您的文字,3.1.1注视轨迹图,4请输入您的文字,3.1.2热点图,4,3.1.3视频回放,3.2统计分析指标,基本指标:

注视、眼跳等合成指标:

注视时间、扫描路径等,3.2.1注视类指标,总注视次数:

总注视次数越多,表明搜索效率越低。

1,2,5,231,285,2123,5384,259,5次,3.2.1注视类指标,兴趣区内注视次数:

注视次数越多,表明这个区域对于观察者来说更为重要,更能引起注意。

1,2,5,231,285,2123,5384,259,2次,3.2.1注视类指标,注视持续时间:

注视持续时间越长,表明:

(1)提取信息越困难

(2)目标更吸引人,1,2,5,231,285,2123,5384,259,3.2.1注视类指标,首次注视时间:

对于目标的首次注视时间越短,表明它越能引起注意。

1,2,5,231,285,2123,5384,259,3.2.2眼跳类指标,眼跳次数:

眼跳次数越多,表明搜索过程越长。

1,2,3,4,3.2.2眼跳类指标,眼跳潜伏期:

刺激呈现到第一个眼跳开始的时间。

潜伏期越长,表明当前目标的加工越困难。

1,3.2.2眼跳类指标,眼跳幅度:

眼跳幅度越大,表明新区域或新位置有更多的意义性线索。

1,2,3,4,3.2.2眼跳类指标,回视型眼跳:

回视表明当前缺乏意义性线索。

12,3,4,3.2.2眼跳类指标,方向改变型眼跳:

如果眼跳大于90度,说明存在方向改变,意味着被试的搜索目标发生了改变。

12,3,4,3.2.3扫描路径,典型的扫描路径:

注视眼跳注视眼跳注视。

搜索任务中,理想的扫描路径是一个直接朝向目标的直线。

3.2.3扫描路径,扫描持续时间:

持续时间越长表明搜索效率越低。

扫描路径长度:

路径越长表明搜索效率越低。

12,3,4,3.3眼动指标的选择,每个研究不能用太多指标,2-3为宜指标之间最好存在互补性,相互支持,4请输入您的文字,3.4眼动常用指标汇总,4.,应用案例分享,48,49,4.1眼动实验的一般流程,苏秦走马观碑,走马观碑,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和他的老师两人骑马走到洛阳城外,苏秦一边看着路边的石碑一边走。

他老师说你要看的话那看完咱们再走吧.苏秦却说我已经看完了。

老师不相信,苏秦就把石碑上的内容一字不差的背了下来。

一个人是否能够一目十行?

一目?

行=阅读知觉广度,一个人一次注视可以从多大范围内获取信息?

阅读知觉广度(perceptualspaninreading)是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每次注视能获取有用信息的范围。

阅读知觉广度是阅读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也是阅读心理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

一目十行一目=250ms,快速阅读:

1万字/分钟,1秒=167字。

250毫秒(看一眼)注视约40字。

边缘,副中边缘,中央凹,5050,中,央央凹副凹20,阅读知觉广度范围英语老师正在讲解容易读错的单词,成人汉语阅读的知觉广度(Inhoffetal.,1998),范式:

让读者注视某一固定的窗口,而文字在窗口内呈现。

通过变化“窗口”的大小和移动速度来控制读者获得的信息范围,从而测出阅读知觉广度的大小。

妹妹,每天,晚上,练习,书法,国外对阅读知觉广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后,得出比较一致的结论,对于母语是拼音文字(如英语、法语和荷兰语)的读者来说,阅读知觉广度范围为注视点左侧约34个字符空间,右侧约1415个字符空间。

知觉广度是不对称的。

中文阅读的知觉广度也是不对称的,分别为注视点左侧1-2个字,右侧3-4个字。

视敏度:

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中央凹视敏度:

强副中央凹视敏度:

弱,在注视点周围的字母均是正常的大小,但在注视点外围区的字母被放大,以弥补副中央凹视觉区信息模糊的缺陷。

结果发现:

知觉广度变大了?

知觉广度变小了?

知觉广度没有变化?

结果发现:

验证了以前的研究(McConkieRayner,1975;Rayner和Bertera,1979),知觉广度的左侧是3-4,右侧仍为14-15个字母的空间。

说明人的注意情况和正在进行的认知加工决定了阅读知觉广度的大小,而不是视敏度。

阅读知觉广度,影响阅读知觉广度的因素,读者特点,年龄、阅读能力,被试类型工作记忆容量材料难度掩蔽材料第二语言不同语系,材料特点阅读任务阅读场合,研究范式,汉语阅读知觉广度的相关研究,交通领域眼动研究的现状/主要单位,交通方向长安大学、吉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汽车方向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心理方向中科院心理所、天津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信息方向西安交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案例:

高速公路超车过程驾驶人视觉特性研究,研究背景及意义,上海高速公路超车碰撞事故案例,超车事故:

追尾碰撞、侧向刮擦、带角度的碰撞、翻车等严重事故。

超车事故后果:

人员伤亡、交通延迟、交通堵塞、增加出行时间、严重经济损失。

研究超车换道具有重要意义驾驶人主导,80%信息获取视觉超车事故视觉关系流程图,试验仪器及场景设计,静态场景设计,基于MultigenCreato搭建道路场景示意图动态场景设计Pathcreator编程:

UpdateOthersUpdateSignals高速公路超车动态场景示意图,实验仪器,驾驶模拟器、眼动仪,实验用眼动仪,驾驶模拟实验,完成24名驾驶员的390次高速公路超车驾驶模拟实验,其中超越大车210次,超越小车180次。

驾驶员超车实验图,驾驶员佩戴眼动仪,适应场景(35分钟),眼动仪标定(1-3分钟)开始实验超车(10组、60分钟)数据导出(30分钟),试验流程图,相关概念,驾驶人视野与车速关系,数据分析及结论注视特性,注视频率(次/s)表示驾驶人对区域感性程度.,注视频率,类型,速度X,注视时间,速度X类型,注视时间(ms)表示驾驶人一次注视获取信息准确性。

紧张感,数据分析及结论注视特性,注视离差,类型X,速度,垂直位置,类型,速度X,单个注视点离差(px)表示注视点视野范围。

垂直注视位置(mm)表示驾驶人一次注视点的垂直方向位置。

车辆尺寸视觉负荷,数据分析及结论眼跳特性,眼跳频率(次/s)数值上与注视频率一致。

扫视频率,类型,速度X,扫视时间,速度类型X,平均眼跳时间(ms)表示视点分散程度。

行车安全性,数据分析及结论眼跳特性,眼跳广度是指一次扫视眼睛移动的距离,单位为(度),表明视点离散程度。

扫视速度(o/s)表示扫视眼动快慢。

扫视广度,类型X,速度,扫视速度,类型X,速度,行车安全性,高速公路超车过程驾驶人视觉特性研究,注视特性易受前车类型影响前车为大型车时,注视频率更低、平均注视时间更长、注视点垂直位置更高、扫视频率更低。

扫视特性易受前车车速影响车速越高,平均扫视广度越大、平均扫视时间越长、平均扫视速度越大。

获取更多的交通环境信息,提高行车安全性。

应用采用视觉参数进行换道、超车识别时,需考虑前车类型、车速等因素。

案例:

基于眼动技术的汽车造型特征提取与认知研究,调查表明,中国用户在购买汽车时,有超过75%的人群认为汽车外观造型是首要决定因素。

车型是否为市场所接受,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汽车造型设计能否赢得消费者的好评.用户从汽车造型的识别开始,获得产品意象,最终形成心理上的审美评价。

设计是一门“艺术与技术”、“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学科,在汽车设计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

首先,理性方面的“科学”和“技术”在汽车行业,体现为汽车制造的技术水平和工艺解决能力,这也是汽车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感性方面的“艺术”和“美学”在汽车行业,体现为汽车不仅仅是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工具,还是一个可以静态关照的艺术品。

案例:

基于眼动技术的汽车造型特征提取与认知研究,现在的同一级别的汽车在近几十年大体体量并没有太大变化,反而“形式对功能具有反作用”,汽车行业的造型设计在同样时期内的发展进度有目共睹,设计对工程匹配要求越来越高,设计主导模式越来越显现。

当工程技术方面愈趋稳定,设计在造型方面的研究越来越细时,对汽车造型特征的研究也就愈趋重要。

这里以眼动仪为主要实验工具,研究了以用户角度出发的汽车造型特征提取和识别模式,这符合目前设计回归用户层面的趋势,也有别于以前研究中以设计者角度出发的汽车造型特征提取归纳实验,研究方法,此次研究将实验主要分为两部分进行,前期汽车造型特征提取实验和后期品牌识别测试。

造型特征提取实验能从用户角度重新划分汽车品牌识别的特征元素,并根据眼动轨迹、注视点、注意转换频次等,分析用户在观察汽车时的眼动信息,还能为第二部分的识别测试和访谈实验提供特征参考;问卷测试及访谈主要以言语分析法,研究用户在识别时的思考方式并验证所提取特征的有效性。

实验素材,问卷测试及访谈,受试者参加完眼动实验以后,接着参加问卷测试。

受试者根据每张图片选择所列汽车品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