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Word格式.docx
《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成长规律及其启示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成长的关键在于,将外在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反思转化为自己自觉的教学行为。
就教师知识的积累和发展来说,需要细于留心,善于积累,乐于交流,勤于反思。
5.现代教师的专业能力结构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现代中小学教师,其专业能力应该包含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如上图所示)。
6.教师人格的三境界
(1)经师——韩愈说: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经师是指教师就像传道士一样,严肃、严格、严谨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位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
(对教师最起码的要求)
(2)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3)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人师以自身独特、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塑造学生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
该境界是教师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享受境界。
7.教师的几个层次
有学者认为,教师分为若干个层次:
大教师,好教师,教书匠,以教谋生者,与因教误人者。
这是有道理的。
而名师就是介于大教师与好教师之间的一个特殊群体。
8.优秀教师的几个特质
首先是经师与人师。
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
即标示了两种教学境界的明显区别。
其次,他(她)能够教人以道义,包括理想之道义,信念之道义,思想之道义,修养之道义,生活之道义。
第三,他(她)能够教人以知识,教学中传授的知识应该能够:
•对过去具有诊断性;
•对现实具有指导性;
•对未来具有预测性;
•能够解决一些问题;
•能够提出一些问题;
•能够遗留一些问题。
第四,他(她)能够教人以智慧。
一位伟大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W.W.叶兹说,“教育不是把一只水桶注满,而是点燃一堆火焰。
”智能表现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智能体现在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之中。
第五,他(她)能够教人以发展。
教师能够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经常自觉地激励学生形成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向上的精神、创造的激情、社会的责任感。
总之,优秀教师具有一些特质,即他(她)能够传授:
•做人的本领;
•生存的本领;
•求知的本领;
•发展的本领。
三、名师的含义
名师特指那些具有先进、独到的教育思想,突出的教学业绩和丰硕的教育科研成果,且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教育教学专家。
1.名师应该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科研的能手、终生学习者
名师就是学生最喜爱、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是影响力、感召力、亲和力、创造力最强的教师。
2.名师的标志在于人格完善、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
而名师的责任在于,他是历史文化的传播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学生心理保健医生,教育事业的毕生追求者,和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名师是人师与经师的良好结合
我国东晋时期的学者袁宏在《后汉纪》中说,“经师易遇、人师难遭”。
,而《资治通鉴》指出,“经师,谓专门名家,教授有师法者;
人师,谓谨身修行,足以范俗者”。
人师近乎精神领袖,必须是身正、品正、行正、德正。
而经师近乎学术导游,必须是学深、学高、学精、学通。
4.名师是有层次的
一个“经师”是可以成为名师的,但是,我们认为,名师不仅是“经师”,更是“人师”,再成长为“大师”。
5.名师是有境界的
崇高师德是名师的基本条件,德能并重是稍高的要求,名师还应有教育智慧,进而走向师魂之境界。
师德、师能、师智、师魂,是名师走向成长的四个台阶。
总之,名师是经师、能师、人师的融合体。
6.名师与名校相互依存
名师发展学校。
名校之所以为名校,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名师云集,而名师就是本学科教学的学术前卫。
一批名师的成长,可以影响和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
名师是一所学校发展的支撑,名师效应也是一所学校的效应。
名校造就名师。
在名校里,由于优良传统,由于学校文化,由于成才机制等等,有利于名师的成长。
名校往往会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的平台,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一个自由的环境,成为名师成长的摇篮。
名师要走“学习——实践——研究”之路。
不读论语,不读杜威,不读苏霍姆林斯基,是成不了名师的,名师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
名师还要深入实践,因为“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名师还要善于研究,要走进教育科研,“只有踏踏实实地沉下去,才能萧萧洒洒地浮起来”。
教育科研,名师的发展之本。
名师的成长关键在“自我”。
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基础和根本;
完善自我、战胜自我是成为名师的关键;
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是成为名师的永不满足的目标。
名师要奉献、要求真、要创新。
不仅在于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而且在于教育是科学,科学的意义在于求真;
同时在于教育是艺术,艺术的意义在于创新。
名师要不断超越自我:
•新的目标——超越自我的方向;
•新的学习——超越自我的基础;
•新的平台——超越自我的挑战;
•新的形式——超越自我的要求。
四、教师成长的一般规律
1.教师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变化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伴随着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知识结构也会发生变化,特别是实践智慧的提高,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结构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教师的专业知识基本分为三大类,即:
原理知识(学科的原理、规则,教育教学的一般知识)
案例知识(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策略知识(运用原理于案例的策略,核心是反思)
初职教师的知识结构以原理知识为主,包括学科的原理、规划,还有一般教学法的知识,我们称这种可以言传、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知识为明确知识(书本知识)。
经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积累案例知识,主要是学科教学的特殊案例、个别经验。
专家教师则还具备丰富的策略知识,也就是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于特殊案例的策略,其核心是对教学实践的反思。
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很大部分是教师的亲身体验,我们称这种不能言传的、不能系统表达的知识为默会知识,人类的默会知识远远多于明确知识。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师专业成长阶段越高,默会知识占的比例就越大。
这种能力除了要有坚实的明确知识作为基础外,最主要的是须具有丰富的案例知识和策略知识。
这种知识只能产生于处理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的教学情境进程本身,特别来自”行动中的反思”。
这对个人而言是一个逐渐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因而,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源。
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经验不断得到提练和升华,才可生成强大的理性力量,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2.好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对比研究
20世纪70年代初,库密斯安(N.W.Kusmian)曾经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发现,从如下几个方面很难区分好教师与一般教师:
•教师应该能够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工作;
•教师应该预先设计相应的教学结论;
•所教学生应该有好的学习成绩;
•教师应该得到学生的认可。
他的研究结论表明:
(1)优秀教师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取决于他们所受的关于普通教育的教与学知识与心理学知识;
(2)优秀教师的组织性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能组织班级学生相互帮助,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
同时,组织家长共同关心学生成长;
(3)优秀教师成功的交往性活动应该体现在,教师敬业,对教学活动热情,善解人意,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严格把握学生提出的要求的界线,尊重个性差异,能表现自己的幽默和自然本性。
3.特级教师学习过程与成长轨迹——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特级教师的学习过程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学习普遍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按照原有经验与知识设计教案:
→反思,特别是对照理论,吸取集体智慧;
→按照新的认识设计教案;
→对照实践结果再次反思;
→按照学生行为调整教案。
(2)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
大量实践(特别是特级教师的个案)表明,特级教师的成长轨迹,具有如下共性规律:
日常工作→发现问题→思考,解惑,知不足→学习→试验→总结→在日常工作发现新问题。
事实上,特级教师、名师都是实践出身。
(3)优秀教师成长的关键要素
•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
•强烈的成就动机和专业意识;
•同伴互助;
•专业引领;
•反思的意识、能力、时间、空间。
因而,名师应该是:
明白之师,明辨之师,明天之师。
名师的产生,经个人努力奋斗,逐渐被大家所认可,教育行政部门评选、培养认定。
正如上海学者顾泠沅教授所言:
“真正的名师是在学校里、课堂里摔打出来的”。
五、名师的成功机制
名师的成功机制包括人格机制、行为机制和环境机制。
其中,人格机制是内在的精神层面,而行为机制是外显的行为操作层面,环境机制是外部影响层面。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对成功共同发生作用。
(一)名师的成功机制——人格机制
人格,心理学上称其为个性。
它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
该模式包含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思想品质,反映了个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它具体包括个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意志、兴趣、动机和信念等多种因素。
名师应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1.条件性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论等;
2.本体性知识:
在大学学习的学科专业知识;
3.扩展性知识:
本学科以外的广播文化知识;
4.实践性知识:
从事本专业教育学科的具体案例知识、策略知识等。
教师人格——专门针对教师这一群体而言的一种人格,是从事教师职业的各个个体所具有的共同的心理特征。
爱因斯坦说过:
“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格的伟大”。
能师——具有教育智慧的专家型、研究型教师,有深厚的专业功底、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出色的教学效果,对教育教学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人师——教师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
教师人格的构成因素:
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国际主义精神;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精力充沛、不怕困难、公道正直、实事求是、宽容理解、竞争意识强、善于合作、耐心细致、思维敏捷、记忆力强、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勇于创新、言行一致、以身作则、穿着整洁、举止文雅·
·
人格机制的三大构成要素:
(1)崇高的职业理想
(2)真诚的爱心
具有爱心,这是教师的美德、天职,是开启青少年心灵的金钥匙。
教育是一种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职业本身是爱的化身,爱的体现,爱的发扬,爱的延伸。
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说:
“教育不能没有感情。
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
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师的爱具有特定的含义:
①建立在高尚师德基础之上的爱;
②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无私的爱;
③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的爱。
特别地,教师的爱包含两方面的具体内容:
一方面表现为爱事业——把教师工作看作是一项事业,而不是当作一种养家糊口的职业(教育是一项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
另一方面表现为爱学生——关心、关注、关爱每一位学生。
而教师的爱有诸多具体的行为体现,诸如一个微笑、一声暖语、一次表扬、一句鼓励,都可以体现教师博大精深的爱。
(3)对事业的执着
执着是与人的意志相关的一种个性心理品质,是健康人格的一项重要内容。
而心理学将”执着”描述为:
具有明确的行为目标,有主见和不易受暗示;
对个人行为有强的控制力和主动性;
在紧急关头或遇到困难时沉着镇定、勇敢果断;
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恒心、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而理想与执着有着密切的关系:
理想是前提,执着是基础,两者密不可分,互相作用。
(二)名师的成功机制——行为机制
行为是人的外在的行动表现,是人的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一种方式,是人的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外显。
人的任何思想、任何意图要变为现实,都要经过人的行为。
普通教师要成为名师,要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必须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行为机制,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成为一种有明确目的自觉的行为,一种指向事业成功的善的行为,是需要经过长期努力的行为,同时又是一种个体与群体相结合的行为。
具体说来,名师成长的行为机制包括善于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三个方面:
1.善于学习——做终身学习的示范者
学习是人永无止境的需要,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
而学习的两大特征,一是学习的产生,这是由学习者的经验而引起的;
二是学习的作用,具体表现为行为的改善、能力的提高、心理倾向的改变。
因而,名师的学习,通常是树立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精选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
一是向书本学习——教师学习的主渠道。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十分强调教师的读书学习,他指出,教师的教育素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读书,他提倡教师”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
”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论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知识就是力量”。
而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理论(教育教学新理念)、专业知识、博览群书。
学习的结果就在于促使教师尽快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课程资源的整合者、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全面育人的合作者、终身学习的示范者、学校组织的维护者、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二是向同事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向同事学习需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这就是:
解剖自我,发现不足;
了解他人,吸取精华;
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创设氛围,共同成长。
三是向专家学习——及时得到引领、点拨。
特别地,专业引领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助力器。
四是向学生学习——不容忽视的教师学习的新渠道。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社会,使学生(教育对象)成为教师学习的重要资源之一。
这就需要抛弃陈旧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学习学生某些方面优秀的东西,丰富自我。
同时,向学生学习本身给学生树立一个谦虚好学的榜样,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勤于反思——名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
“没有个人的思考,没有对自己经验寻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学水平是不可思议的。
”正所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
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是区分经验型教师与学者型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3.勇于实践——做教育科研的引领者
国际教师专业化理论中专门命题之一:
教师即研究者。
教育科研是名师与普通教师(专家型教师与教书匠)的分水岭。
苏霍姆林斯基说:
“无论就其本身的逻辑来说,就其哲学基础来说,还是就其创造性来说,教师的劳动不可能不带有研究的因素。
这首先是因为,我们所教育的作为每一个个体的人,他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充满思想、情感和兴趣的很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
·
凡是感到自己是一个研究者的教师,则可能变成教育的能手。
”
实践表明,成为研究型教师起码要做到:
树立科研意识;
学习科研理论;
掌握研究方法;
精选科研内容;
细化科研过程;
提炼科研成果。
处理好教育教学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
一方面,需要在工作中研究;
另一方面,需要在研究中工作。
只有将两者融为一体,互相促进,才能消除搞科研而影响教学的旧理念。
(三)名师的成功机制——环境机制
首先,人格机制和行为机制是人的主观方面的内容,这是名师成功的内因;
而环境机制是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这是名师成功的外因。
事实上,环境机制是名师成长、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容忽视。
当然,也不能片面强调环境机制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当代教育家魏书生对环境的影响。
魏书生对环境的影响有精辟的论述:
“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
埋怨环境不好,常常是我们自己不好;
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
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自己抵抗力太弱;
埋怨学生太难教,常常是我们自己方法太少。
在现实中,环境机制包括家庭、组织和社会。
1.家庭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家庭成员的支持,家庭背景和家庭文化的影响(每个家庭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文化)。
2.组织的作用
表现为学校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和行业风气等等。
而学校的影响体现为:
同事、校长的关心、支持、帮助、点拨、引领,以及学校文化的影响(办学理念、规章制度、文化积淀、学习氛围等)
3.社会的作用
表现为时代主旋律的影响(构建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同行、专家的指导、鼓舞、认可,以及舆论界的支持(例如教育创新人物评选等)。
成功名师一方面要锻造自己高山仰止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则要深谙人性奥秘,洞悉心理变化……如此,才能在各种组织中游刃有余……。
总之,名师的成长、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但也离不开校长的发现、培养、指导,同事的关心、帮助,专家的引领、点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用、扶植。
祝你早日成为名师!